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是中医的贡献无疑

avatar
关注

但现代科技是做到了标准化,规范化。

区别类似于你吃蔬菜补充维生素,吃维生素片补充维生素。就是这个区别。

吃蔬菜补充,因为高温烹制,维生素损失,可能补充不到位,但吃维生素片剂就不会。

一 :青蒿和黄花蒿问题。

为什么青蒿素来自黄花蒿,而不是青蒿?-3

本身我们的先辈们用药都是对的,但是各种药的现代植物学名的来源,基本都出自日本人1933年完成的《头注国译本草纲目》。在日本人翻译过程中,将两种药材的拉丁名硬生生给注释反了。

屠呦呦教授在文中这样解释:

“《头注》在中药‘青蒿’项下,却错误地注以学名Artemisia apiacea Hance, 而在‘黄花蒿’项下,反而注以植物学名Artemisia annua L.。自此就把从古代沿用下来的具抗疟疗效的中药青蒿定为A.apiacea,又把李时珍通过本人医疗实践发明为主‘小儿风寒惊热’的中药黄花蒿,定为A.annua,可见最早的错误出自《头注》。以后又因植物学名而分别称之为植物青蒿(A.apiacea)及植物黄花蒿(A.annua),并列为重要青蒿。”

到这里,大家可能有些晕了,在这里给大家再捋一遍:

1、 古籍中,李时珍等先辈们,用的青蒿其实是Artemisia annua L.这个物种,是可以大量提取青蒿素的;黄花蒿则是Artemisia apiacea Hance,没有青蒿素。

2、 在日本人注释《本草纲目》中药的拉丁名时,错把两个拉丁名备注反了,因此,传统中草药里的青蒿,在植物学里被备注成了没有青蒿素的物种;而黄花蒿,却变成了植物学里的Artemisia annua L.,可以大量提取青蒿素。

3、 屠呦呦教授哎30年前已申请进行勘误。

二: 高温问题,

东汉葛洪明确要求不能加热,汁液直接服用, 很科学。

三:

摄入量问题。

植物青蒿素含量按照1%计算。一斤植物。5克青蒿素。

大约5000毫克。

而青蒿素片剂,要求首次用量1000毫克。

量足够。

四 提取过程,

青蒿素存在于叶子的液泡内,类似于蔗糖存在于甜菜内。虽然不溶于水,但可以挤出液泡浆液。 青蒿素也随着液体出来了。

这种浆液用水稀释一下,病人直接服用,在胃肠黏膜,吸收。

与现代的青蒿素片相同过程。

五:

标准化问题。 由于各地黄花蒿,青蒿素含量不同,所以用药量波动大。

发布于山东阅读 66738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尤利西斯swag

· 河北
陈七三部分分解,不会全分解。收起

青蒿素60℃就完全分解了,而且青蒿素在胃肠道也会分解,直接饮用达不到血药浓度。不知道你说的部分分解是看到哪里的文章

亮了(222)
查看回复(3)
回复
discusser-avatar

尤利西斯swag

· 河北

其次,在青蒿的选用上,青蒿黄花蒿在中医古籍中都有提及,但发展至清朝,韩善徵所著《疟疾论》,其中写有古方12,有两方提及青蒿但都为汤剂。即便按照选到了青蒿,青蒿素也会在加热过程中变性分解。

亮了(171)
查看回复(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