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篮球”可能是中国篮球的良药,但“是药三分毒”

关注

【现在的青训功利化,一方面是盲目的推崇早发育后卫的紧逼+快攻。他们除了会运用自己的身体打快攻和运20秒甩锅以外真的什么都不会。一方面是早熟型内线用身体欺负人,蛮力背打。早熟的锋线也只会利用身体素质跟着后卫下快攻。而没有任何技术储备。这些人甚至连投射都没练过,靠着比对手早发育可以在青训球员选拔期占得先机。但其实等他们真正开始对外竞争,像这样的球员不但顶替了其他晚熟人才的名额,自己也根本没有竞争力、还浪费了大量的青训成本——看看最近几届国青:无头苍蝇般的180小后卫、笨重无脑的蛮力大中锋、一无是处的锋线成为了球队的主要配置。】

————养绿鹅的猫

1948年,篮球运动在以美国为主的自由世界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场景,而这也确实吸引到了无数的年轻人投射这项运动;由于传统篮球和篮筐高度过大的问题,成人篮球的运动场地和器械会大大超出孩童们的身体承受强度;为了满足5-12岁孩童的正常训练需要,小篮球(MINI-BASKETBALL)运动则开始在以美国为主的自由世界国家兴起,1968年FIBA成立国际小篮球委员会,自此开始,民主世界国家也逐渐兴起小篮球的培养体系

FIBA官方定义的小篮球教练培训手册

据部分史料分析,早在1950年左右,天津市就自发举办过“小篮球”比赛,只不过当时官方名称称作“小皮球”;1973年国家体委制定了符合中国特色的小篮球比赛规则,直到1987年才真正举办了全国类型的小篮球比赛;由于那个年代中国篮球重返FIBA大家庭,因此精英集训为主的模式成为了提升中国男篮实力的核心培养模式,这也让小篮球运动被逐渐忽视,直到2019年姚明重启全国小篮球联赛,这项运动才真正在七十年后的中国发扬光大。

《国际小篮球规则》由2005年FIBA出台并始终延续至今,同样中国篮协在2017年也颁布了小篮球规则的草案文件;《国际小篮球规则》规定了篮球场的面积:长28m、宽15m,比例适当的其它尺寸也都可以使用,如:26mx14m、24mx13m、22mx12m、20x11m,篮圈高度离地面随着年龄的出入高度也有相应的变化等。基于不同国家的培养模式,不同国家的篮协对小篮球和篮框的大小均有一定的出入,例如塞尔维亚和西班牙小篮球联赛中的篮球场更小,篮球也更轻,篮筐仅仅2.4米;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篮球场的面积、篮球的重量和篮框的高度;塞尔维亚小篮球联赛不允许球员挡拆和联防,且不允许内线的背身单打;不同国家均有对各自小篮球联赛的本地化规则修正,而这也是在FIBA所允许的范围内。国际篮联的《小篮球规则》明确规定:“小篮球是全世界十二岁以下的男女儿童的一种游戏,它为儿童提供了一种创造性、欢乐的娱乐手段,并使之熟悉篮球运动”,这也决定了小篮球运动的本质属性并不是为了培养篮球运动员,而是为了让孩子们热爱篮球,参与篮球,进而养成正确的篮球习惯

2005年国际篮联制定《国际小篮球规则》中的标准小篮球场地

因此,小篮球的本质就并不是“为未来的中国篮球培养人才”,如果只是把小篮球的目标是当成下一个八一青训来做的话,那么才是真正的“本末倒置”。实际上小篮球的12岁退役问题是一个十分正常且合理的事情,一方面,篮球的精英青训并不需要去过度卷篮球人口,另一方面,对于职业球员来说,随着身体的逐渐发育,特别是黄皮肤臂展劣势和协调性劣势逐渐放大后,会自然地导致持球能力和控运能力的不可逆退化。所以必须要严格修正一个观点,那就是12岁前后是否进行篮球训练和是否大批量淘汰年轻球员对中国篮球的发展并没有任何影响。实际上对于正常/非天赋爆炸的运动员来说,篮球专项训练的年龄实际上在13-14岁为最优选,例如美国《青少年篮球运动指南》就建议篮球专项训练至少推迟到14岁,西班牙为主的欧洲青训体系会让篮球专项训练在大约15-16岁才真正开始。

我们继续回到FIBA的原文,FIBA明确规定了小篮球运动中提倡和反对的行为

提倡行为:以快乐为主、传授规则、更换装备、改变规则、学习尊重、改变队员的场地与数量、以不同的方式计分

反对行为:不要发号施令、不要只教孩子们去赢、不要打区域防守、不要犯满离场、不要将孩子们当做成年人一样教导、不要只打篮球

当然这些放在传统的东亚国家来看,特别是以中国为主崇尚内卷和结果的教育理念和思想钢印影响下,小篮球实际上在国内的发展已经开始朝着FIBA设想的目标渐行渐远。

FIBA官方对小篮球的提倡模式一直是热爱和参与

因此,我们必须要对小篮球的顶层设计奠定方案,那就是“促进孩子们选择投身参与篮球运动,提升全民运动氛围,且让更多的孩子们爱上篮球,顺其自然的让愿意投身篮球事业的球员参与精英青训。”正如知乎用户“养绿鹅的猫”所提到的那样,七、八十年代的顶层设计,有钱澄海做风格总结和运营(快攻+紧逼的总结、追身分级的总结、球队整体训练和比赛大战略的总结);有刘贵乙做战术的实验与设计(快攻与三分的结合最早就出自当时的湖北队);有马清盛做反向验证、测试球员能力、选拔球员(球员和战术的实际效果要看与八一队比赛的效果);有吕长新润物无声,春风化雨平衡更衣室关系、稳定球员心理状态;有蒋兴权扎根国青,不断为国家队输送后备人才。正因如此,尊重理论、抛弃极端功利化才是中国篮球人们最应该做的事情

光芒万丈的中国女篮,正在走向黑暗的明天 《腾讯网》

青训功利化的本质是要出成绩,而出成绩则需要靠奇技淫巧;对于青年队时期来说,奇技淫巧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强行榨干超前发育球员的潜力”。总结为两点则是——1.让骨龄预测在180-190以下的矮个子后卫提前上大负荷力量训练,从而通过紧逼和快速反击强行得分;2.让早发育的胖墩型足尺寸内线球员利用背身单打和肩宽带来的优势对内线无限进行杀伤。而投篮和防守选择性问题则直接忽略,一方面上力量的过程中投篮稳定性一定会有影响,另一方面,我既然选择了超前发育球员去作为核心,那么凶狠逼抢一定要比团队防守带来的收益更大。但是当真正的需要足够量的国内青训球员去参加世界大赛后,这些球员在面对身体素质和自己差不多甚至比自己更强的球队时反而无所适从;除了05届天赋爆棚+海外留洋的国青,这几年国内青训的产出基本都是只能背身单打毫无护框能力的蛮力中锋拿球就往人堆里面冲的蛮牛后卫场上直接隐身只能接球投篮的锋线球员,你要说这些人是国家队的希望,那中国篮球真的可以亡了。

同样,这种功利化的青训体系也已经开始影响到了小篮球领域,当我看到短视频里面小篮球宣传者宣传的全是所谓的1V5一条龙、胯下运球1对1单挑和一打四看的核心打法模式,本质上就已经说明很大的问题了。小篮球的目的无论让哪个国家篮协进行修改,都不应该是一打四看。如果小篮球教会大家的只是核心球员无限单打剩下四个球员无限抢篮板,那么小篮球除了只会成为某些机构敛财的工具外毫无作用

正如“养绿鹅的猫”所说:错误的思潮带来错误的培养方式,错误的培养方式造就无能的球员。每次失利,首当其冲挨批评的当然是球员,但球员本身也是文盲青训的受害者

黄皮肤的发育特点不确定性较大,一般而言,存在一部分球员超前发育完毕的情况,例如大家印象里面十二岁就一米八的胖墩;也存在一些球员只发育身高不涨体重,例如十二岁一米九但只有一百斤不到的面条男;当然也存在一些晚发育球员,直到17、18岁才开始生长。这些球员本质上而言,论即战力,早发育球员的即战力是最强的,因为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进行超标的力量训练来提升综合能力;论潜力,晚发育球员的潜力最强,当你的身体素质不如对手的时候磨练技术,一旦身体爆发式进步,那么你就会如鱼得水。正因如此,我们在培养球员的过程中需要合理考虑到各个阶级层次的人才培养要求,既然功利化篮球不可避免,那么对一些篮球规则进行“本土化修正”的重要性则必须尽快提上议程

小菜鸡很帅,对吧?但是这样的持球直接突破造杀伤让8岁小孩去打真的合理吗?

放眼全世界联赛来看,NCAA、西班牙青年联赛、日本初中校园篮球,甚至职业联赛中的西班牙甲级联赛都会因为培养球员、提升观赏性等原因修改一些规则,而这些规则的修改可能会影响一部分青年队的成绩(例如23年U16亚青赛日本国青被菲律宾国青队的联防限制,西班牙国青世界大赛日常慢热开局等),但总体来说确实会长远的促进球员未来的发展。

试想一下,当你拿到球第一件事想的就是单挑,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到成年会变成什么样?

目前来看,小篮球的问题和精英青训本质上一致,存在的核心问题是“超前发育球员对平均值水平的球员存在身体素质上的降维打击”,当然这也是为什么世界上青年队训练不许包夹联防紧逼和挡拆的原因;此外,通过我对u8组和u10组浙江省小篮球联赛的录像和集锦观察后,小篮球的比赛进程也存在众多低水平教练员功利化的痕迹,包括但不限于:

  1. 核心得分球员一打四看,无限单打造杀伤惩罚内线球员,且持球时间过长

  2. 小年龄组存在全场紧逼防守的情况,由于小朋友力量发育尚未完全,紧逼效果一般都会有显著成效。

  3. 过早的确定位置,内线球员和外线球员的工作完全割裂,没有进攻能力的球员场上参与感极低。

  4. 运球的目的不是找节奏,而是为了帅——无效运球次数过多。

  5. 凶狠包夹持球人。

  6. 8-12岁过早的进行篮球专项训练从而会对一些只是热爱的小篮球参与者们造成降维打击。

  7. 持球人直接快攻反击上篮的成功率过高。

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那么我们通过小篮球锻炼的篮球人才只会存在更多的“不会处理球的内线球员”、“只会下快攻的后卫球员”、“只会持球单打的持球人”,等这些小球员成年后,只会更加畸形。

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所在,我们必须要对部分球员进行牺牲,也就是“严格限制超前发育群体和过早专项训练球员的能力和发展”,具体实施要求则应该满足以下五个标准:

  1. 内线球员功能化:内线球员不应该过早学习背身技术,且要让内线球员尽可能离开三秒区,如果可以的话让内线球员也可以有持球参与战术轮转的机会。只靠身体去欺负矮个子球员的背身技术绝对不是正常且合理的内线技术,同样,背身技术专项训练也不应该过早练习,否则会让球员对背身产生极大的依赖性。

  2. 后卫球员去精英化:持球的后卫球员绝大多数是苦练篮球的痴迷者和爱好者,我们尊重他们在场下的训练,但是比赛打的错误就是错误;当球员在篮球启蒙的年龄养成了拿到球就想着单打的坏习惯后,一旦这个球员有天赋和潜力以及能力进入从业体系中,当他面对更强大的对手和更强大的队友时,没有球在手上的比赛会更加煎熬。

  3. 锋线球员的去功能化:和内线球员不同,锋线球员反而更应该全能化,如果说8-12岁小胖墩来打小篮球还可以通过跑步让自己瘦瘦身的话,8-12岁打锋线的球员实际上才是在这个年龄段身体天赋潜力最大的一批人。U8和U10组的后卫一般身高在130-140之间,这其实就是普通人的身高,内线一般超前发育的胖墩在160-170之间,这种球员未来大概率也是不会再长个的;但只有锋线这种150-160左右的瘦快球员才更有可能突破两米的界限成为潜在的“扮猪吃老虎”的潜力发展对象。这种球员不应该当一号位和五号位秀场的工具人,更应该被教练员重点培养。

  4. 进攻体系的整体化:一打四看的核心持球人战术对球员的进步是十分微小的,对持球人来说,单打打的越多,养成突破上身体和蛮牛冲击坏习惯的可能性就越大;对于非持球人来说,在场上光看别人打,有啥意思呢?这种打法的比赛打得越多,对球员的培养体系只会更加割裂。

  5. 防守体系的分散化:这个年龄段来说,过早的进行整体区域轮转防守对年轻小孩来说是拔苗助长,小朋友对篮球的理解程度不同,区域联防和紧逼只会让小朋友在无意识中养成过度下手和盲目信任内线补防的坏习惯。但是如果不进行紧逼防守,对持球人的锻炼价值也不大,所以需要让二者进行进一步的中和。人盯人的防守至关重要,但是完全放弃联防和紧逼也会矫枉过正。

西班牙篮球联赛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放开青训人口和修订强制规则,肉眼可见的情况是,中国是不会允许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来挤占本地人的教育资源的,因此我们需要重新修订一些小篮球的规则,从而从规则上面限制上述情况的发生。

对小篮球规则的本土化修正主要从进攻、防守和轮转三个角度来修正:

球队轮转:尽可能让所有球员都有战术参与的权利,同时提升精英球员临场应变的本能

  1. 进攻时长从15秒/回合增加至30秒/回合过半场违例改为15秒:由于过半场时间长,因此紧逼的收益将会大大降低;此外,进攻时长长也可以让球队争取有五人参与战术轮转的机会,让球员们在战术失败的时候还可以有第二次战术轮转的时间。

  2. 持球人五秒违例:过本方半场后,从球员接到篮球到完成一个篮球运转体系中(例如传球给其他人、上篮、投篮),篮球在持球人手里不能超过五秒,否则将转换球权。这就导致了每个球员从接到球的一瞬间就要考虑处理球的下一步,一方面会促进球员分享球,另一方面,球员也会养成快速单打的好习惯。咱们青年队经常骂的无脑绕八字,放到小篮球里面实际上就是先进的流动轮转打法。

我们需要的是通过节奏摇摆的快速单打模式,而不是强行造杀伤的一打四看

  1. 三分线缩短和三秒区扩大,引进防守三秒规则:缩短三分线从而降低球员突破的红利,球员在突破的过程中一定会被堆积在内线协防球员阻碍;扩大三秒区范围则是让内线球员尽可能远离三秒区,从而尽量减少过于高大强壮的内线球员吃饼。此外,减少三分线缩短可能会导致大部分球队会重新摆上双塔甚至三塔战术,引进防守三秒规则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一切的核心是让大个子球员尽可能远离三秒区。

进攻规则:尽可能减少超前发育群体的身体优势,同时尽可能鼓励球员的投篮选择。

  1. 背身要位三秒违例:内线球员背身要位如果三秒没有接到球则吹判背身要位三秒违例,且内线球员如果三秒内放弃此次背身要位,那么下一次背身要位需要转移到篮框的另一侧,不允许在篮筐同侧二次背身要位。

  2. 背身进攻五秒违例:从背身要位到接到球再到完成处理球(投篮、勾手、传球、上篮)全过程不能超过五秒,如果在三秒左右接到球,那么你完成处理球的时间就只剩下两秒。我们希望锻炼出来合理背身单打的球员,而不是闷着头瞎打的背身怪。

  3. 背身进攻连续性违例:三秒区内背身得分连续回合数不能超过两个回合,否则此次得分无效;该规则仅包括背身单打,三秒区内正常上篮不包含在内。

  4. 不允许主动背身:背身技术的磨练实际上在15岁左右开始才是正常年龄,15岁以下背身本质上是为自己的持球能力不足找借口;因此我们不允许所有类型的球员通过自己持球背身单打的模式去主动对抗,尽量做到所有球员都面框完成进攻回合,或者是参与战术轮转。

  5. 三秒区内得分降低至一分,且三秒区内罚球只允许一次,而三秒区外得分正常,罚球1+1和1+1+1制度,犯规满的罚球1+1制度;比赛最后三分钟三秒区内投篮犯规罚球1+1(罚中才有第二个罚球,且第二个罚球不允许罚球一方抢篮板):一方面我们需要降低三秒区内的得分收益,让教练员群体把重点放到中距离和三分线的投篮中,以及限制早熟的持球人运用自己的跑跳天赋和早发育内线球员运用自己的身高臂长去进行刷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过于矫枉过正,内线造杀伤本质上也应该是篮球战术性的合理补充,既然是合理补充并不是篮球的全部,那么我们也应让他回到合理补充应该有的位置上来,到了比赛关键时刻需要让进攻方有主动造杀伤的收益(罚球1+1),也要承担主动造杀伤的代价(不允许抢篮板下很可能会被快速反击偷分)。同时,罚球的1+1体系也能让小朋友们锻炼自己心理压力状态下的罚球稳定性,给比赛也会造成很大的不确定性。

防守规则:尽可能减少超前发育群体的身体优势,尽量让球员不要超负荷面对防守人轮转。

在完成了轮转和进攻规则的修正后,我们可以说完美的限制了超前发育群体的得分能力和过早专项训练高水平持球人的一打四看,既然如此,在防守端我们也应该对这些人进行适当的保护措施,切勿一竿子打死。

  1. 不允许包夹持球人,但可以包夹背身要位的球员:我们限制了太多持球单打球员,如果防守端纵容无差别包夹,那么只会让球员陷入更大的功利思维;因此我们要尽可能保护过半场后的持球球员,让他们可以正常参与战术轮转。

  2. 不允许挡拆持球人,但允许无球的挡拆:u10以下年龄段中挡拆战术对球员防守的破坏性十分大,通常挡拆的一瞬间就可以让持球人蛮牛冲进三秒区,而这不是我们要的。此外,无球端的挡拆反而更考验球员的临场应变能力和篮球智商————实际上绝大多数无球端的挡拆就是球员的灵光一闪,我们需要鼓励这种行为。

  3. 防守过半场时,在对方半场的防守方球员不能超过对方进攻方球员,且防守过半场中的持球人横移时必须将双臂交代清楚:全场紧逼并不是一个好事,但是完全将其否决反而过于严厉;锻炼球员运球能力确实需要一定强度的全场领防,正因如此,我们尽可能杜绝紧逼打法的存在,换成“只允许身体对抗和脚下横移的全场领防”,这种不允许抢断的模式对双方球员都有很大的锻炼价值。

  4. 禁止联防:不能总让内线球员为外线球员防守的失败擦屁股。也不能总让外线球员无差别的放弃磨练真正的防守和对抗。

日本篮协技术委员长东野智弥曾说,篮球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着眼于未来的指导”。赢球不是篮球的全部,还要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加深每个人对篮球的兴趣,才能让他们能够成长为未来的基石。小篮球的本意实际上时让孩子们热爱篮球,参与篮球,同时养成正常的团队篮球本能和习惯,无论小篮球能不能培养出来合适的篮球人,先打明白正确的篮球放在哪里都不是错误的决定,毕竟,博格丹诺维奇口中的中国队,确实是一个“不会打球”的队伍。就像在高考的考场上你发现自己什么题都不会做的时候,确实应该反思一下自己过去到底复习了什么,而不是抱怨今天晴转多云影响了自己的考试心情。

阅读 11067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社会我梓哥

· 江苏

目前问题就是青训拿着最好的球员资源培养出功利化的赚钱机器,国家成绩和他们无关,他们就是为了赚钱,把小球员送出国的培养费用可能都没有在青训高

亮了(26)
查看回复(2)
回复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用户1786496814

· 广东

我朋友天天带孩子深圳香港打比赛和小篮球有毛线关系

亮了(0)
查看回复(4)
回复
discusser-avatar

社会我梓哥

· 江苏

目前问题就是青训拿着最好的球员资源培养出功利化的赚钱机器,国家成绩和他们无关,他们就是为了赚钱,把小球员送出国的培养费用可能都没有在青训高

亮了(0)
查看回复(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