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拘小节者,拍好战争电影——电影《冲锋》拍摄纪录
https://mp.weixin.qq.com/s/pTpd2oBWqxFceU4A3R3Zaw
前言
2024年9月末,距电影杀青已有7个多月的时间,而距我知道这项目的存在,已整整过去22个月。这是我第一次以故事板绘师的身份进组,但却因军事爱好者的角色,完整地参与了一部战争电影的制作全程。无论是前期资料的查询、剧本的勾兑、现场的拍摄、后期各项工作的进行,都有一定程度的接触。这样的经历受益匪浅,也对能给我这次机会,让我充分参与学习的各位伙伴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我一直努力做到把自己变成一个不宽的桥梁,一个尽量能让军迷和电影充分沟通的媒介。希望自己可以吸收两头的营养,然后尽微薄之力,让军迷朋友们能看到更多优秀的国产战争电影,也让电影从业者看到广大观众对优秀战争电影的期待。很多军迷朋友会问很多为什么,为什么很多国产战争电影不好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瑕疵,为什么那个味儿就是不对...
我希望通过我的这次经历,尽力解答大家的疑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我们,让这个桥梁越来越宽,越来越坚固。
另一座桥梁,《特级英雄黄继光》的军事指导和《冲锋》的执行制片刘文阳老师
第一部分:理论构建
22年11月,我和文阳在权威军事专家提供的战史资料基础上挖掘细节。
部分装具参考资料,以及美军方面负责进攻小高岭的指挥官资料
部分美军武器的资料参考,以及从美军战史中挖掘的小高岭作战过程。
影片中看似神剧的机枪“打战机”情节,实际上确有发生。这个片段我们坚持加在了剧本中,理由有三:1. 还原历史,即使很神,但只要真,就是对的。2. 有机结合剧本,作为高潮和宣泄点,合情合理。3. 即使有人提出质疑,也可以作为噱头,制造话题,提高宣传度。
所以其实还原历史和商业利益并不冲突,只要你足够尊重历史,认真研究挖掘就行,用不着胡编乱造,没活硬整。
还有一些资料哪怕是现场和后期需要的,也要提前备好,有备无患。
这样乐在其中的工作持续了一个月,剧本方面也在不断修改精进,编剧虽然不是军事爱好者,但他一句“我再怎么样也不能对不起英雄”的承诺让我们信心十足。但因为必须在有雪的时间拍摄,所以大家只能在会议讨论,打磨故事中慢慢等待开机时机。
第二部分:绝知此事要躬行
时间快进到23年11月,我加入勘景团队。
在制片部门的努力下,我们根据剧本找到合适的场景,再在原有的基础上修改搭建,符合拍摄需求。这个过程中,就需要与导演和动作导演一起探讨基础的拍摄计划,而作为故事板绘师——一个负责把文字转化成图像的人,我的任务就是辅助他们构思每一颗镜头。
我们这一天勘景的时间,正好是11月29日,73年前杨根思烈士牺牲的日子,就像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一样神奇。
我这件N3B最后一次一尘不染的样子...
每一天的勘景工作结束,团队都要回到酒店再次复盘讨论,文字汇成画面在所有人的脑海中渐渐形成,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把每个人脑海中的画面统一起来。
第三部分:“纸上谈兵”和牛刀小试
12月,分镜的工作也正式开始。每一天,主创团队都要在办公室花大量时间一起研究每一场戏,将每一颗镜头都设计出来,而我需要在讨论时迅速将思路画成草稿,回去再细化成全组都能看懂的图画。这是一项在成熟的影视工业环境下很重要的工作,会大量运用在动作戏战争戏中,它既可以提前让主创了解一场戏的节奏和气氛,也能够给现场拍摄提供有力参考,提高很大效率。今后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同类电影是否有故事板/分镜师/storyboard的存在,用直觉感受一下有与没有的时候,镜头语言的区别。
在讨论声中产出的草稿。
贴在现场的故事板完成稿。
郑光哲的扮演者蔡心,当我在画这个人物的时候并不知道扮演者是谁,但是碰巧对应上了他的眼神。情感画进去了,戏就出来了。
对于战斗的重场戏,团队通常都会先画出平面图,整体研究各个角色的走位和镜头编排,然后再形成故事板。这项工作让有着丰富电影制作经验,军人背景和资深军事爱好者刘文阳老师的作用就充分发挥了出来。我们的目标,是用艺术的形式展现真实战斗的逻辑,这样既能让普通观众看得懂,也能满足军迷的基本诉求。而不是一味地用大场面去强行渲染战争氛围,即使有充足的资金,也不应该把战争电影拍成毫无逻辑的打仗一锅粥。如果一个军事电影,军事逻辑不贯穿在整个制作中的话,那必然会是不可挽回的遗憾。
这一切工作进行的同时,演员陆续进组,我们开始进行军事训练。军事训练的时间其实相对有限,但好在我们的演员大部分都有着良好的基础,参演过很多军事题材作品,在形成肌肉记忆这方面为我们减去了很多负担。唯一没有摸过枪的年轻演员康一鸣更是格外认真,在真枪进组的时候哪怕没有他的戏,也特意来到片场体验学习射击要领。这种热爱和专注让我们特别欣喜。
执行导演(中),副执行导演(右一)和康一鸣一起练习持枪动作。他们二位主动要求陪演员参加了完整的军事训练。这不只是一次体验,更是为了与演员同频,增进了解,以便更好地在现场合作。
当演员在试妆时,我也浅尝辄止了一回。脸上各种东西黏黏糊糊本身就是一件让人不舒服的事了,更别说演员们要体验冰天雪地,身上破衣褴褛。只有亲身感受别人的付出,才会更加尊敬别人的劳动。
第四部分:战斗打响,真枪实弹
一个多月紧锣密鼓的筹备后,我们迎来了正式的拍摄,我的身份也从故事板绘师转变成了现场军事指导,和文阳一起把控每一场戏的军事技术问题。
由于国内的影视工业化还在发展阶段,很多道具的质量并不能满足需求,所以我们只能尽力修改和弥补。
比如这支汤姆逊冲锋枪,枪口有一个类M1928的制退器,我们就要求道具将其锯掉。眼尖的军迷其实也可以在片中看出道具和真枪的轮换使用,但这已经是尽力做到不突兀了。
还有一些栓动步枪的道具,由于枪栓部分过于松动,经常会到处跑,所以只能在开拍前迅速调整。
这场百人列队的戏就是典型的例子,我俩几乎满场“飞”,到处去调整各种细节,背枪姿势,枪栓位置,枪带长度...我们知道,军迷会一帧一帧看这些内容,因为我们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与其让军迷一帧一帧找到毛病,不如我们自己先一帧一帧找找自己的毛病。当然难免会有疏漏和不可抗拒的因素,没有办法做到完美,唯有尽力而为。
50式大檐帽这个细节,其实有过争议,但大家最终认为,历史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这里也要感谢服装老师的倾力协助,他们认真地研究钻研,让影片的质感上了更高的台阶。
文阳和我也主动提供了道具和服装。比如前景迈尔斯和他副官头上的M1盔,就是我们自己带到剧组的,因为我们的盔质感相对来说好很多。还有迈尔斯身上的胸部枪套,我认为它既符合历史,又能提高角色识别度,所以也带到剧组,用在了戏里。
至于看到枪械的那一刻,对于军迷来说,那感觉不亚于老鼠进米缸。
所有的枪械基本都是40-50年代生产。可想而知,这些武器都是我们的先辈用血与汗换来的。现在我们拿着它们,拍摄关于先辈的故事,这样的浪漫军事迷和历史迷可能更有感触。
使用空包弹的真枪道具。
被精心照料的92重机。
经常尥蹶子罢工的老大爷M3冲锋枪。
毛瑟C96二十响驳壳枪。
百年魅力M1911A1。
经典中的经典,汤姆逊M1A1。
演员在熟悉三八式步枪。
M1918A2自动步枪,它真的很重...
M1919A4,片中使用了国内少见的白色帆布弹链。
54式冲锋枪,整个片场里我最喜欢的一款武器,无需改膛所以发射持续性极好,我们专门用它来模拟远处火力点。重量适宜,可长可短,枪身细长简洁,握持舒服。
96式轻机枪居然用的是原版弹匣而不是56式弹匣,这是我们没想到的惊喜。
坦克到的那一天,我和文阳笑得像个孩子,就跟看见一个大号模型玩具一样。
这次拍摄我也过了戏瘾,国军,韩军,志愿军都有扮演,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找出来。
这条子弹袋也是我的,当时穿上戏服的第一时间就是满地找合适的石头塞进兜里,因为相比较而言,国外影视剧子弹袋里的填充物多为实心橡胶,我们的则是重量更轻的黑泡沫。这样一来,各式装备穿在身上就显现不出重量感。这不光会让演员得不到真实体验,也让观众会觉得道具不实在,轻飘飘。
这些看不见的功夫,是体现战争电影质感一个个不可或缺的元素。
特意买的加兰德.30-06子弹模型和桥夹,还原美军常用的战术技巧——备用夹挂在枪带上方便及时换弹。
编剧贾宏昊(左一)老师和我一起扮演韩军士兵。一个拿着步话机被打死,一个想抢步话机被击毙,都是令人欣喜的结局。
在现场,还需要不断与外籍群演翻译沟通,安排站位和表演路线,这是一个既考验临场反应又考验处理人际关系的工作,非常具有挑战性。
在当翻译官的我,临时安排台词给到外籍演员。
“抢”摄影组的活,拿着小机器拍了一条。
我还特意带了两台胶片相机,这一台康泰时II,是罗伯特·卡帕在奥马哈海滩拍摄那组经典战地照片使用的同款相机。下面几张黑白影像,就是我的胶片记录。
“拍得不够好,是因为离得不够近”,于是为了拍摄最后一张爆炸的照片,我身上溅满“鲜血”,衣服彻底报废...
《特级英雄黄继光》的导演周润泽和主演刘家祎也来到了现场,此次重聚目的是什么,还请大家一定完整地看完全片!
经历了近一个月的紧张拍摄,摄制组正式杀青。而我们的战斗远没结束,后期制作工作正式开始。
第五部分:精雕细琢
回到北京之后,特效、配音、音效、配乐、调色等等为影片添砖加瓦的任务还在等着我们完成。文阳和我在每个环节都或多或少参与其中,领导的信任让我们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特效方面,小到弹着点,曳光弹的效果,大到一整段战斗机飞行通话CG制作的戏,我们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文阳老师在指导曳光弹的密度和亮度。
后期补充的一整场的美军战斗机群戏,根据故事板一丝不苟地制作,也让我变相过了把导演瘾。
参考陆战1师在长津湖的真实营地图片制作的特效场景。
这场大军冲锋的戏,我配合特效老师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一个个排列模型小人,就为了还原出三三制冲锋的效果,哪怕这个画面只有3秒钟。
而由于现场风沙以及造雪机等噪音的缘故,我们不得不后期全部重新配音,由于我个人特别担忧后期配音会导致跳戏,所以每一次配音工作都认真参与,而配音指导老师和混音老师也非常专业。呈现出来的效果至少在我们看来,做到了该有的临场感和真实感。
国产电影的英语配音很多都能听出中式口音,于是我请了一起说单口喜剧的美国朋友来帮忙,他们甚至会在台词的原基础上修改成更地道的美式英语,为影片增色不少。
音效是渲染氛围的重中之重,我们虽然特意在片场实录了枪声,但考虑到弹种更换,枪声也会不够还原,于是我们找了各种真枪射击素材做补充参考,更贴近真实。而至于其他杂声,我们也几乎事无巨细地处理过,希望在成片中有所体现。
后记
如今《冲锋》已经正式上映,一切的成就和缺憾都会体现在电影中。电影是需要赤诚热爱的一门艺术,我们抱着极为认真的态度对待我们的作品,剩下的,就需要交给观众和时间了。我们一定再接再厉,优点加强,缺点弥补,在下一部作品中更上一个台阶。
这篇文章是我心路历程的记载,分享给大家,希望有更多人能够了解战争电影背后的创作故事,熟悉战争电影的拍摄过程,即使这都是一家之言。
我愿打破那道看不见的壁垒,让观众们认识电影,让电影人走近观众。
“拘小节者,拍好战争电影”这个标题是我在拍摄现场就想到的。源于一次我在不断抠细节时,旁边一位同事怕我纠结,于是说了一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从那之后,他的这句话不断在我脑中转悠,我当时并不清楚为什么这句话会让我深深记住,我是想反驳他吗?不全是。那他说得真的对吗?也未见得。那到底谁才是正确的?
现在想来,更好的答案或许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拘小节者,终成大事。
这张照片,是我认为在整个剧组工作中,拍下最好的一张照片。原本只是想记录这个臂章在雪地里屹立。可正当我摆好机位时,一队群演穿着志愿军当年的服装恰好走来,我赶紧按下快门。
在这张照片里,我看见了先辈的牺牲,看见了大家的期盼,也看见了自己的目标。
写于2024年9月27日
电影《冲锋》上映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