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所谓“姜昆全靠梁左”,“姜昆离了梁左没有作品”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因为姜昆成为全国十大笑星,相声的代名词的时候,梁左还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中文系老师,没有任何一部作品面世。是姜昆发掘了梁左,不是梁左成就了姜昆。
1978年,姜昆和李文华经过长期采风,创作了名载史册的相声作品《如此照相》。幽默辛辣地演绎了动乱时期的社会奇特乱象,姜昆李文华这对从工人当中走出的相声演员一举成名。这一段相声,确实是不可多得的相声精品,而且由于其题材缘故,其可谓是史上尺度最大的作品之一,当时的评价是“拿语录找包袱儿,不要命了?”有兴趣的可以去听听看。
在那之后,姜昆和李文华一起表演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相声作品。在1978到1986年这八年间,姜昆和李文华的风头可谓一时无二,表演了许多作品。
举几个例子:
《祖爷爷的烦恼》,这是如此照相之后姜昆的招牌名作。虽然是一部宣传性质的作品,但是却通过大胆畅想李文华的未来,演绎了一段魔幻现实主义的故事。相声中,已经当上祖爷爷的李文华由于孩子太多起不出名字,把儿孙辈都用当时流行的电器品牌命名,TDK,三洋……(其实说到这里,我也想推荐李金斗陈永泉讽刺重男轻女现象的《光棍国》,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和此段有异曲同工之妙)
《错走了一步》,这也是一段宣传计划生育的作品。不过比起祖爷爷的烦恼,这个段子更侧重于孩子太多对小家庭的影响。段子中还neta了祖爷爷的烦恼,我刨我自己
《想入非非》,这是一部描述年轻人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作品。有点像三爷的《十点钟开始》
《时间与青春》《诗歌与爱情》,典型的八十年代青年作品。大逗相声翻演过
《鼻子的故事》《如此要求》,等等等等,这些快乐驿站基本都放过,大家也基本都听过,就不赘述了。
总而言之,在这几年间,小年轻姜昆,和半辈子默默无闻的李文华可谓横空出世,一举成名,成为了相声的代表人物。
1983年第一届春节晚会上,姜昆不仅担任主持人,还和李文华连续表演了三段相声,《错走了一步》《对口词》《战士之歌》,待遇已经和师父马季相同。(本届春晚还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曲艺形式,小品,由严顺开连演三段)
1985年,姜昆和李文华毫无争议地被评选为“全国十大笑星”,其他八人分别为马季、赵炎、侯耀文、石富宽、高英培、师胜杰、常宝华、郝爱民。
但是,就在这对搭档的事业逐步走向巅峰的时候,却迎来重大打击,李文华先生却因为喉癌的关系,不得不接受手术。手术之后的李文华切除喉部,不能说话,遗憾告别了钟爱的相声舞台。姜昆一下子失去了黄金搭档,事业陷入低谷。
这时候,原为马季搭档,后曾为郝爱民搭档的“笑佛”唐杰忠先生担任了姜昆的搭档位子。然而,一开始的效果并不好,由于李文华先生给人印象太深,尽管同为知名演员,唐杰忠还是有意无意模仿李文华的风格,造成了表演风格上的错乱。这对搭档一下子陷入了生涯的窘境。
就在这时,陷入瓶颈的姜昆通过梁左的母亲结识了彼时在语言学院中文系当教师的梁左,了解到了他的作品《虎口遐想》。彼时的梁左还未发表过任何作品(事实上他在世期间没有出版过任何一本自己写的小说),用姜昆的话说是“写小说什么时候能成名呢?你写相声,一下就出名了” 二人一拍即合,1986年《虎口遐想》被搬上春晚舞台,红透全国,姜昆唐杰忠的组合又一次被人们所接受。
后面的事大家基本都清楚,讽刺官僚的《电梯奇遇》、囤一被窝黄酱的《着急》、“姜昆二进宫了嘿!”的《捕风捉影》……当然还有给牛群冯巩写的小偷公司,一系列优秀的作品,不得不说梁左真的是个奇才。
还有一个最容易被忽略的,现在基本不重播的《特大新闻》,因为这段儿尺度又是很大,里面有一句叫“天安门改农贸市场”,当时又是引发了一阵大争论。那个年代,社会就是又开放又迷茫,什么玩笑能开什么不能开,大伙谁也不知道。
彻底开启了喜剧创作事业的梁左,在那之后除了写相声,还写情景喜剧,著名的《我爱我家》就是在90年代写出的。
但是,这一段黄金时期,也恰好在七年的时候戛然而止了。
1993年,姜昆上报春晚的节目同样是和梁左一起创作的《大船》,据说这是一段把国家的历程比喻为一艘大船的相声。这段相声,最终没能通过审批。(有人提醒姜昆,你们已经连续说了五年讽刺揭露型的相声,还要再继续说吗?)而梁左,从此也再也没有参与春晚节目的创作。
姜昆和唐杰忠合作了又一个经典作品《楼道曲》,这是多年来他首次没有说梁左创作的相声。
从此以后梁左专心写起了情景喜剧。
不过,春晚舞台之外,梁左和姜昆还在继续合作,写了很多相声。
其中有一段叫做《明春曲》,是一部大型相声剧,演绎了一百年相声艺人的历史和道路的艰辛,几年间在多个城市演出,广受好评。
没错,后来有一个作品叫《中国相声史》,被培养出来的观众轰下台,其实早在1997年,就已经有先人做了这样的尝试
不过这也是姜昆最后的辉煌了。
进入新世纪之后,由于姜昆体制内演员的身份,经常要到“老少边穷”各地方到处慰问演出,年逾七旬的唐杰忠先生对于日夜奔波感到疲惫,于是退居二线,并向姜昆推荐了戴志诚作为搭档。
而戴志诚,是一个无论艺术还是人品都十分平庸的演员。他与姜昆的合作,宣告着姜昆的艺术生涯走向黄昏。
一直致力于创作新锐相声,发出时代声音的“小年轻”姜昆已经年过五十,他再也跟不上时代了。
2002年,姜昆和戴志诚在春晚上表演了标志着姜昆时代彻底终结的《妙趣网生》,这是一个段子合集性质的作品,笑料比起此前可谓更足,但此次表演之后,姜昆遭到全民唾骂,无数人指责“这也能叫相声?这不是笑话大合集吗”
讽刺的是,不出几年,笑话大合集形式的相声就发扬光大,一举成为了公众最喜爱的表演形式。传统相声里面精心编制的包袱,用心塑造的人物很难看到了,演员们所要做的变成了创作或者上网搜索更多段子,然后找个由头把段子串在一起。
一直试图在舞台上继续扮演年轻人形象的姜昆,终究还是跟不上时代了。他从那个最辛辣的讽刺者i变成了被讽刺的人,尽管不知道讽刺的对不对。
写到这里差不多也该结束了。
如何评价姜昆?我想说的是,姜昆的巅峰期持续了整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跨度达二十年之久,整整二十年他都是相声的代名词,相声界的牌面。除了那些真正的相声大师,很少有演员能保持这样的巅峰期,一直在大众视野的中央。他贡献的经典作品数不胜数。
只要提到相声,你不可能绕开姜昆。你可以因为姜昆几乎不说传统相声而讨厌他,但你也无法否认没有人像他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说新相声。
毫不夸张地说,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对于相声的审查极其混乱,因为整个社会都处于迷茫之中。有时候大尺度的讽刺能上,有时候却连一丁点讽刺都能触动审查者的神经。就连少马爷的纠纷这种作品,都曾经被质疑讽刺劳动人民。
夸张一点说,也就只有姜昆,凭借他威望,还有领导的喜爱,才能让辛辣讽刺的作品一年年在春晚上上演。如今很多所谓的相声粉丝甚至不知道,其实那个高高在上的主席姜昆,才是讽刺相声的代名词。
当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姜昆如今人人喊打,基本上每个帖子的高亮都可以看到对姜昆的抹黑谩骂。
我想说的是,作为相声历史上绕不开的一个演员,你可以不喜欢他,但至少也应该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至少,如果你对整个相声历史的了解超不过一个《五十年之怪现状》的话,你应该自觉保持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