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塔秘闻》连载故事
初心建这座塔的初衷原是为了倡导泾阳、三原、高陵三县学童努力向学,所以这座塔的名字叫做“崇文”。
我国明清时期,陕西韩城科举中试者有1396人,其中有进士119人,解元11人,会元3人,状元1人,所以韩城人在京城做官的特别多,于是就有了“朝半陕,陕半韩”的局面,朝中做官者,超过一半人都是陕西人,而在这些陕西人当中,大多都是韩城人,五品以上的就有130人。对比韩城,此时的泾阳却文人不多,李尚书迷信风水,曾求教风水师。风水师经过考查研究,认为泾阳西北有一笔架山(嵯峨山、北仲山连绵起伏犹似笔架子),有架无笔,故文不盛,官不兴。应在东南方位巽位立一座文峰塔,象征着一只笔,有架有笔方出人才。李尚书想给家乡人办点实事,就修了此塔。明代以后,泾阳果然人才辈出。与梁启超齐名的科学家王征;清咸丰、同治二帝的老师泾阳县城东关人张芾;清道光皇帝倿相穆彰阿左臂右膀的泾阳县西关人聂沄;中国书法大师于右任;著名教育家杨凤轩、国学大师吴宓、左联发起人冯润障、谗家何惠玄、新文化开拓者张伯修、以及现代文学家白描(白志刚)、雷抒雁等,均出自泾阳。当代,泾阳文人也层出不穷。崇文塔是否真有此魔力,但泾阳多文人却是事实。三原的桥(龙桥),泾阳的塔(崇文塔),高陵的牌楼一枝花(高陵牌楼隽秀而美誉关中),却也是事实。“浮图杳蔼入青云,渭水泾流远近分。”“久裂不用柱,谁复东南造。削顶刺碧空,迷离云作帽。呼吸风雨声,环曲独龙道。十里长安城,缩来只一隅。下视苍苍色,可畏亦可悼。”崇文塔建成之后,众多文人雅士为它的雄姿风采赞叹不已,留下众多动人诗篇,人们说它的层次高度和宏伟的挺秀姿态直可与西安大慈恩寺的大雁塔媲美。 塔里有宽阔平缓的砖砌台阶,可曲折而上直至塔顶。每层塔檐有数层大青砖叠折外伸,形成一米余宽的腰檐平台,以供游人巡回游览。各层斗拱,砖檐椽头,以精心磨制的构件拼装,榫卯相扣,严丝合缝,并有砖雕各式各样的花纹,蔚为壮观。塔的每层檐角挂有风铃,晨曦月夜之中,风铃叮咚作响,更为古塔增添了古韵神韵。塔顶周围筑有城堡式城垛,遇有天气晴朗之时,游人凭垛远眺,巡视八方,可远望八水绕长安、骊山晚照之盛景,可观泾、渭二河之延绵壮阔。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后人猜不透塔的建造者李世达是不是因为荀子劝学中的名句启发,而要在平原地区建起这样一座崇文塔,更要把塔建的如此高大,以供人登临览胜,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评论区开荒,我辈义不容辞
来抢第一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