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比已走,曼巴精神永存

avatar
关注

《曼巴精神》科比自传节选

想要精通某事,必须对它真正上心,想在某个领域出类拔萃,必须为之痴迷。很多人说他们渴望成就伟大,却不愿为此做出必要牺牲。他们关心的事情太多,无论重要与否,都浪费了太多精力。这没什么不好,归根结底,伟大并非常人所能企及。

      我所说的是,成就伟大绝非易事,需要很多时间投入,自我牺牲和艰难抉择。不仅需要你自己做出牺牲,还需要你所爱的人做出牺牲,所以你必须拥有善解人意的亲人和朋友。人们不是总能理解,一个人追求伟大梦想,意味着很多人要为此付出无数努力。在痴迷于钻研技艺和履行家庭责任之间,总有种奇妙的平衡。就像走钢丝一样,你的双腿颤颤巍巍,竭力保持平衡,一旦往一个方向倾斜太多,就得赶紧回身,努力往另一个方向倾斜。你的调整总是矫枉过正,不得不循环往复,看上去就像在跳舞。

走直线,不可能成就伟大。

      要尊重真正成就伟大的人,尊重那些追逐玄妙感觉的"钢丝舞者"。

研究比赛录像,重在细节。

       在很小的年纪——非常小的年纪——我就开始研究能拿到手的各种比赛录像,如饥似渴,乐此不疲。说到底,有一些人喜欢看手表,另一些人却乐于研究手表的工作原来。

这些事总是其乐无穷:观看、研究、提出最重要的问题——为什么?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看比赛录像时最关心的部分悄然改变,不再关注看到的事物,转而观察本该出现却没有出现的事物;不再关注发生了的事物,转而去思考本该发生却没能发生的事情。研究比赛录像最终变成对备选方案、临场变招和其他选项的想象,同时完善各种细节,深究为什么有些行为能奏效,另一些却是徒劳。

我恪守的训练哲学

       初入联盟时我只有17岁,那时就开始举重訓练。那是一点儿也不花俏的、最基本的、久经时间检验的举重训练,每一次上举,都专注调动一组肌肉同时发力,直到完成规定次数。纵观整个职业生涯,无论在赛季期还是休赛期,我都在周一、周二、周四和周五各做90分钟举重训练,风雨无阻。我所说的举重,是很种很重、很难、练到手臂失去感觉的训练。练完之后,我才能去球馆做投篮训练。

       多年来,我的例行安排与时俱进,但训练哲学始终如一。如果有些事情已经被其他球员证明有效,而且对你同样有效,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另辟蹊径?如果有效就坚持到底,哪怕它不再流行。

午夜特训是有意为之,是平衡事业和家庭的折中选择。

      我始终认为,如果提早开始工作,每天能练得更多。如果训练从上午11点开始,练几小时,休息4小时,下一次训练只能安排在下午5:00到7:00。但如果从早上5:00练到7:00,就能在上午11:00到下午2:00、下午6:00到8:00各练一次。早点开工,每天就能多一次完整训练。一个夏天下来,能累计多练无数个小时。

      与此同时,提早工作有助于平衡篮球与生活。孩子们早上醒来的时候,看到我陪在她们身边,一点儿也不知道我刚从球馆练完回来。到了晚上,我能哄她们入睡,然后再回去训练。我用掉的是原本属于自己的时间,而不是她们的。

我不只训练身体,也训练精神。

      识别比赛关键、洞悉细枝末节的唯一途径,是在场下刻意训练精神,专注日常生活每一个细节。通过阅读、在训练中集中注意力和刻苦工作,我的专注力得以强化,磨炼出聚精会神、不开小差的能力。

       与阅读同等重要的是,跟前几代伟大球员保持良好关系。看看我的退役仪式有哪些大人物出席,那是最好的证明。这能让你明白,为了取得球衣退役这样的成就,我付出了怎样的努力。你会看到比尔•拉塞尔、卡里姆•阿卜杜-贾巴尔、"魔术师"约翰逊、杰里•韦斯特、詹姆斯•沃西。他们对我不吝赐教,帮我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这就是找到导师如此重要的原因,他们有如北极星,你随时都能抬头仰望,得到指引。

胜利的喜悦有多美,失败的痛苦就有多深。

       即便如此,对我来说没什么不同。不管是赢得总冠军,还是一个赛季输掉50场比赛,之后我都是一样在球馆挥汗如雨,雷打不动。

发布于广东阅读 1279

全部回复

no-replies

评论区开荒,我辈义不容辞

来抢第一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