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一万三千里——苏定方在公元六五九

avatar
关注

这篇文章,是我的朋友,伟大的斯基泰人后裔,胡人之子棘背龙大帝先生当年投稿的一篇文章,谨以此文纪念我国古代著名将领:








李靖徒弟,侯君集师弟,裴行俭的师父——苏定方








文中的关于战术体系的资料由我提供 简介:公元659年,唐高宗显庆四年,大唐西部边陲烽烟四起,已近古稀之年的唐朝名将苏定方披挂上阵,于短短一年的时间里翻越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两大世界屋脊,在青海孟达天池和中亚伊塞克湖先后击败吐蕃和葱岭诸国军队,征程直线距离超过6500公里。欲知详情,请观征途一万三千里——苏定方在公元六五九。 第一章 老将强军








公元659年,唐高宗显庆四年。因前年击败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并生擒贺鲁,献俘于唐高宗李治面前的战功,得封为左骁卫大将军、邢国公的苏定方,按照惯例正在东都洛阳安歇。作为一位当时已经六十八岁的老人,苏定方应该想不到,自己将要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带领大唐的军队,从青藏高原的孟达天池,一路征战到海拔三千米的中亚天山,完成一次先后跨越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的旷世远征。 苏烈字定方,这个名字尽管为许多人耳熟能详,但往往是作为白脸奸臣的形象出现的。拜《说唐演义》、《说唐后传》(又名《罗通扫北》)两部演义名著所赐,在作品里暗箭射死罗艺、乱箭伏杀天下第七条好汉罗成、逼着罗成之子罗通四门冲杀的苏定方在民间显然没有什么好评价,笔者在搜集相关资料的时候,曾不止一人对笔者说起“苏定方不就是那个射死罗成的大奸臣吗,有什么好写的。”对此笔者哭笑不得,只是感叹世事无常,作为初唐名将,曾经隳三国,擒三主的苏定方,可能绝想不到千年以后,在小说里却会落得这样一个名声。









(苏定方雕像)




考虑刘黑闼和唐朝作战的过程中先后攻陷唐朝大量州县,击败唐军包括李世绩(即说唐演义里大名鼎鼎的“牛鼻子道人”徐茂公,不过正史上的徐茂公并非道士军师,而是作为善使长槊的猛将存在)、李神通(李渊堂弟)、罗艺、薛万均(后讨伐吐谷浑、高昌,封左屯卫大将军)在内的诸多初唐名将,连作为后世演义小说里罗成原型的骁将罗士信也死于和刘黑闼的洺水围城战,其他诸如李玄通等唐朝将领更是死伤无数,那么在攻城略地里“每有战功”的苏定方肯定在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当然是以唐朝的立场。
( 《说唐》里射死好汉罗成的苏定方成为不折不扣的奸角)






所以,在隋末风云里书写了自己华丽篇章的苏定方很是沉寂了一阵子,直到贞观初年,已近不惑之年的苏定方才重新被启用,任匡道府折冲。一个上府折冲都尉在唐代也不过是领一千二百兵的四品官,对于从小到大征战无数的苏定方来说未免格局太小。但是,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短短四年后,在贞观四年唐灭东突厥之战里,苏定方率领二百弓骑兵作为李靖军的前锋,在碛口(今内蒙古善丁呼拉尔)率先发现东突厥颉利可汗的大帐,当机立断的苏定方领兵驰杀,颉利可汗仓皇逃窜,李靖随后赶到,一举击垮东突厥汗国的指挥中枢,奠定了唐对东突厥战争胜利的基础。 苏定方的成功,除了因为他有“先登陷阵”的骁勇,“攒槊骑突”的谋略,“一无所取”的清节,“大雪直进”的果决等优秀将帅品质外,和他指挥的唐军本身素质极其优秀也是关系密切。




一想到唐军,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如墙而进,人马俱碎”的唐代“神器”陌刀,或者“随逐水草,驰骋射猎”的轻骑兵。但是唐军在大唐初期东征西讨,足迹遍布从漠北草原到越南丛林,朝鲜半岛到中亚山谷的广大区域,却并不全是仰仗此二物之力。 中国古代兵书浩如烟海,但涉及到具体编制、战术细节、平常训练的却不多,大都是“战略学”而非“战术学”,即便有几本试图涉及实际战术的兵书,例如《吴子兵法》和《齐孙子》,也都是残缺严重,使得如果脱离出土文物,人们对中国古代战争就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但幸运的是,在杜佑所著《通典》中记载了《大唐卫公李靖兵法》的部分内容,其文详细务实程度足以称得上是一本“唐军战术教科书”,堪比后世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与《练兵实纪》,使得我们能一窥唐军的真实面目。而考虑到李靖在初唐无可替代的名将地位,以及苏定方曾在李靖帐下作战,他的具体练兵作战之法很可能就是苏定方所率唐军的战术战法。


根据相关记载,府兵时代的唐军的基本核心编制是“大队”,即3人为1小队,5小队共15人组成1中队,3中队共45人,加上队长、队副、文书、2名旗手一共50人,组成1个“大队”。往上编制则是56个大队组成中军,76个大队组成左右虞侯军,148个大队组成左厢2军和右厢2军,一共是280个大队组成“7军”,辖14000名战斗人员,加上6000名后勤人员,一共20000人组成唐代的一个完整野战军。(注:之后《神机制敌太白阴经》的12500人军为唐玄宗募兵时代编制,与初唐府兵时代不同,在此不做多的赘述)





(唐军步兵)




在训练和作战的时候,每大队采取“战锋”的基础阵形,即1名队头(大队队长)在第一排,旗手和2名副旗手在第二排,之后五排,采取7人、8人、9人、10人、11人的梯形配置,队副(副队长)手持陌刀在最后一排,作为军法官随时准备执法,大体成一个正梯形的配置。









(唐军50人大队基础队形)




这样一个五十人大队,装备的武器可以是清一色的长枪、强弩、长弓,也可以装备不同的武器,采取“花队”的形式应付狭窄地形的混战。








而7军各自的基础阵形,则以56个大队的中军为例,以每大队占地10步(1步约合1.5米),大队与大队之间间隔10步为基本要求,基础阵形如下:




5个“战锋”大队和10个“战队”大队组成第1列。




11个“驻队”大队组成第2列。




10个“奇兵”大队组成第3列,作为机动预备队使用。




20个骑兵大队组成侧翼机动力量。








共计36个步兵大队和20个骑兵队,正面展开距离为200-300步。整体成步兵分三列配置,骑兵部署在两翼的阵形样式。而多列配置的队形,方便在战斗中应付各种突发情况,例如敌人新部队的突袭,或者满足对敌人包抄的需要,最最基础的则是可以“轮换作战”,按照操典记载,如果第1列的战锋战队攻击不顺利,则骑兵和第2、3列的驻队、奇兵步兵则要上前接替发起攻击,而战锋战队步兵则有序撤回,重新整队,如果骑兵、驻队、奇兵攻击不顺利,则骑兵、驻队、奇兵撤回,战锋战队步兵重新向前发动进攻,如此反复,直到击溃敌人,这种战术对部队要求极高,但是适应性强,能够应对大多数的情况。









(唐军中军56个大队的基础阵型) 而20000人的一个唐代野战军进行布阵之时,首先将200个步兵大队拆分,组建15个150人的步兵核心大队,每核心大队实际由3个大队组成,作为中坚使用,加上剩余155个步兵大队,组成一共170队的步兵阵形。








第一列战队85队,第二列驻队85队,骑兵80大队部署在战队和驻队之中的两翼,作为机动力量使用。整体成步兵两列横阵配置,骑兵分列两翼的阵形,同样方便进行轮换作战,正面展开宽度为1700步。








在作战的时候,还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布阵法。例如灵活编组大队,构成150人、250人、450人和500人的“新大队”作战。其次在狭窄地形上可以布成纵队突击阵形,在旷野平原上则可以组成以中军为核心,其余六军围绕中军布成“六花”圆形阵的防御阵形。













(防御阵型——六花阵)




而在战术方面,与很多人想的不同,唐军尽管编制里面有“弓兵队”“弩兵队”等编制,其中弩兵队还人手一把“人马俱碎”的陌刀,专门用来发动近距离的突击,但唐军的基础战术,却基本和冷兵器时代大部分先进军队一样,围绕着长枪进行,以最基本的训练为例,试译一段如下:












“第一声角声吹完,诸大队马上布阵完毕;第二声角声吹完,诸大队马上向下压枪,举旗幡,拉弓,拔刀;第三声吹完,诸大队马上平举长枪;第四声吹完,诸队马上持长枪膝盖跪地而坐,眼睛看向大总管处大黄旗,耳听鼓声。黄旗向前押,鼓声动,则士兵一起齐喊“呜呼!呜呼!”一起向前到校场正中,持枪齐斗,喊杀其入。如果敌人败退,则可以追击30步,看敌人是否是真败,确定后骑兵追击逃敌。部队听闻鸣金声,则马上停止喊叫和追击,在胳膊上架好长枪,侧面转向,回归各队的站位。












第一声角绝,马上压枪举旗。第二声吹完,一起举长枪。第三声绝,马上聚拢。一但看到大总管处两旗交叉,即5大队合1队,也就是250人为1队,其站队法及卷旗、举长枪、聚拢队伍、作战都按照前面的进行。一看大总管处五旗交叉,即10大队合为1队,也就是500人为1队,其站队的方法法及卷旗、举长枪、聚拢队伍、作战都按照前面的进行。听第一角声吹完,即散开外250人为1队的状态,第二角声绝,即散50人为1队的状态。重复演练三度,教学完毕,各队领取赏罚。第三角声吹完,则回归大营。” 在这个训练过程中,部队除了在第一次角声那里拉弓拔刀,其他的时候都在演习长枪战术,比如平举长枪推进、跪地结长枪密集防御阵、持长枪突击等等,数只大队的整合和分散演习,也是紧紧的围绕长枪进行的,这也是长枪方阵在实战中除了强调正面冲击之外,也要求部队有快速整队转向的机动性的需求的体现。在一些其他的训练科目中,更是要求弓手和弩手“一时笼枪大叫齐入”,即放弃投射武器,手持长枪发起攻击。











发布于江西阅读 1312

全部回复

no-replies

评论区开荒,我辈义不容辞

来抢第一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