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的传武——无限制格斗中央国术馆第一届国考

avatar
关注
第一届国术国考

第一届国术国考于1928年10月1日至7日在南京举行。中央国术馆举行第一次国术考试开幕式时合影考试形
中央国术馆举行第一次国术考试开幕式时合影
由中央国术馆主办考试分三级:"县考"、"省(市)考"和"国考"。第一届国考内容主要是散打,以抽签方法点名上台对打。参赛者面戴铁丝罩,拳打脚踢,无所限制。规定击中对方1拳得1分,踢中1脚得2分,击倒对方得4分,3打2胜用淘汰制方法产生最优15名,优等30名。前3名原似授予"国士"、"侠士"和"武士"称号,后改发一纸奖状。国考分预试和正试。预试为套路表演,依评分取得正试资格。正试的内容包括徒手对抗的“拳脚门”(散打)和“摔跤门”,持械对抗为“刀剑门”(短兵器)和棍枪门(长兵器)。正试比赛不按体重分级,三打二胜,没有时间限制,没有统一的护具规定和要求,经三轮角逐,取中最优等。 民国17年(28年)第一届国考人员摘录:(摘录自99年武魂8期)  

 第一届全国武术国考,于1928年10月15日在首都南京中央体育场正式开始,这次国考的目的主要是选拔武术尖端人才,充实中央国术馆。   


  经过几轮对抗,最后剩下十七名最优胜者,这十七名没有继续再打。其原因:一是本届国考拟定选十五名最强者,以充实中央国术馆,不分胜败名次,便于在一起共事,二是会期已到,怕大量超资无法解决;三是从对抗形式来看,比赛越打越励。均为强者,互施绝技,恐出伤亡事故。因此,没有向下再打。


  原定取十五名作为优胜者,冯玉祥将军早已备好十五份奖品,胜出十七人无法分配,最后由张之江馆长劝郭长生与杨松山,为优等榜首,奖龙泉各一把,放弃最优胜者名次和冯将军的奖品,二人欣然同意。  
 
 最优15名、优等37名、中等82名、预试99名。 

  最优15名:朱国福、王云鹏、张长义、马裕甫、张英振、窦来庚、杨法武、杨士文、顾汝章、王成章、朱国桢、张维通、朱国禄、马成智、胡炯。 

  优等37名:熊维燕、庐傧、张世德、刘丕显、李先五、寇运兴、郭运昌、汪精武、王德元、刘守铭、杨宗山、沃云兴、佟忠义(河北沧县)、张文发、包刚、李连仲、兵奇吾、马化甫、姚启双、李汇亭(72岁,山东济宁)、胡凤山(河北盐山)、李连恒、武镇库、康德灏、刘占斌、马成馨、湛祖安、向武、吴桐、李庆兰、郭长生(河北沧县)、杨松山、郭世铨(江苏泰兴)、李学义(山东兖州—八极--韩化臣徒)、韩化臣(原文直隶沧州)、马英图(原文直隶沧州)、鲍仁兰(江苏泰兴)。 

  中等82名:王少周、孙信(陈子正徒)、万籁声、张长信、柳印虎(原文直隶故城--八极---李书文徒)、韩清堂、余国栋(河北沧县)、刘双桂(河北沧县)、孙玉山(河北沧县)、孙玉明(河北沧县).............. 

  预试99名:马金彪、吴图南、赵鑫洲、杨丞圃、王化成(直隶万庄–八极—王中泉徒)、田长泰(直隶南皮---八极—王中泉徒)、史玉娥、赵荣林(河北文安--八极--韩化臣徒)、何福生(披挂、八极马英图徒)、原伟、曹晏海(披挂、八极马英图徒)、郭成尧(陈子正徒)、耿德海、孟宪忠(直隶沧州盐山---八极—李书文徒、姑爷子)、傅振嵩、陈子正、尹成章





1928年国考试成绩最优秀者名单(包含他们所属的门派)如下:


朱国福(上海形意)、

王云鹏(河北蠡县戳脚)、

朱国禄(河北形意)

朱国桢(河北形意)、

张长义(上海形意)、

马裕甫(山东 查拳)、

张英振(山东 查拳)、

窦来庚(山东太乙门)、

杨法武(山东摔跤、查拳)、

杨士文(山东 迷踪拳)、

顾汝章(江苏少林)、

王成章(上海 洪拳)、

张维通(山西 六合拳)、、

马承智(安徽少林)、

胡炯(江西 字门拳)。



----------------------------------------------------------------------------------------------------------------------------------------------------------------


有关这次比赛的介绍,来源于九十年代的《武魂>>杂志,作者为凌耀华,作为上世纪我国开展的大规模传统武术挖整活动浙江省的项目负责人,其文章观点客观,引用的史料公正。



   
这次比赛由浙江省国术馆承办,遍邀各派高手,就想看看“到底谁的功夫好,谁的不好”,比赛规模空前,政界要人胡汉民、孔祥熙、孙科、宋哲元等均为大会题词,在近代很有影响。



   
比赛历时六天,比赛过程十分精彩(据说,因无录像资料不好判断但战况惨烈,与几次国考及全运会的比赛不可同日而语,被称为"拼命擂台”),但比赛结果令人惊奇——



   
和尚道士纷纷落马,南拳不敌北腿,桃李满天下的名门宗师被乳臭未干的后生追得抱头鼠窜,来自深山老林名山大川的神秘高人难过首轮,比赛的优胜者皆为中央国术馆的学员...



    



   
让我们认识一下当时的国术吧!看看当时对武术界的影响吧!再与现在的散打比较一下吧!


   
1.名满天下的高手名不副实的比比皆是,名气大的不一定能打,或者不敢上擂台,或者经擂台一检验,优劣立显,用另一名家赵道新的话来说,就是"要幺被打破了头,要幺被吓破了胆”。



   
2.大部分传统武术不能实战,乃是"虚设的套子”,不能临场实用,被当时形象地称为“空头拳术”,而优胜者自报家门时虽都是五花八门的传统门派,但无一例外的暗地另搞一套独有的格斗训练,训练内容我们不得而知,但从个别人身上可推测一二,如亚军获得者朱国禄兼练拳击,其打法当时遭一太极名家非议,说“不合国术”,其弟朱国祯要与名家请教,名家不敢迎战,在深秋的天气里竟满面是汗,看来朱的打法有拳击加腿之嫌;获得第十三名的赵道新搞了个心会掌体系,借鉴了西方的训练体系,赵曾对国术的弊端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散打王的裁判津门二张曾受教于赵,张洪俊曾获全国散打比赛亚军。



   
3.都说武术门派无优劣,但这次比赛南派选手普遍不敌北方拳师,南拳选手第一轮全部败北,有的刚交手就被打败,有的简直无还手之力,后为照顾南派,抽签时将南北分开;另太极打法毫无建树,四量难拨千斤。



   
4.比赛对社会上的空头拳术痛刺一针,“要学打擂台的拳术”成为当时练武着的要求,但持艺者看到其真实效果,反而出现一个空前保守的局面,那些为数不多的技艺再也不胥传人。如此看来,今天广泛流传的我们六千万武术爱好者练习的传统武术是否多半是那“空头拳术”?



   
5.传统与散打势如水火吗?这次比赛没有看到高深的内功,没有发人于丈外的场面,看看优胜者的打法吧,王子庆运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战术打法获得冠军,其不招不架甚至中招反击的打法颇像散打,且身高体壮,以力降人,非传统观念的以巧取胜,倒合乎现代比赛分体重级别的观念;朱国禄借鉴拳击打法,善于声东击西,虚实结合,想起了人们对散打的指责:拳击加腿;第四名曹宴海,公认的第一高手,不怕“起腿半边空”,以里缠外踢,勾挂起落易如手便的腿法横扫各路豪杰,因照顾面子,让拳获得第四,与重视腿法的散打还是有着相近的一面。其实现在的散打在试验阶段主要在武汉体院和北京体院进行,其领头人分别是温敬铭和张文广,都是当初中央国术馆的学员,散打和传统的关系他们应该更清楚。



   
6.高手在民间吗?高手不食人间烟火吗?有一江西老僧上台比试,被打塌头骨,抬上救护车;最后比赛的最优胜者都是中央国术馆的学生,相当于现在的国家队,且多来自河北山东,民间未见高手。



   
看看谁是当时真正的高手吧!第一名河北王子庆,第二名河北朱国禄,第三名河北章殿卿,第四名河北曹晏海,第五名河北胡凤山,第六名安徽马承智,第七名山东韩庆堂,第八名山东宛长胜,第九名山东祝正林,第十名山东张孝才。



    


1929年杭州国术大赛前十名资料


   
第一名王子庆河北保定柏乡县人,时年三十岁,幼从名师刘春海先生习艺,尽得其技,精擅少林拳,尤精摔角,任职中央国术馆,性情敦厚,有古豪侠之风范。



   
第二名朱国禄河北定兴县人,时年二十九岁,幼从王桂亭习形意拳,任职江苏警官学校。


   
第三名章殿卿河北保定新安乡人,时年二十五岁,十二岁时投王香斋及杨振邦两先生之门习艺,精於翻子拳、摔角、形意拳,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师。



   
第四名曹晏海:幼习滑拳,1928年4月,进入中央国术馆学习国术,从马英图习通背,从郭长生习劈挂,后随孙禄堂习拳。


   
第五名胡凤山:形意。后随孙禄堂习拳。(具体不详)


   
第六名马承智:1888-1977安徽藿丘人,幼从黄树生习少林门诸艺。甚具功力,能用手指拈碎绿豆,且周身上下不怕踢打,能举手仆人。后随孙禄堂习拳。



   
第七名韩庆堂:近代北少林长拳传人,山东即墨人,精娴北少林武技及各项点打摔拿功夫,尤精擒拿术。


   
第八名宛长胜:山东,查拳马金镖之门生。(生平不详)


   
第九名祝正森:山东人(拳种生平不详)


   
第十名张孝才:山东,查拳马金镖之门生(生平不详)


    



    
资料补充:


   
朱国禄是16岁练形意拳,18岁弃武从文。1923年朱国禄21岁时被其兄朱国福叫到上海,做朱国福的拳击陪练。并加入朱国福创办的武学会,于是再次随朱国福学习形意拳和拳击。同时兄弟两人在上海大世界表演拳击。1928年首届国术国考,福、禄、祯兄弟三人同获最优等,轰动武林。



   
章殿卿1920年投军,1925年加入李景林卫队,同时随李景林学习武术,后与李景林的女儿定亲,得李景林真传。


   
曹晏海,幼从莲阔和尚练习燕青拳多年。1929年从郭长生练披挂,并与郭结为金兰,以后又拜在孙禄堂、李景林门下习艺,并得到马英图、朱国福等人的指点,博采众长。



   
胡凤山,汤士林的弟子,1928年首届国考获优等后拜在孙禄堂先生的门下习艺。


   
马承智,1928年首届国考获最优等后拜在孙禄堂先生门下习艺。


   
韩庆堂,少林门平敬一的弟子,首届国考获优等,后拜李景林门下。


   
祝正森,青岛太乙门杨明斋的弟子。
发布于四川阅读 4538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石头真硬

· 河北

沧州武术之乡不是白说的!

亮了(0)
回复
discusser-avatar

莫问苍生楼主

至少这几百年还真没有什么民间高手的说法。

亮了(0)
回复

暂无更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