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自闭症(逻辑思维切换障碍):独家解析家长焦虑的“倒退型”和“认知差”?
以感受说话,用心去体会!
嗨!大家好,我是少年的名字,一个致力于读懂星星的少年!
上一期的内容主要分析了情绪抑制障碍,这个障碍也是自闭症最具破坏力的障碍之一。中重度的自闭特质必然存在,而中度以下如果伴有这个障碍,就会让带娃变得非常辛苦。
这一期中,将给大家分析的是很多家长焦虑的“倒退型”和“认知差”,其中很多观点属于我的独家研究,所以各位看官们请保持独立思考,这是我尊重科学的态度。
倒退型自闭症
很多家长其实分不清倒退型自闭症和自闭症的倒退现象。倒退型自闭症医学上叫做“雷特综合征”,这是一种非常恶性的稀有疾病,从症状来看和自闭症似乎并没有关系,表现为一种机体的全面退化。全中国自有记录来也就100多例,生命周期也就十多年,因为这是一个X染色体的缺陷,如果是男性的话直接会胎死腹中,所以只有女性会得。
正因如此,当我看到部分家长担心自家儿子是不是倒退型自闭症时,我的表情是这样的。
其实大家口中的倒退型通常指的是自闭症的倒退现象,而这一现象往往会被诊断为“精神发育迟滞”,但究竟哪里迟滞?哪里倒退?似乎一直都没有个明确说法,以下便是我的独家研究。
逻辑思维切换障碍
解释逻辑思维切换障碍前,先让我们科普一个基础知识,儿童的思维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
1.直觉行动思维阶段
幼儿能通过对物体的直接感知进行思维活动,并懂得用动作来表达意愿,表明幼儿初步具备了直觉行动思维能力。这种思维方式在2~3岁儿童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2.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思维。它是对形象信息传递的客观形象体系进行感受、储存的基础上,结合主观的认识和情感进行识别并用一定的形式、手段和工具创造和描述形象的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
3.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阶段
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思维,是通过概括、判断和推理进行的,是高级思维方式,严格说学前期只有这种方式的萌芽。
简单来说,大脑的进程就是从直觉思维向形象思维,再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过程。这里我没有填切换时点,因为原始材料显示具体形象思维在3岁以后觉醒,但波士顿大学实验证明在19-22个月之间觉醒,中间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别,我们大概知道这个进程就可以。
逻辑思维切换进程可以被延迟
那么上述的过程可不可能延迟?答案是可以的。
大家有没有看过商场里有个机构叫:XXX全脑学习法机构。这类机构的底层逻辑就是利用大脑的这一特质,开展一种源自早期丹佛模式(ESDM)的教学方式,通过反复鼓励和赞美强化练习孩子形象记忆,从而推迟逻辑思维切换,从而实现人造记忆神童。
▲ 1岁半前开始这样的训练塑造“记忆神童”
关键在于,这种强化必须不断坚持,一旦停止训练,最快1个月的时间,人的大脑便会回归平衡状态。全脑学习法网上有众多“人造天才”的案例,大家可以自行搜索,利用的就是逻辑思维切换这一特性。
这里说一句,我并不推崇全脑学习,以免别人误读我的立场。如果全脑学习法真的如此有效,为什么没有听说多少国外知名领导人或商业巨子是通过全脑学习法培养的?(运用思维导图辅助记忆与全脑学习法是两回事情)
我是如何发现逻辑思维切换障碍的
我孩子出生后,对应的社区医院让我去上了全脑学习法的体验课。老师在课上分享了全脑学习法的底层逻辑理论。只是他的说法是孩子刚出生时是只有形象思维,没有逻辑思维。1岁半时开始向逻辑思维切换,在此之前对孩子进行全脑学习法(或叫右脑学习法),可以帮助孩子保留形象记忆能力。
那么我的孩子1岁半的时候发生了什么?
我的孩子在1岁半至2岁期间出现了一个非常长的学习停滞期,具体表现为我的孩子第一次叫爸爸是1岁2个月,而第二次叫爸爸到了1岁11个月,9个月的时间竟然教不会一句爸爸。正因为我接触了全脑学习法,就推测是不是因为大脑处于逻辑思维切换的过程中,导致丢失了一部分原来掌握的知识,同时新的输入也没有跟上,造成了学习的停滞。这种情况恰恰与那些描述自己孩子倒退型的家长的情况类似,时间点上也基本重合。
我的阿斯伯格群里有一个4岁的孩子认识1300多个中文汉字,100多个汽车品牌标志,但对话时你我他经常用错。这个情况不止发生这个孩子身上,阿斯伯格群里的其他孩也普遍存在主语切换混乱的状况。
对比一下,我的女儿是个普通孩子,你我他一次都没错过,但4岁半了,认识的字不超过30个,数字数不过百。另外,我女儿仿说的时候也会去掉主语。比如“给我毛巾”,她不理解的话只会仿说“毛巾”,而不会整句重复。
按理说那个阿斯伯格孩子绝对是聪明的,但你我他这种简单的切换都做不好,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个问题一开始我想不明白,直到有一天尝试用全脑学习法的底层逻辑来解释,才得出了现在的结论:自闭特质的孩子存在逻辑思维切换障碍,形象思维占据大脑更大的比重,所以拥有出色的机械记忆能力,同时逻辑思维相对薄弱,所以出现了主语混乱。
注:全脑学习法的支撑理论与儿童思维发展的三个阶段的术语上有些冲突,但进程上的逻辑相同,都是从形象思维转向逻辑思维。
同时,在家长描述的倒退现象中,有一种情况是孩子2岁以前对视还不错,但是2岁以后突然就没了,这也与逻辑思维切换有关。当孩子只有形象思维的时候,他们是不做筛选的进行视觉输入,所以这个时候可能是看人的,一旦有了逻辑思维,他们就会进行偏好选择,从而开始回避眼神。关于偏好选择的解释,可以点击传送门回看。
我曾在线下看过一个1岁2个月的孩子,当时这个孩子已经被徐秀教授诊断为自闭症。当我第一次看到孩子的眼神,他直勾勾的望着我,如果不是我对徐秀教授的敬仰,我绝对怀疑是误诊。后来我发现孩子的眼神是空洞迷茫的,并通过小实验发现孩子存在听觉敏感,确认了徐秀的判断。和家长分别时,我预言孩子在1岁半的时候眼神会丢失,后来我再次遇到这位家长,家长告诉我我的预言非常准,1岁半的时候孩子开始回避眼神。我答复她,因为这个时间节点差不多是逻辑思维觉醒的时点,这同样可以论证我的观点。
这里补充一句,并非所有孩子都是1岁半才有眼神问题,也有更早出现的案例,我仅是就我接触的案例讲述这个问题。
如何理解逻辑思维障碍
▲ 用水壶来比喻大脑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占比
这里的水壶可以看作大脑,两个相同的水壶代表孩子整体智力相同。大脑其实就是算力的容器,如果孩子的形象思维占比更高,就会表现出比同龄孩子更强大的机械记忆能力,但同时就会表现出理解力弱、认知差。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进入早托班的家长会反映,自己的孩子理解不了游戏规则,于是表现出集体活动参与性差。
还记得之前有一期解释为什么孩子会慢半拍吗?其实除了档案式思维的特性,认知跟不上也是原因之一,所以带有自闭特质的孩子经常需要观察别人来确认自己动作是否正确。这里再次强调,研究理解自闭症的行为需要考虑几个障碍共同影响的情况,如要回看档案式思维,下面有传送门。
除了不理解规则、反应慢外,还有一类容易发生的行为,就是毫无征兆的忽然打人。这种情况下我一般会问孩子是不是玩过“追逐游戏”,因为追逐游戏是一方抓住另一方后,让对方来抓自己。由于规则简单,带有自闭特质的孩子特别喜欢玩追逐游戏。而脱离那个场景后,又因为场景重建和档案式思维(上方传送门里的内容),突然让孩子有了想和别人玩追逐游戏的动机,但因为缺乏社交技巧,不懂得咨询对方意愿和等待反馈,于是上去就是给别人一下,然后转身就跑,等待别人追赶。
逻辑思维何时完成切换?
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顿悟,我认为非常适合解释完成逻辑思维切换的那一刻。顿悟的具体表现就是以前不懂不理解的突然开窍,理解力不再是自己的障碍,想问题变得更全面更富有逻辑。
那么顿悟一般何时发生呢?
我回忆一下,社会上有个说法“初中男生成绩会窜一窜。”我在想这个说法是不是指的就是那部分具有轻微自闭特质的男生,也就是说大部分特质孩子应该会在初中前完整平衡状态。
当然也有更早的,我群里有一个3岁半的孩子,当初加群时自闭特质还挺明显的,直到有一天孩子分享四个雪花片说是自行车,这个联想是非常抽象,我当时判断孩子的逻辑思维起来了。后续这个孩子越变越好,他比上面说的那个阿斯伯格还要小几个月,但你我他已经不会错乱了。
▲ 这个雪花片能想到自行车说明抽象逻辑起来了
孩子当时只有3岁半,回看儿童思维发展的三个阶段,里面说逻辑思维的萌芽期是7岁,但似乎这里也存在较大偏差。
那是不是初中前都会完成逻辑思维切换?
未必,因为就我个人而言,我的顿悟发生在23岁。由于顿悟发生在我高考后,所以我没有考进本科,这严重影响了我的人生。无独有偶,与我接触的一位家长,她的爱人小学留级一年,然后勉强考入大学,最后在大学阶段实现顿悟。毕业后考了研究生,并且现在保持每年都要考证的习惯。
可能有人会想,如果只是延迟的话,那应该叫“逻辑思维切换延迟”,为什么我称之为“逻辑思维切换障碍”呢?
其实这方面我有一个大胆的预测,会不会有人切换到一半卡住了停止切换,导致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或者存在切换过了头,导致逻辑思维强于形象思维。
果然切换到一半卡住的人被我遇到了,这是一位知乎网友,他的个人标签是:一个轻度智力障碍患者。聊天过程中,他表示他是一名自闭症患者,但无法理顺事情的关联,所以存在理解障碍。聊到这里我向他求证了一个问题,他的机械记忆力是不是很好,他认可了这个推测,原文如下:
▲ 考虑到篇幅,我只挑选了关键信息
除这位网友外,我还从其他家长口中了解到一些个例,应该也是符合的。比如有位家长他的朋友是一名职业期货投资者,他的投资决策不靠基本面分析,就看走势图形。他脑子里装了很多以往的走势,根据图形相似做出投资决策。此人身价2亿,但他老婆给他生了儿子后,为了离婚情愿净身出户,可想而知有多难相处,非常典型的阿斯伯格。还有些人可以轻松记住别人的手机号码或车牌,这类人在生活中屡见不鲜,他们未必有自闭症的核心问题(高专注度、兴趣狭隘、情绪障碍),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不平衡的状态确实存在。
逻辑思维切换障碍还影响到家长对于孩子的智力判断。由于在前期的文章中说过,自闭症的程度取决于自闭特质与智商的综合,所以很多家长都很急切知道孩子的智力水平。
由于逻辑思维切换障碍的存在,自闭特质的孩子会表现出认知差、理解力差的问题,因此就会造成家长对孩子的智力水平比较担心。此时家长还要兼顾孩子的机械记忆能力,才能客观推测孩子的智力水平。
不过,这里最大的难题是了解孩子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究竟切换到了哪一步,这个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按照计划,这期内容是我描述的自闭症7大障碍的最后一期,其余6项的内容分别是:
高专注度:导致孩子沉浸状态与断片的主因
规则偏好:导致孩子刻板行为与兴趣狭隘
档案式思维:解释孩子为什么会反应迟钝
回声语言:解释孩子为什么自言自语
感统失调:用以观察自闭症的严重程度
情绪抑制障碍:导致孩子多动及易崩溃的主因
有些读者表示,内容太过专业难懂。因为我的这一系列是要兼顾家长与专业人士看的,这就需要大量的逻辑论述。为了方便家长理解,下一期我将这几期的内容进行精编,简化论证过程,用最精简的文字方便家长理解。
微信公众号:读星星的少年
评论区开荒,我辈义不容辞
来抢第一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