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怎么摆脱自身框架看问题?

avatar
关注

前阵子在一个群聊中发现大家在争论一个观点,刚开始大家还和平讨论,后面随着讨论激烈,逐渐上升为人身、价值观、立场的层面。


其实像这样的场面,在每个地方都不少见,大家都有着自己的意见,谁也不妥协谁。


为什么呢?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套自身的逻辑自洽方式,好让自己能够理解和接收客观事实,更好的立足社会。


在这样的争吵之中,由于各个的自洽方式不同,即使再讨论个一天一夜,也不会有想要的结果。


最后一定会上升到立场的层面,也就是不争对错,只争输赢。


其实在作者看来,这种情况相当于在每个人面前都放一面镜子,让人只看到自己的一面。


客观世界是立体且多维的,一个问题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多种不同的归因、以至于在复杂的客观事实中,事物的多面性让人遗漏。


所以我们应该以不同的视角来观察客观,以下是个人几点思考。

一、摆脱束缚的自身框架


在早期的学习中,有这么一句话深深印在我的脑中,那就是“只看营销书,做不好营销”,说明要学好一样科目,永远不限于科目本身以内的知识。


最开始我学的是定位营销,研究品牌如何在消费者的心智中与众不同,从品类到品牌再到分化形成新品类,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在消费者心中完成心智预售。


这种心智打法给当时的我带来无比的惊讶,一个品牌怎么能如此精准,确定要在消费者的心智发力,从而获得成功。


于是产生了更适合中国宝宝的飞鹤奶粉、王老吉凉茶、百事可乐、蒙牛等众多成功案例。


可社会毕竟是动态多维发展的,这也代表着定位理论也有着它的边界,以及不适用性。



于是我开始学习经济学,习得了成本与价值关系,经济生命周期,明白再强大的公司或品牌,都有着一定规律的生命周期,一个周期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进入另一个周期继续发展,最后到衰退期。


学习心理学,个人行为从何而来,意识与潜意识怎么影响人的生活、情绪怎么在脑中影响行为,当个人与群体有共同的情绪冲突时,应该怎么样去满足。


学习系统动力学,当一个系统中出现问题,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你不太可能通过改变问题的结果而解决问题,而是要改变系统中元素之间的连接方式,从系统中解决。


系统=元素x连接关系


学习热力学,脑科学、熵增,二八法则等定律。


这些有什么用?它能在外界发生变化时,让你不再局限于自身框架去思考,而是从多维度去分析,解决背后问题。


单维度分析的后果就是,只要逻辑自洽,那么看见的所有意外,都能用一个方程来解答。


自身框架怎么摆脱?

想要摆脱自身框架,首先还得从底层的认知开始,知道认知从哪里来,怎么形成固化,又怎么摆脱。


一样东西要形成认知,要经过3个阶段,看见)提炼)内化)


看见一只八爪鱼,觉得与乌鱼功能差不多,于是认知会认为这是乌鱼的一种。


人的一生都被认知束缚,大部分人观看世界的方式都是僵固式的,我们被日常所见的东西都被固化思维控制。


认为车都是用来开的,衣服用来穿,钥匙用来开门,这些东西因为太平常而导致在认知里根深蒂固,很难走出这些框架。



你的认知真的适用吗?


我们的大脑天生喜欢确定性,对于未知我们会觉得恐惧,认知固化有利于大脑快速反应,降低消耗。


一件事从概念到大脑形成认知,并被记住可以随时提取出来使用,是陌生到熟悉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内化。


但内化有一个缺点,需要从已知去内化未知,然后形成认知。也就代表着,本身吸收知识的过程也在一个固化框架里面。


这就会导致一个后果,同样的一个东西,在每个人的认知系统里都有着不同的理解。


认识到认知系统的不完美,就要尝试去发现认知中新的知识,概念中新的用途,才能组成一个新的开放性系统。


以新的视角,多个角度看问题,造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在《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一书中,作者用不同视角来看摩托,每次看到的都是不同风景。从不同角度看世界,还能锻炼自己的心性,助于自身理解万物。

二、你真的懂这件东西吗? 

                       

市面上流行着一句话“我知道自己知道,我知道自己不知道,我不知道自己知道,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概意思就是你真的知道吗?还是自以为知道。


知道在于了解信息数量的多少,而更深入在于懂得信息的多少,更深层在于创造了多少信息。


你真的懂开车吗?


开车大概分为启动、加速、减速、泊停几个动作,多少人是只会这几个动作和加油,而对于车子其他的东西一概不通。


有人说,难道这还不懂开车吗?


对于普通人来说知道怎么驾驶,有哪些交通规则,大概也就够了,但那只能是会开车。


懂开车的人会知道车子有什么零件,零件各自之间有什么关系,在路上如果发生故障,会知道哪里出现问题,怎么去处理。


懂开车的人还知道,车子的维修、保养,怎么提高驾驶乐趣,除了知道车子自身的零件外,还知道怎么增加功能,才能称为懂。


又或者说,你知道喜马拉雅山脉吗?


有些人就发言了,当然知道,喜马拉雅山脉位于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脉,它的主峰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嗯,然后呢?


它具体的地理位置,海拔多少、雪有多厚、总长、多久能攀爬上去?


这就是知道与懂的区别。


在《我把青春献给你》中的王朔,告诉我们一个绰号“知道分子”,知道分子有别于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并不止知道知识的核心,还能用知识创新,改善社会,造福于人。


而知道分子,他们只是知道一点知识,这些知识全不全面,真不真实不是他们所关心的,他们只关心这些知识能不能为他们所引用。


他们哪懂什么知识啊,顶多就是知道而已。


▲ 真正的懂是从熟悉到陌生的过程

为什么人们热衷于将复杂简单化?我们的概念简化了信息,好让人能够更好理解,而这一切是为了生存。


从认知心理学中了解到,人们在见到一件陌生的东西时,会将初见的事物以一种迷糊的印象分类在脑中,于是有了概念。


当下次见到相同或类似的东西时,会把类似的东西归类在相同的概念组里面,便于我们分类识别,于是构建了类别。


这是人们产生认识的过程,但我们并不止步于认识。


人的大脑里分为3个脑,理智脑)本能脑)情绪脑)


理智能最耗能,通常用于理性,思考较多,因此思考是很累的。本能脑和情绪脑占了人们生活的大部分,也比较节能,通常用于娱乐和日常生活。


这也代表了人们如果要生存,要保留体力,就要依靠本能和情绪脑,这样大脑消耗得更慢。


这样就能解释人们的另一个功能,抽象。


人们天然有着抽象的能力,因为大脑会自动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简单到以少数或无数个抽象的图案来理解,这样大脑的消耗更慢,也更利于生存。


例如看见一个复杂的楼梯,会将它分解成几个长方体堆积起来的造型,松鼠尾巴像S型的饼干,铅笔是6个六边形的组合。


以上都是简单化的为什么,但人们除了要生存,还需要发展,这就需要回答另一个“怎么做”的问题。


怎么做需要人们从知道分子进化到知识分子再到创新分子,也就是一个事物从知悉到熟悉再到陌生的过程。


很多人问,一件事情不是从陌生到熟悉吗?怎么会本末倒置。


从上面僵固式思维我们知道,对于成年人来说,目光所及的东西都太熟悉了,太日常的东西都被固化思维定住,除非有陌生事物出现,才能再次激发人们的好奇心。


熟悉只是主观感觉的一种,将熟悉的东西陌生化,赋予新的含义,才能从日常的固化思维中解放出来。


方法也很简单,盯着一件熟悉的物品,然后直到某个新奇的想法出现,也叫点子,将它记录下来加以完善。


这种给熟悉事物找到新含义的方法,就是创造的一种方式。


华与华的创始人之一华楠,在想创意的时候就经常用这种方法,当想不出创意时,华楠就会将产品放在桌上,仔细的盯着它看。


直到熟悉的产品在脑中产生陌生的想法,然后一个创意就出来了,当人们早上回来公司时,通常华楠老师已经盯着产品一晚上了。


那么新事物被创造出来就行了吗?


我们还需尊重2个原则,平衡与克制。


平衡就是不能感到反差特别大,要有根基。就像设计一张海报,不能头重脚轻,不能曝光颜色失衡。要该留白的地方留白,该填充的地方要饱满。


克制就是控制表达欲,一个想法出来时可能会伴随着很多其他想法,要控制这种溢出来的点子,将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


知道客户要的是什么,把客户要的表达出来即可。

三、财富都是隐藏高手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有看得见的东西,就像一本书、一张纸,也有看不见的,细菌、空气等。


看得见的我们称之为显性,看不见的则为隐性。


通常人们只能发现表面发生的事情,不会关注事情背后的本质,而本质又藏在隐性之中。


例如,很多家长会给出生不久的孩子床上挂上一些小挂件,好让自己没时间时,也能哄孩子开心,这样孩子就少哭泣。


但如果你以孩子的视角来看的话,就会知道在孩子的视角中只会看到一些庞然巨物,这样的恐惧会让他哭得更厉害。


又例如,为什么很多小孩子不喜欢逛超市,一到超市就闹着回家?


如果你俯下身子以孩子的视角来看的话,会发现在他们的眼中,看到的只是一双双路过的腿,他们看不见顶上的风景,自然感受不到乐趣。


以不同视角来观察,只是方式,关键是找到背后的隐藏知识。


什么是隐藏知识?

隐藏知识就是组成一件事情的关键性因素,表面知识只能看到现象,隐藏知识才能看到本质,因为他们很关键。



我们举个例子:

有一部分人说“读书无用”的观点,为什么?因为有些人尽管没读好书,他们也成功了。


这部分人成功了,这是事实,那事实背后呢?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部分人只占少数,甚至是极少数,可以说是幸运儿。


再深入观察你会发现,这些人不是没读书,而是以一种实践的方式来代替读书武装自己。


就像淘宝、天猫、京东、腾讯在成功后,都会将成功因素归于运气。


我们成功了,不是因为我们更努力,而是我们运气好。


运气是表象,背后则是选对方向,做对决策、实践操作、快速迭代、深度思考、满足需求,这些所有都对了之后,才有所谓运气。


喜欢用“读书无用论”的人,他们就像知道分子,只看到了表面,没发现隐藏知识。


• 只要是在书本上写的知识,都不是隐藏知识。


• 只要是前人、学校、老板、父母教的知识,都不是隐藏知识。


这些知识要得到升华至少缺失两部分的关键性因素,也就是思考和实践。


没有思考,知识就不完整,至少在动态发展的社会中,没有经过思考的知识不会随着发展的社会而进行升级。


也就代表着不是这些知识无用,而是它已不适用,或者在某一边界外,发挥不出作用。


思考过的知识也不完整,至少要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想法,是不是真正的关键。如果不是,继续思考与实践,在现实中证明。

那隐藏知识有什么用呢?

说句假大空的话,如果以金钱来衡量,表面知识价值一百万,那么隐藏知识则价值一个亿。


众人寻找的财富和答案,就在这隐藏的暗空间。


在市场营销中,有个“显而易见”的策略,意思是将消费者想要的,用显而易见的话表达出来,效果更好。


例如消费者说想要一辆更快的马车,那么我们就宣传,我们有最快的马车。


消费者说的话,就是表面知识,满足这些表面,能生存得不错。


那隐藏知识是什么呢?是消费者内心的话,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隐性需求,探索消费者隐藏的需求,就会发现他们想要的是更快的出行,而不是更快的马车。


那么开发新的产品,新的商业模式,就能满足更大的市场,得到更多的份额。


想要找到隐藏知识,不仅需要找到本质,还需要利用本质去创造。


就像你已经知道了制作北京烤鸭的材料和工艺,那你就能制作出相同口味的北京烤鸭吗?


绝大多数都不能,但北京烤鸭的厨子可以,即使没有标准化作业,但凭感觉就能做出相同的味道,这就是熟能生巧。



社会发展得很快,只有那些快速看到本质,找到关键性隐藏知识的人,才能在动态的社会中,及时布局,迎接未来。


只有摆脱自身框架,找到事物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从熟悉到陌生再到创新,才能在当下活得更好,在未来发展的更强。


你我皆是一样。

-----


文章已结束,此时关上手机,安静让自己思考3分钟,思考得认知,实践得真知。


总结一下今天说了几个内容,大家可以一起复盘反思一下,毕竟反思是提高能力的好方法,没有反思就没有提升。


1、形成认知的过程是从已知去内化未知,通常并不完美,太日常的东西会形成思维固化,所以我们需要不同视角看问题。


2、真正的懂是从知悉到熟悉到陌生的过程,先进入一个行业,直到完全把行业摸透,再创造新的价值赋予含义。


 3、隐藏知识是商业的核心,一个公司成功的秘诀从来不外露,也不会明显被发现,如果想在竞争中突围,就必须有属于自己的隐藏知识。


最后补充,如果觉得对你有帮助,记得做输出,不要只输入过过脑瘾,这里的输出就是思考后的行动,唯有行为,才有改变。


说明:文中段落和图片有引用,如有侵权,请告知本作者,我会立即删除,以表歉意。


➤ 阅读不会徒劳无功,要么增加新观点,要么增强原理念。

发布于广东阅读 13359

全部回复

no-replies

评论区开荒,我辈义不容辞

来抢第一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