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车动力学技术解析—轮胎抓地力

avatar
关注


【赛车动力学技术解析】1.2—轮胎抓地力



连载指挥部请见:


轮胎动态第二节——轮胎抓地力

在我们理解了轮胎橡胶的工作原理*之后,是时候来了解一下轮胎抓地力是如何形成的了!

*关于轮胎橡胶的工作原理,详见:


走起!

图源:XPB


抓地力的定义是轮胎表面与赛道表面之间的摩擦系数。这种摩擦取决于大量的因素,包括赛道表面的材质及其粗糙程度轮胎温度,和轮胎橡胶的性能。这些因素会最终影响轮胎橡胶的可塑性黏度,还有上一节讲过的迟滞性(hysteresis),此三者皆为产生抓地力的关键因素。

一个轮胎产生抓地力,会通过一下两种应力机理:

  • 凹陷(Indentation)

  • 分子黏附/附着力(Molecular Adhesion)


凹陷

路面的粗糙程度会激发橡胶材料。因为轮胎橡胶有粘弹性,在其滑过路面时会发生形变并自适应路面的材质。当轮胎的花纹块撞上路面的凸起时,它会形变,而因为橡胶的滞后现象,花纹块不会第一时间恢复原状。这种非对称形变会对橡胶产生一个反作用力,趋于阻止其滑动——换句话(人话)说就是摩擦力(aka.抓地力)。

来源:米其林 (2001). 轮胎–抓地力 [在线]. 位置: http://www.dimnp.unipi.it/guiggiani-m/Michelin_Tire_Grip.pdf (02/01/20获取)

凹陷可以通过“弹簧与减震器”的类比来实现可视化,这个类比我们已经在轮胎橡胶工作原理一文中讲过(链接在顶上)。当橡胶撞击到一个凸块时,弹簧和减震器同时压缩,但是减震器里的油有黏性会阻止位移的发生并且产生热量。在凸块过去以后,负载解除,减震器内的阻力推动活塞反向运动,但无法回到初始位置。减震器的滞后现象和通过热量损失的能量,导致了橡胶的非对称形变,继而产生了上图中的切向力X(黄色箭头)

凹陷的产生是由于橡胶与路面中凸块的接触,范围从几毫米(宏观织构)到几微米(微观织构),即使在湿滑路面上,抓地力依旧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被产生。


分子黏附/附着力

轮胎橡胶与赛道表面之间的分子相互作用也可以产生抓地力。本质上,橡胶的分子链会与赛道表面之间产生化学键(Van der Waals bond - 范德瓦尔斯键)(1)。当轮胎持续滑过赛道表面时,这些分子链会被拉伸,橡胶的黏性(即“弹簧与减震器”类比中的活塞)会趋于阻止形变,继而产生与滑动相逆的摩擦力X(aka.抓地力)(2)。然后,化学键断开(3),之后会再次生成。就这样,橡胶的分子链会不停地走这个循环,拉伸再断开,产生粘弹性的效果。这种效果能有效地使键能(bonding energy)按一个倍数因子叠加,这个倍数因子取决于橡胶的温度以及滑动的速度

来源:米其林 (2001). 轮胎–抓地力 [在线]. 位置: http://www.dimnp.unipi.it/guiggiani-m/Michelin_Tire_Grip.pdf (02/01/20获取)

分子附着力其实就是轮胎在赛道上留下淤积物的原因。分子键既能与赛道表面断开(就像上面解释的那样),也可以与轮胎断开,这种情况下实际就是橡胶分子从轮胎上被剥离了下来,扔在了赛道表面。

这些橡胶块有些会被仍在赛车线上,这些可以增加赛道的抓地力,因为此时轮胎就能与赛道上的橡胶接触,而不是直接摩擦赛道。而当温度很高,轮胎也在衰竭的时候,橡胶会以大块颗粒的形式被散布到赛车线以外的地方,这些地方的(路面)抓地力就会减小。

分子附着力正是轮胎损耗背后的机理,带来了赛车线上的橡胶淤积和非赛车线上的橡胶颗粒。来源:XPB

划重点!(敲黑板)

抓地力的产生是因为:1)凹陷    2)分子黏附/附着力。两种机理都取决于橡胶的迟滞性、可塑性、以及黏度。凹陷是由于赛道表面对轮胎橡胶的激发。而分子附着力是由于轮胎橡胶与赛道表面之间的分子相互作用。



喜欢的小伙伴们记得点赞、投币、收藏、转发哦~~~

原文链接>>

阅读 4541

全部回复

no-replies

评论区开荒,我辈义不容辞

来抢第一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