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社】为什么说《三月的狮子》讲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故事?(一)
从想到要抒发我对这部动画的热爱开始到现在,为什么拖了这么长的时间(本想应景在三月写三月之狮,而现在一直是你的谎言的四月都快过去了),我想原因可能仅仅在于——
《三月的狮子》,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来赞美它呢?
然后笔者意识到,赞美、歌颂、激奏,可能加起来都没有一句“看就完事了”好使,回忆了一下《狮子》在ACG区表现出来的一贯热度,在收看下面那篇絮絮叨叨的小短文之前,以下是非常主观、非常心证、非常难以取舍的“为什么你不得不看《三月的狮子》的十个理由“:
10.两季《三月的狮子》是SHAFT放送时段综合来说最优秀的TVA动画(笔者追番没有错过小圆也没有错过化物语,而今天各位看到的小圆资源与放送期间确实存在视觉上的质量差距,修正万岁);
9.两季《三月的狮子》是我很长一段时间内看到的最棒的TVA动画,而且已经不记得上一次看到个人向这么优秀的作品是什么时候了(大概是《冰菓》?也太个人向啦);
8.两季《三月的狮子》都是难得的佳作,而第一季由于磨合、情节处于铺垫状态和些许实验性质,第二季甚至比第一季更加成熟与优秀;
7.作为算是比较早的原作党,根本没有想到改编动画会到达如此水准,完全出乎意料,且稍微了解一点背景的话,没看过原作完全不影响观看;
6.制作层面是非常稳定的日本动画顶尖水准,嗯肉眼可见肉眼可见;
5.音乐(包括歌曲和OST),可能在我看过的TVA中喜爱程度TOP5;
4.声优很炸,例如大冢芳忠的柳原朔太郎一角,虽然戏剧味道稍显浓厚,可是依然是你能听到的最顶尖最打动人心的演技;
3.怎么可能还有比川本日向更可爱的女孩;
2.怎么可能会有那么多可爱可敬的男孩(人),莫非不是天使不得下将棋?
1.ED card,超越了原本就不可超越的一众SHAFT动画(物语,对不起了!)。
这么雄辩的十条理由,如果大家再不去欣赏,那可以说是涉嫌辱狮了,辱了!
书归正传,这些理由虽然来自于一个纯粹爱好者的嘶吼与一厢情愿,但每一条实质上都发自真心且笔者认为有迹可循。《三月的狮子》对我来说难点不在于寻找切口,而是每一个方面似乎都值得挖掘,都值得大书特书——值此犹疑之际,我打算做出一些改变,从最本真最质朴的“故事”本身出发,试图去思考并归纳“为什么《三月的狮子》可以成为一个好故事”这一议题——当然这也就是说,笔者非常认可《三月的狮子》是个不折不扣的好故事这一结论。同样的,通过这部动画,我们也希望能够抽丝剥茧,试图整理出一部动画甚至是一部影视作品“如何讲好一个故事”的冰山一角。
然而,仅仅是这个问题,多半不是一期可以讲清楚的,笔者初步打算分成三期,以期待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和大家展开交流,也能够把三狮里大多数人物都包含在内(比如这一期只能割爱关于三姐妹的戏份)。虽然这点上笔者有一些被区内朋友们诟病的时刻,但是会有的,都会有的,我带着希望且相信着,你们呢?
“March comes in like a lion and goes out like a lamb”,变化多端、来势凶猛却又归于温柔的狮子们啊,让我们开始吧。
《三月的狮子》呈现的是好故事的经典形式,不落窠臼与俗套。
要我说,怎样才算得一个“好故事”呢?
好故事挖掘的永远是一种普遍的人生体验,然后以独一无二且富有文化特异性的方式进行演绎。而什么叫做俗套呢?正好与好故事相反:它将自己局限在一种特殊狭隘、不具有任何普遍性和典型性的生活与情感体验中,然后其演绎方式陈词滥调,毫无新鲜感。
后面一种情况的例子非常普遍——正如同平庸的“坏故事”一样占了我们目力能及作品的大多数,这里就不点名批评了。来想象这样一部作品:一部关于面临危机的集体、诉诸于演艺才能解决问题的女孩们(当然包括女孩们的聚集和演艺才能的获取)、从反对、惶惑再到理解支持的众人、这种演艺类型下的产业生态和受众样貌的典型二十一世纪“偶像动画”。不管最终成品如何,它也许能打动这一文化载体的原有消费者和相似业态的爱好者;但是在偶像文化圈以外广阔的世界里,观众却未必能移情于此。而作者如果害怕感召力有限而讲演绎方式诉诸于一些曾经娱乐过观众的人设、情节与场景,或许能够吸引部分受众,但故事本身却更佳兴味索然。
两季《Love Live!》当然是非常成功企划的一部分,或许也是一部成功的原创动画,但很多时候“好故事”与“好动画”在每个人心里并不等同,在笔者的标准下,也多次存在“故事不好不要紧,只要XXXXX”的想法。
歌牌、能剧、傩戏,凡此种种,包括我们今天的主角《三月的狮子》里的将棋,皆在此列(所以《棋魂》的作者未必需要懂棋,《花牌情缘》也未必需要教会我们怎么打歌牌——不管怎么说也没人就学会开高达嘛)。这些“文化题材”背景下的好作品,我们总能感受到关乎异国情调和离奇世界的感叹,通过银幕或者电视机步入一个未曾触及的社会和固有见地的领域,一切都在人所未见的细节中毫发毕现。电影《唐人街》(不是《唐人街探案》)的背景再疏离与冷门不过了:一个刻意制造缺水方便大兴土木的故事。如果只是事件与表面的真实而非“故事”,可能只有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垂垂老者才有共鸣,可电影最后一幕的悲剧张力却撕心裂肺。这样的不同,来自于不同年代和地域所有好故事的通性,在罗伯特.麦基的《故事》一书中,这样的通性叫做“经典模型”:
如果以这样的定义来看的话,如何寻找到这样朴素而具备普遍意义的情感,并用怎样的方法照进人的内心,是达成这种通性的前提。这就必须说回《三月的狮子》原作者,不可思议的、仿佛鬼神的羽海野千花老师。不管《蜂蜜与四叶草》是怎样的珠玉在前,无论她获得了多少奖项与赞美,在《三月的狮子》制作的过程中,总监督新房昭之、系列监督冈田坚二郎、NHK制作人米村裕子,非常一致地给出了这样的印象:不起眼的小女人,可是却非常有魅力——甚至像一个怪物。
嗯,怪物,这个“一头是疯子,一头是天才”的词语,对于羽海野老师来说当然是后者,我想一句俗语用来形容她的天才特质再合适不过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羽海野チカさんはどんな方ですか?
友田亮 これまでにもよく、他社自社問わず若い編集者にその質問をされることが多いんですが、そのたびに「たまらん魅力を持った人です」と答えてます。
新房昭之 ああ、わかります。
友田 「ハチミツとクローバー」「3月のライオン」という、これだけのヒット作を描いている人ですが、本当にいつもいつも、いろんなことに悩んでいるんです。
──3巻のあとがきでも、羽海野さんは「ネガティブエンジン」を持っていて、たまに大暴走してご自身が黒焦げになってしまう……と書かれていましたね。
这是今年二月natalie邀请新房和友田(羽海野老师的编辑)所做的专访,提到了《狮子》漫画第三卷的后记中,羽海野千花自陈“心头所载的负能量甚至要将自己烤成黑炭“。其实无论在《H&C》还是《狮子》的后记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羽海野老师因为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惶惑而纠结,会“因为与某人间的相处不愉快而耿耿于怀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在那样漫长的岁月里,自己会苦苦分析、思索其中的缘由,慢慢消化,并最终将其转化为漫画素材。”显然,《H&C》和《狮子》里的很多素材就来自这些思索的提炼。当然这可能就是天才和庸人的区别,她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花在思考这些问题上带来的是事物观察的细致入微和高超的情感洞察力,每一个细节在她手里才能那么和谐。所以看《三狮》就是经常有情感慢慢融化在里面的感觉,可能也就是这个一个人情练达的作者才能带来各种“合辙” 的体验。
那么对于羽海野千花来说,这种思考指向何种通性,指向何种“普遍的情感”呢?如果是羽海野老师的粉丝,都知道一个事实:《蜂蜜与四叶草》的主角花本叶久美,某种程度上就是老师人生经历的投射:毕业后便进入三丽鸥,总是孤身一人参加冬控夏控,时常惊觉自己居然没有一个朋友,在回家的路上默默哭泣——所以两部作品里主角的通性,即羽海野老师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样也是无数人情感里的主旋律与主动机,是多多少少困扰着每一个人的普遍问题:难以融入社会生活,建立起一座内心世界的精神孤岛。独角兽一般的“神之子”桐山零有着这样的问题,才华横溢的阿久有这样的问题,而这同样是每一个失路的普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部分:如何与人建立羁绊,如何与社会建立联系?这种需求仿佛生与死、何为智慧何为愚蠢、正义和真理的意义这些问题一般天然,只要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人类社会里,就无法永远都是完全独立的个体。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则必然会关乎身份认同。对自己的认同感,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样一个同样本质而艰深的主题,经常围绕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展开。诚然,从第三人称视角来看,零作为将棋天才选择不停下棋,即是安身立命的行当也是兑现天赋的方式,非常自然;而对于零来说是这样吗?养父幸田家的氛围使得实然已成为孤儿的零,拼命以将棋的方式试图获得这个家庭的认可——棋下的越好,养父越开心,大家就越快乐(支撑点在于幸田这位嗜棋如命的父亲,把将棋的实力转化为对三个孩子投入爱与心血的扭曲标准,“以将棋来换取爱与认同”,这是幸田无形中为孤苦无依的零设立的道标,也是零不得不相信的道标)。当这样一个逻辑恰恰由于“将棋下得太好,过于好了”而破裂时,零发现将棋并不能让“身边的一切都变好”,并不能带来毫无保留的认同,所以将棋之于零意味着什么,除了自身的生存即为了不再依赖幸田家而不得不自立,零无法找到作为将棋棋士的身份认同,无法找到内心深处选择将棋的真正意义(反向类比:打麻将好开心呀)。
这样一来就可以对《三月的狮子》进行梗概了:对于前一个问题,我们看到的是零与川本一家、学校里的师生们羁绊逐渐建立的过程(同样也会包括和幸田一家关系的重塑);对于后一个问题,我们来到将棋的一角,零一路对弈和见证着各种个性飞扬的选手:岛田、宗谷,柳原......包括我们那位和将棋无关的棒球手,他们潜移默化传递给零关于一个将棋棋士战斗意义和精神追求的各色答案——而这两点,分明又在零的生活里互相连接(比如二海堂,比如教日向将棋)。
毕竟故事,终究是生活的比喻;而一个好故事,那必然在精妙地比喻着生活。好故事将生活转化为更有力量、更加明确和更富有意味的体验。
所以正如同前文所述,寻找到了关乎“经典模型”的通性,并且寻找到和人物、情节、结构等与之对应的联系后,并不意味着就能讲一个好故事。想想吧,很多试图论述根本冲突和普遍价值的电影:关于爱与恨,善与恶,忠诚与背叛,勇敢与怯懦,看起来是那么空洞乏味或不知所云。我们既无法理解自己陌生的背景与时代环境,又无法领悟这些事实和主旨背后真正的意义——哪怕作者就差贴到你鼻子上告诉你:我们这作品想要贯彻爱与真实的邪恶!
对于前者——如何令人信服,需要借助细节的力量;对于后者——如何使人感同身受,需要作者不仅仅是一个好的story teller,还必须具备相应的文学才能。
细节:连接现实与故事生活体验的纽带,激发想象力的关隘
为什么说细节对于“情景”那么重要呢,从做设定的角度大家就了解了。有一个说法叫做“时装背景的长篇作品几乎一定会遇到设定问题”:《名侦探柯南》连载这么些年,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就是电子产品,从翻盖到直板滑盖再到现在的iPhone,但是从小学一年级到二年级就经历了这么大的产品更新显然说不通,但是对于一位新读者来说,现在还在用翻盖手机同样不可思议。虽然难以避免且可以理解,但这就影响了我们感受故事的真实性,可能我们为了某个未来世界题材的动画设定了弘大全面而滴水不漏的背景,几千张对应的美术设定和layout,然后女主角还揣着红色白色的塑料袋去农贸市场买菜——这是细部,却也是影响着我们每一刻感受的关隘。毕竟在银幕上,在电视机前,绝对没有藏拙之地。
而《三月的狮子》无论是人物细节还是场景细节,无一不是个中典范,细节为我们构建了这样一个不可思议却无比真实的将棋世界(嗯,还有甜点世界),带来了一张张鲜活的面容,而这一切都直指内心,直指故事的灵魂与内核。
动画39-40集《被烧光的原野》部分,众所周知是讲述传统七大头衔之一的棋匠战对局,对局双方为柳原老棋士与熟悉的岛田师兄。从单元剧的角度出发,这场对局是笔者在两季动画的篇幅里最喜爱的一局,同样也是最为感动和赞叹的部分(还有一个私心上的原因是,永世棋匠柳原朔太郎先生,真的很像笔者的爷爷)。羽海野老师在这一部分选取的故事内核,也就是所谓的“通性”既简单又复杂:如何处理自身欲望与外界期待的关系。得出来的结论同样简单有力而条理分明:沉重的期望既会压得人喘不过气,可是又推动着你离内心深处的热望与梦想越来越近,真是非常权变呐。
"所谓接力带便是期待,身挂成百上千的接力带有时会沉重的让你无法动弹,但是也会沉重地束缚着你,让你无法从变成火球的恐惧中逃离“,或许是第二季的最佳台词。
这就是能够把感性与理性分别叙述却又极具说服力的羽海野千花,她不会给你灌输”别人的期待并不重要,要尊重自己的内心“这样的鸡汤——为期待所束缚却又需要期待来坚守,当你老无所依或者孑然一身的时候甚至就是组成你内心世界不可或缺的部分,这才是我们需要了解且能够去直面生活的答案,简单却真实明晰。
细节在这个故事的人物和场景上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而最后三位支持者的“倒戈”,又非常好地从另一个侧面强调了主题:柳原棋匠是他们现实生活的道标与英雄,这种力量不仅使得棋匠在对局上压倒了岛田,对于同是老无所依者却依然有所期待的鼓舞也使得他们对岛田的支持转变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并以此照进现实——而正是这种转变在三位老人脸上呈现的“壮心不已”,让岛田得到了胜负上的释然。
近乎完美的情景串联和细节表现力,对于主题的把控和支持力度简直不可思议。
在《三月的狮子》中,每一则故事、每一个单元莫不如此。在主线贯穿全篇的”人际关系与自我认同“问题外,每一条支线羽海野老师都试图解决另一个关乎生活与情感的问题,而连接真实与那个纷繁的将棋世界与鲜活面容的,正是令我们目不暇接、富于人所未见却又令人感同身受的斑斓细节。
倘若将细节与主题性与结构性和细节割裂,纯粹为了细节而描写细节的话,就变成了仅仅是对生活片段的呆板刻画,也就是所谓的“将表象的逼真当成了生活的真实”。这些人相信只要对日常观察的越仔细,对实际生活的描写就越精确,他讲述的故事便理所当然成为真实。然而,无论对于细枝末节观察得再细致入微,这种“事实”永远是小写的真实。大写的真实位于所有表面现象之下,或维系或拆解,永远不可能“肉眼可见”。所以,很多故事所谓的“细节刻画”,是由于作者只看见了能观测到的事实,反而对真实的生活漠然无视,是以谓之“无效细节”——笔者认为,现在的很多动画,或多或少有这样的问题。
“文学才能”:表现力与高度概括能力,突破“上限”的核心
从日常生活中,我们真的可以找到很多的“故事大王”,再鸡毛蒜皮的事情到他们口中,仿佛有了魔力一般,吸引着我们不住围观,听得津津有味——那么多说书人,讲相声的,大概就在此列。而多数时候,我们听得这些故事,或哭或笑,最多转述一番作为谈资,一般也就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或者说,仅仅调度了我们的感官,却没有在心里泛起涟漪。这些“故事大王”可以通过细节让故事活灵活现,生活本身从他们口中讲出便更富于力度和意味,可是缺乏表现力和概括性使得这些故事很难真正走进人的内心,制约他们上限的是什么呢?就是所谓的“文学能力”。
“文学能力”概括来说,即创造性地将日常语言转化为更具表现力的形式,使得我们能更加生动和具有普遍意义地捕捉人性的声音。这么一说当然非常拗口与晦涩,来回忆一下《三月的狮子》的各种弹幕:“这段简直是艺术”,“对白写的太棒了”,“这段表现力爆炸啊”,“新房昭之的演出,我服啦!”其实这些归结到底,都是羽海野千花老师文学素养的体现。
流程上来说,先排除音乐、美术、作画、摄影、声优等加分项(《三月的狮子》在这些方面都非常优秀,音乐更是突出,突然不写这些方面还怪不适应的),羽海野老师构思,然后寻找表现手法,将这些表现手法或画或写形成漫画,然后新房率领团队,对漫画做加减法,形成脚本,分镜演出,最后变成一集动画。如果看过《三月的狮子》漫画不难发现,动画几乎是忠实还原了所有情节和分镜顺序(分镜画法和漫画分镜由于形式会有所不同,这里不谈),除了内容过多加以取舍之外,所有故事内容、人物对白和人物关系均得以保留,所以就像开篇所说:如何做好《三月的狮子》动画?拿出诚意,然后照搬羽海野老师就完事了。
也就是说,零的那些精彩的内心独白,全部来自羽海野老师的手笔,但重点其实在于,漫画画面的表现力——也就是动画的表现力,其实也和文学素养息息相关,最主要就体现在修辞能力上,而这一特征同样在《被烧光的原野》篇最为明显。回忆一下,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柳原棋士的那一手棋如此坚决而壮烈?为什么柳原棋士一段回忆杀之后,我们会觉得悲从中来?又是为什么岛田反击的时候,我们会感受到他的棋路会像榉树一般风姿古拙,外逸内刚?
柳原棋士对将棋的执着——试图将对方燃尽的火球
他所担心的离开将棋的状况(也就是他老友们的状况)——被烧光的原野
坚定决心后——原野上将会长出绿荫
柳原和小严的老无所依——熄灭的烟卷
柳原的不甘心——重新燃起的烟卷
柳原与将棋有关的一生的思绪——飘渺直上的烟(烟卷烧尽则烟尘也散去)
众人对柳原的期待——接力带
岛田——榉树
文学天才可以把最口语化的文字转化得跟诗歌一样(“月色真美”),把属于其文化的普通语言转化为超凡脱俗的精品,读起来堪称美妙,甚至壮美。剖析羽海野老师围绕着柳原棋士的这一系列象征不难发现其绝妙之处,不仅可以随时进行状态上的变化以表征人物心性与行动上的转变,各种意向的组合也非常具有画面感和美感,而原野、火球、榉树这些厚重的意象也使得人物本身和整个事件都显出庄严与力量感——
虽然我觉得最精彩的象征,并非来自这个故事:宗谷名人与纯白色的暴风雨,就算在严肃文学作品里,恕我也很难找到这么富有美感与诗意,且严丝合缝的意象。就像想到柳原棋匠,会想到扑向对手的火球与被洗礼的原野上长出的新芽,而我相信无论是我们还是零本人,对宗谷名人最深入骨髓的印象永远停留在那个暴风雨的夜晚。所以很多评论说《三月的狮子》看起来非常有文学性以及很像文学作品,本质就是在于羽海野千花作为一名设计出身的漫画家,能够比其他漫画家更好地提炼语言与丰富语言的表现力,无论是从修辞、韵律还是作品结构上,《三月的狮子》本身与很多文学作品完全可以做到不相上下——所以羽海野千花,真的是怪物呐。
第一部分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内容而言非常简单,一句话来说就是寻找所有好故事都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和基本模式,并且在寻求这种原理和模式的过程当中需要具备哪些要素。无论是情感、根本矛盾还是生活体验,无论是细节的刻画和文字功底的要求,我个人的理解在于:好的故事不会让我们沉溺和逃避在其中,永远会希望我们去拥抱与发现生活,运用我们的武器:思想、情感、知识、感官,去欣赏与学习,增加对生活理解的深度,最后,去更加热爱生活。所以或许一切的判断标准与论述都是虚妄,在我们品评一个故事时,只要看是否能给我们带来上述的感受与冲动,鉴别并欣赏好故事,可能从未如此简单。
那个Eagel
· 云南3.怎么可能还有比川本日向更可爱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