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这次因为疫情关注了医院方面的话题,发现一个让我很惊讶的事实,作为唯四一线城市的深圳,三甲医院数量被大区中心城市和一众省会城市吊打。苏州无锡等城市三甲数量还不及深圳,与经济实力严重不符。而多年来不断衰落的哈尔滨三甲医院数量竟然还位列前十。见下图一。在省份三甲医院数量上面,广东终于不负众望,展现了与常住人口、经济水平相称的实力,以100所的数量排名榜首。而黑龙江人口4600万,竟以63所的数量排名第5,力压人口众多的河南、河北、四川等诸多南方省份,与经济和人口大省江苏打平。
另外看到一个新闻,说2011年卫生部曾将停止多年的三甲医院评定权力下放到地方省份,结果各地疯狂灌水,结果几年间三甲医院暴增一千多家,搞得卫生部不得不在2015年左右将评定权力收回,并取消期间新增三甲医院的称号。现在,三甲扩容扔在进行,有些县及县级市医院也被评为三甲。广东新增的不少三甲医院就在此列。而更让我吃惊的是安徽省皖北阜阳市太和县人民医院竟然被评为该省唯一的一所县级三甲医院,虽然知道皖北地区人口众多,但一个落后地区县级竟然被评上了三甲,还是让我非常震惊。
众所周知,三甲医院数量反映着改革开放前的地方经济实力格局。我想,这么多年过去了,全国经济版图大变化,是否改革开房后新崛起的一二线城市如深、杭、苏、锡等虽然表面上的三甲医院数量不足,但实际上其三乙、二甲医院水平和实力就能比得上那些老牌衰落地区的三甲呢?无论从医生、床位数量,还是设备设施配备,以及医护人员学历素质、薪酬待遇上,这些新兴城市已经做到持平甚至领先,只是受制于三甲评定这个约束 才名实不符呢?
请实事求是讨论,非黑哈尔滨、黑龙江及皖北,只是用来举例而已,谢谢。如有冒犯,请恕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