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
请关注我下一篇关于战术的长文,借古论今,与本文牵扯甚密,或曰,本文是尾声,但故事总有序章。
欧冠决赛之前一定发。
* 关于巴萨的俱乐部体制,我有专文论述:,本文不再讨论。
* 蓝体均有链接。
* 几个人名:
乌贼——巴托梅乌。
汭——巴黎圣日耳曼现十号球员。
船王——巴萨现七号球员。
逆的什么道
2017 年 1 月,范-巴斯滕提议取消越位 [1]。这可不是普通的「名宿畅想」——范时任国际足联技术官员。大逆不道,莫过于此,幸亏他说了不算数。
范-巴斯滕的一个理由,是看够了手球式进攻对上摆大巴。这种描述充分照顾到了部分球迷的某种偏执诉求,及其对场面的片面理解,然而足球比赛的对抗方式有很多种,至少,范氏所暗指的巴萨一系带出的问题,并非罪魁祸首,反倒是,假如取消了越位,足球也许不会手球化了,但一定会部分篮球化。
想象一个画面足矣。没有越位,则定会有长人球队将一部分兵力锁定在对方禁区,冲吊开路,与门将争夺高球。NBA 退役内线球员大可来足坛续上第二春嘛,弹跳棒,两米多,有过硬对抗,练练头球技术或许就能左右比赛。到那时,也许还有中场这个角色,但对他们的要求,也许就是长传脚法好为首要,其馀方面,大差不差。
道从哪里来
就连篮球如此强调身高,且逻辑有别的项目,也有等效的「越位」规则——三秒区。协会足球的几个兄弟,各式橄榄球,就更是如此。
所以,具体到足球,越位制约,或曰保证的,是适宜在足球场地尺寸上演的,对纵深的争夺。
战术演进至今日,金字塔掉了个头,场地尺寸依然是准绳。无论哪个流派,都未能脱离「三条线」的基本约束(克鲁伊夫追求更细的五条线,那是后话),即,一支球队必须有后卫、前卫、前锋,每条线最多五人,再多,就一定照顾不到其他关键区域。
基本阵型形态也约束了局部发力的有效半径(人再能跑,跑不过球),剩下便是球员个体能力的演进——能突破自己所在战线约束的球员,无论凭借速度、力量、技术,还是兼而有之,只要兑现,都是强者。
有强弱,便有资源的倾斜,便有组队方式的差别,便有流派。但万变不离其宗,足球要进球,必须在纵深上打出威胁,要不让对手进球,也必须在纵深上防住。于是各个流派根据自身特点和强点球员能力,自然组合出不同的纵深层次。
你有能力踢高位足球,如瓜迪奥拉治下巴萨的后期,是你的本事;你摆大巴,也并不是就万无一失,动辄以六后卫御敌的穆里尼奥已经赋闲半年。
而足球远不止这两种形态,各个流派对纵深和阵型层次的把握,不说千变万化,至少也绝不可以「手球化」等思维一言蔽之。
要纵深作甚
英文里纵深这个术语是「depth」。西班牙文则是「profundidad」,词根「profundo」在拉丁文里可拆为「prō + fundus」,fundus 意为「底部,根部」,而 prō 就是「为了」,相当于英文里的「for」。二者合起来,就是「探底」的意思,正好与北方蛮族语言的源头一致——depth / deep 的字源,一直往前捋,都跟海有关。
探海之底,自然有风险,但收获也多——profound 在英文里便有「深邃,深刻,渊博」之意。
与足球正好吻合。足球就是要冒一定的风险,去探纵深这个底。探的方式是原因,探的人和所承受的风险是变量,但无论高矮胖瘦,都是要去找纵深。
这就是我为什么厌恶以下表述:「传控(足球)」(用传切都好一些,因为切代表了纵深上的变化)「Tiqui-taca」……语言揭示的是思维,从而带出思维定势。
我近两三年批评梅西的所有观点,都源于一点——围绕梅西(还包括核心搭档,必要配套战术等等)建队,容易缺乏在纵深上的足够威胁。
「梅西多反插,小球好开花」;换苏亚雷斯嚷嚷了好几年;登贝莱必须首发才有上限可言……
所有这些都指向进攻不行,那么以巴萨的传统,进攻不行,防守也几乎一定好不了。因此,由皮克的搭档、布斯克茨、阿尔巴所构成的历数年而不变的七寸,就成了各支球队的活靶子。
纵深败退记
2016 年 11 月,巴萨得益于裁判的误判,从阿诺埃塔勉强带走一分。赛后复盘里我写到 [2]:
也许在西甲是第一次,巴萨在主要数据(尤其是控球率、总传球次数、成功传球次数)均处劣势的情况下,让对手以自己原本最擅长的方式拿到了积分。比分虽然是 1-1,但胜利无疑属于君封会社(皇家社会)。
我当时认为,这或许就是划时代的一场比赛,现在看来,不幸言中。划的是什么时代?当时我不可能料到汭、伊涅斯塔先后离队,但在梅西失去了战略上的左膀右臂的当下,我可以说,划的就是巴萨在纵深争夺上走向颓势,甚至跌落谷底的时代。
2015 年欧冠登顶,包含相当关键的特殊因素。简言之,以路易斯·恩里克与梅西达成妥协为根基,以苏亚雷斯禁赛(休息)数月又赶在欧冠淘汰赛开始前找回状态为辅助,巴萨握有「MSN」这种俱乐部足球前无古人的锋线,淘汰赛威力自然冠绝欧洲。
一个注脚:彼时苏亚雷斯已经 28 岁,无法与巅峰能力相比,但依然处于相当高的水准。具体描述一下,就是能整场同大卫·路易斯不分胜负——过人进球是果,我更看重的是乌拉圭人超大范围、超高频率的移动威胁,由此牵制住了巴黎的后场重心。
一年后的 2015-16 赛季,苏亚雷斯的运动能力已有明显下滑,但未到近二年这种增重之后跑起来丑态百出的地步。所以,自 2016 年夏季转会窗开始,巴萨就应该着手换中锋了——但在乌贼的逻辑下,这不现实。
帕科只是替补,特点亦不符合。直至汭离队,乌贼买入偏科且尚未定型的登贝莱,以及一无是处的船王。
推进从来不是小事。因为把推进拆解开来,就是「探纵深之底」的过程。
回到对会社的这场比赛。表象是戈麦斯的能力差,与伊涅斯塔有云泥之别,实质则是提出了「没有伊涅斯塔的时候,梅西要怎么改变球路」的问题。
有汭在,对手就会重点限制,苏亚雷斯虽说能力下滑,但大致不用为帮助推进,而过多消耗体力,梅西也就能在布斯克茨的调度下,玩出与汭聚拢的各种花样(我所谓「110 热线」),从而声东击西。这是小球的馀晖。
6-1 逆转巴黎一战,则是小球的暮鼓——但彼时已然具备当世第一人能力、力挽狂澜的汭,以及使出全力的伊涅斯塔,都上不了第二天的封面。
汭一走,体系崩塌。保利尼奥不仅要前插,还要负责梅西身后——阿尔巴于是成为推进中绕不开的一点。但如此一来,后场的弱点便一一暴露,直至成为七寸(己方左肋部)。
会社只是看似太平盛世时反制巴萨的一个标本,后来者无数。
广而言之,高位压迫从顶级豪门的战略手段,逐渐化为常规而普遍的战术手段——结合对手体力低谷,可作文章,但指望以高位压迫代替低位龟缩和退守层次,怎么可能妥当?
于是,保证阵地战防守层次和攻守转换效率的常识回来,高中锋回来。
但是,梅西不兼容力量型高中锋。苏亚雷斯为了配合梅西,生涯末期反而增重,逆了规律。二人合体,又一直无过硬的第三点,招致推进上进退维谷——不回撤接应,后场会被憋死;过分回撤接应,纵深会被限制死。
所以就能看出,联赛夺冠与联赛夺冠还不一样。如本赛季,面对中下游球队,靠体力错峰(根本是皮克撑住)、中路强打小球、梅西造杀伤这消耗战的老三篇,属于馊饭硬吃。可是一到欧冠淘汰赛就不奏效,惨案连出,前有罗马奥林匹克,今有安菲尔德。
白曼巴后遗症
伊涅斯塔在推进中的巨大价值是「精准」,各种意义上的精准,从而勉强系住巴萨体系的底裤。我有一个比喻,「白曼巴」。
他没有前锋的身体素质,却能凭借高超的步法拆解对手的防守层次,产生纵深威慑。这一点,船王这种表面上技术好,实则花拳绣腿的球员,根本做不到,硬学,必然导致资源配置不当,从而本末倒置。
要想从根本上理解「精准」对于巴萨体系有多么重要,就要清楚伊涅斯塔为什么强,强到三五十年一遇。
我在微博从不同角度,分多次写过伊涅斯塔,下面综合一下:
能力大致分为硬件和软件,即身体素质和由此衍生出来的球路。
硬件上,伊涅斯塔的运动能力即使在中场里也属于一般,但协调性(白人里顶尖)、柔韧性(拉美、几内亚湾怪物不参与讨论)、关节力量、部分肌肉力量(小腿爆发力强于大腿)均属上乘。
软件上,由于具备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历史顶尖的球性,伊涅斯塔从小就发展出了(与自己各项身体条件相匹配的)中短距离纵向步法,「三四米内鬼魅般的快」[3]。
再细分一下,是由于判断对手动作趋势的能力顶级,从而带出出类拔萃的调整重心能力。
所谓判断动作趋势,并不是猜,千万别用「预判」,因为没有「提前」的意思在里面。判断,就是生物能力(结合后天习得的经验)强,你位移十公分我就知道你大概要位移多远,位移之后要接什么动作,等等。换一句通俗人话就是,对手的动作在我眼里都是慢动作回放。这不是提前判断,这就是判断,只不过是在须臾之间,太快而已。
至于调动对手重心,前提、基础是判断动作趋势,而决定最终效果,即是摆脱,还是过人,甚或突破的,还得看球性、爆发力、速度等等如何。
而纵向能力真正顶级的球员大抵也必须具备过硬的判断对手动作趋势的能力,尤其中短距离突破(因为长距离身体素质占主要)——对手就是突破线路上的活动路障,提前规划只可能是大方向上,具体要走哪条路,是否能过得去,要花多大代价过去,都必须时时刻刻判断才行。
最后对比一下:判断对手动作趋势,齐丹仅仅略逊伊涅斯塔(同一级别),但齐丹的身体素质强出太多,所以在场上任何角落尤其 30 米区域内大致能任意游走,伊涅斯塔就受局限得多(比如,一旦侧面背身,老道的对手可用战术犯规化解)。但比赛并非绝对的单挑,有了队友和战术的支持,伊涅斯塔就能以适合的方式接球,拿球效率随之而高。
过硬的能力带来独一无二的球路,伊涅斯塔因而才能胜任瓜迪奥拉为其设计的双「肋锋」体系 [4]。
还是那句话,带了「锋」字的战术角色,就必须在纵深上有打疼对手的能力,无论以何种方式体现。至于肋锋,自然就是要在肋部过人,甚至突破,从而以点带面(伊涅斯塔传球也极好),以单点击破对手纵向、横向两个层次。一句「伊涅斯塔区域」,我以为可以概括。
此外,我一向警惕,大部分情况下厌恶「接班人」的用法。特定情况下,也许可以用,但更多时候,是类似「伊涅斯塔接班人」这种谬论作祟。
如上节所述,伊涅斯塔独一无二,数十年一遇,哪里那么容易就找来一个接近的?买入船王是人祸,无疑,具体分析其技术特点已经没有必要,总之,西甲球队都能把他轻易防死——雄狮六后卫甚至七后卫窘境之下的不杀之恩,闪电靠惟一强点将其扼死——更休提高强度的欧冠淘汰赛。
竞技靠边站
因为梅西是主将,球队注定要以小球推进为根本(请注意,克鲁伊夫主义没有对小球作硬性「规定」,不是站得近就一定要打小球)。而在接连失去汭、伊涅斯塔之后,球队换血又严重不力,梅西自身的局限自然暴露无遗。
我在微博写过:
说得再直白一些,在推进能力和纵深威胁方面,巴萨现在就是毒发状态,癌症晚期,跟死了没两样。而所谓梅西的舒适区,缺乏反插、拉边等等,只是表象,其根源在于,梅西不愿意改变根本的踢球方式(世界杯时有一条长微博,专门写过)——我之前一直有个描述,「圈聚,缓进;圈散,速战」。但是,现在不仅沙维走了,更要命的是伊涅斯塔也走了,后者才是这种以小球推进的方式的遮羞布。
伊涅斯塔是变压器,或类似意思,怎么比喻都成,总之,他有能力将小球推进和利用前场狭小空当这矛盾的二者捏在一起。没有伊涅斯塔,如果梅西还想维持,就得自己有马拉多纳的水平,但他根本没有。
………………
当主将如果只吃红利,不在战术上为队友牺牲体力和球路舒适度,那么队友反过来只能等着你主将发挥看家本领。而现实则是,长两岁的费尔南迪尼奥都能在欧冠小组赛绞杀梅西成功,其能力之下滑,便早已不是新闻。
在球队最需要于竞技上破旧立新,引进强援的当口,乌贼一系不以竞技为重(耐克事件),最终酿出恶果。
传统是魂,还魂须得先有肉身
重大比赛直接交手的惨败,是教训,亦是丰富自己的契机。
巴萨的传统(这五个字过于庞大,待我今后慢慢写来)绕不过克鲁伊夫、瓜迪奥拉,也绕不过雅典、罗马奥林匹克和安菲尔德。相较之下,归克鲁伊夫主义反省的,是前者,归于违反足球本质的,则是后二者。
【预告:请关注我下一篇长文,会具体讨论这个问题。】
安菲尔德之败,由于萨拉赫的缺阵,更对现实有极大意义——马内的速度,有其孱弱的前队友的衬托,不啻当头棒喝。
在没有条件搞特殊(靠伊涅斯塔玩精准)之后,就老老实实回到纵深的常识上面来。纵深上的威胁需要速度。
巴萨在顶级豪门中目前独一无二的优势只有一个:对拉美巨星的吸引力。如果扩大一些,还有俱乐部体制(但与马德里还是不尽相同)。
但巴萨能靠罗纳尔迪尼奥一举定乾坤,二次起家,也就能在不到二十年后蚀完老本,堕入深渊。
这里面竞技周期固然在起作用,但欧洲足球不是 NBA,没有体制上那么明显的规律可抓;眼光(眼界)、传统与自我审视,依旧是不可取代的法宝。
未来谁也不知道,但当下的牢笼已经划定方圆。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注释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