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牌的发展历史

avatar
关注
桥牌起源于欧洲,发展于美国,流行于全世界。迄今为止,桥牌运动是全世界唯一具有统一比赛规则的扑克牌游戏。
  桥牌和其他扑克牌游戏最大的区别是以“牌墩”为计分基础的。打牌时四人各出一张牌后成为一“墩”,与领出花色相同的最大的一家获得下轮领出权且与其同伴一同获得这一墩。中国国内玩的拖拉机、升级之类打法有点类似于桥牌打法,桥牌更严谨、规则更完善、更具有公平竞技性。
  桥牌的历史可以追索到16世纪在英国流行一种称为“凯旋”(Triumph) 的牌戏和后来发展的“惠斯特(Whist)。
  惠斯特的基本玩法是用四人围在一张方桌旁,相对的两人为一方,第一副由北家发牌(以后顺时针轮流发牌),第一张牌发给左手方一家,按顺时针方向牌面向下依次发牌,第52张(应该发给发牌人自己的最后一张)则翻开,让大家都看到,这张牌的花色就是这一副牌中的“将牌花色”。发完牌后,发牌人的左手一家出第一张牌。4人各出1张牌形成1“墩”。这一墩中,与领出花色相同的、牌最大的一家获得下轮领出权且与其同伴一同获得这一墩。副牌打完以后形成13墩,一方赢得6墩牌即为得到“本底墩数”。超过本底墩数的每1 个赢墩,要给赢得一方两人各记1分。因此一副牌任何一方所能够得到的分数的范围,为1到7分
  惠斯特桥牌与竞叫桥牌
  9世纪后期,惠斯特牌手中形成这样的玩法:不是翻开最后一张牌指定将牌花色,而是由发牌人在看牌之后人为地选择将牌花色(类似于我国“升级”中的“亮牌定将”),他还可以把这种权利让给同伴,由同伴确定将牌花色。这样两位牌手中间便建立了一种联系,架了一道“桥”,故名Bridge。后来将为了区别于“竞叫桥牌”、“定约桥牌”而称其为惠斯特桥牌(Bridge Whist),后来逐步产生了“明手”——庄家的同伴将牌摊在桌上,并根据庄家的指令出牌。
  到20世纪初,产生了“竞叫桥牌”(Auction Bridge):每一牌手均能像竞拍一样竞相“叫牌”,以确定主牌花色,叫牌阶数最高的人成为庄家(类似与我国“打百分”中的“抬分”),他所叫的花色成为将牌(也可以叫“无将”),并且引入了“成局奖分”、“满贯奖分”、“加倍”、“再加倍”等概念。牌手必须完成所竞叫的墩数才能得分,但最后的得分的多少仍然只与得到的墩数有关(与叫牌阶数无关)。因此竞叫桥牌的牌手总是尽可能保持较低的叫牌阶数。
  我们今天所说的桥牌, 即“定约桥牌”(Contract Bridge),是1925年由美国铁路大王、金融家哈罗德·范德比尔特(Harold Stirling Vanderbilt)设计与命名的。定约桥牌在竞叫桥牌的基础上增加了“局况”等概念,并吸收了在法国流行的“登高”牌戏的特点——完成越高的定约,得到越高的奖励,鼓励牌手将定约定到尽可能合理的高度——这是定约桥牌的魅力所在。80多年来,除了计分方面的一些小改动以外,定约桥牌的结构基本没有变化。


发布于广东阅读 1515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安邱城贾队长楼主

· 广东

卧槽,居然能过审。哈哈哈热爱桥牌的朋友过来啊

亮了(0)
回复

暂无更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