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剧评细赏 之 李鸿章吃鱼

avatar
关注
《走向共和》剧评细赏 之 李鸿章吃鱼
文/荞麦花开



惟以一人治天下
电视剧《大清盐商》(2014)第1集乾隆初出场那段戏令人印象深刻。臣子奏事:“皇上,各省各道督抚们的折子,军机拟了一个事由单,皇上——”乾隆皇帝:“拣要紧的说。”臣子:“嗻。署理陕甘总督毕沅奏:关中大旱之后又闹蝗灾,乞朝廷开恩,赈灾济民——”乾隆:“拣要紧的说。”臣子:“东河河道总督姚立德奏:河工积弊甚深,河道都需重新修治——”乾隆:“说要紧的。”臣子:“定西大将军阿桂奏:皇上,这个差事奴才干不了了——”乾隆:“这是阿桂的折子?”臣子:“是。”乾隆:“好个阿桂。往下念。”臣子:“前线粮草已耗尽,军心不稳,再不送军饷就要吃人了……”乾隆:“尹如海,到了吗?”臣子:“回皇上,两淮盐政尹如海,昨儿个下午死了。”乾隆神色是看不见底的忧愁,这才有随后的命阿克占继任两淮盐政,南下扬州巡盐,从扬州盐商嘴里夺食,为朝廷筹集军饷。
用各种“不要紧”,来反衬某一件事的“要紧”,此正所谓: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在乾隆朝,此最要紧之事为两淮“盐袋子”,乃前线战事之关键命脉;在光绪朝,此最要紧之事则为圣母皇太后之事。《走向共和》(2003)第1集开篇便是李鸿章独自品用庖馔精美的清蒸鲈鱼,下属甲:“中堂,丁汝昌又来信催银子了,说是咱们北洋水师定远、镇远两艘主力舰,原设大小炮位,均系旧式,经远、来远,尚需尾炮,威远,须改换克虏伯新式后膛炮……”李鸿章:“噢。”下属乙:“大人,前些日子传闻的,日本制定的征讨清国策的消息,已经被证实了,日本人的具体步骤,第一步,攻占朝鲜,作为进攻清国大陆的跳板,第二步,占领台湾,控制东南亚地区,然后……”李鸿章:“知道了。”下属丙:“禀中堂,湖广总督、南洋大臣张之洞上了折子,由法国人督建的汉阳铁厂,已经出铁,共耗资官银二百八十万两,张之洞上的折子说,此后我大清军工生产,铁路铺设,乃至我北洋新造招商轮船,皆可由他汉阳铁厂供应生铁,保证数十年供应不辍,据闻,朝野喧嚣,说,张香帅此举,到底,压过我北洋一头。”李鸿章:“袁世凯从朝鲜跑回来,怎么就不见了人影啦?”下属丙:“袁……袁世凯?”李鸿章:“行了,你下去吧。”下属丁:“大人,英国人来电,我北洋水师定制的铁甲舰,几近完工,可这款项……”李鸿章仍是神色未动,这次是连“噢”“知道了”“行了”都欠奉,直接一个高提手臂扔鱼骨头的动作,给下属、给观众同样传递了他对此事并不萦怀的讯息。此时,另一家仆喘吁吁奔进来,急忙慌张报道:“老爷!老爷!准备进贡给太后的那只鹦鹉,已经一天多不吃不喝了!”李鸿章陡然定住吃喝:“啊?”家仆:“拉的粪便的颜色,也有点儿不对呀!”李鸿章神色骤见凝重:“啊?!”胸口起伏,大声咳起来。——这正是第2集李鸿章进京面圣,对太后那句:“太后之事无小事。”大清朝其他事情都是小事,准备进贡给太后的那只鹦鹉出了点事,那就是大事。悠悠万事,唯此为大。李鸿章之深邀慈眷者在是。剧集对专制集权政治、对惟以一人治天下之深讽,亦在是。
《走向共和》剧本(盛和煜著,民族出版社,2002年1月版)写开篇此段戏,与剧集略不同(第1-2页):
天津,李鸿章官邸。这是一张清癯的、布满很深皱纹的脸,一双眼睛微微眯缝着,似在闭目养神,又有一点漫不经心的样子。
不断有属下来禀报——
甲:“中堂,丁汝昌又来信催银子了,说是咱们北洋海军‘定远’、‘镇远’两艘主力舰,原设大小炮位,均系旧式,‘经远’、‘来远’尚属尾炮;‘威远’须改换克虏伯新式后膛炮……海军方面还有一个消息,日本已派人前往英国阿姆斯特朗造船厂谈判购买一艘军舰,而这艘军舰正是我们一直准备购买的那艘铁甲巡洋舰,日本人甚至连它的名字都取好了,‘吉野’号……”
李鸿章:“唔。”
乙:“大人,前些日子传闻的日本制定‘征讨中国策’的消息已被证实。日本人的具体步骤是:第一步攻占朝鲜,作为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第二步占领台湾,控制东南亚地区;然后……”
李鸿章摆摆手:“知道了!”
丙:“京城里最近准备恢复制钱,太后让翁同龢去办这件事,翁师傅去找阎敬铭商量,阎敬铭不干,他说行使制钱,必先收回大钱。私铸的大钱,分量极轻,尽以输入官府,岂不是白白便宜了奸民,苦了小民?同时京师钱铺,以‘四大恒’为支柱,维持市面……”
李鸿章:“袁世凯从朝鲜跑回来,怎么就不见了人影?”
丙:“袁世凯?”
李鸿章:“行了,你下去吧!”
丁:“老爷,准备进贡给太后的那只鹦鹉已经一天多不吃不喝了,拉的粪便颜色也不对……”
李鸿章一下子睁开眼睛,“啊?”
比较剧本和剧集,不同者数处,皆可见剧集编导制作之用心:1.下属甲的禀报,剧集省略了剧本“海军方面还有一个消息……日本人甚至连它的名字都取好了,‘吉野’号……”此段,更为精简凝练,连同前面的“中堂,丁汝昌又来信催银子了……”,观众不见得有耐心听完这么一长段,剧集开篇不能立马抓人,遥控器就得换台了。2.下属乙的禀报,剧集改剧本之“征讨中国策”而为“征讨清国策”。更符实际。日本以“清国”称中国,故今日习称之“甲午中日战争”,日本方面当日都称“甲午清日战争”。3.下属丙之禀报,剧本为翁同龢、阎敬铭关于“恢复制钱”之争,剧集则为湖广总督张之洞汉阳铁厂出铁之事,这一改动甚妙,因《走向共和》剧集甲午战争前后这部分,一大重要事件和情节线,是南、北洋从争着“压过”对方“一头”,到携手互助(李鸿章派盛宣怀帮汉阳铁厂起死回生,张之洞慷慨资助北洋水师“海防捐”),是故一开篇便借李鸿章听禀报之机铺路铺线,可谓善于布局;而阎敬铭并非剧中重要角色,在紧接其后的戏份中,便因强项骨鲠而被太后罢黜,所以“翁同龢、阎敬铭关于‘恢复制钱’之争”与后文形不成呼应勾连,从精于使用笔墨的角度看,就该从此处的李鸿章听禀报中拿掉。4.最后下属丁之禀报:剧本:丁:“老爷,准备进贡给太后的那只鹦鹉已经一天多不吃不喝了,拉的粪便颜色也不对……”李鸿章一下子睁开眼睛,“啊?”剧集精于细节处理,此下属禀报“老爷!老爷!准备进贡给太后的那只鹦鹉,已经一天多不吃不喝了!”李鸿章陡然定住吃喝:“啊?”家仆再禀报:“拉的粪便的颜色,也有点儿不对呀!”李鸿章神色骤见凝重:“啊?!”胸口起伏,大声咳起来。——剧集分拆李鸿章之一次反应而为两个阶次,用神色、语调和肢体语言的“进阶”加重,凸显了影像的视觉冲击力。5.本段戏剧集对剧本最重要的改编,当然是改剧本之李鸿章眯眼端坐,而为中堂大人一边叉勺并用好整以暇地品享其清蒸淞口鲜鲈鱼,一边漫不经心神色平静地听下属各种禀报。影视艺术是镜头的艺术,如何给出一个令观众眼前一亮、过目难忘的开头,正见导演之手眼。李安电影《饮食男女》(1994)开片那一段“落魄大厨”老父亲为三个女儿做家宴,每次想起来都馋,充满人间烟火味儿,在我看来滋味儿更浓过《舌尖上的中国》。在摄影师出身的总导演张黎的掌镜下,高官显宦李中堂之饮馔精美,清蒸淞口鲜鲈鱼之美味,观众皆可于想象得之,宁不舌尖生津乎?重要的是,后边戏李鸿章进京进宫面圣,太后问:“李中堂偌大年纪,还能骑马?”李鸿章答:“臣是鞍马上过来的,平素也还注意身体的调养。”太后:“噢?说说。”李鸿章:“臣于调养之术有三条心得,一是孔圣人说的‘食不厌精’,臣特别喜欢吃清蒸的淞口鲜鲈鱼,下面的人背地里叫臣‘李鲈’。”太后不由莞尔一笑:“下面的人也太没规矩!”——所以剧集开篇设计李鸿章听禀报是在吃鱼之时,也是类似听禀报内容之以“张之洞”换“阎敬铭”,布下了前后呼应勾连之局,实在精妙,具见编导之用心匠心。戏剧文学的一个要义就是尽量不要弄闲笔,契诃夫曾说他的创作要诀,任何一个道具,后文都要用上。譬如墙上挂着一把枪。三页后这把枪还没派上用场,就要考虑取掉。《走向共和》为国剧历史正剧之黄钟大吕,豆瓣国产剧集最高分(9.7分),其缘由正不妨一斑见豹。张黎为《走向共和》剧总导演,《大清盐商》剧艺术总监,乾隆听臣子奏事只关心大小金川战事,李鸿章听下属禀报只关心太后之事无小事,显然出于同一机杼,而皆张黎之得意手笔,故不惮一用而再用也。

发布于四川阅读 44188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王路飛

· 黑龙江
用户0789214136这片子把李鸿章洗得过分了收起

确实洗的过分,因为内斗想放弃尚可一战的数万里新疆主权,李鸿章这种家伙非蠢即坏

亮了(165)
查看回复(4)
回复
discusser-avatar

特猪54

· 山东
王路飛确实洗的过分,因为内斗想放弃尚可一战的数万里新疆主权,李鸿章这种家伙非蠢即坏收起

确实,不管是想放弃新疆还是甲午之败此人都洗不白啊,作为北洋水师的负责人,打出了中国的百年耻辱的代表作,还可以洗成鞠躬尽瘁的老臣形象。。。

亮了(6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