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哲学里面要起个名字叫“形而上学”?就叫机械唯物主义不好吗?

avatar
关注
最近在学考研ZZ,不考研,只是了解下ZZ常识
看了两个老师的视频,都有讲到唯物主义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老师又说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就是机械唯物主义

其实很久以前就看到过“形而上学”这个名词,完全搞不懂是什么东西。现在上了课感觉直接说机械唯物主义不是很好理解吗?为什么国内的哲学家或者ZZ学家要用“形而上学”这个名词呢?

徐之明的课里还特地说到,不要望文生义,有人把“形而上学”的“形而上”理解为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中的“形而上”,结果望文生义就跑偏了,把“形而上学”理解为“唯心主义”

最开始在中文里面创造“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人是怎么想的??


发布于上海阅读 24905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林又一

· 浙江

形而上学词源metaphysics来自于对亚里士多德研究成果的分类。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是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写过很多的著作,从哲学到物理学,涉及了很多学科。但是那个时候没有现代学术界“哲学”“物理学”这样的分科。这么一大堆包罗万象的著作,该怎么分类、命名呢?一个叫安德罗尼柯的人想了一个好办法。他用“研究有形体的事物”和“研究没有形体的事物”,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分成了两大类。前一类著作编在一起,起名叫《物理学》。后一类作品,也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作品,也编在一起,放在《物理学》的后面。当时没有合适的名字称呼它们,安德罗尼柯一看怎么办呢,就给起了一个名叫metaphysics,意思是“物理学之后”。安德罗尼柯起这个metaphysics的原本目的,应该是他没有现成的词汇可用,于是就说这部分著作是“编排在《物理学》之后的内容”。但这个词的含义也可以引申成“物理学之后的学问”。也就是说,形而上学研究的是那些高于物理学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学问。“形而上学”的中文译名也很棒,称得上是中文翻译史上最棒的译名之一。中文典出《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的这句话很精彩,也很好理解。“形”,就是有外形、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东西。《易经》的这句话,是下了两个定义。第一个定义是说,超过我们感知之外的那些无形的东西,是“道”。“道”,就是“道理”的“道”,指的是“道理”“概念”这些抽象的东西。老子说“大道无形”,就是这个意思。第二个定义是说,我们能感知到的那些有形的东西,是“器”。“器”是“器具”,就是指“东西”“物质”。让人拍案叫绝的是,《易经》的这句话,和安德罗尼柯的思路是一模一样的。《易经》的“道”,对应的就是安德罗尼柯的metaphysics。《易经》的“器”,对应的就是安德罗尼柯的“物理学”。于是日本哲学家井上哲次郎先生在看到metaphysics这个词后,联想到《易经》,把metaphysics翻译成了“形而上学”。简直是“信、达、雅”的最高境界。以上出自林欣浩《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第十二章,lz可以自己去看一下,一本相当有趣易懂的哲学概念科普书籍。

亮了(38)
查看回复(3)
回复
discusser-avatar

小伙儿心胸多宽广

· 广东

源自亚里士多德的大作《形而上学》啊,形就是具体事物,形而上学就是抽象的,原则性的道理啊。。

亮了(31)
查看回复(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