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啦其实是《辉夜姬物语》,该蹭的要蹭呀。
如果不是帖子被虎扑整没了,这个我最近两天才听说的30天挑战活动应该是我洗稿的好机会——类似的活动并不新鲜以前也参加过,不过一眼看上确实几个让人挺有表达欲的,应该也是被群里的热情感染了吧。总之就是不打算分钱,看到感兴趣的那天就随便水一下,写到哪里算哪里,也不打算认真产出,就权当是日志和备忘录性质好了。
但本意是推荐的话,也许还是应该有一定的范式和区于其它的性质:首先应该不会去聊大家太过熟悉的,比如在ACG区推荐《京吹》、《冰菓》什么的,感觉刻奇到了极致,尽量从我点的格子里找出一些rank不要那么高的;其次推荐总是要有理由,“我喜欢”这种就感觉很轻浮,写的太个人向也会失去推荐的意义,所以我会在小标题里写下一些你或许会感兴趣的理由,3-5条不等吧,可能的维度包括不限于表达、制作、花絮和外延,嫌弃我一贯絮叨的以小标题检索就就行。
推荐《辉夜姬物语》的缘起是前年高畑勋去世的时候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摒弃鸽子本性完成一篇组稿约稿之后来到我区发现连个帖子都没有,心里就很难过。所以借着我最想聊的动画电影,感觉给自己最喜欢的动画导演之一留个位置,也带着希望大家多些了解一些的期望开始吧。
理由一:如果你想更加全面或深入地了解吉卜力(或者对他们的八卦感兴趣)
感觉这个理由最不重要,但兴许我们对这个最感兴趣吧。
首先明确几个我们可能都悉知的前提:没有了宫崎骏的吉卜力一定会走向解散,而这么多年以来让吉卜力有第二种风格的只有高畑勋一人,以及他们两个人的友谊还残存多少不得而知,可宫崎骏基本上是从创作者人格和吉卜力发展的角度把高畑勋给彻底否认了(以宫崎骏对事业的态度,在上述前提下应该友谊基本上也没了)。个人不是很喜欢提及高畑勋必言宫崎骏,然而几乎是无法避免的事情,不过从这个角度切入,对了解《辉夜姬物语》和高畑勋先生倒是会有很大帮助。
高畑勋是世界范围内最能代表“动画工匠”这个词的导演,他的表达可以很沉重也可以很寡趣,但都是按着自己的心情来,沉重和寡趣与否都来自他的个人经历和近乎本能的思考,表达不重要,打磨好动画比较重要。
宫崎骏诚然带着些许童心,本质却还是一个非常强硬的表达者,不同时期他的想法或许会变,个人表达和持续不断地价值输出永远是他作为一个导演最重要的工作,甚至“动画要具备无限的想象力”和“我的动画必须承担点什么责任”的外显也是他终其一生表达的一部分,他的生命还存在一天,这种表达欲是不会停止的。
而《辉夜姬物语》是最能体现高畑勋作者特质的电影。简单来说,不管你看到吉卜力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千与千寻》还是《幽灵公主》还是《龙猫》,《辉夜姬物语》都会告诉你在吉卜力的历史上曾经也独立且骄傲地存在着看似和宫崎骏调性动画做派一致,但内核却完全不同的那个分支,而且在我的心里,比起宫崎自己会更加珍视这种不同。
为什么很多人有这样先入为主的感觉:《辉夜姬物语》是宫崎骏的作品吗?想象一下:取材神话,坚强的女性,一定要在天上飞一下,与某种价值的尖锐对立...不怪大家会有这样的想法,这些元素实在太宫崎骏了,几乎可以说是宫崎骏的执念合集了。有趣就有趣在《辉夜姬物语》包含了这一切,但却和宫崎骏的所有作品截然不同——这么说你会开始好奇了吗?可是说到这些执念,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指向是:宫崎骏的作品里这些执念最终都会往商业考量上或多或少地靠近,尽管这些不会是宫崎骏的本意,但一定会因势利导,毕竟其他公司TVA挣钱给动画电影挥霍,吉卜力的作品不挣钱就要关门了。
我们来试试看:取材神话(可以发挥画面上的想象力)、坚强的女性(同情与共情的天然视角)、尖锐对立(激烈甚至戏剧化矛盾的体现)...宫崎骏的每部作品都有商业逻辑和强类型上的落脚点。而高畑勋最奇特可能也是最被诟病的一点是:他从来都无视生意这件事。
高畑勋视角:取材神话(“我一直在想辉夜犯了什么罪,想啊想”)、飞天(《竹取物语》里就是这样的)、尖锐的对立(我只是想传达辉夜的后悔,你问我要表达什么,这个问题太难了)...所以不管是从一部动画电影还是我们所熟知的吉卜力的角度,《辉夜姬物语》都太奇异,太过于不同寻常了。第一个理由就是献给好奇这种不同寻常的人。
问题来了,既然那么不商业且私人,那还有什么看头呢?这便是理由二了。
理由二:如果你想要了解“动画艺术”或者想求证一下动画是否有艺术性
我们私下胡说八道的时候会拿宫崎骏&高畑勋类比杨德昌&侯孝贤,你们一定觉得有那么点味但好像还是黑了侯孝贤,而我觉得肉眼可见的一个共同点是,侯孝贤最追求和讲究服化道;作为“动画工匠”,高畑勋对动画这门手艺的打磨,在《辉夜姬物语》里达到了极致,可以说这是我看过最精巧恐怕没有之一的动画电影。
昨天外面那个“有迪士尼80年代水平了吗”的帖子看起来如此狭隘与可笑,是因为他不懂得在技术上实现美学表达不止一种路径,《辉夜姬物语》的一切都太迷人了。
以下大概会列举一些制作上的空前绝后,对制作不感兴趣也没有关系,主要是感知一下那种特殊和绝无仅有的心意:
1.《辉夜姬物语》的作画方式是颠覆动画行业常规的。都说宫崎骏和高畑勋两个人都深受90年代以前中国动画电影的影响,实际上宫崎骏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和那种风格背离,高畑勋反而是真正认可且一直在付诸实践的那一个。一直以来的观点都是“背景作画让吉卜力成为吉卜力”,《辉夜姬物语》的背景一改往常,使用透明水彩绘制(感谢男鹿和雄),且像国画一样大量进行留白,这本身已经非常“水墨风”了——而动画的核心还是在于人物,“如何让人物保持这种美术风格且又真实自然”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命题。在作画的学习当中最重要的就是“练线”,将线条打磨到合格原画的标准不会脱离清晰、干净,这就是我们说的清线。但为了满足刚刚提到的那个要求,一原的很多线条必须要很粗且模糊,即使吉卜力第七工作室的那些大拿们,在之前没人知道该如何清线,完全是靠田边修自己摸索,然后作画部门进行模仿。所以在写实基础上的“水墨风”,本质上是对于动画制作常识的一次挑战。
铃木敏夫说“这是动画的未来”基本上可以认为是为了营销考虑,恰恰相反,这是一种土法炼钢式的动画再造,只为满足高畑勋自己的美学追求。
2.《辉夜姬物语》我记得上色的时候是没有固有色的,这么说好像有些歧义,应该说是没有自动化颜色样本,高畑勋和几个头头经常为了一个镜头的颜色讨论五六个小时。最典型的应该是竹取翁发现小公主的时候,最开始衣服的衣领是红色,下一个镜头又变成了绿色,在真人电影里就是穿帮了。但是为了和背景协调,单单是这一张原画在上色方案上就改了七稿,而《辉夜姬物语》的镜头数(是镜头数不是枚数)是1423,大家尽可以感受一下....
3.在制作周期血崩、高畑勋开始赶分镜稿之前,高畑勋完成了应该是前期所有镜头的动检....(总之各种近乎“大跃进”口号的制作流程,在第七工作室里都真实存在过)。高畑勋最神奇的一点是放着分镜不画都要整天坐在QAR面前去一格一格看角色的动作。在《辉夜姬物语》的有个镜头里,公主撒丫子往前跑遇到正在擦地板的两个仆人,慌乱中有个微微欠身的礼节,是非常细腻且精彩的演技,就是高畑勋亲自在QAR里拖了一格实现的。
整个吉卜力固然都极尽细致,但是像高畑勋这样的全世界是独一份,甚至可以把真人导演都算进来。现在我们说高畑勋和《辉夜姬物语》就是“动画艺术”的标杆原因不言自明:没有美学表达和美学价值的作品无法称其为艺术,而它本身又具有高度的排他性和特异性,高畑勋把他自己的审美和对美的看法,通过刚刚我们看到的一系列近乎成魔的方式,放到了电影的每一个1/24秒里。不过我们都明白,艺术家大抵是不正常的,高畑勋这样做的最大问题也就在于,他把这些可能我们认为是“细节”的东西,看得比完成这部作品还要重要。或者当他因为无法正常上映而必须放弃这种工作方式时,他会觉得电影做不出来也无所谓——个人觉得比起赔钱,这才是宫崎骏最讨厌高畑勋的一点,也是他富有盛名的“拖延症”的实质——
幸好《辉夜姬物语》最终是完成了,可能高畑勋的美学观念不一定能打动你,但我很难再找到如此有作者诚意的一部电影。而且至少,我觉得真的很美,在这部作品里,我看到了高畑勋个人“梦与狂想的王国”,和另一个王国比也未见失色。
其实还有个理由三是关于《辉夜姬物语》的作者性和它想要表达什么的,但一方面是篇幅有限,另一方面我觉得高畑勋想要传达的主题虽然很棒,但不一定符合“推荐”的理由,很多人说看完辉夜姬只知道是个悲剧,却不知道作者要表达什么,这种情况一定是更适合在评论里和想要交流的人进行讨论吧,我自己心里是有很多想法,如果可以的话争取单开一篇。
稍微总结一下:之所以会在“动画电影”这一最重要的主题下里推荐《辉夜姬物语》,是因为我始终执拗地觉得高畑勋虽然在商业上失败了,但回到动画本身,他实然是伟大的吉卜力中不可忽视的一极,不仅不比宫崎骏逊色,而且有着我更喜欢的作品,一为宣扬,二为怀念。而《辉夜姬物语》它的美丽与探索,它涵容的情感和深切的表达,使它至少在我的序列里,是日本动画电影TOP3的作品。
谨纪念高畑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