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你可以多了解一下狂潮4!
一、前言
狂潮3代的名号已经非常响亮,凭借着不俗的性能极高的性价比俘获了许多朋友的心。
安踏这个品牌一直将自己和消费者“绑”在一起,球鞋的价格总能让你满意。
二、外观设计:
狂潮4给我的初印象是摆脱了以往安踏带来的那种固有的“厚重感”。
这一点确实让我感觉非常欣喜,比较偏爱设计偏流线型的球鞋,会感觉颜值上更出挑。
这双“夜赛”配色是专为“要疯”赛事推出的配色。
值得一提的是,这双球鞋的“夜光效果”会让你印象深刻。
整双球鞋采用“荧光绿”作为主色调,黑色的LOGO融入白色的“疯”字中,这种细节设计确实加分。
这次的抽屉式鞋盒比较有意思,内衬纸上“被记住的永远是疯子”是我对初代要疯最狂热的回忆,我无比怀念那个炙热的夏天。
从配置方面来说,这次的狂潮4代也算是诚意满满。
1、全掌“氮”科技
2、碳板加持
3、鞋面高强度纱线编织搭配热熔和人造革材质
4、侧面大面积TPU包覆
5、水泥克星大底
三、体验:
首先想跟大家分享的一点:
这双球鞋有着比较“严苛”的脚型适配,宽脚直接劝退。
我属于正常脚型,长时间穿着后都会有明显的“压迫感”。
当穿着的是比较厚实的精英袜,压迫感非常强,每打一组就想脱鞋。
更换为正常厚度的篮球袜后,情况有所好转(依旧不建议宽脚的朋友选择)
我KT6、7都是选择的43码
狂潮4也是选择的43这里给大家一个参考(同尺码的KT6、7比狂潮4整体空间更富裕,但内长对我来说都是恰到好处,区别就是包裹层级的不同,特别是球鞋的前掌部分)
重量方面:
这双狂潮4表现的非常不错,单只43码重量不到400克。
对于安踏的球鞋来说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成绩。
上脚静态感受:
穿鞋的过程老实说还是有一点费劲,这种全内靴的球鞋穿脱相对比较麻烦。
需要多松两对鞋带,然后利用鞋舌上的“圆环”就可以顺利穿入。
上脚后的包裹感让人印象深刻,特别是你拉紧鞋带后,包裹的层级可以由贴合达到紧致。
球鞋的重心偏高(氮科技的厚度问题)
前后落差控制得不错,但前后掌有一种“分离感”。
这点跟KT7比较类似。
动态体验:
中底的回馈让人印象深刻,“氮”科技的魅力就在于此,在保证吸震能力的同时还能给予不错的反馈,前掌的感受特别明显。
整个的包裹非常出色,这应该是目前为止我穿过包裹性能最出色的安踏球鞋。
前掌、中段都特别紧致,脚踝处给予了一些合理的空间。
当你系紧鞋带,就能感受到这双球鞋带给你的全方位“压迫感”
球鞋的刚性很足,碳板和大面积TPU的使用给这双球鞋的鞋身和中底带来了非常不错的“硬度”。
大家最关心的部分肯定是这双狂潮4的防侧翻角到底会不会“卷”进去?
就我个人体验下来的结果:
没有出现“卷角”的情况!
(测试的时候还特意用前掌外侧发力)
我的发力模式是前掌内侧居多!
在侧向蹬地或者是启动发力的瞬间都是前掌内侧蹬地发力,也就是大脚趾附近发力,除了鞋面挤压带来的不适感,并没有其他异常。
但是在横移或者是滑步的过程中,狂潮4的防侧翻确实有“溢出”的风险,大家可以通过动图和我的截图感受。
我的实战和练习过程中,双脚确实从未越过“边界”。
很多朋友提到的“卷边”问题,我的分析:
由于“氮”科技填充比较“饱满”也非常靠近前掌外侧,加上这种材料较软的特性,如果在蹬地发力过程中,踩透边缘的“氮”材料,前掌的重心就会产生偏移,就会有“卷边”的风险。
球鞋的抓地表现同样值得信赖,水泥克星大底勾起了我的“青春岁月”!
四、总结:
就外形设计来说,狂潮4是非常符合当下审美趋势的。
流线型鞋身搭配简约的外观设计会成为很多朋友的“心头好”。
性能层面来说值得一试!
宽脚的朋友和发力蹬地习惯用前掌外侧的朋友就不建议了。
我现在非常期待那双纯白色的狂潮4 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