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多情剑客无情剑》中,百晓生评判了一本《兵器谱》,罗列使用各种武器的高手排名。恰好三国时代同样有使用各种兵器的高手,于是我就在这里罗列那些三国里著名的兵器。
注:
(1)兵器的强度和使用者的实力还是有很大关系的,这里的投票更像是统计对武器的喜爱度。
(2)很多兵器并未在确切史书上记载,有些是在平话、评书、或者其他小说中提及,这里也纳入统计了,其中也许会存在很多不符合正史的记载,大家不用太过计较。
(3)配图太难了,有些配图是强行放上去的,看上去有点痨,大家凑合看看吧。
(4)分为远程射击武器、枪类、刀类、其他长武器、投掷武器、剑类共计六类。
1,远程射击武器——弓、弩
弓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皇帝蚩尤时期,汉代有虎贲弓、雕弓、角端弓、路弓、强弓等。弓身多半镶有铜饰或玉饰。
弩相传为黄帝所造,汉代的弩,有用双臂拉开的「擘张弩」,和用脚踏的「蹶张弩」两种。一般古弩比弓箭射程远,诸葛亮对弩进行了改造,让得弩的连续性大大增强了。
龙舌弓:用龙筋制作弓弦的传说中的名弓,速度和准确性极高。三国时吕布用龙舌弓辕门射戟,见《三国演义》。
万石弓:中国古代十大名弓之一。用比钢铁还要坚硬但非常轻的紫檀木制作而成的弓,为三国时黄忠所用,《三国演义》中黄忠能开二石力之弓,百发百中。
鹊画弓:在《三国演义》中孙坚就曾在汜水关用过鹊画弓,但孙坚力道太猛,在射第三箭的时候,因用力太猛,拽折了鹊画弓
两石铁胎弓:王双所有。演义中记载王双身长九尺,面黑睛黄,熊腰虎背,使六十斤大刀,骑千里征宛马,开两石铁胎弓,暗藏三个流星锤,百发百中 ,有万夫不当之勇。
宝雕弓:汉献帝所用,指用金、银、珠、玉等珍宝装饰,弓身雕有花纹的弓。《三国演义》:“ 操 就讨天子宝雕弓、金鈚箭,扣满一射,正中鹿背。”
虎筋弦弓:又名麒麟弓。
吕布辕门射戟时的弓。因为是用老虎的筋作为弓弦的,所以能轻易的射到一百五十步的距离。把纪灵看得两眼发直,整个人都傻了。(和上文中的龙舌弓存在矛盾了,毕竟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不过麒麟弓这个名字大家应该相对更熟悉一点)
诸葛连弩:是三国时期蜀国的诸葛亮制作了一种连弩,又被称作元戎弩,一次能发射十支箭,火力很强,但是体积、重量偏大,单兵无法使用,主要用来防守城池和营塞。
2,枪类
长枪之物,由来最古,车战时代,将士利用长兵,弓矢之外,惟以矛为最适宜,故矛有丈八之称,枪之来,实始于此。三国有很多用枪高手。
亮银枪:亮银枪又名涯角枪、龙胆亮银枪。意思是“海角天涯无对”,为赵子龙所使用的武器。
虎头湛金枪:马超所用,其手执虎头湛金枪,枪身乃混铁精钢打造而成,长一丈五尺,枪头为镏金虎头形,虎口吞刃,乃白金铸就,锋锐无比。《隋唐演义》里元帅秦琼,《岳飞传》里第一猛将高宠 ,《明英烈》里大将常遇春用的武器。五钩神飞亮银枪:又名五钩神飞枪。评书中马超、赵云、罗成、伍云召都使用过的兵器。 与一般的枪长短一样,只是在枪缨处暗藏了五个倒钩。镔铁凝钢打造,枪长丈二,枪头一尺八。霸王枪:传说孙伯符起兵之前请当地铸造兵器的名匠取精钢锻造兵器,铸造了两把宝剑,一把名曰“赤锋”,一把名曰“霜锋”,赤锋剑自佩之,霜锋剑赐予周瑜,而枪更是经九天九夜才锻成,这是一杆狮头火纹的神枪,名曰“霸王”。天地间独一无二的一杆枪,长一丈三尺八寸四分,重六十二斤,枪尖是黄金,枪杆也是金色木料。它的尖若是刺在人身上,那人固然必死无疑,就算被枪杆扫中,也得呕血五升,轻轻一扎,人便九死一生。
诸葛枪:诸葛亮曾制造过两丈长的木柄枪和二丈五尺长的竹柄枪,都加上铁制枪头。出于《事物纪原》。这大概是三国时期最长的兵器了。
红缨梨花枪:蜀国武将赵云使用之长枪武器,枪头配上红缨,故全名为红缨梨花枪。不过一般意义上的梨花枪是指宋代李全发明的火器。
绿沉枪:姜维所用武器。绿沉枪,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枪名。多种解释。①绿沉为竹名,以绿沉竹制成的枪。②以绿色为装饰的枪。③用精铁制成的枪。
3,刀类
大刀本亦为车战时代之利器,其法初止斫砍劈勒而已,初无制敌之种种神化也。这里长刀和短刀都计入统计了。
青龙偃月刀:在中国小说《三国演义》中,青龙偃月刀为关羽所使用的兵器,书中描述青龙偃月刀重八十二斤,又名冷艳锯,关羽用其斩杀了不少武将,所以后世也称青龙偃月刀为关刀。一般青龙偃月刀大多出现于戏曲舞台,不上战场。
七星宝刀:“七星宝刀”在《三国演义》中称作“七宝刀”,在其他小说中又叫“七星宝刀”、“七星刀”。原为司徒王允所有,曹操刺杀董卓时,向王允借刀行刺,后行刺未成,曹操将此刀献给了董卓。演义原文“卓接视之,见其刀长尺余,七宝嵌饰,极其锋利,果宝刀也。” 也有传闻这是用干将莫邪制作剩余的陨铁所铸造。
松纹古锭刀:“披烂银铠,裹赤帻,横古锭刀,骑花鬃马”,这是江东猛虎孙坚的标准装备,此刀身经多次铸造,表面有松纹故而得名。
赤血刀:别名九凤朝阳刀,黄忠随刘备取南郡之时又得一把刀,颜色如血一般红,顾得名“赤血刀”,黄忠一直佩戴身上。截头大刀:截头大刀是庞德的兵器,其刀头比普通大刀短一段,但刀背却要厚不少。另南蛮孟获的部下忙牙长也用这家伙。
三尖刀:
重五十斤有余,又称三尖两刃刀。刀尖分为三支,“山”字形,中支形似剑状略高,两翼支稍低,两面开刃,锋利无比。刀柄后端有一三棱形铁鐏,纪灵曾用它两度与关羽交战。
断蒙刀:董袭武器。断蒙刀很锋利,粗厚的“绁”(绳索的意思),在它的刀锋下,迎刃而断,如庖丁解牛般轻而易举。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董元代,少果勇,自打铁作一刀。后讨黄祖于蒙冲河,元代引刀断冲头为二流,拜大司马,号断蒙刀。
幼平刀:周泰武器,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周幼平,击曹公,胜,拜平虏将军,因造一刀,铭背曰幼平。
固陵刀:潘璋武器。潘璋,拜偏将军,为擒关羽,拜固陵太守,因造一刀,铭曰固陵。
新亭侯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 :张飞,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炼赤朱山铁为一刀,铭曰新亭侯汉大将也。后被范强杀,将此刀入于吴。中国古代十大名刀之一。看似克死主人的“邪器”,与日本的名刃“妖刀村正”有得一比。其实不然,张飞曾执此刀,纵横沙场,惩奸除恶,经年累月受其正气渲染,能引天地正气,专斩天下妖邪。
太一刀:历史记载:会死,入帐下王伯升,伯升后渡江,刀落水。 太一刀,钟会伐蜀于成都所得,后落于水。这刀虽因三国人物闻名,却显然不属于三国时代的产物,估计是在地下埋了好多年,才得以重见天日。对于它的出现与消失,只能用用八个辽形容:“来得突兀,去得突然。” 是一把最难懂的刀。项羽刀:项羽刀,相传为项羽所佩之刀。《古今刀剑录》:“ 董卓,少时耕野,得一刀,无文字,四面隐起作山云文,斸玉如泥。及卓贵,示五官郎将蔡邕,邕曰此项羽之刀也。
太丘刀:邓艾佩刀。邓艾十二岁时,在陈寔(音同时)碑前拜祭,后在碑下挖出一刀,刀身黑如漆色,有三尺多长,此刀上还总是散发出“凄凄”之气,当时的人们都认为这把刀是神物。
百辟刀:三国·魏·曹操《百辟刀令》:“往岁作百辟刀五枚,适成,先以一与五官将,其馀四,吾诸子中有不好武而好文学,将以次与之。”曹植《宝刀赋》:"建安中,家父魏王命有司造宝刀五枚,以龙、虎、熊、鸟、雀为识。太子得一,余及余弟饶阳候(曹林)各得一焉,其余二枚,家父自仗之。"
吕虔刀:三国魏刺史吕虔有一宝刀,铸工相之,以为必三公始可佩带。虔以赠王祥;祥后位列三公。祥临终,复以刀授弟王览;览后仕至大中大夫。事见《晋书·王览传》。后遂以“吕虔刀”为宝刀之美称。《晋中兴书》曰:初魏徐州刺史吕虔,有佩刀,工相之,以为必三公可服此刀。虔谓别驾王祥曰:“苟非其人,刀或为害,卿有公辅之量,故以相与。”
日月刀:古代奇兵器。其为半圆形带锯齿状短兵。半圆一边有握手槽空。也有一种分日刀、月刀两口,为西凉大将韩德的四子韩琪所用。
百辟宝刀:魏太子丕造百辟宝刀三:其一长四尺三寸六分,重三斤六两。文似灵龟,名曰灵宝。其二采似丹霞,名曰含章。长四尺三寸三分,重三斤十两。其三锋似霜。刀身剑挟,名曰素质,长四尺三寸,重二斤九两。(《曹丕集,剑铭》)
龙鳞刀:曹丕所造百辟露陌刀一,长三尺二寸,状如龙文,名曰龙鳞。《典论》:魏太子丕造百辟宝刀,一曰灵宝,二曰含章,三曰素质,又作露陌刀,一名龙鳞刀。曹丕《露陌刀铭》:于铄良刀,胡炼亶时,譬诸鳞角,靡所任兹。不逢不若,永世宝持。利用卫身,以威弗治。
4,其他长兵器
方天画戟:方天画戟是一种古代兵器名称,因其戟杆上加彩绘装饰,又称画杆方天戟,是顶端作“井”字形的长戟。主要使用者有吕布等人。历史上,方天画戟通常是一种仪设之物,较少用于实战,不过并非不能用于实战,对使用者的要求极高。据《荡寇志》中祝永清与陈丽卿的谈话中描述,吕布的画戟重二十四斤。在《三国志平话》吕布之戟长一丈二。画杆方天戟的画杆似有八荒火龙之灵,触之有焚烧之感;画戟顶端利尖之处透着煞戾无匹的杀气让人凶性渐涨;方天四角之刃仿佛藏着修罗之力,迷人心智,嗜血杀戮。
丈八蛇矛:丈八蛇矛,古代兵器名。又名丈八点钢矛。全用镔铁点钢打造,矛杆长一丈,矛尖长八寸,刃开双锋,作游蛇形状,故而名之。兵器使用者有张飞、林冲、陈安等。丈八蛇矛,矛尖有如白蛇吐信,重达五十多斤的矛身,在黑色的锦絮飞舞中横扫战场,挑敌破甲,矛尖向敌阵一投,便有一名敌将被刺死在丈八蛇矛之下,是令敌将闻风丧胆的象征。铁脊蛇矛:程普用的长矛,其矛杆为铁铸,曾用它于汜水关刺死董卓的部下胡轸。而在现实中的铁脊蛇矛应是矛头为铁铸。
长柄铁锤:西羌国元帅越吉的兵器,重一百斤,因为是长柄,所以打击力比普通锤强的多,但使用者本身也要有相当的技巧和力量,使用时硬砸实架,其用法有涮、拽、挂、砸、架、云、盖等。越吉曾用它杀得关兴胆寒,并将其打落断涧,但随后就被关羽(鬼魂)打跑。铁蒺藜骨朵:古代兵器,用铁或硬木制成。一头装柄﹐一头长圆形﹐上面装有铁刺。铁蒺藜骨朵是锤的改良型,也就是在锤头上加上很多锐利尖刺,就变成蒺藜骨朵。也就是俗称狼牙棒的长柄版。在《三国演义》中铁蒺藜骨朵为五溪番王沙摩柯的兵器,原文为:“为首乃是番王沙摩柯,生得面如噀血,碧眼突出,使一个铁蒺藜骨朵,腰带两张弓,威风抖擞。”(第八十三回)
宣花斧:光闪烁的大斧,斧刃镀蘸金水,威武壮观,阔大如扇, 斧阔五寸,柄长九尺。斧面描绘金雀花纹,斧头有长刺,也可如长矛般使用,舞动起来显得粗犷、豪壮,可以显出劈山开岭的威武雄姿。斧的主要用法有:劈、砍、剁、抹、刺、撞、砸、搂、截等。凭此斧,徐晃与“虎痴”许褚混战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与关公大战八十余合,亦不分上下。
蘸金斧:东吴孙桓部将李异的兵器,是在斧头上镀金的大斧。
衠钢槊:周泰在赤壁之战时用的兵器,是纯钢的长槊。
钢鞭:钢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钝兵器,属十八般兵器之一。它是用铁做成,有节,没有锋刃,有单双之分、软硬之别。古时候尉迟恭和黄盖均使用过这类兵器。
四楞铁简:四楞铁简,蜀将傅佥的兵器,简,当为“锏”,类似鞭,四棱形,铁制。是一种盛行于宋代的兵器。曾用它打得魏将李鹏眼珠迸出。
狂歌戟:中国古代击刺勾啄短兵器。其特点一般为在端首带有横向伸出的短刃,刃锋向内,安有长柄,用以勾割或啄刺敌人。双手使用,交替攻击,使用劈、挂、刺等武技。历史上典韦和太史慈就是用狂歌戟的。
5,投掷类武器
手戟:手戟是一种供手持或投掷的兵器,类似两把匕首90度角直角形状交叉连体,一般是单手使用的,可以持双戟,也可以一手持戟、一手盾牌,还常用于投掷。《三国志》就记载了典韦带多把手戟投射杀死敌军多人。同时也是太史慈所用之物,《释名·释兵》: “手戟,手所持摘之戟也。”摘即投掷。可见手戟是一种供手持或投掷的兵器。与“卜”字形铁戟的头部相似,在直刺的旁侧有一个横出的短枝,直刺的末端似有细绳缠绕,以供手握,用时单手操持,遥掷击敌。董卓曾“拔手戟掷布”。而孙策也曾以手戟投击严白虎之弟,当即将他杀死。
飞石:飞石顾名思义就是投掷石头来杀伤敌人的武器,以石块制作而成,选石大小均可,小如黄豆,大如鸡卵;掷法有阴手、摔手之分。
水浒传中的张清和封神演义中的邓婵玉都是使用石头的高手。三国中许褚善用的暗器。向遭寇乱,聚宗族数百人,筑坚壁于坞中以御之。一日寇至,他令众人多取石子准备,亲自用飞石击之,无不中者,寇乃退去。
流星锤:是一种将金属锤头系于长绳一端或两端制成的软兵器,亦属索系暗器类。仅系一锤者,绳长约五尺,称"单流星";系两个锤者,绳长为四尺半,称"双流星"。王双曾使用过。
铜挝:铜挝是古代的兵械之一,即铜锤。马超战张飞时,马超见赢不了张飞,诈败逃走,引诱张飞来追,用它投向张飞,结果张飞有防备,躲过了。也称为"抓",古代的兵械之一,有长械、短械、软械三种之分。马超所用应为短挝,挝头似斧脑可宕击。
6,剑类
倚天剑:传为取宋玉的《大言赋》中的名句“长剑耿耿倚天外”命名。倚天剑锋锐无比,后成为宝剑之代称。一代诗仙李白,亦对之仰慕不已,《临江王节士歌》中就有“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的句子。曹操用倚天剑镇威,青釭剑杀人,其中,“倚天剑”为曹操的随身佩剑,《三国志》中曾有记载“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用的正是这把“倚天剑”。
龙泉剑:相传欧冶子和干将为铸此剑,凿开茨山,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铸剑炉旁成北斗七星环列的七个池中,是名「七星」。剑成之後,俯视剑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渊,飘渺而深邃仿佛有巨龙盤卧。是名「龙渊」。故名此剑曰「七星龙渊」,简称「龙渊剑」。程普于赤壁之战时用的宝剑。后晋张华夜观天象,见牛,斗之间有剑气照于江西,于是在灭吴之后,派预章人雷焕去丰城任官,结果在县衙后石匣中找到龙泉,太阿二剑。当时传言:公瑾周郎,谈笑独挥其麈尾;德谋程普,往来尽仗乎龙泉。
青釭剑:在明代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宝剑,削铁如泥,靶上有金嵌“青釭”二字。“曹操有宝剑二口:一名‘倚天’,一名‘青釭’;并称绝世双剑。倚天剑自佩之,青釭剑令夏侯恩佩之。后于长坂坡被赵云夺走。
雌雄双股剑:双股剑,又名鸳鸯剑,在《三国演义》中,是蜀汉昭烈帝刘备的兵器。鸳剑长三尺七寸,鸯剑长三尺四寸,利可断金。右手雌剑重六斤四两,左手雄剑重七斤十三两。
松纹厢宝剑:松纹厢宝剑共两口,南蛮王孟获和诸葛亮第一次对阵时的兵器。其剑身上镶有如松纹一样的剑纹。
孟德剑:中国古代名剑。曹操所得,上有金字铭曰孟德,三尺六寸,献帝建安二十年操於幽谷得之。
思召剑:袁绍所有,上铭曰思召。《古今注》袁绍在黎阳梦神人授一宝剑,及觉,果在卧所,铭曰思召,解思召为绍字。
飞景三剑:飞景三剑 并称百辟宝剑,曹丕做太子时命工匠精炼而成,三口剑分别叫:飞景,流采,华锋。飞景剑光似流星,长四尺二寸,重一斤十五两。流采剑色似采虹,长四尺二寸,重一斤十四两。《典论》曰,建安二十四年二月壬午,魏太子丕造百
辟宝剑,长四尺二寸。淬以清漳,厉以(石)诸。饰以文玉,表以通犀。光似流星,名曰飞景。
余好击剑,善以短乘长。选兹良金,命彼国工,精而炼之。至于百辟,其始成也。五色充炉,巨橐自鼓。灵物仿佛,飞鸟翔舞,以为宝器九,剑三:一曰飞景,二曰流采,三曰华锋。
文士剑:为汉末文学家杨修的佩剑。剑身长一尺六寸八分,篆有“杨修”二字,柄长八寸,重十四两。便作圆环形,护手及剑柄、剑鞘均为木质,吞口为紫铜质。
蜀八剑:三国蜀刘备所造。“蜀主刘备以章武元年次辛丑,采金牛山铁铸八剑,各长三尺六寸。一备自服,一与太子禅,一与梁王理,一与鲁王永,一与诸葛亮,一与关羽,一与张飞,一与赵云,并皆亮书。”
镇山剑:蜀後帝禅造,一丈二尺。廷熙二年造此巨剑以镇剑口山故名。蜀后主刘蝉造一巨剑,以镇剑口山,往往人见精光,求之不获。是世界上最长的剑。
吴六剑:吴大帝孙权所有。《古今注》载:吴大皇帝有宝剑六,一曰白虹,二曰紫电,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
百辟匕首:《典论》:“魏太子丕,造百辟匕首三,其一理似坚冰,名曰清刚;其二曜似朝日,名曰扬文,其三状似龙文,名曰龙鳞。”
皇帝吴王剑:三国时期吴国皇帝孙皓所铸之剑,剑铭“皇帝吴王”。【梁】陶宏景撰《古今刀剑录》:“孙皓以建衡元年,铸一剑,文曰皇帝吴王,小篆书。”这把剑是孙皓登基之剑,所以才在剑上专门刻上了“皇帝”二字,因此是一把“嘚瑟剑”。
流光剑:孙亮,以建兴二年,铸一剑,文曰流光,小篆书。或:欧冶子,夜遇星陨,铸损,剑无刃,文曰流光。相传,欧冶子没有成功铸成的神剑。只铸出剑身,却无论如何都无法开锋。欧冶子说,此剑开锋之日,将是山海互换之时。
大概就是以上这些了,整理了很久整理了这么多,也修改了很多次,可能会存在一些排版或者打字输入错误,还望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