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没有错,今天的小编还是我——我有头发我很强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善良的心地,就是黄金
今日看了许多新闻,其中最多的字眼是——捐款
今天的一天看到了一个暖心的NBA联盟,很好的诠释了“That is why me play”
各球队老板、全队上下都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
这些都是值得称颂的行为,称颂的是那颗善良的心
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当发生一些大家不愿看到的事情时
总会有太多爱心人士在这场危机之中伸出援手,捐款救灾,也许屏幕前的你也是那样的无名英雄
然而其中能登上新闻头条的,被网友放大讨论的,则难免是文体明星和富豪名流
这时我就在想,为什么每一次大家关注的点都发生了偏移
简单回顾一下这问题每当事件发生,我们就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有如:“怎么才捐了这么点”“一年赚这么多”“隔壁谁谁谁捐了多少多少万”“谁谁谁怎么还没捐”
在今天的NBA球队和球星的捐款热潮中,叫好声一片的同时也有球迷发出了类似的声音
这也是我非常不解的事
捐款本是雪中送炭、救人与水火的正义之事,何必关注这些事,然后云云一二呢?
古话常说:“天下之事,无非义、利二字而已”
因为捐款这件事和钱相关,会引起关注,这很容易理解
但关注的重点迷失了方向
礼轻,情意就不重了吗?善举何有大小轻重之分?善良的心地,本身就是黄金啊!
记得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懵懵懂懂的我,打开了自己的存钱罐
把里面的钱都揣在了兜里,来到学校,小心翼翼的将那一百来块钱的零钱捐了出去
在那一刻,没有人关注我捐的多与少,只会夸我是个善良的小孩儿
因为我捐的是善心,数字并没有那么重要
此时我想提出一个问题,100、1000、10000、100000这些数字有什么区别?
我的回答是,大小有区别,但如果背后代表的是善心
那么,没有区别
关注数字的大小,是因为大家被一个字眼迷惑——攀比名人是巨大财富和影响力的拥有者,所以自然而然会联想到他们的收入,以及这笔捐款对他们而言的分量
但如果就这样忽然站上了道德制高点,就很容易走上道德绑架的危险道路纠结于名人捐的多或捐的少,无形中已在攀比善意,而攀比善意是在物化善良
最不该的就是物化善良,善良又怎么能被物化呢?
情分不分轻重,善心没有大小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行善不看大小,捐款无论数额多少都是满分的善举
切勿在他人行善后,对其善举妄加评判。行善非其本分,亦无我等可借此断言揣测之说法
一块面包就能救一个饥饿之人
那这只需要花一元就能买到的面包
我们可以去物化它背后所代表的善意吗?
说完了善心无法衡量,我们来看看这位女士大家都认识她——韩红
在这里也并不是想夸奖她到底有多善良
我只想和大家说说,韩红在公益这“大工程”中一些得体的“小细节”
这是韩红在1月26日晒出的“捐款名单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名单非常直白,只有诸位捐款人的名字,没有捐款的数额我想着也许就是为了不想让大家强行去物化善良吧
韩红在表达什么呢?她在表达“不论多少,都是心意”
讨论到这了,我们也放开来谈谈,我们来讨论“捐”与“不捐”的话题
当我看到那些指责某某明星没有捐款的人时,我想反问一句:“你咋知道人家没捐?”
很多人做好事不留名,就是在默默做好事的啊
我们现在知道了关于雷锋的故事
但我们也许忘了关于他最核心的细节
做好事,不留名——雷锋
这不是说默默无闻的明星有多高尚,发出捐款声明的明星有多功利明星在很多时候,也是一个普通人,他们站出来作出捐款的行为,是发挥了了自己意见领袖的作用
呼吁更多人关注、参与进来,用自己的号召力将人们团结起来共度难关
在这里我还想说一个理论——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集合行为通常是大量人群聚集在狭小的无力空间内,人们保持着高密度的接触,参加者通常处于极度亢奋、激动的精神状态
这样的环境很容易使人们丧失理智的分析判断能力,而表现为一味的盲从、盲信、群体模仿
试想一下,在某一个热度事件爆发下,所形成的舆论环境压力
一群人去到某某明星下留言,你捐的太少了,所以他追加捐款
这种行为何必呢,只不过是舆论媒体所营造的环境,让大家忘记了善良的本质
被影响到了的你我他,脑海里就出现了“冲!我也要去说几句,怎么捐这么少!”
Please don't do that~
真正表达对捐款者善意的方式不是将捐款的人捧到天上,不是将“没捐的人”抨击到地里
更不是从高到低列出一个的“捐款排名”,甚至排出一个爱心的“总统山”
而是从心底里,记住他们的名字
从心底里,感谢他们的奉献
记住,感谢,这就够了
卢梭的这句话送给大家共勉,为人善良和正直才是最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