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氛围的形成建立为什么不可以充分借用名人球迷的影响力
上届世预赛12强的倒数第二轮,对阵乌兹别克斯坦。固然是必须拿下的生死战,但赛前在微博上出现一股小插曲。大概是开赛前约一周左右,突然众多演艺明星发布小视频微博【为国足加油】,应该不下于二十个吧,包括女明星李冰冰和王丽坤。虽然这种集体的加油助威明显有组织方,但是像李冰冰这样的是比较早的时候为大众所知是铁杆球迷。不过也正是由于那次活动,很多明星是第一次让人知道自己居然是个足球迷。那么问题来了,我想,能不能有目的的借用非足球领域的公众人物球迷的影响力为中国足球做些什么呢?
中国足球水平的回升离不开庞大的球员储备占人口比例,但是这个比例目前来讲东南亚都吊打我们。究其原因不外乎三个:1、职业踢球没出路;2、足协的落后注册机制;3、中国足球名声妖魔化。前两个的问题解决都需要伴随长时间社会的大变革并且还有可能开倒车。但要改善第三个,只要方法得当甚至可以立竿见影。首先我觉得这里应该正视一个事实,中国的人口基数使球迷基数看起来不值一提,但横向比中国球迷基数就已经有一个国家的人口了,其中包含了不少公众人物,只不过这些人因为中国足球不在当今中国社会的正面价值体系所以平时不好以足球迷的身份显山露水。当然也有例外,红魔死忠鹿晗弟弟,关于他的演艺水准一言难尽,但是身为球迷,他众所周知的球迷身份给足球宣传做了莫大贡献。你们想,粉他的几乎不会有直男对吧,鹿晗发条下树的微博,热评第一就是科普转会的。一条这样的微博女粉不感兴趣,十条呢!一百条呢!如果今后有相当的年轻女性都熟知足球规则规律,那么哪怕我们校园里青少年踢得野球是不是有机会多几个观众呢。几天多几个,一个月后多十几个,如此反复循环,100年后咱们得青少年比赛有今天日本高中联赛全国关注的热度,绝不是痴人说梦。而且,鹿晗可不是发微博用足球蹭热度。他资助修建球场,积极参与业余比赛(水平还不错),甚至上跑男只要节目内容相关也不遗余力展示足球好的一面。用比较多的笔墨描述他是因为他确实身为非足球领域公众人物为孱弱的中国足球做了他本可以不做的,给名流名人为中国足球氛围形成的作用树立了很好的标杆。
肯定你们回说,所谓公众人物为中国足球站台,都是给了出场费的。但是结合中国足球现状,其实【拿钱办事】说不通。因为中国足球名声实在不好,不好到公众人物沾上都怕影响到自己的公众形象(那不然为什么白岩松反复落井下石),即使公众人物自己认为没问题,背后的经纪公司团队也必然要求和中国足球能保持多远距离就保持多远距离。就算是真的有涉及中国足球的通告,经纪公司必然狮子大开口要价不菲,这样对于足球业界内来讲成本太高,尤其对于青少年足球的宣传这些报价根本不可能承担。因此,如果有演艺圈公众人物出来为国内足球站台,那么就算他不是球迷,也是个了解足球规则规律的人。现在想来,联赛回暖不过7 8年,国家队目前依然每况愈下归化都拿不下菲律宾,但依然很多名人球迷都发挥自己的影响力给中国足球“雪中送炭”。可见当年真的是黑透了烂透了,让很多本来有机会为中国足球多少出点力的公众人物就这么“埋没”了。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国足复苏崛起离不开扩大球员基数,扩大基数离不开浓厚的足球氛围,名声妖魔化的不可能氛围多浓厚。中国足球的名声问题不解决,氛围无从谈起,没有氛围,便不可能扩大基,扩大基数不解决,复苏崛起也无从谈起。我相信,中国足球去污名化,尤其在青少年隔三差五还在输东南亚的绝对黑暗时期的去污名化,名流球迷的站台宣传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问题是你得能用,会用。
泰山锋霸何小珂
· 山东说起来任务小,事实上涉及面太广。你要去污名化,就要规范媒体,那么只规范足球媒体吗?那可能是整个行业的谣言整治,那好,广电总局和信息化部有的忙了,足球值得他们这么做吗?目前来看没有,至少于他们本身而言没有。明星站台,好啊,靠谱,但是真有作用吗?有,但是微乎其微,往大里看,中国人没有爱运动的传统,所有奥运金牌没有几个是通过兴趣自由发展得来的,基本都是圈养,普通老百姓,运动量最大的年龄应该是在55岁退休之后了,中国人的工作时长在全世界都是最高的之一,下了班没时间也没动力运动是常态,没有运动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