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街上讨论最多的当属留学生了吧,从刚开始的疫情回不回国逐渐上升到以后的入籍问题。从而引发了爱国情怀与现实利益的一系列讨论和冲突。
我也思考了很多,我会尽量降低主观感受进行叙述。
首先一个现实是,现在阶段我国有大量优秀的技术和知识人才在国外(尤其是美国)读书和工作。举例而言,清北华五出国率都接近25-30%,且出国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各系较为出色的学生。(我本科也是其中一所,我们系前15名10名去了美国,2个去了欧洲)。
第二个现实是,目前出国的较高层次人才中(宽泛定义为1.本科985 2.有保研资格但放弃保研 3.选择出国),在国外找到工作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而国外(主要是美国)对于刚毕业的硕士、博士(指工业界,学术圈找教职的暂且不论),待遇往往是优于国内的。举例而言,美国CS的起薪在13W刀左右,税前折合人民币91W,国内同级别大厂税前起薪约30W左右,差2倍以上,另外国内的工作时长往往996,美国通常是955.国内的周工作时长大概在72小时,美国是40小时。在工作时长增加快一倍的情况下,薪资差2倍。换算起来,国内的时薪大概只有湾区的1/5.另外一点是,美国的税重,但是车价房价都相对国内一线城市便宜一些,这个差额足以弥补税的差额。以上这主要针对本科与硕士,对博士,往往一人一薪,美国工业界给出的薪水国内通常情况下匹配不了。
看到这,可能有些人会有一点想喷的冲动,请先沉下气,再看一眼标题。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个人而言,很多人都会选择一条最利己的路,尤其是对于知识的精英阶级,因为他们在达成这个目的之前,已经经历了太多的内卷和竞争,从中考,到高考,再到进入大学以后,无时无刻不在竞争着把周围的对手挤掉。随着环境的不断内卷,这是一批比谁都更加熟悉竞争并在其中幸存的佼佼者。所以对很多人,这种想法已经根深蒂固,放弃到手的利益而回国寻找情怀,真的很难做到。
如果这种想法是被环境造就的,那么做出的选择也就不难理解了。在不同的情形下可能很难有同样的感同身受,但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选择。随着祖国的强大,我希望有朝一日每个回国的人才能感受到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我希望祖国吸引更多的人,不光靠着情怀与奉献,也靠着待遇和发展,当然,现在这个趋势就在变得更好。如果我国能够给更多的人提供有竞争力的待遇(不一定要超过外国,但让人愿意去考虑了,比如CS行业什么也不用干,就只把996改成955),那我觉得,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回国,毕竟,这里永远是我们的家,说着我们的话,流传着我们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