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注:原文发表于5月17日
纪录片《最后之舞》将会留下怎样的影响呢?ESPN的这部十集纪录片在周日晚上完结了,它讲述了1990年代的乔丹和公牛队,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走近篮球史上最伟大的王朝之一的机会。如今NBA正在经历停摆,而乔丹以及他那个时代的篮球填补了这一空白。
那么,这部纪录片对乔丹的历史地位意味着什么,又将如何影响未来的超级球星呢?
ESPN的NBA专家团对本片以及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进行了反思。
乔丹彻底改变了篮球比赛
Kirk Goldsberry:在身穿公牛队服比赛的最后60秒内,迈克尔-乔丹拿了6分、贡献了一次伟大的抢断,然后投进了篮球史上最伟大的投篮之一,带领公牛队完成三连冠。
在1998年的NBA总决赛里,乔丹以一种我们从未见过的、犹如好莱坞大片结局的方式终结比赛锁定胜局,直到20多年之后,这种表现依然无可匹敌。
想想乔丹这最后三个回合的表现吧。约翰-斯托克顿在比赛还剩42秒时投进三分,让爵士领先了三分。然后,乔丹开始展现自己的意志,让世人见识了是什么让他的比赛既伟大又具有革命性。
第一回合:公牛队叫暂停。在直播中,道格-柯林斯说公牛队至少需要一次抢攻来续命。乔丹接到了一个边线球。 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大家都知道他要自己干不会传球。不过没关系,他直接冲刺过掉拜伦-拉塞尔直奔篮筐,快速得到2分,让公牛队只落后一分。
第二回合:爵士试图消耗时间,然后让卡尔-马龙在左侧三秒区背身单打完成进攻。大家都知道爵士要传球了——乔丹更是如此,他趁虚而入,从联盟历史第二得分手的手中完成了抢断。
第三回合:公牛队没叫暂停(因为他们有乔丹) 。乔丹稳稳控制住球,直到他在拜伦-拉塞尔头顶杀死比赛。这个进攻选择之所以奏效,除了那个 “推人”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乔丹刚刚在上一个进攻回合中摆脱了拉塞尔的防守在篮下得分,这才让他在这个进攻回合里有了投篮的空间。篮球就是这样。
就像在 TikTok 时代观看米凯亚-巴瑞辛尼科夫(芭蕾舞蹈家、编剧、制片人)一样,2020年重温乔丹时代也像是一场旅行。 那最后的三个回合完美地体现了乔丹的比赛风格、他的生涯高度、以及他在众多伟大球员中脱颖而出的独特形式。 他把比赛焦点转移到外线,凭借统治性的投篮创造了出色的表现。 在这个过程中,他力压内线球员,成为了“关键球”的象征。
在看完长达10个小时的比赛录像、醉醺醺的访谈和戏剧性的蒙太奇片段之后,我们又回到了如今这个在篮球史上充满不确定性的“新十年”的门口。 但有一件事是确定无疑的:没有人会再走出像迈克尔一样的篮球道路了。
乔丹信奉自己的神话
Zach Lowe:我不知道各类镜头的时间是怎么具体分配的,但总的来说,《最后之舞》更像是一部关于迈克尔-乔丹个人的纪录片,而不是一部关于1997-98年公牛队的纪录片。 制作人用早期的几集讲述了公牛队的其他几位明星,但这些剧集总是包含了乔丹对这些人的想法,以及这些人对他的意义。而当非公牛球员讨论乔丹的时候,他也会通过 iPad 得到相应的信息。
但我觉得这很好!《最后之舞》的每一秒钟我都看得津津有味。乔丹是公牛队的主角,也是现代 NBA 的主角。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或许在勒布朗-詹姆斯之前的所有人都只是那个以乔丹为中心的时代的配角。即使是现在,当乔丹默默出现在看台上时,仍然会是《露天看台》出品的NBA版“权力的游戏”中举足轻重的角色。乔丹的中心地位并不需要靠这部片子来提升。
整个纪录片的播放过程中,在一些小的时刻里,我会感觉乔丹似乎故意在叙述中灌输着这样一种说法:是他驱使着周围几乎所有的事情围绕他发生——他必须克服别人的弱点,或者帮助他们自己克服这些弱点。
当制作人提到1990年西部决赛对阵底特律活塞队的第七场比赛皮蓬的偏头痛时,镜头捕捉到乔丹正在傻笑——眼睛发亮的那种。 不管乔丹是什么意思,他和电影制作人必然知道这会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乔丹仍然不太相信皮蓬偏头痛的严重性,或者说他甚至不相信偏头痛或是任何一种疾病,能够影响他自己在一场重要比赛中的表现。 (乔丹有理由相信自己。看看他的“流感之战”[1997年总决赛第5场]以及1985-86赛季拒绝听从医生的建议治疗脚伤的经历,你懂的。)
谈到1997年赛季初丹尼斯-罗德曼被驱逐出场的一场比赛——皮蓬因为脚部手术也错过了那场比赛——乔丹回忆他当时觉得罗德曼是“把我一个人留在了那里”,因此有些愤怒。虽然这是一句随口说出的话,但它却让其他人变得颜面无存、毫无价值。他嘲笑加里-佩顿在1996年总决赛的防守。 但是对肖恩-坎普在那个系列赛中比佩顿(甚至可能是比乔丹)更出色的表现,他却几乎没有提及。
第七集也许是最令人难忘的一集,它质疑了乔丹作为队友的冷酷无情。 他打了史蒂夫- 科尔和威尔-珀杜,还嘲笑过斯科特-伯勒尔。在类似电影《洛奇》的蒙太奇式结尾中,乔丹称他不得不向队友展示赢得比赛所需要的韧性——他要“拖着”他们中的一些人前进,就跟他在队内技巧训练时赢他队友时一样。在那些时刻,具体的细节消失了,只给观众留下一个大概的直觉印象:乔丹把这些家伙变成了冠军。即使没有人明确地说出来,但是给人留下的印象是,科尔、伯勒尔以及其他所有人在关键时刻的出色表现都是被乔丹逼出来的。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都是事实。 对于公牛夺冠,乔丹比任何人都更关键。 他“严厉的爱”可能产生了一些效果。但在某种程度上,乔丹其实还低估了自己。他表现出很强的韧性和勇气,并不需要口头或身体上的攻击就能激励他人。他的工作、他的比赛、他在伤病中的表现,这种榜样的力量足以说明问题。不过到了奇才时期,垂暮之年的乔丹在实力稀松的队友身上再尝试公牛队的那一套时,就没法奏效了。
乔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和最有魅力的球员。无论彼时彼刻,还是此时此刻,他都显得所向披靡。当我看到他当年的高光集锦,或者听到“From North Carolina”和“Sometimes I dream……… ”的时候,我简直会起鸡皮疙瘩。他不需要任何微小的神化。
(译者注: "From North Carolina!"为介绍比赛开始前乔丹出场的介绍词,"Sometimes I dream ..."出自当年乔丹为佳得乐录制的广告歌。)
有些暗示甚至更加突出,因为在《最后之舞》中,乔丹在情况需要时也会退居幕后,比如关于他把伊赛亚-托马斯排挤出梦之队的争议。乔丹在纪录片中说,他从未向梦之队的组织者提起过托马斯的事情。而一些历史记录,包括《体育画报》资深记者Jack McCallum拥有的一些录音带,与他的说法是有矛盾的。
这部纪录片是一个巨大的成就。许多的画面和剪辑都让我永生难忘。听到乔丹在1996年总决赛赢得冠军后伏在地板上痛哭流涕的声音,我感到一种难得的震撼。 这部纪录片每一秒都很有趣,也很有启发性——其方式也许是连乔丹都没有预料到的。
“严厉的爱”是必要的吗?
Jackie MacMullan:当迈克尔-乔丹被追问“为什么一定要在那些缺乏运动天赋和坚韧精神的普通队友面前成为一个暴君”时,一个在《最后之舞》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就出现了。就在那个时候,表象逐渐散开。在一个短暂而不平凡的时刻,我们凝视着这个令人费解的偶像的灵魂,他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一个男人受伤的情感,这个男人除了想受人尊敬之外,还想要被人爱戴。
“休息一下。”乔丹一边指挥全体剧组工作人员暂停录制,一边忍住了那令人意想不到的眼泪。
说到对队友要求苛刻的超级明星,乔丹既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魔术师”约翰逊曾故意把球扔向老将贾马尔-威尔克斯的头部,这样后者就会习惯约翰逊的不看人传球;在1984年总决赛第三场被湖人队痛击后,拉里-伯德宣称他的队友是“胆小鬼”;科比-布莱恩特在与德怀特-霍华德的短暂合作期间无情地羞辱了对方,无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在私下。
那么,“严厉的爱”是冠军配方的必要成分吗? 乔丹热切地相信这是真的。他不得不强拖着一些天赋平平的队友一起前进,以这样的气势挑战他们,结果闹得一些人害怕他,而另一些人在不同的方面鄙视他。但这其实也为了队友们好。
如果没有这种紧张的气氛,很难说公牛队是否能赢得六个总冠军。 乔丹认为,通过不断要求他的公牛队队友在胁迫下好好表现——哪怕这胁迫是他自己制造的——他们就会在那些灯光最亮、压力最大的时候做好准备。
根据我们对乔丹以及驱使他的狭隘视野的了解,他可能确实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给队友们造成心理伤害。 对他来说,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举起拉里-奥布莱恩杯,即使这意味着一路上会有一些令人不适的互动。
我甚至猜想,回顾前队友用“混蛋”(或者更糟的用词)称呼他的镜头,可能会让乔丹感到轻微的震惊——他这么做是为了他们,为了整个团队。难道他们不明白吗?
通往伟大的道路往往是一段令人畏惧的旅程。 乔丹能在这条道路上轻盈奔跑的秘密,就在于他精准地操控着队友的情绪,以及他与队友们之间可能牺牲掉的友谊。《最后之舞》确实突出了乔丹学习如何信任队友的过程,无论是在他后来视皮蓬作为他的知己和近乎跟自己平起平坐的人,或允许菲尔-杰克逊从他的手中分走球权,又或是指望约翰-帕克森和史蒂夫-科尔等队友去投关键球。
科尔在第九集中透露,虽然他也跟乔丹一样承受了自己的父亲被谋杀的痛苦(他的父亲是贝鲁特美国大学的一名教授),但他和乔丹从来没有讨论过这些所谓的“共情之处”。“迈克尔过着与我们其他人不同的生活,”科尔说,“很难在情感上接触到他。”
然而,我们也在片中目睹了乔丹和他多年的保镖Gus Lett之间令人感伤的情谊。,Gus会在乔丹半夜打电话给他时跑到乔丹身边,为失去父亲的他而啜泣。而当Gus被诊断出癌症晚期时,乔丹一直呆在医院和他家里,给予他爱和支持。
乔丹温柔的一面肯定会让他的队友受益,但是如果他可以再来一次,我的预感是乔丹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自己。 至于结果,六枚戒指就在那里,这份篮球遗产将永远被铭记。
此外,迈克尔-乔丹一直明白“高处不胜寒”的负担:站在顶端是孤独的。
通往伟大的途中会遭遇自己的极限
Ramona Shelburne: 几年前我去度假时,曾经把自己的手机掉在了小溪里。那是个愚蠢的意外——我在晚上走路,拿出手机准备开手电筒功能,结果笨手笨脚地把它弄丢了。但是当手机掉到水里的时候,我既没有生气也没有抓狂。我笑了。
“我想这是某种征兆,”我对丈夫说。
我刚刚结束了我在赛季末的日常工作—— NBA 季后赛、选秀、自由球员和夏季联赛——感觉特别疲惫和精疲力尽。我非常需要这个假期。也许在潜意识里,我甚至想故意把手机掉到水里,确保我能远离工作愉快度假。
在看《最后之舞》时,看到职业体育界的那些最热情、最有竞争力的男人如何应对长期以来如此努力的后果,我想了很多。
有一个场景是迈克尔-乔丹在高尔夫球场上,解释他是多么感激他的教练菲尔-杰克逊,因为他理解球员们在季后赛的严酷考验中需要一天的休息时间以在球场外清理头脑,而不是在下一场比赛前多多训练。
在季后赛对阵纽约尼克斯队的比赛前夜,乔丹和他的父亲居然跑到大西洋城去赌博。
1998年赛季中期,丹尼斯-罗德曼也曾跑去拉斯维加斯与他当时的未婚妻卡门-伊莱克特拉度过48小时的假期。而在总决赛中间,他甚至到底特律与胡克-霍根玩摔角!
每年夏天,杰克逊都会骑马去他在蒙大拿州的小屋,或者主办一些冥想课程,而不是带队打训练赛。
当然,还有乔丹,他在1993年赛季结束后退役去打棒球,因为带领公牛队连续三次夺冠后,他已经筋疲力尽,他父亲被谋杀也让他心灰意冷。
如果你想具有乔丹、杰克逊、罗德曼以及公牛队其他球员在比赛中那种级别的表现,那么你需要的激情几乎不可能以一种健康的方式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有人会从中逃避。 这是一种尝试保持平衡的应对机制。但这种级别的专注、渴望和决心的水平在本质上是不稳定的。 任何一个努力逼迫自己的人所能期望的最好结果就是,当他们意识到自己或者队友达到极限时,能够将那种能量引导到一些不会导致自我毁灭的事情上。
我认为这也是杰克逊作为教练的独特天赋之一,也是他在20年的执教生涯中带出了两支能够长期争冠的球队的关键原因。 他不仅知道在什么时候给他的球员一些空间,而且知道他们为什么需要空间。他和球员之间建立的感情和信任帮助球队维持起了一个王朝。
传奇还没有结束
Brian Windhorst: 今天的超级巨星们有了一个追随迈克尔-乔丹脚步的新渠道。
20年来,他们一直在追逐他。从他的冠军,到他在鞋界的影响力和财富,再到他在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方面的统治地位、他的电影制作、他对球队的所有权,以及他将自己影响力和赚钱能力拓展得远远超出他职业生涯时间的能力。乔丹在这方面是球员中最好的。
而现在,他又有了《最后之舞》。
在过去的十年里,有许多大牌公司成立了自己的媒体或制作公司。仅在过去一周,就有凯文-杜兰特和克里斯-保罗两位球星提出了要制作纪录片的计划了。勒布朗-詹姆斯名下有两家能够大量制作内容的媒体公司。德维恩-韦德、詹姆斯-哈登和斯蒂芬-库里也在这个由明星向执行制片人转型的庞大名单上。当然,本来还有科比-布莱恩特,他曾是唯一一个得过NBA的MVP和奥斯卡奖的球员。
好吧,乔丹再次超越了他们所有人,为职业纪录片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
随着《最后之舞》的推出,关于它“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讨论已经出现得很多了。 这个时代最著名的纪录片导演肯-伯恩斯曾告诉《华尔街日报》的记者:“如果说你要对那些用于影片制作的事实施加影响的话,那就意味着某些你觉得不用体现的东西不会出现在片子里,就是这样。”
是的,没错。 这不是肯-伯恩斯的纪录片。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好。二者并不矛盾。
这部剧集是在制造神话,报仇雪恨,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有点恶毒。我们都明白这一点。而当以后詹姆斯、库里或杜兰特坐下来讲述他们的人生故事时,他们也会做同样的事情。
我们不会忘记那些直言不讳、半遮半露的幕后接触,也不会忘记那些针对对手的傲慢的笑声。伯恩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吧,但是你不得不赞扬导演杰森-海希尔在 iPad 上展示乔丹的垃圾话和捕捉他真实反应的方式,从他对已故的前公牛总经理杰里-克劳斯依然耿耿于怀的厌恶,到对他的队友们的细致分析。 所有这一切都是如此。
当一部名为《小皇帝詹姆斯》的纪录片——或者不管勒布朗的史诗纪录片叫别的什么名字——在10年或15年后上映的时候,我预计也会充满着对2016年总决赛的赞美、对德雷蒙德-格林的垃圾话、对《决定》的重新阐释以及那些像上战场前的罗马将军似的赛前演讲。
现在,人们也期待着詹姆斯会在将来谈及自己在 NBA 与中国的争议事件之后发表的看法,他曾说:“我们确实有言论自由,但这也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在《最后之舞》中,乔丹也回顾了当年自己发出的“共和党人也买鞋”的涉政言论。
乔丹并不完美,这10个小时的片子就完整地概括他的生活和篮球生涯来说也不是完美的。但两者都令人敬畏。乔丹的篮球灵感给球迷们带来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球员,他们都想成为乔丹那样,而这也让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追求卓越的乐趣。
我们希望在未来的岁月里,这部纪录片能够帮助那些追随它脚步的人创造更多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