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看不下去了,谈谈传销、微商、旁氏骗局、保健品
前言: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传销、保健品就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人们对于传销和保健品的厌恶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我说,其实很多人喷的逻辑点都站不住脚,你们会怎么想?
就今天又在街上听到一个常听到的言论“这个保健品的理念不就是微商的理念么?”那种自负的语气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得到。好吧,反正疫情特殊时期,在家闲着也是闲着,索性写点有关这方面的文字给大家提供一个更宽泛的信息,让大家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思想是否足够理性。
类似于刚才提到的那句话,常听到的自负式金句还有诸如“啊,这个保健品不就是传销嘛”、“又一个被传销洗脑的”等等,如果我说,能说出来这样话的人实际上是被反向洗脑洗的很严重的一方,你会不会想喷我?没关系,不过,在你喷我之前,来,先让我尝试来掰掰你们已经偏激到离谱的思维逻辑。
一、保健品≠传销或者微商
这句话应该很好理解,只要具备基本的文字阅读理解及思考能力,就应该能想明白,保健品,是某一类商品;而传销也好、微商也好,是一种商业运作模式。所以能说出“这个保健品的理念不就是微商的理念嘛”、“啊,这个保健品不就是传销嘛”这种人的脑回路首先就是极其混乱的,你对这些没有好感可以理解,但是,拜托,一上来开始喷就没喷到点子上这就有点太尬了。
二、传销本质上是一种很先进的商业运作模式,而且你的生活中早就离不开它了
怎么样?是不是这句话听起来像放屁一样?那是因为你对传销这种商业模式本质和来源一无所知。
首先,“传销”这个词,是一个极具“俺们这旮沓特色主义”的词汇,在其他国家,根本没有这个称呼,这种模式它本应该叫“distribution”,即“分销”的意思更为贴切。分销这种形式是在几十年前的美国发展壮大的,它是一种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现金商业运作模式。为什么这么说呢?
1、无实体店的原因:众所周知,美帝的物价很低,一般生活中花个几十刀能买不少东西,一个基层服务员的月工资差不多都够买一台iphone或者一台MacBook的了,但是在房租、尤其是商用房租这块,和“俺们这旮沓”的房租水平差不多,一个月租金几千刀还是要的。不成比例的产品售价和房租价格,加上美国地广人稀,实体店门栏人口不够,以及美国人线上购物的生活习惯等因素综合作用之下,很多涉及到产品销售的中小型公司,都会避开实体店销售模式,而选择线上销售模式。
2、人传人的由来:避开了实体店模式,虽然减少了经营成本,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实体店的广告效应也没有了。如何打广告,成为了中小企业需要解决的一个课题。在报纸上、电台上、甚至电视上打广告?成本太高,且目标人群定位不够准确。那么不妨从企业现有的忠实客户入手,举例,从以往的销售数据看,Tom是我们品牌蛋白粉的一个忠实使用者,他每月都会固定消费我们的蛋白粉,那么他极有可能是一个健身爱好者,并且应该认可我们蛋白粉的使用效果。另外,他应该有他的健身圈子,那么我们来联系Tom,给Tom一个优惠计划,比如,如果他觉得我们的蛋白粉好,那么可不可以帮我们介绍有同样需求的人来购买我们的产品,我们再相应地给他一些奖励回报,比如,介绍一个人报名,一次性给他一笔推荐费,又或者让Tom以更加优惠的价格购买我们的产品,再或者如果Tom竟然能推荐很多人来购买产品,我们可以考虑给他更多的奖励,固定的佣金提层啊、旅游奖励啊等等。Tom的好朋友Jerry,也是健身人士,也想拥有像Tom一样的好身材,但是无奈市面上的蛋白粉品牌和种类太多,不知该如何选择,于是Jerry就向Tom请教,Tom再把这个品牌的蛋白粉分享给Jerry。总结起来就是,企业把本应该花在广告上的预算拿出来奖励给顾客,最终实现企业和顾客双赢,即企业节省了广告预算来做更有针对性的推广,Tom作为本来就是该品牌的用户获得了更多的实惠,而Jerry一下子就通过可靠的朋友选择了一款好用的蛋白粉,少走了弯路,大家皆大欢喜。
好了,介绍完distribution分销模式的本质,再说说为什么说现代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这种模式了。上述提到的分销模式及奖励制度,就是它最初的样子,随着经济的发展,分销的模式及奖励制度的花样也日益丰富。大家常见的代理、加盟,实际上就是distribution分销形式的一种变体啊,过去的传销、现在的直销、微商,本质上就是上游企业直接去找下面的分销渠道啊,还有电商搞的一些引流吸粉活动、游戏,什么众筹啊,什么拼团啊,还有什么幸运抽奖,每转发分享一次游戏给好友,就可以当日再获得3次抽奖机会,不都是商家拿出来一些预算奖励给到顾客,让顾客帮忙变相宣传么?总之,任他形式变着花样地换,其根本指导思想是没有变的。
再穿插个冷门小知识:只有在“俺们这旮沓”,才有传销和直销之分,俺们这旮沓人为规定,合法的直销其中一个满足条件就是,上下级利益链条不能超过3层,一旦超过3层,那就是非法传销。但在美国,人家至始至终都是一个词“distributor分销商”。所以,如果你胆敢在美帝大街上义愤填膺地喊“传销(distribution)是垃圾/骗子/睿智”,人们会用异样的眼神看着你“what the F???”
三、传销、直销、微商不该喷么?
当然,你可以喷,尤其在俺们这旮沓,这几种商业领域总的来说还是有很多值得喷的地方。但是问题是,你喷错点了!!!来,让我来教教你该怎么喷。
第一种该喷的点:
虚假产品宣传,或者是劣质商品。但是问题在于产品有问题,你喷产品、卖家或者生产商就好了呀,你不应该喷分销这种模式啊!举个通俗易懂的例子。A在某电商平台苹果自营店网购了一台MacBook,比实体店便宜了800块,真香;B在某电商平台非苹果自营店花了同样的价钱也买了一台MacBook,但到货时发现是个二手翻新的机子,这时候B如果上来就无脑骂“电商模式真垃圾!”你会不会觉得他的脑回路有问题?这种智商被坑了还真是有点活该。电商这种模式方便了我们,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以比实体店更优惠的价格买到想要的商品,你怎么可以简单粗暴地去指责电商这种模式呢?难道你不该去找某个店家或者某些产品的上游生产商么?
第二种该喷的点:
实际上这才是你们心目中理解的真正“传销”——旁氏骗局。我争取用三言两语概括一下“旁氏骗局”的由来。查尔斯·庞兹,一个意大利人,1903年移民到美国。1919年起,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各国利率波动很大。然而,国际邮政货币体系依据的是罗马条约,邮价与各缔约国货币之间的利率是固定的。例如,一张回邮代金券价值30分西班牙比塞塔,而1美元可兑换6.66元西班牙比塞塔,于是1美元在西班牙可购买22张代金券;运回美国,这样的一张代金券就相当于6美分,扣除手续费, 1美元换到的22张代金券再回到美国就变成价值1美元10美分。这意味着在西班牙购买代金券在波士顿兑换,将有10%的利润。庞滋由此产生了一个馊主意,于是他向美国大众宣传这种投资计划并许诺投资者将在三个月内得到40%的利润回报,然后,狡猾的庞兹把新投资者的钱作为快速盈利付给最初投资的人,以诱使更多的人上当。由于前期投资的人回报丰厚,庞兹成功地在七个月内吸引了近4万名投资者,这场阴谋持续了一年之久,庞兹共收到约1500万美元的小额投资,平均每人“投资”几百美元。后来1920年8月,庞兹破产了。他所收到的钱,按照他的许诺,本可以购买几亿张欧洲邮政票据,但事实上,他只买过两张。此后,“旁氏骗局”成为一个专有名词,意思是指用后来的“投资者”的钱,给前面的“投资者”以回报。
旁氏骗局的营销模式有一个共性,就是没有可持续运作的赢利点,没有产品,或者用虚构的一种产品来迷惑投资人/消费者。你们真的认为你们理智到可以分辨出哪些是庞氏骗局么?希望是吧,但我敢保证,当你真遇到的时候,有的时候脑子还是会懵逼分辨不清。接下来让我由简单到相对复杂来举几个旁氏骗局的例子吧。
例子1:
这个第一种最简单,应该基本是个人就能分辨得出来,我们常说的“老鼠会”,拉人头。这种骗子公司没有任何实际产品,就是靠上级赚下级的“报名费”、“人头费”,这种拉人头制度下是最容易出现非法拘禁的现象。MD,做个人性的对比吧,我在美帝生活的经历中,三大银行之一的美国银行有的时候都会搞“推荐费”奖励活动,即已经持有美国银行借记卡的用户,如果推荐他人开卡,便可以一次性获得30刀的“推荐费”,真的是一个互惠互利的事,因为美国银行借记卡真的好用,尤其对于留学来说,又没有年费,而且全美大部分城市都有分行,方便办事。但是,如果这种情况在我们这旮沓发生会演变成什么样?就像你们常看到的,A把B拘禁起来,强行让B在自己名下开张卡,然后自己得到“人头费”好处后,再问B想不想一起赚钱,想的话就把B松绑,然后A和B在去找B的亲戚朋友,逼迫他们在B的下面再报名,如此复制。
例子2:
有些公司表面上有自己的产品,但实际上这些产品的赢利点根本经不起推敲。比如前些年风靡一时的一些旅游直销产品。简单来说,就是找一些爱旅游、想旅游的人,让他们交几千块钱的报名费,然后他们便有了一个资格来发展下级,找到和他们有一样想法的人交同样的钱报名,当他们底下找到足够的人数之后,那么这个人就有资格免费到某国旅游10天半个月的。当时有人跟我兴奋地谈到这个“商机”时,就被我马上否定了。咦?为什么说是骗子?他们不是有自己的旅游产品吗?拜托,你动动脑子想想啊!常识想,平时出国到某地旅游,吃、住、行,10天半个月的下来,再便宜成本也得过万了吧?而你当时报名费就只交了几千块钱,公司给就这么让你免费出来玩,利润点在哪???肯定是从你发展的人“报名费”里出的啊!然后你们旅游爽了,就会觉得这个事“靠谱”,于是你们就会更积极地去找更多的人报名。当底下报名的人越来越多,雪球滚到一定规模时,骗子公司就收网了,老板卷着钱一跑,底下新报名的人交完钱,还没等着享受豪华旅行呢,公司就没了。
例子3:
看完以上两个例子,大多数人应该觉得还是挺容易分辨的吧?那么再说一些变体形式。
我生活中认识的一个人,M,长年在南方生活,前两年,她那边的朋友圈中一个好闺蜜,记住,是好闺蜜,工作不错,收入接近街薪,和她们几个共同的朋友说自己认识海关内部的人,海关的内部的人告诉她一个小道消息,就是海关没收了一批数量不小的iphone,全新的,只要拿出市场价一半的钱,就可以托人搞出来,然后再倒卖,能赚很多钱。但是这个闺蜜自己存款有限,所以号召这些闺蜜们一起集资,最后再分利润。开始大多数人都觉得不靠谱,只有那么一、两个人尝试投了点钱,然后这个闺蜜真的就在一个礼拜后给投钱的人分了一笔很可观的分红,慢慢地,大家胆子开始大起来了,原来不敢投资的也投了,投资过的投得更多了,大家都很开心,但是好景不长,过了一段时间,那个发起人的资金链就断掉了,后来大家才发现那是个骗局,实际上根本没什么所谓的海关没收的iphone,大家的钱都没了,那个闺蜜丢了工作,被叛了邢,这个事当时上新闻了。
还有,现在理财产品也很多吧,步行街上也有不少投资理财产品的人。有些理财产品也是旁氏骗局啊,给你一个投资的理由,就让你往里投钱,公司拿后来投资人的钱给先前投资人,然后造成的效果跟上面的iphone案例一样,大家看到了“好处”就开始拼命的发展人投资,最后的结局和所有旁氏骗局一样,公司人去楼空。
有些人可能要说,咳,那种理财产品,回报率那么高,一看就是假的,真正的理财产品回报率不会那么高。而我想说的是,这些骗局啊,就跟病毒一样,每天都在变化,五花八门的,不是说它出现时候什么样,现在还什么样。这些设计骗局的人会根据大众的心理变化做调整,就好像鞋贩子会把假鞋子的售价定得比正品还高,抓的就是受害者的心理,搁几年前谁会想到假鞋的价格就真™敢比真鞋还高???
另外,旁氏骗局最早的定义一个充分条件是,用后来“投资”人的钱来“养”前面“投资人”的钱,但我个人觉得,这种定义是时候改一改了。比如,谁™能想到一个这么便民的共享单车项目居然能卷走这么多人的押金?所以我觉得,随便给你找个让你觉得“靠谱”的理由,让大众交出钱来,然后公司卷起钱跑了,应该也算一种旁氏骗局的变体形式了,不一定非得有后来人“养”先前来的人的特指。
总之,也许你看完了我上述的几个案例,你会觉得有脑子的人通常不会被骗,那是因为我说了,你才会意识到!但实际生活中,这些骗局时时刻刻在变化,以各种名义诱骗你掏钱,并且还有你熟悉的亲人朋友无意识地参与进来与你分享他们的“喜悦”,真的会让你防不胜防。
那么存在这么多旁氏骗局,我们是不是有理由喷distribution分销模式了呢?当然不可以!就像之前强调过的,分销模式本身是随着社会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很先进的商业运作模式,你不可能因噎废食,让人们退回到20年前的那种消费模式。
第三点种该喷的点:
执法力度不够才应该为上述混乱现象背锅!这个道理兼职太™简单了!就好像一个大超市里乳制品货架上其中的一款牛奶出问题了,作为相关执法部门,你是不是最应该严厉追究其牛奶厂家的责任?再不济你顶多就是追究一下该超市的责任吧?但是你怎么可以在不去追究该厂商的前提下,而对全国人民宣布是“商超这种经营模式存在问题,所以宣布关闭全国所有商超”???再说一遍,加强执法力度,有效打击、惩罚不合格的企业公司才能从根本上净化distribution分销市场,让老百姓生活更加便利、安心;而不是盲目一刀切,逼迫经济及人民生活方式倒退。
第四种该喷的点:
我经常会在一些论坛上看到这样的人,他们自己发帖说“我证明!那个某某直销/微商公司就是骗子!我报名了,做了几个月,结果没赚到钱,反而压了一堆货!”对于这样的人,你知道我想说什么吗?我想说“该!你自己最该被喷”!为什么?来,我给你分析一下,当然,前提条件是,你报名加入的是一家合法的直销或者微商公司,而非之前提到的那些非法的公司。我们再次复习下distribution分销这种模式产生初始的样子。分销公司最初给顾客的奖励,是一种“顾客优惠”计划,而非“代理优惠”计划,你明白我的意思么?你的心态本身就有问题,你不应该跨越顾客的身份,试图直接把自己变成代理商。我们继续举Tom和Jerry的例子。首先,Tom本身就已经是某蛋白粉品牌的忠实用户了,无论公司给不给他额外的优惠奖励,他每个月都会雷打不动地消费一定量的蛋白粉,所以他如果再尝试去向他人推荐产品,只会赚,不会赔,因为他不需要为了完成自己的业绩而压货。Tom要做的就是继续照常做自己每日该做的事情,健身、使用蛋白粉,如果Jerry受他感染了,也来使用,那么Tom这个月就会多得那么一点点好处,如果慢慢地有N个乃至20 x N个jerry都来找他报名或者买蛋白粉了,那么此时Tom就可以水到渠成地考虑要不要把推荐蛋白粉这件事转变成自己的副业,甚至是把自己的工作辞了,把推荐蛋白粉作为一个主业。所以我在这里呼吁,如果你在考虑一个合法的微商或者直销品牌时,千万不要上来就想着赚钱,首先,你扪心自问一下,自己对这个产品需不需要?感不感兴趣?这个产品到底好不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你有幸成为了Tom,在自己做的事中有所见树了,也不要过于兴奋地号召Jerry加入你来一起做这个事情,你要知道,Jerry虽然想变成你,但是他还没有能力变成你,所以你的成功不代表他也能复制。
那有些人说了,“我就不健身,也不喝蛋白粉,但是我觉得代理这个牌子就是一个商机,我愿意在不做顾客的前提下直接做代理商”,那也可以,只要你做好心理准备就行,都是成年人了,这点道理应该明白,这种投资跟所有其他投资一样,都是有风险的,就像开饭店一样,肯定有特别赚钱的,但是大部分人都赔钱。所以,如果你失败了,请不要盲目地骂distribution分销这种模式是骗子,咋的?你是太阳啊?地球非得围着你转?主要是还是你自己心态有问题。
四、保健品“忽悠人”,“吃不好也吃不坏”?
有些人一谈保健品,就跟谈传销一样,恨得牙痒痒。但其实“保健品”这个专有名词,和“传销”一样,都是俺们这旮沓的特色词汇,在国外叫啥?叫“health supplements”,啥意思?“营养补剂”啊,这么一听是不是有点能接受了?什么?还不能接受?那我问你,这条街上有没有吃蛋白粉的?肯定有啊,那么多健身人士,蛋白粉不就是营养补剂的一种么?有些人是凭什么自己边吃着蛋白粉,边骂保健品是交智商税的呢???啪啪啪,你听听你听听,这声音真清脆。
保健品按产品成分理念来讲,可以分为三类。讲这三类之前,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本能的回答我这个问题。人体如果想补充营养,是来自食物(food)好呢?还是化学提取物(chemicals)好呢?比如,你想补钙,你觉得是吃鸡蛋好用?还是吃钙片好用?我估计大部分人都会本能地选择食物(food)鸡蛋吧?好,如果是,那么请记住这个答案,咱们接着往下看保健品的三大分类。
第一种:吃不好也吃不坏
有一类保健品,真的就是忽悠人,比如告诉你什么补钙啊、补VC啊,实际上里面就是淀粉片加了点糖。不过这样还好,顶多就像大家说的,“吃不好也吃不坏”,充其量就是钱打水漂了。
第二种:吃不好,但能吃坏
之前探讨过,人体只识别食物结构为营养来源。比如,你如果想补充VC,可以吃橙子;如果想补充钙,可以喝牛奶、吃鸡、吃海鲜。一个50克的鸡蛋,含钙量只有23毫克左右,而市面上常见的保健品含钙量可以达到90%以上,但是为什么我们却会本能地选择吃鸡蛋补钙方式比吃化学提取物的钙片效果更好呢?没错!请相信你的常识和直觉,因为鸡蛋是食物结构,而常见的钙片,是化学提取物。常见的钙片通常会宣传碳酸钙是一种极易于人体吸收的钙质,没错,这个宣传没什么毛病,但问题就出在,当他们通过某种技术手段,将食物里的钙质提取成碳酸钙片时候,已经破坏了原有的食物结构(food structure),把它变成了一种化学提取物(chemicals),虽然含钙量极高,但是只是一堆死物,难以被人体吸收利用,也难以代谢出体外。吃这种化学提取物的钙片,其实跟吃含有大量碳酸钙成分的石灰石墙皮没什么区别。有些人说这种保健品一样吃不好也吃不坏?不对,实际上它是吃不好,但是能吃坏,只不过大部分食用这种保健品的人群因为吃了一阵子感觉没效果,就停了,所以副作用还没有表现出来。感兴趣的人可以搜索一下“梅州1岁女童吃钙片双肾长满结石”。另外,可悲的是,绝大多数保健品的产品理念都是这种化学提取物(chemicals),包括常见的蛋白粉啊、VC片啊之类的,吃多了对人体脏器损害挺大的。这就是为什么医院大夫啊,或者大多数保健品销售员啊,都会告诉你,这个VC片啊、钙片啊之类的,每天不要超过多少粒,但是,你若是每天多吃几个橙子,或者多吃几个鸡蛋牛奶喝几杯牛奶,并没有什么问题。
第三种:食物结构,可有效补充营养
这种保健品有,但特别少,其产品理念就是浓缩多种营养成分并保留了食物结构。这种保健品的理念就是作为营养膳食辅助品。
人体想要保持长期的健康,势必需要摄入均衡的营养,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限制了这点,比如:1、我们传统的烹饪方法有可能破坏掉食物中原有的营养价值;2、我们长期偏食或者挑食饮食习惯,你回顾过去一周、或者过去一个月的食谱,多数人的饮食习惯相对单一;3、繁忙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压力导致我们没有时间去顾及均衡营养的摄入;4、即使你有精力每天去精心准备不同的营养饮食,但你的胃容量有限,无法摄入足够均衡且充足的营养元素。那么这种第三类营养辅助品正好可以满足我们的nutrition gap。
好了,就写这么多吧。福利就上一位曾经的加州拉丁裔选美比赛的冠军小姐吧,挺喜欢这个类型的拉丁裔女孩,她用跟我一样的营养补剂,不过这个帖子不是为了做什么广告宣传,所以就把品牌logo遮挡住了。
DERON66
· 上海你是卖保健品的?
赖舒的故事很长很长
· 广东语文科代表,麻烦总结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