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教的起源——诺斯底主义
要说明教的起源,得追溯到古罗马时期诺斯底主义的兴起。诺斯底主义不局限于某一个宗教,而是一场宗教思潮。
在希腊语中,诺斯底一词是智慧的意思。而灵知也是诺斯底主义的核心。诺斯底主义认为,我们的世界是恶的产物,而善良的灵魂则被囚禁于肉体中。基督教自然将这种思想视为异端,因此随着基督教逐渐占据主流,作为异端的诺斯底主义就逐渐被镇压了。而在波斯地区的诺斯底主义将其二元论变得更为极端,主张光明世界与黑暗世界的对立。因此,金老笔下的明教里各种关于光明的称谓,例如光明左使、光明顶等就不难理解了。光明之神阿胡拉·马兹达就是马自达的原型。包括胡青牛等人的名字也和其信仰有关。
在波斯地区还有一个叫琐罗亚斯德教的宗教,在中国被称作祆教或者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在伊斯兰教盛行之前是该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宗教,而诺斯底主义在波斯地区也和琐罗亚斯德教有很紧密的关系。因此金老笔下的明教喊的口号“焚我残躯,熊熊圣火”以及圣火令等就不难理解了。
此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琐罗亚斯德教和摩尼教被中国的学者混为一谈,金老也是结合了两者的特点写出的明教。
摩尼教,或者说明教由一个叫摩尼在公元三世纪的人创立,而霍山在历史上是有原型的,即哈桑。摩尼从小生长在厄勒克塞派,该派主张基督不止一次降生人间,这也影响了后来摩尼所主张的光明使多次降临人间。摩尼教承认自己的原始教义是博采众长而成的,出了上文提到的诺斯底主义和琐罗亚斯德教之外,还因此信仰多个先知,这些即常说的明教五佛。摩尼教主张超度人类的灵魂,使之回到光明世界。
明教五佛指的是:一佛那罗延,二佛苏鲁支,三佛释迦文,四佛夷数,五佛摩尼。实际上,这五个分别对应的是婆罗门教、琐罗亚斯德、佛陀和耶稣和光明使。金老笔下的四大法王和杨逍范瑶二使正是化用于此。提到那罗延,自然就想到印度神话中的龙,其实就是一种大蛇。这种大蛇生活在水中,即紫衫龙王的原型。而琐罗亚斯德教的徽章是一只鹰,于是有了白眉鹰王。狮子在佛家是一种具有很高地位的动物,狮吼功也是化用自佛教术语,这就有了金毛狮王。而基督教又和蝙蝠有关系,于是又有了吸血的青翼蝠王。而摩尼本人,在摩尼教中被认为是传播知识的真理之神,他吧琐罗亚斯德、佛陀、耶稣等人的启示传给世人,因此也不难理解为何二使地位高于四法王了。
此外,十二宝树王:第一大圣,二者智慧,三者常胜,四者掌火,五者勤修,六者平等,七者信心,八者镇恶,九者正直,十者功德,十一齐心。十二俱明也对应着摩尼教宣扬的十二种美德。
而上文我们也提到,摩尼教博采众长而诞生,却也受着很多宗教的冲击,可谓夹缝求生存,因此没有点儿盖世神功岂能存活下来?
二、明教传入中国
摩尼教至少在武则天时期,就已经从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期初非常受统治者欢迎,他们依靠佛教,发展十分迅速。同时,在回鹘等地,明教的影响也非常广泛。然而唐武宗灭佛,摩尼教也难逃一劫,于是改名为明教,并转而依靠道教,转到东南沿海一带发展。在五代时期,已经在福建有了很深的影响,到宋朝时期更是盛行,甚至还有打着明教名号的方腊起义。在元朝时期,明教依然活跃,至今浙闵一带,尤其是晋江与霞浦等地,山高皇帝远,官府控制范围有限,至今仍然有非常多的明教古迹,陆放翁的《老学庵笔记》等书里面也有相关的记载。直到朱元璋压抑明教,明教的影响才越来越小。
在金老的书中,明教博采众长,就成了后来的“X教”。而这也是明教的生存智慧,能够入乡随俗,并且结合其特点,适应能力极强。
比如说明教的五散人,有彭莹玉、说不得这样的和尚,还有张中、冷谦这样的道士以及逗比周颠。当然五散人都是有历史原型的,尤其是彭莹玉,更是领导多次起义的英雄。
可见,金老的阅读量之大,阅读范围之广、眼界之开阔实在是惊人。其实金老、包括霓虹金的ACG等,这些流行作品的作者,往往会借用宗教或者东西方文学经典中的世界观或者思想,再自己创造个世界观,令人叹为观止。这种“抄”,才是真正的会“抄”,才是真正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