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公众号:不止篮球,欢迎关注。
*原文发表于The Undefeated
对于比尔·卡特莱特而言,1991年随芝加哥公牛跨过底特律活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回忆。击败多年不胜的死敌,芝加哥人在更衣室内狂欢着,那一定是卡特莱特职业生涯最畅快的瞬间之一。
但卡特莱特没有提到那次“不辞而别”,是的,在比赛行将结束的时刻,底特律军团径直走向球员通道,没有和他们的老对手芝加哥人握手致意,这引起了轩然大波。
“我们不仅赢下了系列赛,而且还横扫了他们,我们狠狠的踢了他们的屁股,”卡特莱特说道。此后,这位功勋老臣先后五次跟随公牛夺冠,其中三次是作为球员的角色,两次是助理教练的身份。“他们(底特律活塞)直接走了?我根本不在乎。”
但很显然,29年之后,当人们再次提到这次事件时,当年公牛队的其他成员并不抱以这样的看法。
“他们直接离开了,这就像是一群婊子,”前公牛前锋霍勒斯·格兰特在《最后之舞》的第四集中说道。
对迈克尔·乔丹而言,从《最后之舞》这部纪录片播放开始,人们就目睹了他对伊赛亚·托马斯的蔑视和敌意。“没门,”乔丹说。“你别想说服我,托马斯就是个混蛋。”
时间能够愈合昔日里的很多恩恩怨怨,其中,奥尼尔与科比,魔术师与托马斯,都可以拿来作为很好的范例。不过,尽管托马斯在四年前以“友谊”这个词来描述他和乔丹的关系,但在《最后之舞》纪录片中,乔丹关于这个问题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鉴于迈克尔强大的竞争心态,他对这件事依然耿耿于怀,我对此并不感到惊讶,”丹尼斯·霍普森说道,他曾在1990-91赛季效力于公牛并最终随队夺冠,如今他已经是俄亥俄罗德斯大学的主教练。“迈克尔始终对伊赛亚心存芥蒂。”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乔丹的不满,仅仅是因为那次“不辞而别”吗?实际上,坊间有一个由来已久的传言,人们都说,在1985年全明星赛时,伊赛亚是一个希望把乔丹排除在球员之外的政治家,但他却一直否认这样的说法。
“事实绝不是这样,这从未发生过,”在2001年执教全明星赛时,托马斯说道。
可是,根据布拉德·赛勒斯的说法,无法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乔丹对伊赛亚·托马斯始终是心怀不满。
“我们都听说了全明星赛的传言故事,”赛勒斯说道,这位俄亥俄州沃伦斯维尔高地市的现任市长,曾在1986-1989年间代表公牛征战。“我认为他们双方最大的问题是,以赛亚来自芝加哥,他曾努力成为芝加哥地区最有代表性的顶级球员,但迈克的突然崛起毁了这一切,这就好像是以赛亚被芝加哥地区除名了似的,人们只记得迈克。”
后来,赛勒斯在底特律与以赛亚成为了队友,在他看来,托马斯对这一切都感到不开心。
“那场比赛里布满着人们的嫉妒之心,,当你一层层深挖时,你会发现很多东西都是有领土性的,”赛勒斯说道。“我的确没法深切体会到以赛亚的感受,当有一个外人来到你的城市,并取得了当地人的所有支持,甚至是整座城市的支持,因为这个外人的存在,人们逐渐忘记了在这里长大的孩子以赛亚,除了芝加哥的家人会继续支持着他,没有其他人会这么做了。”
当乔丹在1984年加盟NBA之后,两支球队立马就展现了敌对关系。在1988年双方首次在季后赛成为对手时,他们之间的摩擦加剧了。那年,乔丹是联盟的MVP、最佳防守球员以及全明星赛MVP,但是在季后赛里,他遭到了底特律人的围剿和粗暴对待。在这一个充满着恶意的系列赛里,公牛最终以1-4被淘汰出局。
“我后来在底特律了解到,乔丹被如此对待的原因是,活塞害怕迈克的天赋和才华,他们知道,如果不使用这样极端的方式,球队会被这位天赋异禀的运动员亲手淘汰出局,而唯一保住球队命脉的方式,就是通过恐吓。”赛勒斯说道。
实际上,在《最后之舞》的3-4集里,活塞人都承认了这一点。
“我们知道乔丹有多出色和伟大,我们必须通过身体对抗来阻止他的进攻,只有这样才能让他停下来。”伊赛亚·托马斯说道。
前活塞前锋约翰·萨利对球队的计划更是直言不讳,“只要他一进入禁区,只管去打他。”
在公牛队看来,还击底特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而扮演乔丹身边执法者角色的,则是查尔斯·奥克利,但最终事实证明,这样的策略并没能奏效。
“我们不能在他们的对抗节奏中打球,”卡特莱特说道。“我们必须打出我们自己的节奏...
“活塞是一支经验丰富的球队,他们比我们更聪明,对抗更强,得分点也更多,”卡特莱特补充道。“我知道我们拥有联盟里最出色的运动员,但是我们得打的更聪明一些,不能硬碰硬。我记得当时还是助理教练的菲尔·杰克逊说到,想要击败活塞,我们必须要沉着下来,不能让情绪充斥大脑和神经,的确,到了最后,成功就这么发生了。”
在1989年分区决赛上输给底特律人之后,杰克逊在1989-90赛季走马上任,正式成为了球队的主帅。可是,那个赛季里,他们再度倒在了底特律人的脚下。不久,公牛开始研习三角进攻。在1990-91赛季,他们取得了61胜的常规赛战绩,成为东部常规赛战绩最好的球队,在季后赛前两轮轻取尼克斯与费城之后,公牛在分区决赛与底特律活塞连续第三年狭路相逢。
“我们必须要搞清楚,我们必须要打出公牛风格的篮球,不要在对抗中过多的纠缠,”卡特莱特说道。“人们总是在谈论比尔·兰比尔,但问题是,如果他不那么打球,他就没有呈现价值的方式了。”
因此,公牛让活塞陷入了奇怪的对位,他们派斯科蒂·皮蓬防守兰比尔,这样以来,兰比尔不得不更多的被拉到外围防守,而卡特莱特则换防到丹尼斯·罗德曼。
“我们改变了比赛方式,不再纠结于身体对抗,”卡特莱特说道。“当我们输给他们的时候,他们的确是更好的球队,但两年以后,当我们变得更好时,他们已经无法阻止我们向前,我们已经准备好捧起奥布莱恩杯了,我们经历了该经历的一切。”
最终,在那个系列赛里,公牛横扫了活塞,而在最后一场比赛结束后,活塞球员直接从板凳席离开,没有对公牛进行任何的致敬和问候。
“我那会儿还很年轻,才刚刚20出头,我们赢得了系列赛,所以这件事一点也不困扰我,”霍普森说道。“随着时间推移,我渐渐理解了其中的意味,这就像是一个公园里打球的孩子,他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篮球表现,所以就抱着皮球低着头回家了,我敢肯定,如果时间能给回到1990年分区决赛,他们不会这么做的。”
随着《最后之舞》的热播,卡特莱特、赛勒斯以及霍普森都十分热切的期盼看到故事的结局。
“我是一个老派球员,我很好奇,在这部纪录片中,会有哪些事情被提及。”卡特莱特说道。
对于霍普森而言,这部纪录片帮助他重新回忆起了1991的夺冠之年。
“我在公牛队效力的时间并不长,但那绝对是一流的球会,我在芝加哥呆的很开心,”霍普森说道。“跟乔丹一起打球,实在是太梦幻了,他年少时就是那么的成熟,打球方式如此具有统治力,我不知道谁还能在那个年龄段做到这些事情,拥有如此的心态。”
遗憾的是,赛勒斯在公牛完成1990年的突破赛季之后,就离开了芝加哥,成为了活塞的一员,但是,他依然很高兴看到乔丹完成了突破和跨越。
“迈克尔喜欢找到并凸显自己的优势,他对篮球场上的技巧、知识都贪得无厌,因为这能够保持他的与众不同。”赛勒斯说道。
当然,他也像很多人一样,拥有着记恨之心,这在《最后之舞》这部纪录片之中表现的很明显了。
“我恨他们,”乔丹说道。“直到今天,这种仇恨始终存在。”
更多优质内容精彩好礼,尽在公众号:不止篮球,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