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团]失传的中距离投篮艺术

avatar
关注

中距离投篮已死。这种论调,我们已经反反复复听说过很多遍。而从某个层面上来说,它是正确的。

根据NBA官网的数据,从合理冲撞区到三分线之间的投篮次数占总出手次数的比例从2003-04赛季(这是“前现代”NBA的最后一个赛季,那个时代普遍允许在外线的Hand Check[注1])的50.2%下降到上个赛季的31.4%。
注1:Hand Check是篮球场上的动作之一,原意有双方用手打招呼的意思。在比赛中,Hand Check则是指防守者用手触碰对手,通常出现在进攻方使用背身进攻,防守者将手放在对方腰上或者触碰手臂、手肘。

但本文大胆的标题实际上只道出了一部分事实。由闻名于世的迈克尔-乔丹和科比-布莱恩特发扬的单打艺术从未真正的消亡。球星们依旧在打着巨星球。如果非要问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可能就是现在的单打难度更大。现在真正“失传”的是,那些埋伏在低效率进攻位置的角色球员。

那些标注着投篮次数的坐标轴无法展现出投篮的全貌,因为整个投篮过程当中涉及到进攻的流畅性,以及谁来执行投篮。在投射范围逐渐从中距离移动到三分线外的过程中,这些因素在不断发生改变。通过探索这些因素的变化,我们能更加清晰地解释在此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也能帮助我们搞清楚我们对赛场的感受起了什么变化。

这个话题在热衷数据分析的群体中已经被拿出来讨论了非常多次,但对于不熟悉这个领域的人,在进入更深层次的讨论之前,我将会给你们简要介绍一下三分球不断增加的趋势。

由于斯蒂芬-库里和勇士王朝,三分球的威力已经成为热议的话题,所以下面的这张表,或者说这张表带出的信息至少你也应该有所耳闻。



随着时间的变化,篮下投篮的比例大致上没有改变,而长距离投篮的比例从中距离投篮逐年演变为三分投射。这个趋势在近几个赛季变得越来越剧烈。中距离投篮的比例在2017-18赛季到2018-19赛季之间的下降幅度最大,从35.0%猛降到31.4%。

像这样把赛场简单划分为三个区域,其实会把大量的区域划分到“中距离”,但我们这样做的理由实际上相当直观:


注2:eFG%(effective Field Goal percentage)通常翻译为“有效命中率”。由于每一个三分球实际上相当于命中了1.5个两分球,所以有效命中率的计算公式为(投篮命中数+ 0.5 *三分命中数) /投篮出手总数。图中的红线代表着有效命中率。

(请注意:本文为了让图看起来更简单清晰,我修改了一些投篮的距离。最长距离的两分球限制在22英尺内,把所有的底角三分都划分到22至24英尺,所有非底角三分都认为在24英尺之外。)

在这16年近320万次投篮样本中,中距离投篮在各个区域的命中率实际上没有太大区别。不论是在进攻有利区圈顶到罚球线的抛投,还是“篮球场上最糟糕的”长距离两分投篮,整个联盟的命中率都在40%左右。当然了,光是命中率是无法代表整体效率,因为短距离投射造罚球的几率比长距离两分高得多。当我们把造犯规也考虑进去的时候,当你打算突破篮下却失败的时候,在对抗下的5英尺跳投也比20英尺外的急停跳投有效率的多。

顺便说一句,投篮位置的判定实际上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如果我们把篮筐附近的“跳投”和“出手”都归为同一类“投篮尝试”的话,那会在分析数据时造成一些麻烦。

一方面,跳投的“位置”更多是由投篮的开始动作决定的,而不是最后出手的位置决定的。毕竟球场上有这么一条线,当你在它之外投球时,会给你整整加多一分。然而当球员突入篮下时,投篮位置更应该是由你出手的位置决定的。就像下面这次进攻你肯定不会把它算成9英尺投篮吧:



此外,记分员录入本文所使用的进攻类型数据(play-by-play data)时,他们所统计的“投篮位置”很有可能——或者至少看起来是有可能——会受到投篮结果的影响。我们能看到进攻类型数据的其他方面已经严重地受到投篮结果的影响。比如说,在人们的潜意识里面,当球被打进的时候,就可能会倾向于把它列入“篮下轻松得分(easy basket)”,而同样的进攻没有被打进的时候,就可能会被当作什么“艰难的抛投”。运动轨迹数据(tracking data)能够证实这个猜测。分析运动轨迹数据后,你能看到中距离投篮命中率基本维持在一条水平线,你也能看到从距离篮筐0到4英尺范围内的平均命中率是平稳下降的,而使用进攻类型数据时,在3英尺附近的命中率会剧烈的下跌。

实际上,根据运动轨迹数据的分类方式,上面勒布朗的那记扣篮很有可能就会被标记成5到6英尺的投篮,因为当他把球举到距离地面9英尺时距离篮筐正是差不多这样的距离。

我们已经向大家说明了三分正在取代长距离两分,还提醒了大家需要注意投篮位置其实有些模棱两可。现在我们进入更具体的讨论,关于三分投射究竟取代了哪种类型的投篮。下面这张图展示了不同距离上投篮出手的分布,我们每三个赛季挑出一个例子:


随着时间推移,演变为三分球的主要是距离更长的两分,而不是禁区内非篮下的投篮或者距离更短的底线投篮。此外,在近几个赛季,距离三分线外很远的“四分球”肉眼可见的增多,我们能看到2018-19赛季最右端的投篮分布面积变大。

尽管如此,这种现象背后实际上没那么简单。不是所有跳投都是一样的。我们有理由相信,经验也告诉我们,站稳脚跟的、节奏正确的接球跳投远远比在同样的距离上的、重兵把守之下的急停跳投容易投进。在分析更加详尽的运动轨迹数据时,你就能产生这种直觉。

比方说,根据NBA官网的数据,当最近的防守者距离投篮人4英尺内时,全联盟两分跳投(在这个例子中,指的是距离篮筐10英尺外的投篮)的整体命中率为37.8%,当距离为4到6英尺时,命中率为41.6%,当距离大于或等于6英尺时,命中率为44.9%。三分球命中率也有相似的规律。最近的防守者的距离小于或等于4英尺时,命中率为28.9%,当距离为4到6英尺时,命中率为33.9%,但距离大于6英尺时,命中率为38.0%。

(这里我想吐槽一下:我不喜欢NBA官网对防守压力的命名习惯,特别是对于三分球投射。NBA官网把中间那档(即距离为4到6英尺)命名为“空位(open)”,而把超过6英尺命名为“大空位(wide open)”。上赛季NBA三分球整体命中率为35.5%,而4到6英尺的“空位”三分命中率只有33.9%。6英尺才更应该作为划分“空位”和“干扰下(contested)”投篮的界限。当防守者的距离在6英尺内时,平均三分命中率为32.7%,而在6英尺外时,则为38.0%。基于最早能追溯到2016年的运动轨迹数据的一份研究调查显示,10英尺是划分“空位”和“大空位”的好标准。在10英尺外的总体命中率在40%左右,而6至10英尺的命中率为37%。)

类似的分析也能运用于运球投篮和接球投篮之间的比较,或者投篮前运球时间的研究;实际上,资深观众所认为的更容易的投篮随着时间推进变得更为高效。

不过很可惜,运动轨迹数据最早只能追溯到2013-14赛季,所以我们无法直接研究随着防守压力、运球次数和时间的改变,投篮的分布情况是如何变化的。不过,我们还是能找到一个特别好用的指标:助攻。

相比于非助攻投篮,受助攻投篮往往拥有更大的出手空间,而且通常是接球投篮,这意味着这类投篮在把球投出去之前的运球时间更短、次数更少。实际上,在运动轨迹数据当中,“受助攻出手”的定义确实是指一类在接传球后两秒之前、或者运球次数不超过两次前出手的投篮。不过,由于记分员记录数据时难免会出现偏差,助攻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指标,但却是很好的切入点。

下面这张图展示的是上述三个赛季在不同投篮距离上投篮命中(由于没有运动轨迹数据,所以得不到投失球的情况)的分布情况,我们能看到清晰的趋势:



为了看得更加清楚,我们将它们拆分为受助攻投篮和非助攻投篮:



大部分长距离接球两分跳投变成了三分球。作为对比,让我们看看非助攻投篮的情况:



与受助攻投篮相似的变化规律其实直到最近几个赛季才出现,因为把急停三分跳投纳入武器库的人数虽然变得多了,但仍然是少部分人的专利。

从2003-04赛季到2014-15赛季,整个联盟非助攻三分球的命中数从1,750增加到3,010。在这11年间,这个数量从场均命中数低于1个开始不断上涨。到了2018-19赛季,这一数字暴涨到4,935,相比于5年前,这几乎相当于每场比赛多命中了1.6个球。这样的涨幅我们可以在詹姆斯-哈登身上看见端倪,他过去三个赛季每赛季都打破了单赛季非助攻三分命中数的记录,从2017-18赛季的196增加到2018-19赛季的317。上赛季317的命中数相当于2016-17赛季以前两次单赛季最大命中数(由斯蒂芬-库里在2013-14赛季和2015-16赛季创造)的总和。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22次一个球员单赛季命中至少100个非助攻三分球的记录,只有一次发生在2012-13赛季前(由史蒂夫-纳什创造),剩下的都由一些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外线球星创造,包括库里(6次)、哈登(5次)、达米安-利拉德(4次)、肯巴-沃克(3次),1次的有纳什、克里斯-保罗、拉塞尔-威斯布鲁克和丹吉洛-拉塞尔。

但除了上述这种上涨趋势之外,在非助攻远投里面,科比和乔丹的那种“巨星投篮”去哪里了?它们其实大部分还是有保留的!

使用率可以相当好的反映球员的进攻定位。下面这张图展示的是,不同使用率的球员自己创造两分投篮机会的情况:


现在最顶级的后卫和侧翼球员都会自己创造三分投篮机会,如果我们把这也加入到统计当中,那么我们能看到一些变化,但最核心的进攻球员随着时间的改变不大:



与此同时,使用率最低的球员呢?首先,他们肯定不会投大量非助攻投篮。因为这些投篮很困难!总的来说,如果角色球员有能力命中这些投篮,他们也就不会成为角色球员了。所以对他们来说,非助攻跳投数量本身也没有多少下降的空间。比如说,使用率最低的球员的非助攻中距离跳投占比只有在2009-10赛季突破10%。尽管如此,角色球员会投射大量受助攻的中距离投篮:



总体的趋势是三分线外的数量增加:



换言之,进攻参与度较低的球员实际上效率变得更高了。我觉得你不需要通过大量的深入的经验数据分析才能察觉到进攻空间的变化。这是2004年NBA总决赛第一场:



从创造更好的投篮机会的角度上看,这并不是很理想,而这是2019年NBA总决赛第一场:



显然更有利于创造好的投篮时机。

所以,有必要追问我们失传了什么吗?或者这么说吧,因为现在的队友更愿意拉开空间、更愿意站在三分线外,今天新一代的球星是不是更有可能单打成功?球场上的美学有时候难以经受数据分析的考验,更别说效率了。

我是团花
发布于广东阅读 87557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捞奇仔LOKI楼主

· 广东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总的来说就是这么几点: 1. 篮下投篮的整体数量在10多年间几乎保持不变,而中距离数量减少,三分球数量增加,尤其是近几个赛季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2. 中距离命中率一直在40%左右。不论是什么位置,什么时间,其实都是维持在这样的命中率。所以说,并不是以前的中距离单打效率就比现在的要高。 3. 那究竟是什么类型的两分球减少了呢?通过统计发现,其实是角色球员(即使用率低的球员)的非助攻中距离投篮减少了,而他们的受助攻三分增加了,也就意味这他们在运球次数更少、空间更大、常常是接球后投的三分数量更加了,而不合理的运球投篮减少了。 4. 其实明星球员(即使用率高的球员)还存在着相当多的中距离两分单打,但受助攻的两分投篮确实减少了,增加的是非助攻的三分投篮,即自己运球单打的三分球增多了。 所以,总的来说,角色球员不合理的长距离两分减少了,受助攻的三分增加了,让明星球员在三分线外有更多的单打机会。而明星球员的中距离两分单打没有真正的消亡,数量没有大量的减少。现在的打法在数据统计上更为合理。

亮了(104)
查看回复(2)
回复
discusser-avatar

Fearlessly

· 黑龙江

很好的文章,简单来说并不是中距离在消亡,而是角色球员们的出手更高效了

亮了(130)
查看回复(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