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训的西学东渐__从NBA选秀标准的变革到中国篮球青训的一点思考

avatar
关注
由于八村塁参选引起亚洲强烈关注的2019NBA选秀大会结束了,说一说选秀球队对球员关注点的变迁

经过最近十年的变迁的,NBA已经不再痴迷于对动态身体素质的狂热,更多回到了适合打篮球的本原身上

攻防技术特点和静态身体数据变成了选秀并列首要(其中投射在技术特点中的地位颇有增加),基础动态能力和基础对抗能力则在并列的第二位置

分析原因,变态的动态素质相对于合格的动态素质来说,获得的收益太低,尤其进攻技巧匮乏,篮球智商稀烂的球员,动态身体素质只能获得个别回合单兵防守时的优势,在延续性的攻防回合里,被放空、失误、选位差以及终结差等等会被无限放大,篮球不是田径比赛,不是扣篮比赛,跑半场0.3秒的差距和跳高差10cm的差距对比赛的影响是很有限的

过去几年无伤病的动态出众的乐透水货越来越少,有维金斯这样毁于心智的,有斯陶斯卡斯这样投射不能在NBA兑现的,有奥卡福这样风格被小球时代遗弃的,有邓恩这样成熟大学球员,到NBA无法兑现稳健高效球风的,但像泰伦斯托马斯、麦吉吉这样的纯糙哥已经很难进入乐透,这也是现在越来越多球员不参加NBA联合体测的原因,或者不参加动态体测的原因,今年有超过20名新秀不参加联合试训的动态体测,甚至十多名球员不参加静态体测

当然静态素质依旧是NBA很看重的,篮球比赛里太多不全力跑全力跳的攻防瞬间,静态是身体参数的基本盘

首轮秀球员中,多位置性,技术全面性的地位非常高,这提供的是NBA对你开发的可能,例外一点的可能是吃饼护框中锋
次轮秀球员中,投射、基本功、团队性、防守、位置定位是比较重要的素质,低效的单兵主攻手、投射严重缺陷的球员行情最为跳水,这种球员作为重要轮换会是数据型低效,胜利贡献负值球员,更适合在低等级联赛用个人能力碾压

简单来说NBA越来越针对比赛决定胜负的功利化,而抛弃show的味道,抛弃吸睛的球风

可以多说一嘴Zion Williamson,他是不是NBA看中动态素质产生的状元?并不是,高中的他身体素质的劲爆尚不能拿下第一高中生,甚至在大学之前选秀预测顺位狂掉
今天采访时他说到了他5岁开始打篮球,9岁开始5点起床练球
高中时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出色全面的技术水准,不过是当时差距太大的关系,展现太少,变成了扣篮网红,所以全美没能正确看待他的技术水准在什么层次,把他看做“花瓶”,而通过大学一年,全美都看到他动态素质和已有技术水平的结合,才霸占状元位置,相反大学前预测超过他,同样劲爆的利特被看透糙哥属性,跌落到25,相当失意

回到想说的中国球员选材和青训
很快和跳很高不应该是界定天赋的门槛,门槛可以设为不慢和跳的还行,专业队各位置身高的门槛也应该适当放低

训练中,
第一要重视的是技战术和防守,这是基本功获得的前提,不正确的打法下锻炼出来的基本功实际上并不能转化为成年后的基本功,反而会进入错误的模式,一碰上高水平就露馅,以数据考量有能力,但实际不致胜

第二要重视的是技术全面性,在技战术的指导下,球员技术开发应该是开放式的,不拘泥位置不拘泥“稳”,每项小技术在你面对不同尺寸不同运动能力的对手时有不同的用处,越全面的技术越能加强团队协作和战术执行,避免僵化老套的战术打法

第三加强基础动态能力和对抗的训练,NBA在看轻变态动态素质的同时,对基础动态素质的门槛并没有放低,基础动态素质合格的收益可以获得100分中的90分,变态的边际效应在边际的10分,但如果基础达不到,被天赋碾压,甚至暴露不出对手的弱点,这里有个例子,克拉克森的传球前几天被媒体评为NBA最差的一个(不是一档),但碰上基础动态素质差的亚洲对手,可以拿到接近30分10助攻,传球能力都不是弱点了

这样的方法不是一定能培养出NBA球员,天赋是偶然的,但借鉴NBA选材思路想清楚以赢球为出发点看中什么,在FIBA世界如何可以变强,变得更能打
发布于江苏阅读 5328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wisemensl

· 四川

写的还是非常具体全面的,但也有比较大的问题是选材方面我们静态身体素质综合优异的太少了,而且黄种人比起黑种人白种人相对晚熟的身体发育也要考虑进去,顶尖身体天赋早发育的苗子确实是应该走旅美青训的路子,而晚发育的苗子们就要依靠国内青训体系的改进来挖掘潜力了,我觉得这方面必须和顶尖的运动科研机构进行联合开发,光是照搬美国体系或者东欧体系其实也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代的职业运动真的是科化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想要得到好的结果那么不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专研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就靠所谓的新老经验传承和成功模式套用都是失败巨大。

亮了(24)
查看回复(2)
回复
discusser-avatar

wisemensl

· 四川
王可珂我觉得11楼说得青训杂而不强说得挺好,杂只是夯实了基础篮球从事人员,但对于我们顶尖天赋本身不多的国度,</font>“杂而不强”的现状,有时可能会浪费一些人才。比如北大的王少杰,我认为他其实可以走得更好的。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各U级比赛、青少年比赛去发掘人才,并重视顶级天赋人才的培养环境和渠道,这部分人国家还是得用举国力量的。 另外@wisemensl讲得也挺好,一定要利用现代大数据、高科技寻找一条属于我们民族体质的青训方法。当然中国人种也比较杂,针对类似白种人的体质,我们也可以借鉴,以后类似黑人基因混血,我们又该思考怎么来开发。比如邱天这么好的身体素质,但这么多年技术进步还是不够的。 杂,是为了夯实基础 但终究是为了发现塔尖的那部分人,所以怎么发现他们,发现了怎么分门别类培养,怎么去给他们创造更好的空间。 另外就是对那些跟着塔尖上来的球员,我们要怎么找好归属,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才循环机制。收起

青训的目的就是从大基数的沙子中淘出真金,而我们的问题就是在淘出真金的过程中方法比较粗糙真金往往带有很多杂质成色不好,还有就是方法比较落后让一些长的像沙子的真金被当成沙子给浪费掉了。我始终不相信的是青训初级阶段老一代所谓的经验土办法训练,或许老教练们会有自己的绝活和擅长调教的类型,但是青训启蒙毕竟是需要普适性的标准化基本功打造良好习惯的阶段,而往往陋习就在这一代代传承中继续下去了,启蒙的统一,渐进的仔细分类深入挖掘,到最后的塔尖苗子打磨,青训是一门融合系统工程学和运动生理心理学以及各种科学基础学科的科学项目。土法炼钢产生的时代我们不应当批判,毕竟这批前辈是中国篮球的开拓者和先驱,他们在所处的时代下其实理念是不落后甚至超过世界篮球的(比如逼着FIBA改规则的出界球必须过裁判手的规则就来源于中国当年极端主义的不等落位迅速打转换进攻的跑轰打法),我觉得我们反而要学习土法炼钢时代前辈们的精神,勇于开拓进取摸索出契合自己民族的篮球青训发展道路,这个探索不是什么重回“小快灵”之类的口号,而是踏实的把其当作一门要求严谨细致的科学来研发探索实践下去。

亮了(12)
查看回复(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