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为什么打不下合肥?

关注

一、首先,这是个错误的提问,正确的问题是:为什么孙权打不下两淮地区?

二、答案是:无他,国力使然。

1、前中期:

和诸葛亮北伐一样,孙权最有可能打下合肥也是第一次出征时。因为以前孙吴的主要用兵方向始终是在荆州,曹操没有估计到敌人会突然大举进攻合肥,对此准备不足,以致应付得相当被动,用兵捉襟见肘,后来还是依靠蒋济虚张声势的计策才勉强守住了该地。过后,曹魏通过迁徙民众使江淮之间形成了无人地带,把扬州的民户与经济、军事转移到江淮丘陵以北的寿春附近郡县,通过放弃部分土地、收缩兵力的做法,集中扬州兵力,使防务得到巩固,并且大大缩短了前线与后方的距离,明显地改善了兵员、粮饷的运输状况。这给东吴的北伐带来了极大困难,由于野无所掠,不能取敌之资供己之需,增加了进攻合肥及淮南的难度。从史料来看,孙吴在扬州地区的军事行动往往不能持久,和后勤供给方面的困难有密切关系。

2、中后期:

公元241年,邓艾对两淮军情进行调查后向朝廷上奏,指出了中原和扬州地区兵力部署上存在的问题。“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以为大役。”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即在两淮实行大规模的屯田,解决粮草供应。“可省许昌左右诸稻田,并水东下。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十二分休,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水丰常收三倍于西,计除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矣。”。另外,兴修水利“兼修广淮阳、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颍”,以改善交通条件,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可以使扬州地区的对吴作战态势处于有利地位,然后是改变分休制度加强军力,“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十二分休,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曹魏至此将经营两淮屯田当作首要任务,通过增派官兵和调遣中军支援等措施来加强寿春周围地区的军事力量。合肥的驻军人数削减,甚至有时不设防御。吴师来犯时,扬州魏军主力不再到合肥救援阻击,而是诱使敌人穿越巢湖和江淮丘陵,自己在寿春附近迎战,这样以逸待劳,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魏国在扬州地区防守战略和兵力配置的上述调整,使合肥的枢纽作用明显削弱了。对于魏吴双方来说,争夺合肥的意义不像以前那样重要。从这一阶段两国在淮南的交战情况来看,曹魏将帅审时度势,并非一味向合肥派驻重兵,进行死守;而是根据整个战局形势变化的需要来采取对策,或不派救兵支援,听任吴军围攻;或施行放弃,诱敌深入到寿春附近,再给予反击。从结果来看收效是相当令人满意的,几乎每次战役都是以吴国的失败或无功而返告终。这说明魏国更改战略部署相当成功,合肥的得失并未给淮南战局带来重大影响另外,曹魏平定毌丘俭、诸葛诞叛乱的情况表明,吴国先后有两次占领合肥空城的机会,但是统帅孙峻、孙綝却相继做出了放弃的选择。孙峻在橐皋收降文钦后便退兵回境,没有进占无人把守的合肥。孙綝指挥朱异等救援寿春失利后也撤回本土,亦未派兵留守合肥作为前线要塞。实际上,吴国不是不想占领合肥,而是由于三国后期魏吴之间的实力差距明显拉大了,它若要在合肥长期屯驻重兵与魏国对抗,就得克服粮草运输、兵力补充等巨大困难,但这是它的国力无法承受的,因此只得抛弃合肥,回师江东。诸葛亮曾分析过孙权“限江自保”的原因,认为并非是他志满意得、不思进取,而是“智力不侔”,在人才和经济、军事等方面和曹魏相比都有显著的差距,尚未具备进据江北的客观条件。“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力有余而利不取也。”孙权死后,东吴的国势每况愈下,更没有能力与曹魏在合肥一带进行长期对抗的消耗战争,所以唾手可得、甚至已经在握的要塞也不得不放弃。说明在吴军统帅眼里,合肥在军事上的地位价值已经明显下降,它不再是必争之地。

历史区三国
发布于广西阅读 1580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寒风吹过夜微凉

· 山东

早年孙权打合肥完全是给曹魏放血,曹操时期自己挖的坑,玩迁民那一套,搞得整个东南战线基本只有合肥一个军政中心,军援和补给都很辛苦,后来确实是邓艾等人对两淮地区的开发巩固了东南防线,那时候合肥对两国来说就是纯纯的多余了,即使新城曹魏也是随时都可以放弃,后期吴国与魏国交战,经常需要深入两淮内地,比孙权时期靠着河打困难很多,曹魏从曹叡时期就已经彻底转型,西北、东南全部是采取守势,同时尽可能拉长敌国补给线和战略纵深,这一直是很有优势的打法,不知道为什么都被当乌龟看待。。。

亮了(0)
回复
discusser-avatar

萧萧朱

· 上海

三国攻城战拉胯的又不是东吴孙权一个 最起码逼得曹魏建合肥新城 濡须口曹魏也拿不下啊 蜀国更不用说了一次不如一次呢

亮了(0)
回复
discusser-avatar

虎扑JR1236765654

· 湖南

孙权在三国时期多次攻打合肥,但始终未能成功,这背后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多个方面,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1. **军事目的与战略考量**: - 孙权攻打合肥的军事目的多是为了配合其他军事行动,牵制曹魏兵力,而非以夺取合肥为主要目标。例如,在赤壁之战胜利后,孙权为了扩大战果而攻打合肥;在刘备与曹操在汉中大战时,孙权也趁机攻打合肥以牵制曹魏。这种战略考量使得孙权在攻打合肥时缺乏足够的决心和持续性。2. **军事能力与指挥**: - 孙权个人的军事能力相对一般,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吴军队的战斗力。其兄长孙策临终前曾评价孙权在领兵打仗、开疆扩土方面不如自己。此外,东吴军队虽然在水上作战具有优势,但在陆地上的攻坚作战则显得乏力。### 外部因素1. **合肥的地理与防御优势**: - 合肥地理位置重要,且城防坚固。曹魏在合肥驻扎了大量军队,并构建了完善的防御体系。这使得东吴军队在攻打合肥时面临巨大的挑战。2. **曹魏军队的顽强抵抗**: - 曹魏军队在合肥的守将如张辽等人均为杰出将领,他们善于利用地形和兵力优势进行防御和反击。例如,在逍遥津之战中,张辽仅率少量军队就成功击溃了东吴大军。3. **东吴军队的作战特点**: - 东吴军队以防守型为主,主动攻坚作战能力相对较弱。此外,东吴军队中存在着士家豪族的私家武装,这些武装在离开自己地盘去攻打合肥时可能不愿尽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东吴军队的战斗力。综上所述,孙权打不下合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内部因素如军事目的与战略考量、军事能力与指挥等方面的不足;以及外部因素如合肥的地理与防御优势、曹魏军队的顽强抵抗和东吴军队的作战特点等方面的限制。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孙权在多次攻打合肥时均未能成功。

亮了(0)
查看回复(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