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激辩】第四五期:长平之战赵国如果一直使用廉颇为将,能否逆袭?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虽然我们都同样经历过9年义务教育,基本上是在一个同样的历史观下成长起来的,但随着年龄慢慢的增长,每个人的历史观都会发生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会不同,从而会影响到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战争中,赵王在战争指导上,昧于秦强赵弱的基本形势,错误地坚持进攻战略。中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
赵括: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急于求胜,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廉颇: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公元前283年,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阳晋,赵王封他为上卿。廉颇因为勇猛果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国军队。长平之战九年后,击退燕国的入侵,斩杀燕军主帅栗腹,进军包围燕都三月,令对方割五城求和,并因此受任为相,封信平君。至赵悼襄王时,由于不得志,他先后投奔魏国与楚国。奔魏时居于大梁,而后老死于楚地,葬于寿春。
lazionesta
· 广东咱们先明确逆袭的概念和程度是怎样的,如果说秦国退兵就算逆袭,那没问题。秦国也是在赵国换将之后,秘密启用白起同时全国总动员的。如果没有换将这事,估计对峙一段时间秦国也就撤了,这时候秦国的国力还没到战国末期想怎么怼就怎么怼的地步。如果逆袭指的是打败当时的秦军或者反推回去那是不可能的,这个时候赵国明显只能被动防御,而进攻方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决定战争的发起和结束。整个战国时代,秦兵退兵的时候,各路诸侯几乎没人敢追。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就看你是怎样理解逆袭这个概念了
中年人牧绅一
· 广东长平之战前,战国的格局是:超强:秦国次超强:赵国其他:齐楚燕韩等国秦国具有碾压性的经济、军事优势。赵国是仅次于秦国的次超强国,虽然综合国力不及秦国,但是唯一一个能够在军事上和秦国抗衡的诸侯国。在军队的机动性方面,经历过胡服骑射的赵军甚至要强于秦军。阏与之战赵国取得了当时少有的对秦作战胜利战果,渑池之会蔺相如“不落下风”背后根源就在于赵国具有和秦国叫板的实力。“超强-次超强-其他”模式使得战国后期有了短暂的平衡。强大的秦国小步东进慢慢蚕食,赵国文武人才兼备一片升腾景象。对其他诸侯国而言,最大的威胁就是暴秦强赵。长平之战既有必然性,这两个战国霸主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冲突;但同时也有极大偶然性,赵国君主在决策方面发生了严重失误。赵国兵不血刃取得了秦国力战获得的上党地区十七座城池(韩国君主明确要将上党地区割让给秦国),这对秦国而言是巨大的挑战羞辱。正如赵国平阳君所说的“受之,祸大于所得”,赵王认为“今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年历岁,未得一城。今以城市邑十七币吾国,此大利也”。平阳君敏锐的察觉到了上党十七城归赵所隐含的巨大危机。这个危机不仅仅来自于秦国的大军压境,也来自于突得上党十七城的赵国给其他诸侯国的巨大压力。从赵王的话可以看出,当时各国拉锯交错,强如赵国,出百万军逾数年也难攻一城。此时,次超强赵国突得极具战略重要性的上党地区并坐得十七座城池。恐怕不仅秦国恼怒,其他诸侯国也有极大压力。“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 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秦赵长平焦灼期间,秦国方面对其他诸侯国援助赵国的情况很担心。秦国的计划是,如果齐楚等国团结一致援助赵国,那么秦国退兵;但如果没有对赵国的有效援助,秦国将继续攻赵。但现实的情况是,其他诸侯国并没有对赵国有效的支援(直至邯郸保卫战时期)。为什么?如果此时其他诸侯国援助赵国,那结局就是——超强秦国退兵解除对赵国的威胁,次超强赵国兵不血刃拿下上党地区并坐得十七城。其他诸侯国为什么要这么做? 对其他诸侯国而言,最好的结局就是廉颇率领的次超强赵国几十万大军在长平和超强秦国的几十万大军死磕,最好打起“持久战”,最好两国都将精锐部队全部消耗殆尽。 长平之战后的邯郸保卫战中平时像弱鸡一般的各国联军像打了鸡血一样开启了杀神模式重挫强秦军队(连战神白起都自知无能无力不愿出战),秦军方面不但损失三十余万大军,也损失了河东郡(原属魏国)、太原郡(原属赵国)、上党郡(原属韩国)等地。可以说,自秦孝公以来秦国东出鲸吞蚕食的三晋之地在邯郸保卫战后全部吐出来,秦国也龟缩于函谷关以内,缓了很久才重新东出。 赵国与秦国有个很大的不同,秦国可以退守函谷关死守基本盘,但赵国不行。《史记》中对赵国的论述是“四战之国”,其国四面无险容易腹背受敌。支持廉颇死守的,要注意一个细节,长平之战后,赵国背后的燕国开始突袭赵国,虽然被打败,但从这里可以看出长期拉锯赵国潜在的威胁很多。 北部的匈奴、后背的燕国都有可能随时突袭,秦国国君可以亲赴前线运粮,最不济可以退入函谷关。但赵国绝对不能选择廉颇的策略,在赵国这个“四战之国”庙堂决策者的计划中必须考虑到可能面临的来自匈奴、燕国以及其他诸侯国的威胁,在廉颇率全国精锐死守时,如果面临两线作战只有死路一条(相信我,以燕国的尿性,秦赵继续长期僵持绝对会蠢蠢欲动)。 在国力明显不及秦国且面临其他方向潜在威胁的情况下,如果你作为赵国决策层,会怎么选择? 赵国失败不是失败在某一场战役,我敢做这么一个假设。如果长平之战胜负相异,赵括射杀白起且坑杀秦国40万精锐大军,那其他诸侯国一定也会打了鸡血一般组织联军帮助秦国一起对付赵国,发起“函谷关保卫战”,像把秦国打回函谷关一样把赵国打出上党地区! 秦国的主攻方向一直是弱韩而非赵国,强如秦也不敢轻易打破“超强-次强-其他”的战国格局。赵国贸然的接受上党整整十七座城池,不但秦国惊呆了,诸侯国也惊呆了。这时候,赵国要对付的就不仅仅是秦国一个国家。不要忘了,在诸侯国眼里,文武兼备、兵锋锐利的赵国和暴秦一样都是巨大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