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篮假动作法则:曲直之间
关于投篮假动作,最著名的一球,当然是1995年西部决赛奥拉朱旺对大卫·罗宾逊那次耍弄。
闭上眼睛回想那次进攻:大梦在左翼三分线附近,先是右手运球强突两步,然后一个从右往左的crossover突破到篮下;收球,左中枢脚,右脚跨步向前,挑篮,上将重心骤升——大梦右脚撤步转身,旋转成面筐后又是一记投篮假动作,上将飞起——大梦重复最初的右脚前跨挑篮动作——上将没有再飞,因为他已在大梦身后,飞起来也没用。于是大梦将球轻巧地放进篮筐,结束了这次演出。
此类攻防回合之所以经典,主要源自双方环环相扣的精彩博弈。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就看谁先失去做下一个动作的能力。
当我们对着这段集锦无数次点击“重播”时,我们往往沉醉于大梦华丽如云烟、精巧如工艺的连续动作,然后跑去球场模仿。至于“最佳背景帝”罗宾逊,我们就只顾着看他仓促地连续起跳然后会心而笑:这人就这么爱盖帽(起跳)吗?这样真的好吗?要知道上将当时MVP、得分王、篮板王、盖帽王、最佳防守球员都凑齐了,他的篮球实力和智商是完全不必怀疑的——
换言之,当你站在上将的角度分析这次进攻时,你会发现,上将的选择无疑是当时那种情境下的最佳选择。
再换言之,上将的连续移动和起跳,是在尽力防守而不是想刷封盖,更不是缺乏判断的鲁莽表现——
你要注意到这一点,大梦做了那记后卫式变向后,上将就处于半失位状态了。他被隔离在了大梦和篮筐之间那条直线之外。这种情况下,面对大梦的投篮动作,他只有提高重心并张臂或起跳才能有效干扰,否则大梦第一个挑篮动作就能结束进攻——换言之,上将尽人事听天命的举动,至少将大梦的攻击终结时刻延迟了三秒。以NBA的比赛节奏,三秒足够让许多事情发生了,只不过这次什么都没发生而已。假如在上将争取来的这三秒钟里,罗德曼或者其他马刺球员补防过来破坏了大梦这一球,那么人们估计就会这样说了:亡羊补牢!失位后上将用他恐怖的连续起跳完成致命延阻,告诉人们他为什么是中锋中的乔丹和最佳防守球员!
而在这个回合之外,上将相同的举动肯定取得过无数次与这次截然相反的成果。只是那些成果不够引人注意罢了。
如果这次进攻以上将失位后直接放弃,大梦轻松挑篮结束,自然不会成为经典了,上将也可以避免被频频围观,说不定那个耻辱的系列赛也会被人们淡忘一些——但一个球员如果这样想,职业道德又何在呢?怎么可以因为怕当背景而放弃防守呢?而上将的人品和职业道德,恰恰是更加不需要怀疑的。邓肯亦是如此——
So,马刺系背景帝,你值得拥有。
好的,扯远了打住,关于这一段,你暂时只需要记住一句话:当上将被大梦的投篮假动作晃得满天飞时,他失位了,他被隔离在了大梦和篮筐之间的直线之外。
继续说投篮假动作。这次请回想麦克海尔的上下步:
很罕见的右腰位(一般来说,右利手球员背打,都喜欢在左腰位,但麦克海尔是个异数)背身要球,靠打,视防守球员位置决定向中路还是底线转身——接着一记投篮假动作,防守球员立刻重心上提,全身僵直——麦克海尔就像蛇一样穿过了他,然后一记篮下擦板,哪怕没能完全穿过,他变态的长胳膊也足以解决问题。
还是要注意他的投篮假动作发生时的空间状况:他的转身必然以尽可能转向防守者的身体侧后方为原则。换言之,以他的长腿和动作速率,在他转过身的一瞬间,他的面前至少有半个身位的空间。
这时,如果他的动作停顿,防守者就可能迅速补上这半个身位。但麦克海尔做了一个投篮假动作后什么都不一样了:他的投篮有足够威胁,防守者绝不可能先回位再干扰,因为等他回位完毕,这次进攻早就结束了。但防守者也知道,起跳是不科学的——容易被骗犯规不说,而且不是每个人都有上将那种连续起跳能力——不能横移回位,不能垂直起跳,纵横皆无。在观众看来,防守者就像是被麦克海尔的投篮假动作施了定身法一样。
于是你注意到,麦克海尔的投篮假动作,同样发生在他将防守者隔离在他和篮筐之间的直线之外的时候。
后世的乔丹、科比们将这一招玩得如丝般顺滑,攻防对位的空间情景,基本上是一样的。他们二位毕竟是后卫,更加灵活,于是还有一手转身之后再接一个反转身的拧麻花本事。
科比、麦蒂的招牌动作之一:三威胁持球,面对防守者紧贴,向左或向右一步强突,跳步收球时防守者在侧前,然后就是一记投篮假动作——此时防守者飞步追来,呼啸起跳——科比、麦蒂左脚移动调整,然后迎着防守猛力起跳,裁判哨响。但是还没完,在空中,他们身体蜷缩,然后打开,一记滞空投篮,2+1。科比进入职业生涯中后期后,将这种投篮假动作+脚步移动找出手角度的招式淬炼成常规武器,用以弥补下降的摆脱能力。两大显著特色,一是对身体的合理运用,二是不厌其烦的停顿、移动、虚晃三位一体。
有一点仍然是相同的,在他们做投篮假动作时,防守者同样不在他们和篮筐之间的直线上。
顺便说一句,最起码在2008年之前,麦蒂做大多数干拔投篮时,防守者至少失去了半个身位的防守位置。这不是源自精湛的空手走位技巧,就是源自各种各样的持球摆脱。总而言之,绝非传说中的“单手抓球摆pose,低头看几秒防守者,然后小腿蹬地起跳,空中用腰绷住身体投篮,向对手炫耀超高出手点”。于是传说终于害了一批野球场上的二逼青年。
投篮假动作的原则,大抵如此:
将防守者(协防者另当别论)驱逐出你和篮筐之间的直线。然后,你的投篮假动作才能发挥最大作用。使用投篮假动作的最佳时机,在摆脱之后,防守者回位之前。摆脱大体上有前后左右四个方向。但事实上没有一次进攻是这样的直线,因为防守者是有体积概念的。无论是突破上篮还是突破后的跳步、撤步投篮,你的运动方向都不会和篮筐、防守者形成直线。三者之间,必然是曲线——虚实之前,还有曲直。
当防守者重心适宜、左右均衡地挡在你和篮筐之间的时候,投篮假动作的作用是有限的,只能骗冲动青年。所以,在基本功扎实之前,单纯的假动作是不必刻意去学的。因为大多数时候,假动作能否生效,取决于你使用时的情境。这便是篮球的残酷之处了:
投篮假动作可以弥补摆脱能力,但却无法替代。如果你的强行摆脱能力很差,你的技巧和假动作再漂亮,作用也是有限的。而强行摆脱能力,是建立在身体素质的基础上的,比如速度、爆发力、力量、身高、体格等等。
于是,大梦那套动作,如今的NBA内线只怕无人不会,但大梦始终只有一个。有一种关于梦幻舞步的忧伤叫做帕金斯:球已经被盖飞了,他的舞步才舞了一半。
基于类似的原因,尤因在四大中锋里敬陪末座:他除了那招左手运球突破后跳步之外,就没有什么摆脱手段了。于是在进攻端只能大量利用掩护切出投篮。这让他更偏向于进攻终结点,而非发起点。他和上将,一个缺乏强势多样的摆脱,一个缺乏占据位置的体格。于是就被另外两位全能者拉开了距离。
至于霍超人,却是因为长着钻石手指,始终开发不出投篮射程,大伤之后连左手勾手都日渐拙计,别的自然也就不用考虑了。
对于外线而言,道理是一样的。单是一个身高就打翻一大片:
艾弗森、保罗、欧文们技巧不可谓不华丽,但他们的假动作大都是运球、传球假动作,而非投篮假动作。摆脱防守对于他们而言,从来不是问题,他们至少有一百种方式。但问题是摆脱之后呢?如果突破路线受阻后,不立刻连接到迅疾的急停跳投,而是做一个投篮假动作——以他们的身高,防守者即使失位了,也没有必要起跳,跨步过去,然后伸手,就足以形成强烈的干扰。这种情况下,由于身高问题,无论他们怎么调整脚步,也很难找到一个良好的出手角度了——这就意味着他们辛苦创造的投篮空间又瞬间消失了。
即使在集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艾弗森华丽地摆脱出至少一步半的空间,但当他急停投篮时,防守者还是可以将手伸到他眼前。他晃开乔丹那一球美轮美奂,完美的横移,但乔丹追过来,差一点就盖到了他。
兵有利钝,战无必胜。不是每次摆脱都可以做得完美。锋卫摇摆人可以通过投篮假动作来调整节奏,创造第二次机会,矮个后卫却很难运用这一招。他们停球之后,只有一次机会。所以他们往往需要更长的控球时间,更大的做动作空间。这无疑会给球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也是以矮个后卫为核心的球队夺冠者寥寥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没法子:小后卫手中没有球,就像令狐冲手中没有剑。战斗力下降速度是档次性的。物极必反,外线球员身高太高也是有麻烦的,被凶悍敏捷的防守者咬住了下盘,空有无敌出手点,但却摆脱乏力寸步难行,最终不得不考虑开发背身。
除了身高,当然还有其他硬件。
凯文·马丁的罚球数字确实和他的摆脱能力不相符合。但即使他拥有和乔丹、科比一样的罚球数字,他也只是凯文·马丁。
雷吉·米勒、贾马尔·克劳福德,两代打四分之王,一个射术精湛,一个控球妖异。他们的打四分,大多不是来自假动作骗起后——“把球投出去,不管进不进,至少仨罚球”——他们每每需要抓住跑出来的、晃出来的一线空间迅速投篮。在这种情况下,投篮被犯规或被盖,那真的只有一线之隔。
是的,雷吉·米勒的摆脱能力没那么弱,正如贾马尔·克劳福德的摆脱能力没那么强。
yjhlc
· 山东投篮假动作可以弥补摆脱能力,但却无法替代。如果你的强行摆脱能力能力很差,你的技巧和假动作再漂亮,作用也是有限的。而强行摆脱能力,是建立在身体素质的基础上的,比如速度、爆发力、力量、身高、体格等等,这不就是说我么!!!可以教别人打球,然后被打爆!
emVme
· 北京球已经被盖飞了,他的舞步才舞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