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LBJ18=15的鞋型+16的鞋底+17的鞋面
这三双鞋一脉相承,自我抄袭,都离完美只差临门一脚却没有踹进去。15就像iPhone X,奠定了后代的设计理念和基本配置。编织鞋面与厚重气垫的结合如同苹果的刘海一般贯穿整条旗舰产品线。16就像iPhone XS,到点儿按时升级的产物,但硬件改进得恰到好处,换代升级丝毫不亏,也有不少人选择iPhone XR,就像不少人了中意16low一样。17就像iPhone 11 Pro Max,价格创新高,性能争议大,在危险边缘疯狂试探,但实际性能远没有舆论描绘得那么糟糕。
我入手的这三双LBJ都是海外瘦版鞋型,都不是XDR外底。如果一定要选出一双实战,我选16,原因无他:抓地力。16那毫无新意的深槽大间隔人字纹如同千篇一律的汽车轮胎,不求极致表现,但求稳定安全。在室内木地板,16的抓地力比不过威少2,跟威少1半斤八两。但16鞋底的沟槽够宽够深,胶质比较硬,橡胶本身的粘滞感不强,所以虽然抓地力上限不高,但积灰过程慢,比赛中用手抹灰也是相对容易的。虽然我从没用16打过外场,但就纹路和材质来推想,相信16的外场性能该当好于15和17。
买17前犹豫了很久,因为我看的那些测评里都对它的抓地力评价不一。我最信的评测认为抓地力很好,但不是我要买的配色;另一些有参考性的评测认为抓地力不够。抱着怀疑的心态等到了中意的配色实战后,觉得抓地力确实达不到我的要求。尤其是磨合初期,冲刺时往后一蹬就是一个踉跄,如同溜冰。这也再次说明别人的评测,哪怕体重脚型打法场地条件跟你的再像,也永远不能百分百预测你的体验。同样的,我对我的17抓地力不太满意,不代表在你的场地里就不好。不得不说,17的纹路是比较令人费解的。我好像没见过哪双篮球鞋纹路的触地点是一凸到底贯穿始终成为一条触地线的。若是在一尘不染的地板上,这个设计能增大触地面积,配和橡胶的粘性,其实可以带来很强的抓地力。就像F1赛车轮胎一样,路面好的时候都用光头胎。但一旦粘灰就大打折扣。将橡胶最外一层磨掉之后抓地力会有所提升,但要达到16那种优秀防滑和排灰能力,我不抱太大希望。
我的15从没在状态好的时候进过室内场,就不多评价抓地力了。15的精髓全在鞋型,堪称Zoom Max Yeezy。15不仅有审美意义上的优秀设计,更是这三双鞋中鞋面贴合度最好的。15和KD11应该是耐克最后两双一体成型袜套式编织鞋面篮球鞋了。可能有太多人抱怨拉不开鞋口穿鞋麻烦,16画蛇添足地加上了风琴式的鞋舌,17更是捡起了传统鞋舌,彻底放弃了编织鞋面的应有的无缝贴合感。虽然我觉得15的编织鞋面强度厚度都不如16和17,但它系上鞋带后的贴合感正是后两代所缺失的。但是,15编织鞋面上有弹性的飞线鞋带孔真是一大败笔,鞋带鞋带孔鞋面三个部分都有弹性,如何能保证包裹的紧致感?这就是为什么16和17的鞋带都是直接穿过编织鞋面的。15的鞋带高度对我来说恰到好处,刚好卡在脚踝弯折的位置,既能提供向后的束缚力又不影响脚踝活动。
相比之下,16的鞋带高度太低了。我甚至都不介意16的脚踝两侧像是缺了两块遮羞布,但16的鞋带高度卡在了脚面上接近脚踝的位置,不受力的脚踝处空空如也,连起码的肢体运动预判都成问题,这就很危险了。幸好Remix配色的鞋舌有一个LBJ3式的镂空,可以将鞋带交叉穿过,刚好能卡在脚踝的位置。16鞋带的原装穿法束缚力真的很低,锁不住脚,白瞎了顶级的编织鞋面,发力和制动时脚都会前挪,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16顶脚趾。我的16用了一对喷泡的超长鞋带将双排鞋带孔都穿过。大部分人只知道把第一排换到第二排,殊不知这样做也没有发挥这双鞋的潜力。穿进穿出鞋面得用两个鞋带孔,如果只穿一排鞋带,无论哪一排,都只能完成四次鞋带交叉,有意义吗?但如果将两排的鞋带孔都用上,就能完成八次交叉,让16的鞋面锁定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但这种锁定只针对脚面,顾不了后跟。16的后跟锁定是不如15和17的,一是因为前面提到的鞋带位置不理想,二是因为横向过宽锁不住我这种较瘦的后跟,三是因为Remix配色的漆皮延伸向上一路顶到跟腱,使得脚踝伸展时抵着跟腱的漆皮会将脚往前顶,鞋往后顶,久而久之脚后跟与鞋后跟就不再贴后了。
经过了前两代的尝试,17对鞋面的处理已是轻车熟路,体现在方方面面。17前掌的鞋面高高隆起,内里的空间前所未有的宽敞。压脚趾是不可能的,哪怕是詹姆斯本人叠在一起的畸形脚趾也不在话下。17有着迄今为止最厚实的编织鞋面,如棉鞋一般,我这种热爱威少1不在乎实战鞋散热的人都嫌它闷脚,但好处是防侧翻和对脚在鞋内横移的限制终于能够比得上最普通的工程网面了。鞋舌是独立的,穿脱不是问题,但鞋舌材质未免太硬,弯折不自然,鞋带系太紧容易磨破皮。不过磨出血也正常,最适合我的实战鞋,无一不是用鲜血和汗水献祭才能发挥最大潜力的。17是我几年来穿过鞋带最高的篮球鞋,调整范围很大,不仅脚踝受到强大的约束力,后跟鞋底也紧紧贴着脚底板,怎么动都不会不跟脚。17的鞋带是我见过最粗壮的扁平式鞋带,一拉动就锁死,跟AJ34那又扁又细的鞋带不可同日而语。所谓的Knitposite其实就是在编织层上零星地胶粘了一层热熔材料,但由于加固的点是散落不成整体的,所以实质的加固作用尚不如16的独立皮质后跟。后跟的固定还得靠内层TPU而不是这些徒增重量的噱头。
17那夸张的后掌Max Air看着高,形变大,连詹姆斯本人都换上了气垫减薄的特制PE,让人不得不怀疑17的后跟稳定性。不知道180斤以上的大汉们会有何等感受,但对于130斤的我来说,17的后掌气垫既无拖泥带水之感,也无左摇右晃之患。光看别人视频里踩扁17气垫时的夸张形变,是想象不出落地时膝盖、小腿和后跟是多么轻松的。相比之下,15和16的后掌Zoom Max都差那么一口气,能做到滤去大部分的震感,但脚感相对还是硬一点,不像17有那么强的缓冲和下陷感。之前听说17的重心是历史最高,但我尝试了一脚穿17一脚穿15或16,高度差微乎其微,如履平地。三者的前掌气垫感受差异不大,仅有的些须区别与其说来自气垫的不同调校,不如说是来自鞋底纹路不同带来的不同反馈感受。原以为17前掌的分体式气垫会有类似LBJ13的精准回弹感受,实际上也并没有,与15和16一整块的气垫没什么不同。自己实战过才知道,17意外地稳健,我这个体重里能穿16甚至15打球的人,绝无不能适应17之理。没有穿17实战过的话,不必因为代言人的特殊要求和隔着屏幕看鞋的臆想而妖魔化这双鞋的性能。
15的鞋型贴合度无出其右,但编织鞋面材料远不如17结实稳固。
16的鞋底抓地力和缓震都是百尺竿头,但鞋带位置奇葩实为憾事。
17的鞋面最好,但鞋舌给包裹性拖后腿,抓地和缓震也不如前代。
如果能将17的材料用做出15的袜套式鞋身安在16的中底和外底上,Game Over.
至于15,早已发配户外了。
用户0433069616
· 辽宁如果不在每双鞋上留一点缺陷,你还会三双都买吗?耐克看得透透的
98胜0负楼主
· 上海如果三双鞋都很完美,我就不会三双都买吗?何必这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