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干货】盘点评价曹操八大谋士谋略水平

avatar
关注
根据裴注三国志,筛选魏书十和魏书十四中的几位主流谋士,不考虑内政等其他表现,仅考量战略局势分析、临阵破敌奇谋、识人谋断等谋略表现,逐一盘点评价。

一、荀彧
称号:王佐之才  吾之子房(曹操)
表现:1、为避战乱,荀彧举宗族迁冀州,袁绍待以上宾之礼,荀彧一眼看出袁绍难成大事,果断离开,投奔刚刚起步的菜鸡潜力股曹操。后来董卓权倾朝野,荀彧对曹操说:董卓残暴,不得善终。识人相面基本功。+0.5分
2、194年,曹操征陶谦,张邈陈宫后方叛乱。吕布以驰援名义来袭,千钧一发、众人懵逼之际,荀彧挺身主持大局,慧眼识出吕布不安好心,急招夏侯惇布局防守,启用程昱坚守鄄城。面对郭贡大军来袭高地水晶,只身创敌营,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震慑郭贡退兵(琅琊榜言侯爷闯敌营退敌兵的原型?),颇有千年后郭子仪闯回纥军营退大军的风采和气魄。曹操刚起步的存亡之秋,荀彧临危不乱,定计保全兖州三城,守住了水晶高地,一系列骚操作是对眼光、判断、应变和魄力的综合考验,堪称MVP,难度系数Max,意义Max。+3分
3、陶谦死,曹操欲东征。荀彧以汉高祖守关东,光武帝占河内为例,劝曹操首先积蓄实力,立足兖州【深固根本以制天下】,然后分兵东击陈宫,趁机收割麦子,储备谷物,一举东进打垮吕布。最后向南联合刘繇,共讨袁术,控制淮水泗水一带。若先攻徐州,城坚难破,吕布必抄后杀掠,人马困乏,首尾不能兼顾,恐失兖州根据地。曹操采纳荀彧战略,平定兖徐二州。很务实、操作性很强的战略分析,纠正了曹操的军事路线,对统一中原地区具有重要意义。+2分
4、196年,荀彧在徐州未定、局势不稳的情况下力排众议,劝谏曹操进洛勤王,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曹操被汉室封为大将军、武平侯。此策此形成了【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优势,大大提升了曹操的威望和声势,并为统一北方奠定了政治和舆论基础。政治意义重大+3分
5、曹操迎奉天子,对峙袁绍,心有戒惧。荀彧提出度胜谋胜武胜德胜【四胜论】,并以此为延伸,建议曹操先征吕布,并指出关中势多,唯韩遂马超最为关键,可派钟繇安抚韩马,处理关西事宜,确保后顾无忧。四胜论和郭嘉十胜十败一样,更多的是虚话套话、坚定信心,反倒是派钟繇安抚关西的策略更务实。+1.5分
6、面对袁绍,孔融等认为袁绍兵强马壮,主张投降。荀彧神算【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最后袁绍诸武将谋士命运皆如彧所策,有如神助,算命精彩程度犹在郭嘉算孙策之上。+1分
7、曹操官渡进退两难欲退兵。荀彧书信劝曹操以敌方十分之一的兵力画地坚守,扼住袁绍大军咽喉,待对方锐气枯竭,局势生变,用奇必胜。曹操听取建议,苦撑官渡,最终迎来乌巢拐点。荀彧的书信对局势的判断和坚定曹操信心意义重大,+1分。
8、201年,曹操欲击刘表。荀彧分析袁绍官渡一战部众离析,应一鼓作气平定河北,不给袁绍收拾残部、卷土重来、乘虚反击的机会。曹操纳其计一举歼灭仓亭袁军,袁绍主力丧失殆尽,大局已定。官渡一战曹袁对比无非从28开变成55开,双方战局远未盖棺定论。荀彧战略方向的调整,助曹操一鼓作气拿下战役拐点。+1分
9、207年,曹操伐刘表,问计荀彧,荀彧献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曹操依计,打了个荆州措手不及,刘琮投降。很精彩的战术谋略。+1.5分
总分14.5分。
古人评价:彧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日月天下之定,彧之功也——曹操
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司马懿
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举贤,行无谄赎,谋能应机。孟轲称“五百年而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其荀令君乎!太祖称“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师之去恶,不去不止”也——傅玄
昔魏武,达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东晋王导
荀文若之于曹公,则高帝之子房也——苏辙
楼主评价:纵观《荀彧传》,绝大部分干货篇幅都在记载荀彧的战略局势分析和战术谋略策划,几乎未在劝课农桑、水利赋税等内政方面着墨。从传记来看,荀彧是典型的谋臣而非政臣,扮演的是张良而非萧何的角色,曹操【吾之子房】的定位相当准确。早年荀彧【常以司马从】跟随曹操大军东征西讨,但随着兖州根据地逐渐壮大稳固,曹操把军国大事和政权运行的重任交给了荀彧,让荀彧推荐荀攸钟繇戏志才郭嘉等人代替荀彧随军画策。不考虑荀彧居中持重,处理军国政务以及推荐人才的功绩,单从谋略来看,也干货满满,堪称三国顶级。无论是深固根本以制天下,还是迎奉天子或官渡四胜论,荀彧的战略占位高,视野广,高效务实,操作性强;而从应对张邈吕布叛乱保全兖州三城,以及显出宛叶间行轻进荆州等表现来看,临危破敌、战术应变水平一流;从对袁绍以及田丰许攸审配颜良文丑等人命运的预判来看,算命水平有如神助。综合来看,荀彧谋略几无短板。

二、荀攸
称号:曹魏谋主
表现:1、十三岁看人识相,一眼看出叔父手下是杀人罪犯。+0.2分
2、因刺杀董卓入狱,狱中谈笑风生,泰然自若,料定董卓必败,自己终会获救出狱,后果然如此。没有看相算命的本事,可能都不好意思说是曹操的谋士+0.5分
3、198年,荀攸劝阻曹操征张绣,料定张绣必联合刘表抗曹,建议“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曹操不听贸然出击张绣,刘表果如攸言发兵相救,曹军失利。曹操悔不当初,听取荀攸计策设奇兵复战,大破之。精确的局势分析。+1.5分
4、曹操东征吕布受挫,欲退兵。荀攸料吕布勇而无谋,三军锐气已挫、士气消沉,陈宫谋而迟缓,建议曹操抓住战机,一鼓作气拿下吕布,并随后献计引沂河、泗河水淹下邳,生擒吕布。准确的局势分析+精彩务实的战术奇谋,对战局起到了决定性作用。+1.5分
5、官渡之战,袁绍派颜良围攻白马,曹操率军相救。荀攸分析曹军兵少不敌,应避其锋芒,引兵到延津,伪装渡河攻袁绍后方,诱使袁绍分兵,再掉头奇袭白马颜良军队,攻其不备。曹操依计,斩杀颜良,解白马之围。声东击西、分而击破,荀攸确实战术天才。+1.5分
6、白马之战后,曹操遣辎重遭遇袁绍大军追击,众将皆惧。荀攸献策以辎重诱敌,待袁军争抢辎重时突然杀个回马枪,大败敌军,诛杀文丑。临阵画策,见招拆招,还看军事奇才荀攸。+1.5分
7、官渡对峙曹操粮尽欲退兵。荀攸二话不说,献计派徐晃包抄背后奇袭袁军粮草,烧其辎重,大大提升曹军士气,动摇对方军心。+1.5分
8、许攸来降,众人皆疑,唯荀攸、贾诩2人慧眼识出许攸真降,劝曹操重用许攸,并画策乌巢,官渡之战迎来转折点。后来张合高缆来降,又是荀攸劝众将勿疑,重用之。官渡之战整个战役荀攸大放异彩,屡建奇谋,曹操官渡完胜袁绍。+1.5分
9、203年,二袁火拼。袁谭不敌袁尚,向曹操乞降。诸将皆疑,唯荀攸劝公许之。并料定刘表胸无大志、不足为惧,力排众议,劝曹操抓住袁绍二子不和的契机,先平二袁,后灭刘表,后曹操挥师北上,破袁尚斩袁谭,吞并冀州。+1.5分
总分:11.2分。
古人评价: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曹操
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曹操
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陈寿
子房之遇汉后,公达之逢魏君,史籍以为美谈,君子称其高义——王俭
运筹决胜,荀攸可比於良平。仗钺祓威,谢艾足同於方召——《全唐文》
楼主评价:荀攸作为曹操军事上的正牌谋主,战略眼光一流,但更值得称道的是两军阵前对垒,见招拆招、临阵破敌的天才战术水平。无论是东征吕布,西征张绣,还是官渡之战,荀攸都表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华。所以在曹操众谋士中,荀攸就是很多网友喜欢的典型意义上擅长军事奇谋、阵前兵法的谋士类型。但鉴于公达本人是个低调的主,反而网络人气非常差。三国志说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更遗憾的是十二奇策钟繇未能整理出来,荀攸很多精彩智计表现被埋没,甚为遗憾。

三、贾诩
称号:
表现:1、少年时被叛乱氐人抓获,假称是名将段颎外孙,成功脱险。+0.2分
2、董卓死后,贾诩献计李傕、郭汜【奉国家以征天下】反攻长安。后李傕郭汜夺权不和,贾诩又百般周旋,从中调和,回护大臣,最后设计脱身。贾诩此计对李傕郭汜当然高明,但对汉室堪称浩劫,一计乱天下一点不为过。从计策本身出发,+2.5分
3、贾诩投靠老乡段煨,看出段煨表面优待自己,但实则非常忌惮,于是舍弃优厚待遇改投张绣,张绣大喜,如鱼得水;段煨高兴,善待贾诩家人。谋己的典型案例。+0.5分
4、198年,张绣战曹操,不敌。后曹操战略撤军,张绣追击,贾诩劝阻,“不可追,追必败。”张绣不听追击,被曹操断后击败。贾诩又劝贾诩重整军队再追。张绣听从建议,收集散兵,击败曹操。此战以弱胜强,贾诩对对手的心理预判,动向分析和战术应变堪称一流,无愧顶级谋士。+1.5分
5、199年,袁绍招降张绣。张绣害怕袁绍准备同意,贾诩却当面拒绝,指出袁绍不能容人,分析曹操挟天子令诸侯,且志向远大,一定能够不计前嫌。张绣听从建议降曹。曹操大喜,接纳张绣贾诩,封官加爵。此举于曹操、张绣、贾诩三赢。+1分
6、200年,曹操官渡粮尽欲退兵。贾诩提出四胜论劝曹操坚守。后许攸来降,众人皆疑,唯独荀攸贾诩劝曹操接纳许攸,画策乌巢,战胜袁绍。看样子曹操官渡阵前是真虚,先书信问计荀彧,又问计贾诩荀攸,三个顶级谋士都不约而同反对退兵。+1.5分
7、208年,曹操南征孙权,贾诩劝阻,说应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曹操不从,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 精确的局势判断,可惜曹操未听。+1分。8、211年,曹操西征韩遂马超,贾诩献著名的离间计,写书离间马超和韩遂,使其内乱,曹操大破之。从人性的弱点入手破敌,贾诩此计对人心的把握炉火纯青,颇有陈平解白登之围的意思。+1.5分
9、曹操晚年准备立储,贾诩站曹丕,一句【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一锤定音。插手立储又能善终的,不多见。+0.5分
10、223年,曹丕欲南征,问计贾诩吴蜀先打哪个?贾诩分析吴蜀政权稳固,居险守要,不适合大举南下。曹丕不听,果然无功而返。+1分。
总分:11.2分。
古人评价: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陈寿
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曹操
汉室再乱于贾诩,终于董昭——陈亮
天下论智计并归贾氏——白居易
楼主评价:贾诩和荀攸一样,擅长随机应变,转危为安,雪中送炭,是能够在劣势和困局中倚重的谋臣。不过相对于荀攸这种擅长正统兵法的阵前军师,贾诩更多的是从对手心理和人性弱点入手,精确预判局势,制定破敌计策,计略更为诡谲阴暗莫测,颇有陈平风采。总体来说贾诩与荀攸一阴一阳,一奇一正,很好的互补,帮曹操啃下了许多硬骨头。但相对而言,贾诩乱汉室,擅自保,私德被人诟病,裴松之质疑贾诩不配二荀同传,应该贬到与程昱郭嘉的档次上去,这个就见仁见智了。鉴于贾诩为曹操的贡献力小于荀攸,排在荀攸之后。

四、董昭
称号:
表现:1、袁绍派董昭去平定打算投靠公孙瓒的钜鹿郡,董昭到任后,通过收买、欺诈、内应、拉拢、威吓等一系列手段成功平定钜鹿。综合实表现优秀。+1分
2、袁绍派董昭兼任魏郡太守,平定贼人叛乱。董昭通过离间手段,各个击破,两天内三传捷报。+0.5分
3、曹操初占兖州,面生根浅,想面见天子而不能。董昭通过张杨牵线,又写信给长安城的李傕郭汜等人上下打点协调,并向朝廷上表举介曹操为镇东将军。终于于196年,成功帮助曹操在洛阳觐见天子,并进一步排除万难,剿灭杨奉、韩暹,迎奉汉献帝迁至许都。此计是董昭对曹操两大贡献之一,自193年就开始为当时还是外人的曹操铺路,通过牵线、游说、协调、杀戮等一系列手段助曹迎奉天子,战略意义重大,过程也非常艰辛曲折。+3分
4、199年,曹操派刘备去征袁术,董昭认为刘备英勇而志向远大,不能不防。曹操不听。后来刘备果然反叛。+0.5分
5、204年,曹操围困邺城,挟持魏郡太守袁春卿的父亲,让董昭写信劝降。+0.5分
6、207年,曹操远征乌桓,在董昭的建议下开凿了平虏、泉州二渠入海通运,解决了运粮问题。+1分
7、董昭献策建立五等爵位。暗示曹操权臣做不长,有必要“更进一步”,后来引导曹操一步一步加封魏公、魏王,加九锡,设百官,定都城。这个就不多说了,对于曹魏篡汉具有实质性的一策,董昭居功至伟。+2分
8、219年,关羽围樊城。孙权密信曹操,告知将要秘密攻打江陵、公安。董昭建议曹操将此军机泄露出去,让关羽和孙权互相消耗,曹操坐收渔翁之利。此计说明董昭此时已成为曹魏智囊团里的绝对核心,参与如此机密的军事决策。+1分
9、222年,曹休伐吴,董昭精确判断受主客观因素曹休不会贸然过江,劝曹丕勿忧。后来夏侯尚欲乘胜机,率步骑制作浮桥,横渡长江。董昭从兵法的角度及时喝止,后来东吴果然追击,下雨河水暴涨,此建议避免了战术上的更大失败。董昭难得战术上的表现。+1.5分
总分:11分。
古人评价:君论此事,何其审也!正使张(良)、陈(平)当之,何以复加——曹丕
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於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陈寿
当是之时,魏有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司马懿为之谋——郝经
汉室再乱于贾诩,终于董昭——陈亮
楼主评价:没想到吧,只论干货,排在二荀贾诩之后的既不是程昱,也不是郭嘉,而是这货,而且几乎与荀攸贾诩同分,不相上下。楼主是完全按照传记干货来的,没办法,谁让董昭活得久,出谋划策多呢。特别是协助曹操迎奉天子和晋魏公加九锡这两条策略对曹操极其重要。董昭从跟随张扬开始,就为外人曹操竭心尽力的操心,真乃曹操功狗。董昭的重要性,可能被很多人忽略了。至于历史风评,自然是不太好了,不过董昭估计本来就不在乎。

五、程昱
称号:
表现:1、早年,程昱应对东阿县丞王度起义,精确分析王度的弱点,亲自率吏民杀败王度,设计破黄巾保全家乡东阿县。+1分
2、精确的为刘岱分析出公孙瓒和袁绍的实力对比,预言公孙瓒必败于袁绍。劝阻刘岱投靠公孙瓒,但同时程昱也看出刘岱难成大事,数次被招而不应,最后投奔曹操。乱世之中寻找明主是一流谋士的常规能力了。+0.5分
3、194年,曹操东征徐州,张邈陈宫叛乱,迎吕布入兖,四周郡县响应,曹操老家起火,危在旦夕。程昱受荀彧所托,奔波于东阿,兖州与范县之间,游说靳允,伏杀泛嶷,占仓亭津阻陈宫,协薛悌守兖州,最终和荀彧一起守住水晶高地。曹操事后,拉着程昱的手说:“若非程卿之力,吾无所归矣。”程昱职业生涯高光。+2分
4、194年,曹操战吕布受挫,处境困难,欲投靠袁绍被程昱及时劝阻。+1分
5、196年,和荀彧一起力劝曹操大胆迎奉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从武帝纪记载来看,程昱应该属于从谋,本传未记载。+1分
6、198-199年,看出刘备乃世之枭雄,两次劝曹操杀刘备未被采纳。+0.5分
7、200年官渡之战,程昱七百兵守鄄城,面临袁绍十万大军毫不畏惧,料定袁绍见其兵寡反而不敢进兵,谢绝曹操援兵。后袁绍果不敢来犯。(颇有空城计风采)。+1分
8、202年,程昱引军与曹操会师黎阳,讨伐袁谭、袁尚。和李典商定,坚持从水道出发,利用对手懈怠之心击破对手。+1分
9、曹操征荆州,刘备投孙权,众人皆认为孙权会杀刘备,唯程昱分析出孙权不杀刘备反而会援助刘备,与之结盟,共同抗曹。+0.5分
10、力排众议劝曹丕不杀河间叛乱降者,后果然得到曹操赞赏。+0.5分
总分:9分。
古人评价:程昱有谋,能断大事。——王彧
程昱之胆,过于贲育——曹操
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於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陈寿
曹操牧兖州,州叛迎吕布,郡县八十城皆应之,唯鄄城、范、东阿不动,赖荀彧、程昱之力,卒全三城以待操,州境复安。古之人拔亡为存,转祸为福,如此多矣——洪迈
楼主评价:程昱性格刚烈乖张,深沉大胆,有勇有谋,曹操多次派程昱亲自领兵,这是程昱与其他谋士不一样的地方。最出彩的肯定是保全兖州三城时各种精彩微操作,展现了仲德绝佳的应变能力。相对而言,在战略层面表现不错,但非顶尖。整体而言,程昱谋略水平在众谋士中处于中游。

六、郭嘉
称号:
表现:1、郭嘉北见袁绍大失所望,对辛评郭图说袁绍难成大事,遂离去。后被荀彧推荐给曹操。曹操的谋士都是袁绍挑剩下的。+0.5分
2、曹操惧怕袁绍,郭嘉提出十胜十败(鉴于和荀彧四胜四败大同小异,不展开说了),指出袁绍必败,曹操必胜。并建议趁袁绍北击公孙策的间隙,东征吕布,解除后患之忧。曹操早期是多怕袁绍,二荀郭嘉贾诩在不同时间节点轮番给曹操加油打气,程昱还成功劝阻了曹操投奔袁绍,醉了。+1.5分
3、198年,曹操东征吕布受挫欲退兵,郭嘉与荀攸看出吕布锐气已尽,劝曹操强攻,果然击败吕布。郭嘉传仅记载说服曹操的过程,未提水攻奇谋。应该是荀攸郭嘉共同劝说曹操强攻,荀攸献水攻之谋,不过无所谓了,为郭嘉+1.5分
4、200年,曹操打算消灭逃到徐州的刘备,但怕袁绍乘机来攻腹背受敌。郭嘉分析袁绍优柔寡断,来不及作出反应。刘备人心未归,立足未稳,机不可失。于是,曹操举师东征,大破刘备,生擒关羽,袁绍果然没来得及反应。准确的局势分析,帮助曹操下定决心。+1分
5、200年,曹操与袁绍对峙官渡,听闻孙策欲从背后偷袭,众人皆惧,唯独郭嘉谈笑间料定孙策“必死於匹夫之手”,劝曹操不必担心,后来孙策果然被许贡门客刺死。精彩的算命。+1分
6、202年,袁绍病死,曹操讨伐袁尚袁谭连战连捷,打算乘胜追击。郭嘉却力排众议,指出”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建议先对付刘表,静待袁氏兄弟内讧。曹操从之,谭、尚果争冀州,曹操乘机回军北上,各个击破。正史版的二虎竞食之计。+1.5分
7、曹操打算征乌桓解决边患。众将怕刘表刘备从背后袭击许都,腹背受敌,郭嘉料定刘表必不敢偷袭,劝曹操果断出击,放弃辎重,千里急袭,强攻乌桓。兵贵神速是郭嘉的风格,但此计其实只成功一般半,料刘表没错,但【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的战略意图却并未实现,现实是曹操急行军到无终,发现【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虏亦遮守蹊要,军不得进】,不但大雨磅礴道路泥泞不得进,胡虏也占据要塞早有准备,双方大雨中大眼瞪小眼颇为尴尬。幸亏田畴献计假意撤军,放风来年再战,诈敌人麻痹大意。同时奇兵密出卢龙道,奇袭柳城,最终在张辽的奋勇杀敌下,白狼山之战曹操险胜。+1分
注:关于郭嘉是否劝曹操杀刘备,魏书与傅子记载相反:魏书记载不杀,傅子记载杀。开上帝视角肯定是直接杀了,也没有后面的蜀汉了。如果按魏书记载,郭嘉-0.5分。如果按傅子记载,郭嘉+0.5分,总体不影响大局
总分:8分。
古人评价: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曹操
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曹操
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於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陈寿
以成魏之霸业者,昱、嘉之谋为多,而曹公尤痛惜嘉之死也——陈亮
楼主评价:从《郭嘉传》看,郭嘉之谋多雷同,就是曹操欲打A,但担心B从背后偷袭,造成腹背受敌的局面,此时郭嘉站出来,指出B反应迟缓/行事优柔/不足为惧,劝曹操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急行军强攻A,事后证明郭嘉果然是对的。具体分析,郭嘉善于从对手(袁绍刘表孙策)性格、心理入手,对敌方动向作出精确预判,并利用与曹操亲厚的信任关系引导老板下定决心,迅速作出正确决策。曹操信任郭嘉,是郭嘉的最大优势(刘晔哭瞎)。但两军阵前,随机应变,脱离困局,非郭嘉所长,这时候就看荀攸贾诩的了,典型的善断不善谋

七、刘晔
称号:佐世之才
表现:1、20岁的刘晔抓住曹操派使者到扬州的机会,设计杀死地痞军阀郑宝,收服郑宝手下全部兵卒,牛逼。+1分
2、孙策送礼假意交好刘勋,拜托其攻打上缭城,刘晔看出孙策不安好心,指出孙策必乘虚偷袭。刘勋不听,果然被孙策偷袭,兵败投奔曹操。一流谋士的基本功。+0.5分
3、刘晔投奔曹操后,献计先招降、再强攻,恩威并施收服众山贼,平定寿春。+0.5分
4、曹操攻汉中不利欲退兵。刘晔反对,建议连弩强攻,果然拿下汉中。刘晔又建议【得陇望蜀】,趁刘备新得蜀地根基不稳,人心未附,一鼓作气攻下蜀地。一旦刘备缓过劲,诸葛亮善治,关张能打,据险守要就来不及了。蜀地听说后人心浮动,刘备连杀多人勉强维持住稳定局面。但曹操最终未采纳此计,错失剿灭蜀汉千载良机。此计如果成行,将直接改变三国大局,也就没有后面诸葛亮北伐的故事了。刘晔对蜀汉局势的分析非常正确,因未见结果只能+1.5分。
5、曹丕问朝臣刘备会否为被孙权袭取荆州报仇,众人认为吴蜀不会发生战争。唯独刘晔认定刘备一定会为关羽出兵报仇,后果然爆发夷陵之战。孙权害怕曹魏趁虚而入,向曹丕称臣,众臣都很高兴。唯独刘晔看穿孙权的盘算,劝曹丕乘虚攻灭东吴,瓜分江东。曹丕以【伸手不打笑脸人】为由未采纳,坐失良机。夷陵之战后孙权果然翻脸,曹丕又打算讨伐,刘晔认为东吴夷陵大胜,士气正盛不能打。曹丕又不听。4、5两策堪称刘晔生涯最重要的两谋,一旦采纳极有可能成功,一举改变三分天下战局。可惜呀。+1.5分。
6、224年,曹丕亲征东吴,诸将以为孙权会亲自迎击。刘晔认为孙权见曹丕亲征,必定会以静制动,不会妄动过江。后果如刘晔所料。曹丕尴尬退兵。+1分。
7、魏讽名声在外,唯独刘晔看出魏讽天生反骨,日后必反,曹操不听,结果魏讽果然谋反。+0.5分。
8、孟达降曹功大,唯独刘晔看出孟达天生反骨,日后必反,曹丕不听,结果孟达果然谋反。+0.5分。
9、公孙渊一代枭雄,唯独刘晔看出公孙渊天生反骨,日后必反,曹叡不听,结果公孙渊果然谋反。论相面,还得看刘晔。+0.5分。
总分:7.5分。
古人评价:故在魏,则荀攸、贾诩之算无遗策,郭嘉、刘晔之才策谋畧,管宁之渊雅高尚,毛玠之典选清正——章如愚
晔有胆智,言之皆有形——傅玄
晔有佐世之才——许劭
楼主评价:刘晔作为谋臣的一生堪称悲剧。如果说他和曹魏谁最像?无疑是荀彧,都擅长大战略。刘晔对天下大局走势的把握在三国堪称顶级。虽然早期曹操和刘晔也有过【授晔以心腹之任;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的蜜月期,但总的来看,无论是曹操,还是曹丕曹叡对他的计策大都漠视甚至无视,所有智计付诸东流。刘晔不但未能如诸葛亮大展宏图,也未能达到荀彧鲁肃的高度。原因也许有2点,一是刘晔作为汉室宗亲的身份让曹操父子忌惮疏远。二是刘晔个人性格,早期过于孤傲高冷不合群,晚年又为了迎合当权者逢迎上意,结果反而招致疏远。如果刘晔有曹操对郭嘉一半的信任,也不至于如此悲剧。不过三国第一算命大师的头衔,个人觉得刘晔当之无愧,二荀贾诩郭嘉可以往后稍稍。

八、蒋济
称号:
表现:1、208年,曹操赤壁大败。孙权围合肥,曹操无力救援。蒋济秘密书信扬州刺史,称步骑四万已来救援,同时故意让书信被敌军截去,孙权信以为真退兵,合肥之困得解。 三国志11欠蒋济一个言毒。+1.5分
2、209年,曹操为了防范孙权攻击,欲将淮南百姓内迁。蒋济力陈弊端坚决反对。曹操不听,结果淮南数十万百姓逃到东吴境内。+0.5分
3、219年,关羽围攻襄樊,水淹七军。曹操打算迁都。蒋济和司马懿劝阻,分析孙刘联盟存在间隙,献策游说孙权偷袭关羽后方,许诺孙权江南之地,樊城之围自解。曹操依计而行,关羽身死城失。非常阴险但又立竿见影的计策。+1.5分
4、220年,劝阻曹丕给夏侯尚下免死诏书。+0.2分
5、222年,曹仁进攻濡须口朱桓,蒋济负责分兵迷惑吴军。曹仁打算攻取江中的沙州岛,蒋济反对,认为吴军占据西岸列于上游,如果魏军进攻下游的沙州岛,只会自取灭亡。曹仁不听,果然大败。+0.5分
6、225年,曹丕亲征广陵。蒋济认为水道阻塞不利行军,曹丕不听,数千战船因河道结冰被困。有人献策将部队留在当地屯田驻守,蒋济反对,认为临近大湖、淮河,雨季水涨容易被东吴军队掠夺屯田物资,曹丕听从建议撤军。同时,蒋济让人凿了四五条河道,筑土墩截断湖水,让船前后相接,湖水冲刷,将船只导入淮河中,帮曹丕解决了大难题。+1.5分
7、228年,周鲂诈降,曹休上当进攻东吴。蒋济看出曹休凶多吉少,朱然必背后袭击,吴军正形成合围之势,建议尽快驰援曹休。不久曹休在石亭被陆逊伏击大败,中途遇到援军才得救,不至全军覆没。曹操死后,董昭蒋济都没少给曹丕曹叡擦屁股,虽然未能逆天改命阻止石亭大败。+1分。
8、232年,曹叡遣田豫进攻公孙渊,蒋济认为时机不对。曹叡不听,坚持进攻,最后战果了了。+0.5分
9、238年,司马懿征讨辽东公孙渊,公孙渊求救孙权。曹叡问蒋济孙权是否会出兵。蒋济判定孙权只会做做样子,虚张声势。+1分
10、高平陵之变,蒋济心向司马懿,写信劝曹爽交出兵权,投降免死。曹爽有了蒋济保证向司马懿投降,但被司马懿诛灭3族。蒋济羞愧难当,拒绝封赏,成为心病。这里要扣蒋济的分了,蒋济与司马懿私交甚好,但始终未看出司马懿不臣之心,心有亏于大魏。—1分
总分:7.2分。
古人评价:卿兼资文武,志节慷慨——曹丕
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辄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曹叡。
浅规,谓规图浅攻,不敢深入;吴君臣之为谋,已不逃蒋济所料矣——胡三省
蒋济高柔孙礼王观,皆魏之大臣,激于曹爽专政而辅司马懿以诛爽。爽诛懿专政,而篡弑之形成矣。济盖深悔之,故发病而没——王懋竑
楼主评价:蒋济在魏书十四中排名最末(不算刘放),主要活跃于曹丕曹叡年代。从表现来看,不论是言毒解孙权合肥之围,还是煽动孙权偷袭关羽,以及石亭之战分析战场军势,蒋济和荀攸是一个类型的,擅长阵前兵法和战术破敌,战场才是蒋济发光发热的地方,这一点和活跃在政坛上的董昭不同。只不过随着曹魏进入战略防守期,再加上曹丕曹叡非军事英才,蒋济更多的是在做擦屁股的活。另外,政坛勾心斗角,似乎非蒋济所长,最终高平陵助司马懿独揽大权,为司马篡位埋下了伏笔,蒋济也相当羞愧,从这一点上来说和算无遗策算是不搭边了。
发布于山东阅读 135311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天草凤凰园凪斗

· 广东

简单来说,荀彧荀攸两叔侄就是曹操的卧龙凤雏,如果不是荀彧那么忠于汉室而全心辅曹的话,可能三国后面就是另一回事了

亮了(90)
查看回复(3)
回复
discusser-avatar

光与尘合

· 辽宁
朝之黎明虽然个人主观因素无法避免。但楼主还是本着从传记出发,从干货出发,尽量客观分析、打分、评价。整体分析,论干货</div>第一档 荀彧14.5分</div>第二档 荀攸贾诩董昭并列11分左右,相差无几,也许如果荀攸十二奇策整理出来才能超过后两者,但目前来说,三人一档</div>第三档 程昱郭嘉刘晔蒋济 各有千秋,集中在7-9分区间。</div>收起

新中国很喜欢郭嘉各种夸

贾诩后汉书有一段挺有意思的复制一下:
唐姬,颍川人也。王薨,归乡里。父会稽太守瑁欲嫁之,姬誓不许。及李傕破长安,遣兵抄关东,略得姬。傕因欲妻之,固不听,而终不自名。尚书贾诩知之,以状白献帝。帝闻感怆,乃下诏迎姬,置园中,使侍中持节拜为弘农王妃。
贾诩要是早期遇到刘备 刘备就不会那么颠沛流离

亮了(34)
查看回复(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