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巴拉位置演变、个人特点和数据下滑原因之个人见解

avatar
关注
本人是尤文和阿根廷双料球迷,所以对迪巴拉这个球员额外关注

鉴于迪巴拉来曼联越传越真这个事情,来谈下迪巴拉为何在尤文从一个“核心”变为替补的,以及他的个人特点

以下纯粹是我个人见解,如有意见还望见谅



迪巴拉在巴勒莫是踢9号正儿八经的中锋,前两个赛季由于身体单薄没有对抗基本上没啥数据,第三个赛季开始增重,拿了13球10助攻两双数据,成了当时准会市场的香馍馍。

来到尤文后,被改造为二前锋/伪九号/影锋,与莫拉塔或曼珠搭档,拿了亮眼的数据23球9助攻。



第二个赛季,尤文调整4231,迪巴拉再次被改造为前腰(前场自由人),也就是迪巴拉的任务变为不只是进球,还要组织合梳理,那赛季的迪巴拉数据有所下滑但还是保持着不错的效率,19球8助攻。

第三个赛季要分成两段来说,赛季前三个月,球队沿用4231,迪巴拉完全适应新位置,成为名副其实的核心,打出超神的发挥,10轮11个进去,基本上上场就进,但由于中路球员的单薄和后卫线的不熟悉(阿尔维斯和博努奇的离开),丢球数比上赛季有所增加,囧开始改打433,迪巴拉改造成右边锋。不像4231,至少右路会有一个帮手(RM或者RB或者两个都有),这套433里面RB不是老态龙钟的巴尔扎利就是不动明王德西利奥(就是那种只防守不参与进攻的右后卫,能不过半场就不过半场),迪巴拉在右路孤掌难鸣,整个球队已开始进攻便秘,如催眠足球,球过半场都费劲,典型例子就是欧冠第二回合上半场被热刺按着摩擦,下半场实在没法下了个中场上了个边锋重回4231立马逆转。但囧似乎中了433的邪固执到底。总体而言,迪巴拉在那赛季还算成功,打出了生涯最高进球数据26球6助攻。



第四个赛季,转折点出现,C罗的到来,右边后卫来了进攻能力强的坎塞洛,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囧继续用他的433。这里先说下囧的433中三中场配置,皮亚尼奇拖后梳理,两个中前卫前插,一套皮尔洛时期留下来的非常复古的中场站位。对和萨里要求若日鸟拖后,坎特和巴克利前插一样,貌似意大利教练都中了这套的邪,这种踢法可以说落后不为过,导致的后果就是皮亚尼奇被人包围,出球困难,但左右两个中场都前插到前面去了没人接应,囧的思路就是,迪巴拉回撤接应,左右中场还是前插。由于上班,截不了图,但在迪巴拉大部分首发的情况下,你可以发现,在进攻中,迪巴拉会回撤的很深,非常深,有多深,己方后腰位置,而另外两个 中场呢,前插到C罗和曼珠附近去了,形成了什么站位,424。是的,皮亚尼奇仿佛和迪巴拉是在打双后腰,C罗、马退敌、曼珠、本坛库尔/脸哥在前面一字排开。这种战术的确消除了进攻便秘的问题,但也完全废掉了迪巴拉前场进攻的特点,在这个赛季的下半段,囧也放弃了这个思路,因为缺陷就是由攻转守的时候你不能靠皮亚尼奇和迪巴拉去当后腰防守,马退敌和本坛库尔根本就回不来。那么什么战术又有效又不用花大力气大时间去改造?传中,45度传中,下底传中,靠C罗和曼珠两个高点去争就完事儿了。从数据中C罗上半赛季头球就一两个其他都是靠脚踢进去的,下半赛季开始,C罗只有头球进球,尤文彻底成为意甲西布朗。这个时候开始,迪巴拉开始替补。

总结一句,迪巴拉并不是和C罗不搭,而是为了弥补中场出球不行的战术牺牲品,当囧发现更有效的传中大法的时候,迪巴拉失去位置。




说说迪巴拉特点吧

射门一流,不管是远射,任意球和点球,这个没啥好说的

适应性较强,从位置改造来说,迪巴拉基本上前场什么位置都踢过,不说踢得很好,但绝对不差。

组织能力有,视野较为开阔,传球洗球能力较强,具有小范围的盘带能力和摆脱能力,所以迪巴拉会被要求回撤接球洗球,因为全尤文中,只有他能做得到(常见套路是,迪巴拉回撤接应皮亚尼奇传球,在被包夹下,将球摘出来,然后一脚传到前场)。

身体素质方面,很多人觉得他身体素质不行,因为开上去很单薄,但我觉得,他的身体素质可以说到够用的层面,当然不像那些大块头随便抗人,迪巴拉的特点是利用身体抗一下卸掉部分力,然后依靠个人脚下的灵活抹过去,在比赛中,你可以看到迪巴拉抗着后卫过人或是挂着后卫射门,并且具有超强的身体柔韧性和平衡性,基本上在意甲层面上,迪巴拉算得上是造犯规小王子了。

缺陷,速度的确不行,不能看做爆点,盘带5步内超神5步外超鬼,你不能指望他大步流星的盘带过人,然后就是左脚1亿,右脚包邮,但近两个赛季来看,已经有所改进。





发布于四川阅读 34385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Tommy汤米

· 上海

有理有据不想今天看的一哥们,上来就是 迪巴拉连个C罗都争不过🙂

亮了(366)
查看回复(4)
回复
discusser-avatar

JaZk

· 广东
MGreenwood首先 迪巴拉比特维斯差得远其次 卢卡库是我魔速度最快的球员收起

速度快,启动慢,抬手就是一个赞?

亮了(201)
查看回复(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