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详细分析该主题之前,先上个人的结论:
由于各种原因,陈慧娴收获了远比其作品质量本身更好的传唱度和舆论影响,但从个人荣誉,时间跨度和在乐坛迎来个人标杆式时段这三个角度考虑,她本人只是短暂的到过“天后”这个级别的位置。
与她相比,郑秀文则是完全不同的情况: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港乐逐步进入“和之前截然不同的高速发展阶段”,很有意味的是,这个阶段恰好和香港作为小区域经济体迎来第一次腾飞的时机相隔不远。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直到现在,个人认为,香港乐坛一共出现了六位真正意义上的天后(且这六人无一例外,均代表着港人在音乐层面上的极大认可,本身也具备极强的个人标签)。
我认为这六人分别是——徐小凤、梅艳芳、叶倩文、王菲、郑秀文和容祖儿。
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郑秀文是上述六个人之一,而传唱度和路人缘俱佳的陈慧娴不在其内。
为什么会这么排呢?自然有其内在原因。
自梅艳芳以极强的舞台表现力和大大被低估的LIVE水准迎来属于自己的“时代”之后,港乐这个小世界难得的进入了混战阶段。
正如之前所说,在这段混乱期间,叶倩文、林忆莲、陈慧娴都曾短暂进入到天后位置。
然而可惜的是,陈慧娴在职业生涯最关键的阶段奔赴美国留学,这成为港乐世界里最经典的假设之一,也是陈慧娴粉丝们最值得一提的如果。
“如果陈慧娴从未在最巅峰阶段去美国会怎样?”
我们谁也不知道,我们能知道的是,林忆莲后来把自己的战略核心转移到了台湾,梅艳芳被电影分走精力,继而在90年前后宣布退出颁奖礼,这成了叶倩文崛起的最佳时机,叶小姐在90-93这四个年度中连续赢得《劲歌金曲》最受欢迎女歌手奖。
也是从这个阶段开始,能否赢得香港乐坛核心舆论模式下颁出的“最受欢迎女歌手”基本成为了衡量一个女歌手是否具备“天后”位置的最重要标志。
在这之后,叶倩文和林子祥结婚,王菲回港,并在93-95这三年间制霸乐坛。
与此同时,从一开始就被认为要“走少女路线唱情歌”的郑秀文,并没有停下自己的步伐,凭借扎实的表现,她在96、97和2001年三度获得《劲歌金曲》最受欢迎女歌手奖,这固然王菲将专辑重心偏到国语的关系,也和郑秀文极大丰富自己的歌唱和表演元素密不可分。
我们可以很安全的这么说,迎来蜕变之后的郑秀文完全成了一个全新的,独立的个体。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也是从这时候开始,郑秀文开始被人叫做小梅艳芳了。
原因何在呢?因为巅峰期的她真正继承了典型化香港女歌手唱跳俱佳,舞台表现力优异的华丽风格,而她在面对逆境时的努力和认真,也为她在港人中赢尽口碑。
或许也因为这些缘由,她在自己的代表作《终身美丽》中才会这么唱:是你去唤醒我,努力才能被爱慕。
综上所述,所谓“郑秀文碰瓷陈慧娴”的说法非但毫无具体逻辑参照,且没有任何事实依据。
我们当然可以再提一遍“如果陈慧娴巅峰期没去美国会怎样?”
但问题是,她的确选了这条路,如果伤病是体育竞争的一部分,那么遭遇强压选择淡出其实也是歌坛的一部分,因为这个世界真的没有如果。
而在郑秀文之外,容祖儿成了港乐整体大发展背景下最后一位天后,从我近来看过的许多帖子看来,本论坛对这个女歌手的误解,乃至对部分新时代港乐女歌手的误解,其实是非常明显的。
为了保证一定范围内的严谨,这里先上一个大数据:
历年ifpi香港地区女歌手冠军:
1985年-1987年:梅艳芳
1988年:梅艳芳、叶倩文
1989年:梅艳芳,陈慧娴
1990年:梅艳芳、叶倩文
1991-92年:叶倩文、林忆莲
1993-94年:王菲(王靖雯)
1995:彭羚【彭羚也短暂到过这个位置,个人很喜欢的女歌手】
1996-2002年:郑秀文
2003年:TWINS
2004-06年:容祖儿
2007年:郑秀文
2008、2011/2013-14年:容祖儿
2009年:卫兰
2012年:邓紫棋【GEM的港乐起点,后转到内地发展】
2015:郑秀文
作为歌手,她曾经是香港唱片销量最高的女歌手,直到现在仍然是唱片销量最高的女歌手之一。
如果你仔细看过上述内容,相信对陈慧娴和郑秀文之间孰高孰低,真的能有一个客观理智的判断,而这是讨论一切容易产生分歧的问题的大前提。
关于对新时代港乐女歌手的部分误解:
误解A:容祖儿是个只有流量的女歌手,在天后中地位相当于如今的流量鲜肉。
辟谣:容祖儿是目前香港乐坛同辈女歌手中live能力最强者,即便和后来转到内地发展的邓紫棋相比,她的LIVE水准“差距”也比想象中小得多。
她是第一个在同辈中持续唱跳8分钟仍然保持气息稳定和音准惊人程度的香港女歌手
荣誉阶段:她拥有目前所有新时代香港女歌手中最多的23首四台冠军单曲。
如果你熟悉港乐的“派台机制”,便很容易知道四台同时夺冠的难度,和所谓颁奖礼分猪肉相比,其基准含金量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
作为对比,路人缘同样出色的杨千嬅的四台冠军数是多少呢?8首!(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杨千嬅粉丝,但这的确是现实情况。)
差距之大,甚至比郑秀文和陈慧娴之间的讨论还可怕。
这也就是说,杨千嬅甚至不是彻底靠歌曲质量和唱功迎来如今的位置的,她靠的是人气、传唱度、大众对港女的认知程度,以及对歌唱演绎时无限用心用情的做法,获得了如今的声誉。
误解B:关于杨千嬅在舆论和路人粉中的喜好和实际位置。
丁太在香港有着很广泛的人气,如果说郑秀文曾经被叫做小梅艳芳,她就被叫过小郑秀文,出道时是个护士的她,曾经认为唱歌只是一时冲动,最终却成了香港女歌手中唱歌最有感情,演绎最为特别的女歌手之一。
实际情况:
她本人从未真正赢来天后级咖位,也不是LIVE水平很高的女歌手。
她的确获得过最受欢迎女歌手头衔,但恕我直言,她目前和容祖儿的差距,很可能比当初陈慧娴和郑秀文之间更大。
另一个重要问题:关于所谓“95年之后的港乐水准下滑”。
这个观点我个人并不认同,如同港乐在香港经济迎来第一波腾飞契机时获得大发展一样,97-08这段时间被业内人士广泛认为是新时代港乐迎来又一次“核心级发展”的重要阶段,港乐水准真正迎来不可逆的下滑是08年后的故事。
一般认为,迄今为止最后一首扫遍全港的“超级金曲”,同时也让大部分内地港乐迷广泛认可的好歌,正是2008年谢安琪的《喜帖街》。
这很可能恰恰是另一个重要标志。
PS: 本人自2000年开始接触港乐,至今20年,曾在粤语区生活过一小段时间,欢迎喜欢港乐的JRS多和我交流。
PS2:关于港乐的一些内容我会集中在本帖的主题帖和回复中添加,希望大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