除去那部毫无水花的处女作,《母亲》应该是奉俊昊最“低调”的作品了。该片拍摄于《汉江怪物》之后,《雪国列车》之前,是奉导职业生涯中承前启后的作品,也是韩国当年的冲奥之作。电影也自然在一个极其成熟的类型片框架下,散发出浓厚的“反类型”气息。
电影在一开头便是母亲在灌木丛中独舞。一股文艺片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怀疑奉俊昊是否要彻底跳出所擅长的叙事模式。还好在片头出现之后,熟悉的节奏重新回到眼前。
故事的主角是一对母子。由于儿子是智障,年迈的老母亲总是要无微不至地关心他。直到有一次儿子被奔驰车撞到,被朋友拉去高尔夫球场找教授报仇。于是经典的“奉式飞踹”虽迟但到:
踢坏了东西自然要索赔,可本因是朋友的责任,却被推成了智障儿子。出来后儿子又想找朋友喝酒,可朋友却是趁着夜色去找白天扔进湖里的球杆。儿子又尾随了一位女高中生,第二天她的尸体就极其诡异地展现在屋顶。
被人目击尾随的儿子就这样成为了第一嫌疑人,母亲也就开始了漫漫申冤路。她本想向警察解释,可警察要赶着去处理郊外疗养院的出逃事件;她排除万难找到了大律师,可大律师了解情况后也觉得大局已定;她潜入儿子好友的房间,本因为找到证据却又弄巧成拙,反倒被朋友要挟又赔偿了一笔。
朋友于心不忍,又给她指明方向:调查女孩身边的人可能会有收获。这一查果然有收获。女孩自幼便由酗酒的奶奶抚养,疏于照顾而又家境贫穷的她只能当起“贩米西施”。只要能给大米,流浪汉甚至疗养院的傻子都能上她!随着身体出现问题频繁流鼻血,女孩自然也想结束这种生活。她用能静音拍照的手机拍下所有与她有交易的男人,想借此敲诈一笔。
显然,凶手应该是曾经与她交易过的男人。母亲收买了女孩的奶奶,找到藏着秘密的手机给儿子辨认,儿子确认当晚看到了那位拾荒老头。母亲前去老头住处,假扮义工进行针灸治疗。老头却提起案发当晚看到的场景……
案发当晚,女孩讨厌儿子尾随,大声骂他“白痴”并用大石块砸他。被激怒的儿子把石头扔了回去,却正好打中女孩的脑袋!手足无措的智障儿子只好倒托着女孩登上屋顶,想用这种方式引起大家的注意来救助女孩……
母亲越听越绝望,下意识拿起扳手,沉重地击向老头的脑袋……
恢复清醒的母亲痛苦不已,她为了杀人犯儿子申冤,自己也变成了杀人犯。知道一切无法挽回的她清理好现场,一把火烧了所有的人证物证。即便如此,事情也丝毫没有转机的可能。
然而几天后,警察却找上门来,表示“真凶”已经抓获,居然是疗养院出逃的傻子。警察在傻子的衣物身上找到了女孩的血迹,自然也认为傻子所说的“交易时沾上的”是借口。母亲知道一切真相,却并没有开口,只是想见见傻子。当看到玻璃窗对面无依无靠的傻子,备受良心折磨的母亲也失声痛哭。
儿子总算出狱了,去接他的却并不是母亲,而是朋友这对小情侣。途中经过老头家被烧毁的废墟时,三人还游玩了一番。回到家的儿子与母亲关系十分疏远,母亲决定参加政府组织的夕阳红旅行消解痛苦。在车站等候时,儿子突然拿出针灸盒,说是在废墟捡到的。他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只是奇怪妈妈的东西为何出现在那里。
处于崩溃边缘的母亲逃上了大巴,面对着狂欢的人群,她拿出针扎向那个“遗忘一切”的穴位,又走向疯狂的人群。全片也就在癫狂起舞中结束。
看完真心被奉俊昊的剧本所折服。《母亲》在剧作上与《寄生虫》一样设计感十足,却远比“社会寓言”式的后者来得更真实自然。以律师和教授为代表的高层无动于衷,警察和朋友为代表的中层敷衍了事,徒留各种底层们为了生存相互厮杀。仅用三两笔勾勒,一个包罗万象的韩国农村就生动无比,悬疑惊悚程度更是达到了极致。
导演在剧情发展中埋下了无数伏笔,使得最后的“反高潮”结尾也毫不突兀。比如一开始母亲教导的“别人骂你就打回去”,比如傻子虽然在片尾才露面却一直在全片中都被提及,还有关于女孩的流鼻血、酗酒的奶奶、静音拍照的手机等,很多无法赘述的元素全部都有所铺垫。甚至就连无辜的流浪汉,也是母亲从警局出来后路过买伞的人。也正因如此,当观众看到结局时,就算会震惊于“反转”,细想之下却又合理无比。这种通过刻画人物来丰富剧情细节的方式,就远比生硬的情节反转做得高级得多,也更让观众意犹未尽。
可以说这是奉俊昊最好的作品之一,丝毫不逊色于公认最佳的《杀人回忆》。全片有着各种会让观众产生惯性思考的转折点,却又能被导演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带向另一个方向,这足以证明导演对于类型元素运用的熟练程度。十分可惜的是,通过本片收获好莱坞关注的他,从此走上了更加类型化的道路,这种非典型佳作也极有可能是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