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穿跑鞋评测!第二篇!
直接切入正题,先来react系列。
我买过两个版本,一个是织物鞋面的全掌react,一个是编织版本的react。可以把它看作一个是em系列,一个是精英系列吧。,织物面的现在价格非常好,299和399,我上一篇帖子刚写折扣店一行,我是599买的,当时还算便宜了,编织版本是899入的。现在估计也就5-600左右吧!
先说说脚感,react这种发泡棉,在我看来就是lunar版本的升级版本,他比lunar更舒服一些,耐久度也更好一些,当时钩子推出react应该是对抗boost的,虽然脚感很不错,不过我觉得,我个人觉得boost还是稍微略胜一筹的。织物版相对于编织版本有些压脚背,毕竟一体鞋舌,但编织版要好一些,flyknit的延伸性是一般织物,热熔塑料,EM工程网面,以及皮面所不能比拟的。如果你脚肥一些,宽一些,我建议不要入织物版本,虽然便宜,但是你想穿舒服估计最少要买大个半码,flyknit版本可能你一开始也会挤,但时间长一些,会好非常多。
在说说路跑效果,我基本每次都是7-8公里路程一趟(我上一篇帖子有自己keep的数据,咋不玩云测)。两个版本的react表现都很不错,织物版本的包裹更紧致一些,鞋底的话和lunar登月系列相似,基本就几片橡胶材料,其余都是react直接接触地面的,喜欢拖着跑的人可能这款鞋磨损会要大一些,不太耐曹。我穿react各跑了两次还是三次的样子,耐磨表现还可以,不是特别夸张,我个人推算的话,一双react想磨平,起码得跑80公里左右(个人猜测)
free系列,也就是所谓的赤足、。
专业系列应该是七代,一直到5.0,后续又推出了2017.2018两个版本,我就穿过一个是rn 2018 free,也就是最后一代,还有一个是休闲鞋大吕布,这里就不多说他了
脚感的话,既然叫赤足,那不必多说,初始脚感肯定没话说,而且不是汗脚的话,甚至不穿袜子压马路也没有太大的问题。如果长期路跑,不建议你穿这个系列,我就跑过一次,有两个缺点,在4公里左右,就开始震脚,缓震基本感受不到,还有就是支撑性的问题,free为了轻便,减了很多的结构,两侧支撑,后跟TPU,包裹鞋面也是统一一体的一张整体材料,具体优缺点就这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在说说飞马。
小楼主买过两款飞马,34和35,这两代是有差别的,。价格作为经济平民化非常推荐的一款跑鞋。34代采用的是全掌Cushion缓震发泡外加前掌zoom,而35则是超薄款的全掌zoom气垫,做个比较吧,我之前看过快传的拆解,35代飞马的全掌zoom类似于去年复刻的zk1,比其他款的全掌zoom要薄一些,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你不至于长期运动导致脚酸,坏处是缓震确实不如一般的全掌zoom来的那么强烈感,我有全套zk系列,而且id版本的居多,很多可拆卸鞋垫的全掌zoom要强于这种薄款,说说大底,飞马34-35都是和前面几代一样的华夫结构,耐磨和防滑都是经历过多年历练的,这点不需要过于担心,34-35鞋面有很多种,防雨版,工程网面版本,织物版本,这个得看个人需要了,在做出选择,35代我更青睐一些鞋面的造型,设计感和Vaporfly比较相似,更有冲击力。顺带提一下,飞马34是有鸳鸯配色的,有比较骚的小伙伴可以找找。
说说锐步吧,先来一款经久不衰的pump fury
严格上说,我觉得可能定位就是复古休闲鞋吧,但因为强大配置的驱使,我不得不跑个一趟爽爽,1.pump充气,是目前来说最为强悍的包裹技术,用气流气压来填充鞋面,2.硅胶鞋垫,目前非功能鞋垫中,我觉得硅胶鞋垫无论是耐久,舒适度,缓震脚感,都要强于普通肥龙发泡鞋垫不少,不过硅胶鞋垫有个比较不好的地方,就是偏重。3. 超大碳板,碳板在很多人眼里,这是高端鞋必不可少的一项装备,因为造价成本要高于很多塑料抗扭,而且碳板轻便耐久度也是平行比较中的佼佼者。4.蜂巢气垫,这玩意没什么说的,样子货气垫。但是全部科技堆砌在一起的这双鞋,却真的真的不能用来跑步,我说说几点,1.重心很高,碳板基本用不到,容易崴脚。底太高了,2.脚感偏硬,我不知道用的什么中底材质做的前后分离式大底,硅胶鞋垫加上去都不能改变他偏硬的脚感,3.鞋身偏重,这是路跑装备的一大禁忌。也许人家压根就没当作跑鞋来设计,是我自作多情了吧!
dmx系列。
拥有两双这个配置的锐步,一双正在服役,dmx fusion,一双还是全新没有穿,dmx10,先说下dmx的缓震是啥玩意,主要就是靠大底几块互通的气囊,然后相互挤压带来的机械空气流缓震,总体来说,锐步16年改版过的dmx还是比较有明显效果的,。耐用性的话我穿的很少次数,鞋确实太多太多了,我也不知道穿多久会坏,或者说穿多久气囊会破。鞋面的话,dmx 10是皮质,这个还没穿过,不谈,主要说说fusion,编织鞋面,主要还是体现在延展性和舒适性,两侧的tpu比较结实,防侧翻的话不需要过于担心,袜套的鞋帮领口,其实这个我不太喜欢,因为有几个人会光脚穿你的鞋子,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穿袜子穿鞋子,袜套这东西,说实话我觉得并没有带来多大效果,而且也不是很好看。这双鞋防滑也还不错,不过总体重量不算轻,选择自我判断。最后还有一点不得不说下,这些鞋面很低,脚背高的慎重。
说说彪马。(以下为复制的外网内容,不是我写的,因为写的特别详细,我粘贴给大家看看)
Trinomic
Trinomic开创了Puma减震科技的历史,但是众所周知,这种采用六角形蜂窝结构的减震形式同Reebok Hexalite的减震形式如出一辙,同样的六角形蜂窝状的外观,同样置于鞋底的主要受力部位,同样利用连续排列的六角形蜂窝状的力学结构均匀分散受到的冲击力以达到减震效果,这种相似导致之后若干年Puma一直存在于Reebok的阴影之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可是商场无兄弟,Puma在这场同门之争中败下阵来。从外观上看,Trinomic同Hexalite的最大不同就是Trinomic系统中所有六角形的平均面积要大于Hexalite,也就是说Trinomic系统中“蜂窝”的密度要小于Hexalite,这个看似很小的不同却导致了两个原理相同的减震系统在实际表现中的差异,在长时间使用以后,采用Trinomic减震系统的鞋子会愈发地变硬,而Hexalite则会保证始终如一的减震效果,这种差异在运动过程中体现的更加明显,Hexalite系统的减震性及弹性都要好于Trinomic系统。除了“蜂窝”排列密度不同,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厚度等多方面原因共同导致了Puma在第一轮科技竞赛中成为了失败者。尽管如此,从这种技术本身来讲,它还是非常实用的,正如Puma和Reebok一直宣传的那样,这种结构的减震系统即便不小心被刺破,也不会对它的减震效果有多大的影响。正因为如此,Puma此后研发的Puma cell减震系统仍然是以Trinomic的结构特征为原型开发设计的。
Puma cell
在经历了Trinomic减震系统的失败后,Puma继续对这种“蜂窝”式减震形式进行探索,并在1996年推出了Puma cell。Puma cell“蜂窝式鞋底”是由不同大小、厚度及坚固程度的蜂窝状六角形组织构成,根据受力位置和受力大小的不同,为穿着者的足部提供度身的保护及支持。由于其独特的构造,在受到冲击时大小、位置、厚度及密度不同以连锁形式存在的蜂窝式组织会将所受到的压力均匀分散,并且会根据受到压力的大小及穿着者动作的不同做出调整,提供最适合的减震及反弹效果。经过多年的研发,Puma cell已经发展出不同的形式,主要有三种:Inner Cell、Id Cell和Duo Cell。
Inner Cell
说起蜂窝式的减震结构,可能你会想起Reebok的Hexalite,虽说在外形上有着细微的差别,实际上两个公司开发的蜂窝式减震系统都是通过物体弹性形变减震的。Inner Cell连续排列的六角形蜂窝状结构有着优秀的稳定性和减震能力,可以满足每位穿着者恰到好处的减震需求。较长的使用寿命也是Inner Cell的特色之一。
Id Cell
Id Cell减震技术多用于前掌,是一种弹性较高密度较低的六角形蜂窝状结构。Id Cell能很好地吸收前掌的冲击力,同时又尽可能使前脚掌本身的力量损失达到最小,帮助使用者做出干净漂亮的脚掌离地动作。
Duo Cell
Duo Cell是按人体脚部结构制成的减震和稳定系统,以类似活塞与汽缸的工作原理来减弱冲击力。稍小的蜂窝结构陷入稍大的蜂窝结构内,陷得越深,就越平稳,31个相连的由弹性胶制做而成的小型Duo Cell单元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相互作用,这种特别的设计将持久减震与稳定的两大特性合二为一,为穿着者提供非常棒的穿着体验。
在实际应用中,某些鞋款的puma cell被设计成可更换的模式,通常由7粒六角形的减震胶组成,可根据穿着者的不同需求进行替换,人性化的设计一直是Puma的品牌特色之一。
我总结下哈,基本就是彪马的蜂窝缓震,做出了不同的多种效果,挤压,分段,形状,一些多边化带来的不同的效果,我穿过两种,一种是Trinomic,一种是Inner Cell,也是最常见的两种蜂窝结构,。不过效果一般,彪马的鞋子最大的特色就是各种联名,以及超前卫的设计,代表作比较多,麦昆,acg,芝麻街,噪音等等等等。
下一次专门写日本品牌,美津浓预言系列,和亚瑟士的keyano,GEL,写不动了,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指出多多包涵。助大家观帖愉快、
最后说一句,我不玩OW,椰子,各种限量,我喜欢各种打折的鞋子,哪个打折我买那个,也喜欢ID,某宝找找七折卷,可以做自己最喜欢的配色,毕竟条件不允许,在虎扑和JR分享是我闲暇时间最开心的事。
rose丨急惊风丨Kobe楼主
· 江苏好像有点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