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我想看
搜我想看
圣布冯
· 北京《清平乐》前两集,主线是帝后之争。仁宗要见生母而不得,引出帝后矛盾。皇帝是主君,却居弱势,太后掌朝政,却恐杀身之祸。皇帝借范仲淹守孝之事论“孝”,八大王趁机发难,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明为讨论范仲淹,实是把矛头指向太后,微刺太后阻挠皇帝“守孝”(无缘见生母)。皇帝初生牛犊,锋芒之气显露,但太后当国多时,政治智慧更胜一筹,是以三两句云淡风轻,就把帝党的发难化解下来。这幕戏看似平淡,实则隐藏朝堂波云诡谲,帝党后党,矛盾浮出水面,帝后之间的人手,也陆续交代给观众。比如:吕夷简在后党,八大王在帝党,晏殊沉静,做居中调停角色。然而,帝后之争绝非正邪之争,帝非正义,后非奸佞,帝后殊途,却都心向社稷。权力之争的背后,是当局者思虑不同。太后要掌权,因为她要确保政治稳定,等待小皇帝成熟稳重。太后不能迅速放权。一来小皇帝不成熟,放权留下的权力真空生是非。二来放权惹来杀身之祸,古往今来,上位者难,下位者更难,自剪羽翼又是女流者,善终者寥寥。而皇帝要争权,那是他长大的必经之路,也是他成为一国之君的政治历练。更进一步,权势之争背后,是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游戏是否停止,并非台面一人能左右,太后要退,后党不会答应,皇帝不争,帝党更不会答应,因此必然争,但又必然是且争且和,因为大争伤国体,这是双方不忍之底线。前两集的华彩一笔,在喻恩泰饰演的晏殊故意露的一个破绽。当时,太后欲提拔无能亲信,壮大自身势力,晏殊上疏,据理力争,力劝官家不可提拔此人。经此一遭,太后被驳了脸面,而朝廷望风而动者,嗅到了帝后之争公开化的可能。此时,晏殊故意犯了一个小错误,给太后责罚的机会。如此,既全了太后的脸面,也给了自己一个脱身的机会。晏殊是词人,更是一位政治家,他是有政治智慧的人,他想做的事,是既践行儒家士大夫之道,又保全自身。晏殊的道,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不可为,是因天下事纷纷扰扰,未必以公义为尺度,大道有常,而天地不仁,凭一己之力不能改变时势。偏要为之,则是因为那是善事,既是善事,理应为之。所以,晏殊劝阻太后,莫用无能之辈。但是,如果仅仅做到这一点,那只是书生的勇气,不是政治家的度量。晏殊知道,此时太后势大,皇帝弱小,尚不是公开对决的时候,于公于私,当前为了自己,也为了官家,安抚太后、朝堂稳定都是第一位。因此晏殊要出错,好给太后贬谪自己的理由。既维护平衡,也让自己暂时逃离风波之地。自此,编剧寥寥几笔,就引出了全剧的政治立意,也是宋仁宗后来实践一生的道理,那就是“治国如执秤”,臣子管的是对错,而君主负责的是平衡。

椋大
· 广东剧情还得再看看,但正午的服化道和选角应该可以放心。希望后期剧情不要过多的集中在江疏影这个角色身上,多讲朝堂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