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qualizer这个品牌,我相信大家已经开始变得不再陌生了。而且之前我也做过第一版Equalizer Zero的测评,对于这个品牌的成型过程以及“艹场格斗传说”的IP成功度不用我多说,而他们的第一双球鞋也的确有了足够的话题度。
虽然也知道品牌的背景,但我依旧佩服一个国产新生品牌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有这样的爆发力。尤其是在经历了先驱7的成长过程以及观察阿玛鲁的产品声量比重之后,更加能够发现Equalizer这个品牌的“神奇”。我一直拖着Equalizer Zero Beta的测评没有做,一方面是我不知道我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双鞋,另一方面,我也希望这次的测评能带给大家关于更多我对“小众品牌”的见解和想法。在经历了很多球鞋测评以后,我希望我能让更多的实战球鞋爱好者能够离品牌更近,在没有购买环节的情况下去了解,去选择,屏蔽“云测评”的评论而找到适合自己的“新选择”。
这篇文章对我自己而言也是一种尝试,那我们开始吧。
在《言足斋》还没有测评视频和大概构想的前期,我的目标是“尽己所能地去追逐热点”。而也正是因为如此,那个时候完全没有成型的《言足斋》找上了Equalizer的主理人——张艺先生。
我和张艺先生的初次相见是在Innersect上,那个时候Equalizer还没有进行Season 1的发售,在Innersect上的Booth以及在戴克曼的纪录片成为了品牌给消费者的“预告”。短暂的交流之后,我也获得了体验Equalizer Zero的机会。(测评在公众号里,我记得我在装备区也放过)
想想那时候的自己,还真是有些新人推销员踏入甲方公司时候的勇敢。
(当时的测评标题也很“恰饭”,虽然我个人觉得写的东西还是很中肯的)
在之后,“艹场格斗传说”开始,Equalizer Zero这双鞋以及Equalizer这个品牌拥有了几乎整个中国街球圈的“代言”,并且在声势上完全不输给有着安踏资金及资源支持的“要疯”。(哦对,“要疯”和当年adidas“火拼”以及再早先的“中国街球制霸赛”都是有张艺先生参与策划的,一贯的硬核制作风格也的确是很好的“荷尔蒙激动剂”)第一季“艹场格斗传说”结束之后张艺先生接着开始“要疯3.0”,并在其结束之后带领“艹场”代表球员开始了新一次的戴克曼之旅。
“艹场格斗传说”是一个十分了解篮球爱好者兴趣点的“硬核”产品。它有精神核心(整体IP都是围绕“街球文化”,“练级”,“城市”,“草根街球手”开始的),它有比赛的热血感(那些你在球场上经历过的热血故事,纪录片里的片段剪辑都有),它有好的球手(之前也说了,几乎整个街球圈子的名人都在片子里了),它有故事(整个系列纪录片里其实有很多支线故事,吴悠的超长篇评论和闫帅的训练支线视频也成为了我比较喜欢的单集),这样的充实内容让喜欢街球,了解中国街球的人对这个IP有了更大的兴趣,热度也完全不输给当年的“中国街球制霸赛”和现在的许多大品牌,大平台撑腰的篮球IP。
(不去看时间在热狗和吴悠脸上留下的痕迹,还真会有种梦回2013“中国街球制霸赛”的错觉)
这样的宣传对于品牌来说是大好事,但是也会成为双刃剑:100%暴露在聚光灯下的产品会被不同消费层级,不同了解程度的篮球爱好者、装备爱好者关注,如果在这个时候你的产品和产品团队没有准备好,那这种程度的宣传将反而成为重伤。
Equalizer准备好了吗?我主观地认为,它只准备好了70%。
在这段时间,我和球鞋圈子的一个朋友聊了一下,正在准备自己品牌新品实战鞋的这个朋友和我说了一句:这双鞋不算上科技成本,单双的成本可能要比WOW 7还要高。制作时绝对不会低的报废率,碳板的使用以及与中部TPU承托区的承接,编织鞋面与皮质鞋面部分拼接的难度,都让Equalizer Zero这双鞋的诞生如同一场盛大的自虐直播。
作为一个同时测评过Equalizer Zero以及Equalizer Zero Beta的人。我觉得这双鞋的优秀不仅仅在于颜值没有任何对于其他品牌球鞋的借鉴,更多的是“它真的能打球”。
前提是你要对它有足够的耐心。
有一说一,无论你觉得这双球鞋是否真的“舒服”,它在实战情况下的抓地力表现以及鞋身支撑都可以说得上是同价位同重量中的顶级。另外,这双鞋肉眼可见的后跟稳定也成为了鞋款的最大亮点。
Equalizer Zero最大的缺陷在于“适应人群单一”。缓震的缺失使得许多大体重球手在实战后直接选择放弃,而前掌鞋面过薄也劝退了部分内线打法的球手。除了这样比较大范围的“筛选”之外,碳板+TPU板组合与前掌连接处过于靠前筛选了一部分宽脚朋友,而这个支撑组合上没有额外的足弓支撑部分也让球鞋有抗扭而没有足弓支撑,使得一些朋友会因为前期的缓震差+足弓支撑不足导致“穿半个小时就想换鞋”的酸胀感。
你看看,这段文字已经筛选掉多少想穿它打球的人了……
我个人几乎因为脚宽和支撑问题将第一版本直接作为休闲鞋使用(讲道理颜值的确不差)。而在β版本的一周半测评中,我在前两周基本上也是半个小时后就换上了帕克7,但是在测评出现在大家眼前的近两次实战中,可能因为缓震材料被踩出了形变(或者是适应了?),足弓部分逐渐有了支撑感,也能穿着打下一场野球。
(前掌和支撑板连接区域几乎成为了宽脚的我我实战中的噩梦)
当然了,说完了实战,我们来说另一个问题——“用料”。其实最近Equalizer被大家“黑”的地方,除了看似不亲民的价格之外,似乎就是“染色”的问题。
有一说一,我刚看到那个紫色麂皮的时候,我就在找第二个值得买的配色了。
原因很简单,我不太敢相信这个材质用这种很艳颜色的情况下,麂皮材料能够很好地做到固色。果不其然,这个配色一登场就因为别人的一次“雨中漫步”而开始被网友狂黑,而在之后,许多彩色配色的β版本也开始一律使用皮质鞋面上色的模式(你可以看到他们的全部鞋款产品现在除了部分不需要进行皮质染色的配色,其他配色用的都是荔枝皮的材质)。
我透过Equalizer和“艹场格斗传说”,看到了很多值得高兴的事:作为篮球内容,“艹场格斗传说”能够通过更加成熟的赛制、先上+线下+赛后的三重体验给到粉丝/观众更加热血的观赛体验,而同时也能够宣传品牌以及产品,的确是十分有价值的篮球IP;作为品牌,Equalizer打破了“潮牌”和“运动品牌”的隔阂,将服装和功能性装备同时推出,也是十分有勇气的举措,这对于一个刚成型的品牌而言绝对是一个十分“硬核”的选择,而他们“做什么时都足够花钱”的现状也的确令人佩服。
但是,不充分的产品生产准备,产品定价/定位的“受质疑”,过于仓促的发售以及并不那么明显的“Beta版本”也成为了当下小品牌的缩影和当下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看法的“放大镜”。品牌自身的“急性子”以及消费者的“低容忍度”,“高性价比要求”都成为了当下小品牌发展的难关,让许多我眼中的小众国产球鞋品牌无法得到舒适的成长环境,真正开始经历“野草蛮生”的过程。我相信在今年,Equalizer在接受了消费者反馈,产品必要扩充以及团队的主动扩张之后,一定能在下一季的“艹场2.0”(先这么叫吧)给我们一个更好中国街球赛事IP,以及更好的产品。
我们中的大多数绝对会继续追捧“艹场”,但是我们对Equalizer能有多少耐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