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是“济远”舰前双主炮,是两门威名赫赫的“克虏伯”大炮。
位于德国埃森的“克虏伯”公司是一个由打铁作坊起家的世界级军火巨头。
早在1840年代,英国人史蒂芬逊发明了蒸汽机车,但是英国工程师在制造火车轮子时遇到了技术障碍。而解决这一技术障碍的是当年还名不见经传的德国的“克虏伯”公司。“克虏伯”采用高超的铸造工艺,制造出了火车的车轮子并取得了专利。“克虏伯”公司因此赚得了一大桶金。为此“克虏伯”公司采用“品”字形排列的三个圆环(象征无缝铸造圆形车轮)作为其商标。
时间到了1870年代,普鲁士与当时的欧陆霸主法国爆发了军事冲突。当时陆军流行的战术是:先用大炮轰,轰完之后,步兵冲锋!由于普鲁士军队装备的“克虏伯”行营炮射程远超法军所装备的火炮。所以往往在普鲁士炮火的几轮打击之后,法军就落荒而逃了。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克虏伯”大炮如此神勇呢?
原来那个年代的火炮都无法很好的解决炮闩的密闭性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了,严重影响火炮的射程。“克虏伯”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横楔式炮闩结构,完美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这就使得“克虏伯”火炮在相同口径、相同倍径的火炮中射程最远。
也难怪打赢这场战争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事后不无夸张的说“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而恰恰这一时期也正是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的讨论筹备阶段。北洋海军的缔造者直隶总督李鸿章虽然是传统的科举出身,但却对西方近代军事科学技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主张直接从西方购买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来武装自己,进而达到强军富国的目的。
他派特使考察了欧洲多个著名的军火企业,最终认定德国埃森出产的“克虏伯”大炮“最堪当用”。因此不仅仅是济远舰,北洋舰队所有主力军舰以及北洋海防各要塞炮台装备的几乎全是这种类型的大炮。
“济远舰”上所装备的是“克虏伯”1880型21厘米35倍径钢套箍炮。1880型的“克虏伯”大炮在技术上已经相当成熟,21厘米的炮口直径已经属于大口径火炮,35倍径的含义是炮管长度为炮口直径的35倍。一般来说,炮口直径越大,炮弹也就越大,杀伤威力也就越大;炮口直径一定,炮管长度越长,射程也就越远。35倍径的炮管是“克虏伯”公司在1880年代所能制造的大口径火炮炮管中最大的倍径型号。所以其有效射程可达8300米。
“克虏伯”大炮虽然射程远、威力巨大,但操作十分复杂。首先,发射前需要预估一个发射距离。以黄海海战为例,双方交战距离始终保持在3000米至4000米。打开大炮尾部的炮闩,沉重的炮弹需要起重设备或是几个人配合,用力抬起后缓慢的放入炮膛,用专用工具将炮弹推到准确位置,根据发射距离将发射药包小心的推进炮膛,关闭炮闩,将点火装置透过炮闩上的小孔插在发射药包上。然后调整大炮,十几个人配合液压辅助动力系统在炮长的指挥下推动着两门总重近50吨的大炮缓慢移动,使炮口对准敌舰。接着调整标尺,将发射距离设定为4000米。舰船桅杆的桅盘上,有一位手持六分仪的观通员,他会密切的关注敌舰的动向,并通过手中六分仪测算出敌、我双方舰只在地球上的经纬度坐标,迅速计算出敌舰与我舰之间的距离,将结果告知传令兵。传令兵通过接力式的大声呼喊或是举牌子(由于战场噪音巨大,喊话很难奏效)提示炮长敌我双方的距离。
当传令兵喊道“敌舰距离我舰4000米”时,炮长用英语下令“Fire!”
一声巨响之后,炮弹飞向敌舰。如果这一炮打中敌舰,可以在敌舰结构上造成一个很大的贯穿伤;如果没有打中敌舰,那就真的没有第二次机会了。因为这一套操作过程至少需要十到十五分钟时间。之所以设置了两门并列的前主炮,就是为了将射速提高一倍。
发炮射击之后,士兵还要使用专用的大拖把清洗炮膛,进行保养维护。
当时欧洲先进海军使用此类型大炮的射击命中率,仅为百分之一,而战后日本人统计北洋海军舰炮射击的命中率高于世界先进水平,这足以证明北洋海军官兵日常训练的充分。
陈列在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的还有另一门舰炮。这是一门日俄战争时期日本海军“高砂”号巡洋舰所装备的舷侧舰炮。“高砂”号巡洋舰可谓是甲午战争时期的日军“吉野”号巡洋舰的加强版,它跟“吉野”舰在甲午战争时期装备的舷侧舰炮完全相同。
这就是1891年问世的英制阿姆斯特朗门4.7英寸的速射炮。4.7英寸换算成公制单位约为120毫米,属于中口径火炮。这种火炮的炮弹为弹药一体,一名装填手就可以搬动。如果多名训练有素的装填手与炮手相互配合可以使其达到每分钟8-12发的射速。
更可怕的是,日本炮弹的填充药采用了一种黑科技——苦味酸炸药。苦味酸本身为淡黄色粉末,化学性质极其不稳定,常温下可与金属反应,生成的苦味酸盐可以爆炸。其爆炸威力远大于当时各国海军普遍使用的黑火药。
有趣的是最初合成苦味酸的英国人并没有将其应用于军事,而是将其作为服装的染色剂默默的使用了100多年。
甲午战争中,日本人将苦味酸炸药替代传统的黑火药用于阿姆斯特朗速射炮的炮弹填充药,并首次应用于实战。这就是为什么北洋海军的军舰在海战中一旦中弹就会爆炸起火,甚至连钢结构都会燃烧的原因。当时日舰的舷侧装备有多门这样的速射炮,可以想象在当年的海战中,北洋舰队是冒着怎样的炮林弹雨奋勇还击的!
进入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欧洲列强军事工业迅猛发展。英国“阿姆斯特朗”新式巡洋舰、速射炮等一系列新锐武器装备的出现使得北洋海军早先的装备已显落伍。
曾经的通讯设备制造巨头诺基亚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词,“科技让生活更加美好”。对于军事装备打赢战争来说也是同等道理:谁拥有更先进的军事技术装备谁就更有可能打赢战争,尤其是新锐武器的应用往往能够改变战争的格局。这个道理想必当年的李鸿章懂得,丁汝昌懂得,北洋海军诸将都懂得。
可户部尚书翁同龢从1891年起就停禁了北洋海军的海外采购预算,直接导致了北洋海军发展的停滞。而日本海军正是这一时期发展壮大的。
面对甲午战败的悲惨结局,我们不禁要问:难道战争仅仅取决于军事装备的生死对决吗?难道我们仅仅是败给了一场战争吗?(作者:徐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