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谈论中国历史故事的朋友们大多对三国史津津乐道,而我们对于三国史的启蒙几乎都是来源于《三国演义》这部古白话文小说,然后才是《三国志》《后汉书》《汉末英雄纪》《魏略》这些还算正儿八经史料。 不得不说,《三国演义》的文学欣赏价值极高,作者罗贯中(有一定的存疑,暂时学术界认为是罗贯中)的笔法也相当高明,再经过毛氏父子的一顿改写与点评,至今脍炙人口。这当中的经典情节很多,比如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千里走单骑,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汉字传播的地方,就有人知道《三国演义》的故事。 说起《三国演义》的第一个高潮,应该是从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开始的。这一回当中有个非常经典的情节,就是关云长温酒斩华雄,虽说正史上华雄是被孙坚斩的,但是作者这样的移花接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关羽这个人物英勇的文学形象。近日兄弟我又重读了一下这个片段,再细细赏析,发现作者于此当中所下笔力甚巨,只用寥寥数语,就将各个人物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所谓“奇文共欣赏”,兄弟我就把这当中的个人见解与感悟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跳开前面曹操招兵买马以及公孙瓒路遇刘关张三人的情节,让我们来到曹操发檄文号召各位诸侯讨伐董卓的引文: 时袁绍得操矫诏,乃聚麾下文武,引兵三万,离渤海来与曹操会盟。操作檄文以达诸郡。……操发檄文去后,各镇诸侯皆起兵相应: 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诸路军马,多少不等,有三万者,有一二万者,各领文官武将,投洛阳来。 十八路诸侯几十万人马气势汹汹地来到洛阳好不威风,但是这里面大多数都是起帮衬作用,就好比黑社会大哥谈判两边要站百十个小弟一样。作者对于这些诸侯的排次也是非常用心,因为当我们阅读大段叙述性文字的时候通常会有一个习惯,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开头和结尾,习惯性忽略中间过程,请大家注意排第一第二的袁术和韩馥,第十六十七的孙坚和袁绍。后面温酒斩华雄的情节涉及到的人物恰恰就只有这几位,那么话不多说,让我们进入到正文部分: 忽探子来报:“华雄引铁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太守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绍曰:“谁敢去战?”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小将愿往。”绍喜,便著俞涉出马。即时报来:“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众大惊。太守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绍急令出战。潘凤手提大斧上马。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众皆失色。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 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后人有诗赞之曰:“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冬冬。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曹操大喜。只见玄德背后转出张飞,高声大叫:“俺哥哥斩了华雄,不就这里杀入关去,活拿董卓,更待何时!”袁术大怒,喝曰:“俺大臣尚自谦让,量一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赶出帐去!”曹操曰:“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袁术曰:“既然公等只重一县令,我当告退。”操曰:“岂可因一言而误大事耶?”命公孙瓒且带玄德、关、张回寨。众官皆散。曹操暗使人赍牛酒抚慰三人。 在这段引文之前,作者有过对华雄的着力描写,说的是十八路诸侯来到洛阳,大家同意以袁绍作为盟主,袁绍就以自己的兄弟袁术作为粮草物资的后勤部长。盟主袁绍说董卓暴虐无道,咱们好不容来到了洛阳,为的是替天行道,匡扶汉室社稷,那谁先去打头阵来个开门红呢。孙坚就自告奋勇说我来当前锋,于是就打点军马前往洛阳城外的汜水关。那边董卓收到了消息,干儿子吕布就准备前去应战。这时候华雄就出场了,也是自告奋勇说杀鸡焉用牛刀,这点小事哪用得着温侯你亲自出马,就让小弟我先去迎敌吧。与此同时,十八路诸侯里头有个叫鲍信的怕孙坚打头阵抢了功劳,就让自己的弟弟鲍忠抄小路先去汜水关挑战,结果鲍忠被华雄手起刀落拿下一血,这是第一个铺垫。 再来孙坚带着手下四员大将来到汜水关前,第一仗大将程普就杀了华雄的副将胡轸,华雄于是坚守城池不出战,相持了一段时间孙坚粮草不够去找袁术催粮,袁术怕孙坚攻破洛阳得了功劳而故意不发粮草。等到孙坚缺粮而军心涣散的时候,华雄乘着天黑带了两路人马前后偷袭孙坚,孙坚被打的溃不成军,手下大将祖茂说主公你的红色帻冠太显眼了,还是换了我的头盔撤退吧,然后祖茂带上孙坚的红帽子跑路,华雄的手下看到了就大喊:孙坚红啦!孙坚红啦!这样祖茂就被华雄误认为是孙坚而遭追杀,又被斩。华雄双杀了,这是第二个铺垫。 有意思的是,正史里明明是孙坚斩杀了华雄,到了书里却成了华雄的手下败将,不知罗贯中在地底下遇到了孙文台将军会不会被人家找来算账。 接着就是引文的开头部分: 忽探子来报:“华雄引铁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太守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绍曰:“谁敢去战?”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小将愿往。”绍喜,便著俞涉出马。即时报来:“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众大惊。 此时的华雄连赢两仗而信心大增,敢于主动挑战了。这边的诸侯们见敌将前来,肯定也不能当缩头乌龟,于是前面诸侯排次No.1袁术的手下骁将俞涉就出马迎战,结果战不三合,又被斩,华雄已经三杀了,这是第三个铺垫。 需要说明一下书中对于袁术这个人物的描写,首先东汉的袁氏家族连续四代人都官至三公高位,也就是所谓的四世三公,可以说除了皇帝就他们家权力最大,因此这样一个大家族势必具有殷实的家庭背景和崇高的社会地位。袁绍和袁术都是司空袁逢的儿子,袁绍比袁术年纪大,但是袁绍是庶出,袁术是嫡出,所以袁术看不起袁绍。可是从后面兄弟俩的发展状况来看,袁绍混社会的本事要比袁术好,因此有着更多的威望,前文的十八路诸侯发兵洛阳,袁绍是最后一个响应的,俨然一副江湖大佬要压轴登场的模样,曹操作为讨伐董卓的发起人,也是尊拥袁绍作为盟主。但是袁术在整部三国演义里始终就是一个心怀鬼胎,又小肚鸡肠,还盲目自大的人物形象。所以一开始讨董集团成立了,他是第一个响应,然后孙坚去打华雄,他怕被抢了功劳都不给人家发粮草,现在华雄找上门了,他又第一个派人应战,可惜派了个骁将俞涉,而不是纪灵这样的大将军,枉送了俞涉一条性命。 俞涉是大哥的人啊,大哥的人没了怎么办?二哥上呗!所以韩馥手下的上将潘凤就出马了: 太守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绍急令出战。潘凤手提大斧上马。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众皆失色。 岔开一下话题,说说上将潘凤,这是一个近年来被网络段子手恶搞无数次的人物,究其原因无非就是前后的反差极大,前面韩馥信心满满地说潘凤可以斩华雄,然后去不多时就被华雄斩了。问题是人家潘凤一句话都没说,满嘴跑火车,说大话的明明是韩馥这个家伙,结果上将潘凤莫名其妙火了起来,只能说韩馥表示自己有点冤。而此时的华雄已经四杀了,这是第四个铺垫。 眼看华雄就要暴走,盟主袁绍都就在这时必须得表现出带头大哥的风度: “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不是我袁绍手下没大将,是我觉得华雄这个小场面用不着我的上将颜良文丑出场,其人志大才疏可见一斑。 但是烂摊子总得有人来收拾啊,所以这时候关二爷就出场了,先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这就是所谓的先声夺人,再来是外貌: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注意一点,这里用的不是上帝视角,而是别人的视角“众视之”让读者在读到这里的时候仿佛先在背后听到了一个洪亮的声音,然后在脑海中转了一次头,就看到一个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的威武大汉形象。 眼看二爷就要上阵杀敌,此时又出来一帮人从中作梗:首先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袁绍是盟主,要问清底下人来历这个很正常,公孙瓒就缺心眼,直接说人家是马弓手,难道不能含糊其辞吗?就说这位壮士乃刘玄德手下大将关云长,然后关羽出去打架,打赢了,没人计较此人是一个马弓手,打输了都死无对证了,谁还在乎这个?这么一个缺心眼的家伙难怪后面兵败袁绍就把自己一大家子给活活烧死了。然后急躁的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唯血统出生论的袁术果然就是只看身份不看能力,连自家大哥袁绍都瞧不起,怎么能瞧得起一个马弓手?一听二爷出身不好立马要赶人,好在此时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机变而沉稳的曹操并不急于下定论,初次见面便觉得二爷是个人才,这时候盟主袁绍的心里有些犹豫了: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说明此时袁绍看了二爷这副英勇威武的模样,心里还是想用这个人的,只是顾虑到二爷身份低微了点,有损盟军形象,所以曹操见状立马安抚道: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请看人家曹操多会说话,华雄一看二爷相貌堂堂都不相信他是个弓手,你们一帮人操什么心?刚愎自负的二爷自然是信心满满: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你们看关二爷得多自负,且不说人家华雄已经连斩四员大将即将五杀暴走,你和对方都没交手过,不知对方实力如何,就敢说如果不胜就提头来见这样的大话,俨然一副华雄我吃定了,耶稣都留不住他的架势!曹操一听,此人如此自信必有勇略,于是前来示好壮行: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 注意,前方高能!作者在写温酒斩华雄这段文字的时候大量使用了四字格式,而且错落有致,一气呵成,并且骈散结合,读之抑扬顿挫,富有音韵美感: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声音)出帐提刀,飞身上马。(动作)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声音)众皆失惊,正欲探听,(动作)鸾铃响处,马到中军,(声音)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动作)值得一提的是,这段文字最为精妙的地方在于写关羽斩华雄的时候,作者并没具体详写二爷和华雄打了几个回合,然后如何卖个破绽,一刀斩华雄与马下,而是间隔描写了声音和动作使得整个场景显得形象生动而流畅自然,并且突出了二爷的快准狠:先是二爷潇洒利落地提刀上马,再来烘托关外鼓声大作,杀声四起,声音大到连帐内诸侯们都大惊失色,正想看看外面发生了什么,这时候二爷又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大家是先听到了马铃的响声知道二爷回来了,然后二爷就提着华雄的头扔到了地上。这时诸侯们各个起身围作一圈地伸出脑袋往地上瞅,看看华雄这小子到底长什么模样,此时的一句“其酒尚温”让我们似乎在一片热乎乎的氤氲酒气当中看到了这番景象。倘若没有这四个字,我们只能体会到二爷的高出寻常武将的英勇,却不能感受到二爷来去如飞,迅雷疾风般的神勇,那么这段文字情节在整部书中的精彩程度也会大打折扣。 如果说前半段是关二爷的英雄壮举,那后半段就是曹操的个人表演时间了,眼看二爷斩了华雄,曹操大喜,中间罗贯中的尴诗就不多说了,以刚猛莽撞形象出现的张飞此时欢呼不已:只见玄德背后转出张飞,高声大叫:“俺哥哥斩了华雄,不就这里杀入关去,活拿董卓,更待何时!”注意,张飞是从刘备身后闪了出来高声大叫,你大哥刘备,刘备的大哥公孙瓒都还没说话呢,你暂时身居步弓手的小弟有什么说话资格?还想着杀入虎牢关活捉董卓,这抢头功要是被你兄弟三人抢了,十八路诸侯的面子往哪搁?张三爷一个冲动鲁莽的形象跃然纸上。此时妒忌贤能,小肚鸡肠的袁术再次体现其人物特点,请注意标红的措辞:袁术大怒,喝曰:“俺大臣尚自谦让,量一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赶出帐去!”看过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主角与配角》的读者对于陈佩斯换上了主角衣服,带上手枪上场的滑稽模样一定记忆犹新,这时候的袁术就和陈佩斯一个心态:我们这十八路诸侯你知道吗?大臣!你算什么?小卒!我们折了两员大将不说,还被你们几个抢了风头,那还能留着你们吗?县令说的就是刘备,小卒就是步弓手张飞,但是大嗓门乱吵吵的是张飞,关人家刘备什么事?小弟不懂规矩,也是大哥管教,你现在连人家大哥都要赶走,而且是“都”赶出帐去,人家关二爷才斩的华雄立了大功都要被乱棍打出,身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却如此赏罚不分,以后谁还敢跟着你混? 这时候曹操俨然一副长老姿态站出来说句公道话:曹操曰:“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这话说的很在理,英雄不问出处,立功就该受赏,你不让人家小卒立功受赏,人家怎么当大臣? 袁术一听,立马故作姿态还耍性格:袁术曰:“既然公等只重一县令,我当告退。”既然你们不把我袁某人放在眼里,那老子不干了!但是请注意,斩华雄立功的是关羽,大声吵闹发表不当言论的是张飞,人家刘备在那坐着一句话不说,怎么就成了别人看重他一个县令了,不拿你当回事了?实在是无理取闹,胡搅蛮缠。 此时曹操又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和事佬,而且话说的很有水平:操曰:“岂可因一言而误大事耶?”公路兄,你又怎么能因为一句话就误了讨伐董卓的大事呢?首先这话是站在舆论制高点进行道德绑架,话是我曹操说的不假,但是你因为我曹操一句话就耽误大事,那孰轻孰重你自己掂量吧。其次这话给了袁术在众多诸侯面前的面子,咱们加一块一共是十八路诸侯,但是你袁术是其中的一股重要力量,你对我们很重要,少了你会误了我们的大事。最后这话说的也不重,给了袁术台阶下,因为我曹操的一句话,你袁术就不和我们一起干革命,你这是耽误大事,但你继续和我们一起讨伐董卓,这就依然还是以大局为重,依然还是我们组织里的好同志。 说完了这番话,曹操又做了两件事,先是:命公孙瓒且带玄德、关、张回寨。营帐内的主要矛盾就是因为关羽斩华雄立了大功,再加上张飞大声嚷嚷引得小心眼的袁术不满,那么就要第一时间把双方隔离开,避免矛盾激化,所以先让公孙瓒把刘关张三人送走。再来:众官皆散。曹操暗使人赍牛酒抚慰三人。等到所有人都散开了,再私下里给刘关张三人送去酒肉犒赏,一方面明面上显得自己以讨伐董卓的大局为重,并没有拉帮结派搞小团体,另一方面暗地里向刘关张三人表示自己意欲交好的态度。不得不承认奸雄曹操确实会说话会做人会做事。 行文至此,诸多人物的性格特色已经通过他们的人物语言跃然纸上:袁术的鬼祟,袁绍的寡决,关羽的自负,张飞的直莽,曹操的奸猾。然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自始至终,我们似乎没有听到县令刘备说过一句话。关羽主动请缨,他没说话;袁绍询问关羽身份,他没说话;关羽斩华雄立了功,他没说话;袁术要赶人,他没说话;曹操帮忙解围,他还是没有说话。身为一个家道衰落的汉室宗亲,他在讨伐董卓这一重大事件上,无论面对着别人的赞许支持,还是嘲讽刁难,他都一概冷眼旁观,一言不发,只是在默默地观察着身边的这群人,和这个瞬息万变的天下形势,这样一个沉稳,阴鸷的枭雄形象虽然不经作者笔下描绘,却已经在我们心中勾勒而出。 最后我想回过头来说一说曹操斟给关羽的那杯热酒,如果关羽上马之前,曹操并没有在众人的嘲笑和质疑当中给他斟酒壮行,那么关羽可能并不会在众多诸侯当中对曹操印象深刻,如果关羽没有在这杯酒还微微烫手之前提着华雄的头来到帐中,曹操可能后面也不会对关羽青睐有加,那可能就没有屯土约事,白马解围,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放曹这些经典段落了。这正是:汜水关前杀意浓,青龙刀起寒光生。 云长千古英雄事,半付曹公杯酒中。
发布于广东阅读 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