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观影]《长津湖》——值得一看,但并不完美

avatar
关注

9月27看的福州首映,IMAX,10.1又二刷了激光IMAX。总体觉得值得一看,尤其是在大银幕上,但也还有很多改进的地方。下面谈谈自己的观后感吧。

首先是优点。


1、讲述抗美援朝的故事本身就是最大的优点;

2、一定程度上阐述了我军为何而战、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来源到底是什么。尽管这方面的表述可能有些生硬以及流于表面,但起码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3、正面、客观地描述了毛岸英同志的牺牲,这个很有意义。



然后谈谈缺点,详细说说:


1、过于商业化,有些功利。


影片为了表达某些东西有时会过于刻意。这里的“某些东西”主要是指制作团队认为观众爱看的东西,包括视听效果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比如为体现战斗的激烈精彩,炮制出了坦克中门对狙、炮弹时间这样匪夷所思的场面,其他诸如子弹慢动作撕炸药包这样的特效,好看是好看了,有些观众也确实喜欢看这个,但从电影的角度看,和本片真实、严肃的题材并不合拍;还有为体现我军官兵的大无畏精神,结尾那段胡军饰的“雷公”将标识弹抱上吉普车往美军方向开最后牺牲的片段,这在真实的战争里是符合逻辑吗?强行绕过逻辑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为表现牺牲精神编造了一段,而且雷公边开车边低声哼“人人都说沂蒙山好”,这种煽情方式显得过于直白,就差没拿个大喇叭在观众耳边喊:该流眼泪了!还有,火车拉开车门看到长城是什么鬼?还是水墨画般的蜿蜒长城?这在哪段铁路我也想去体验体验……当然,明白这是象征手法,象征着祖国万里河山需要我们保护,象征着共和国志愿军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但还是同样的问题,这种直白、夸张的象征手法和影片的真实、严肃的基调并不在一条线上。


2、人物形象塑造不够鲜明。


本片的两位主角,吴京的伍千里和易烊千玺的伍万里,两者是千万志愿军战士中的形象代表,各自侧重点不同。伍千里作为连长,体现的是他的家国情怀以及军事素质,伍万里作为一个新兵则着重刻画了普通士兵视角下的战争以及个人在战争中成长的一面。但除了一开始伍千里回家乡一段多少表现出了人情味、接地气的一面,剩余两个多小时人物形象的刻画谈不上多成功,吴京还罢了,大部分情况不过不失,基层军官有勇有谋的气质表现得还可以,四字弟弟的角色就有些一言难尽了,一来他演绎的稍有些用力过猛,二来这种桀骜不驯的愣头青角色放在部队这个背景下多少显得违和,虽然有顽劣少年——新兵——成长的这样一条线索,但各种无组织无纪律、不服从指挥的行为看着让人缺乏好感,7连对他的包容,固然可以看作人民军队的战友情,但如果恶意揣测,有没有他的哥哥是连长的因素在内呢?而且一直到影片最后他的成长效果也没多体现出来,可能是因为还有下半部的缘故吧,截止本片结束时还处在成长的过程中……当然,有一说一,伍万里作为普通一兵视角支点这一功能性还是达到了的,影片通过他的视角,表现了敌人侵犯边境、战场的残忍、战斗的惨烈、环境的艰苦卓绝以及和毛岸英线的交集。其余各色配角,大部分也只能算是完成任务,令人眼前一亮的基本没有,唯一值得一提的反到是段奕宏,虽然角色和主线似乎关系不大,但和伍万里对话的一段表演上佳,而且对话内容也某种程度上点出了影片主旨。

3、故事求大求全,真正表现长津湖的关键战斗却着墨不多。


片名叫《长津湖》,前面一个多小时也在共和国层面、志司层面、军团层面,甚至美军的各种操作层面做了各种铺垫,但真正和长津湖战役密切相关的却只有最后一幕夜间进攻,其余碎石滩遭遇敌机扫射以及另一场重头戏信号塔遭遇战等,严格意义上讲都和长津湖没直接关系。即便是最后的总攻,也只是对局部战斗场面进行了展现,而中美两方战略战术层面上的博弈是缺位的,志愿军穿插迂回埋伏包围这些赖以致胜的法宝没得到充分的体现,这就让影片初期长时间的铺垫失去了太大的意义(特别是美军方面,删掉大部分戏可能还让影片紧凑些)。而与此同时长津湖战役另一个重要的、甚至是标志性的大敌:极端严苛的天气和严重缺乏的物资装备,影片中只用了寥寥几笔笔带过,多少让人有些失望。


4、特效差点意思,工业化水准未达顶尖。


十几亿的大制作,工业化水平有些令人失望。两场重点刻画的战斗都是在夜间,虽然有一定现实的基础(为抵消美军的空中优势,志愿军一般都是在夜间发动攻击),这么拍也能省成本,但也导致了一些战斗细节模模糊糊看不清楚。军舰、飞机的特效显得有些假,战斗场面血肉横飞,爆炸场面密集,但有时就会有为炸而炸的感觉,也导致一些爆炸场面看上去有些像放焰火(二刷后比较确认,最后一场战斗中爆炸效果不太好)……。整体感觉在工业化水准上,可能还不如《八佰》,尽管那片子技术层面之外的问题更大!


5、军事常识。


作为一部战争片,军事常识一定会被拿到放大镜下看。我不是军迷,对此不好评价,但对军史多多少少有些了解,也有一些观点不吐不快。比如最后冲锋时候又表现出人海战术、密集冲锋的样子,不知道真实的战斗中是否如此,还是为了影片效果。另外,指导员梅生的设定是一个上海人、文化兵的设定,上海人这个没啥,但文化兵方面除了后来喊了句英文“小心后方”的伏笔外似乎也没太大意义,关键是这个指导员的作用,好像和一个副连长也没啥区别,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基本没什么体现,还不如段奕宏说的那几句话。还有,影片最后用写意的方式拍摄了志愿军战士集体冲到海边,配合美帝军舰灰溜溜的开走,展现了一场巨大的胜利,不知道符不符合史实,但这场战役仅就影片表现出来的时间线,还只是起了个好头,远未取得根本的胜利,因此有无必要如此表达,见仁见智吧。


6、音乐音效太满。

特别是战斗场面,BGM用的太多太滥,二刷时我注意了一下,几乎就没有停过,适当用一些有助于衬托战斗气氛,但如此频繁,似乎生怕观众看不懂,就要明明白白的告诉你,下面开始紧张了、开始激烈了、开始悲壮了……还是那个问题,过于直白!


7、最后再提一下煽情。


煽情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部成功商业电影的秘诀,但好得煽情是水到渠成、春风化雨般自然而然的煽情,反观本片,除了前述雷排长的牺牲过程略显尴尬外,作为长津湖标志的“冰雕连”,由于前期缺少铺垫,拍出来的效果似乎有些突兀,也并不显得太震撼(当然,仅指影片效果,冰雕连本身的事迹哪怕仅仅如实的描述都足够打动人心,这也是我对影片失望的原因之一)。此外,杨根思烈士的段落,固然值得大书特书,但放在影片里却和影片主线有些割裂。这些本来特别感人的事迹在片子中远远没达到应有的效果。就个人而言,最打动我的地方反而是车站上后勤人员奔跑着脱下身上的棉衣往火车上丢的那一幕。

总体上,看完电影给我的感觉是这部影片不是为了拍出一部优秀的、经典的电影,而是琢磨着怎么投观众所好,不管是感官刺激还是民族主义,只要觉着观众爱看就变着法子表现,不是说不可以,但能不能不要做的那么功利?

我很同意微博上一位网友说的:对这类影片,你了不了解历史,看过多少战争影片,对各种套路的熟悉程度,都会影响对本片的评价。那么对于本片,的感觉是和《拯救大兵瑞恩》、《黑鹰坠落》、《1917》这些同样现代化的经典战争电影相比,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发布于福建阅读 418410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大地之召唤楼主

· 福建
没有哈登的NBA标识弹就是磷弹,磷烧起来确实可怕收起

是的,弹壳都烧红了。抱起来是很英勇的行为,但开着吉普车跑到敌人逃跑的队伍中真的有些夸张了,二刷时我特地注意了一下,吉普车跑到坦克边上时,那坦克是开动着的……说明跑到敌人堆里去了,先不说赶不赶得上吧,就这个美军一点反应都没有就很迷

亮了(156)
查看回复(8)
回复
discusser-avatar

洛阳乞儿

· 安徽

并不完美,但值得一看

亮了(183)
查看回复(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