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到底有多少回

avatar
关注
红楼梦到底有多少回?看上去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因为我们看的流传了二百多年的全本红楼梦就是120回。但是随着上世纪胡适和俞平伯共同建立“新红学”,这个问题似乎又没看上去这么简单。

对于红楼梦的组成,由于其特殊的成书过程,大概可以分为80回前、后两大部分。首先,大家对于红楼梦前80回的存在基本上没有什么争议。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80回之后到底有多少内容,是不是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那样有81
– 120回共40回存在呢?

说到底,红楼梦到底有多少回,可以看作是红学中“高鹗续书说”这个最大争论的进一步延伸。如果80回后没有40回,那么“高鹗续书说”就会是板上钉钉;反之,如果80回后确实有40回,所谓的“高鹗续书说”可信度将一落千丈。

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有三类,分别是108回、110回和120回。所以我们确实有必要好好在整理一下现有的材料,总结一下到底哪种说法更加可信。


1.     108回

这个说法是周汝昌提出来的,他认为红楼梦以54回为分界点,呈两大扇面结构对称分布,前54回故事欢快向上,后54回故事低沉并悲剧话。其中每9回为一个小单元,共108回,对应书中要歌颂的108位女子;与另外一部“四大名著”《水浒传》中108位好汉遥相呼应。

然而,这个108回的说法之前有人提过吗?作者曹雪芹自己没说,批书者脂砚斋等人也没说,程本整理者程伟元、高鹗没说,一众清朝文人的笔记中更没有提过。也就是108回这个说法是周汝昌自己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出来的。最令人无法忍受的是,为了凑够108回,周汝昌竟然敢把前80回中79、80两回的著作权从曹雪芹手中剥夺,称这两回是“另笔后补者”(图1),因此78+30,得到了108这个数字。可是这两回完整出现在“庚辰本”中,周汝昌为了维护自己的学说,在毫无根据的情况下就称其为伪作,请问是不是太厚颜无耻了?


图1. 周汝昌“校”本《红楼梦——八十回石头记》(海燕出版社),正文67回标题注释(895页)

所以这个观点基本上可以概括周汝昌的红楼梦读书观和学术水平。表面上看起来很有道理,实际上没有任何实证支持,完全是无根之木,经不起推敲。就像周汝昌本人的很多红学观点,完全是捕风捉影、一厢情愿,严重缺乏学术的严谨性和客观性,根本就是胡编乱造。这种观点不但没有任何学术价值,反而只会误人子弟,混淆视听,给大众阅读红楼梦造成巨大的混乱,也为很多浑水摸鱼之徒提供了造假的空间。譬如周汝昌红学传人刘心武“根据脂批提示”,进行“还原”的28回续书;以及臭名昭著的伪本 “癸酉本”28回续书。这些打着“真本”幌子,内容低下的续书情节,对于大众正常阅读理解红楼梦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对红楼梦的传播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这一切,都拜毁灭红楼梦第一人——周汝昌所赐。

周汝昌本人我之前已经详细批过了 https://bbs.hupu.com/32913882.html ,这里不再重复。所以他的108回之说,大家听个乐就算了,没有任何实际价值。


2.     120回

120回是流行最广、最为大众接受的说法,因为我们现在阅读的红楼梦就是程伟元、高鹗二人整理的120回全本,所以一直以来大家对此也基本上没有什么疑问。四大名著中《水浒传》、《三国演义》也都是120回,其它比较著名的120回古典小说还有《三侠五义》。冯梦龙的“三言”虽然只是短篇小说集,三本书加起来也一共有120篇。120作为古代小说的顶点,对于红楼梦作者应该是很有吸引力的。因此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一部120回的大书比肩前人,至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关于120回这个数字,程伟元也在1791年出版的“程甲本”序言中进行了介绍(图2):

“。。。然原目一百廿卷,今所传只八十卷,殊非全本。即间称有全部者,及检阅仍只八十卷,读者颇以为撼。不妄以是书既有百廿卷之目,岂无全璧?。。。”

图2. 程甲本程伟元序影印页

这里程伟元自己也解释的很清楚了,当年他确实有先看到了红楼梦120回目录,后来自己多年收集,得到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后40回原稿。作为历史上第一号“红迷”,红楼梦正式出版的整理者,程伟元这段话的真实性自然是极高的。可惜新红学后,大量学者在无扎实证据的前提下,贸然否定程“序”的真实性,并且炮制了“高鹗续书说”来攻击后40回,实在是中华文化史上最大的冤案之一。既然大家信不过程伟元说的话,有没有其他人能证明“120回”的存在呢?

答案是有的。

首先来看清人周春在其《阅红楼梦随笔——红楼梦记》中的一段话:

“乾隆庚戌秋,杨畹耕语余云:“雁隅以重价购钞本两部:一为《石头记》,八十回;一为《红楼梦》,一百廿回,微有异同。爱不释手,监临省试,必携带入闱,闽中传为佳话。” 时始闻《红楼梦》之名,而未得见也。”

这里的庚戌秋,即乾隆五十五年(1790)秋天,在程甲本问世之前一年。话中已经明确提出了120回红楼梦的存在,也就是杨畹耕(杨芬,字九滋)告诉周春,雁隅( 徐嗣曾,字宛东)购得了一部120回抄本《红楼梦》。

再来看周春其人(1729—1815),字芚兮,号松霭,晚号黍谷居士,又号内乐村叟,海宁盐官人。清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在家候选10余年,潜研经史,刊刻自著书6种。后授广西岑溪知县。周春在《清史稿 列传》中有记载,他的话应该是可信的。

再来看另外一条证据,清人裕瑞在其笔记《枣窗闲笔——程伟元续红楼梦自九十回至一百二十回书后》一节关于红楼梦有如下记载:

“《红楼梦》一书,曹雪芹虽有志于作百二十回,书未告成即逝矣。诸家所藏抄本八十回书,及八十回书后之目录,率大同小异者,盖因雪芹改《风月宝鉴》数次,始成此书,抄家各于其所改前后第几次者,分得不同,故今所藏诸稿未能画一耳。此书由来非世间完物也。”

这段话也写得很清楚了,裕瑞知道120回红楼梦目录的存在,并且还不止一次看到过。这里我们暂不讨论后40回作者究竟是谁,但是曹雪芹原意就是创作120回的故事,在此从裕瑞这里得到了验证。

爱新觉罗·裕瑞(1771-1838),清朝宗室。读书广泛,对《红楼梦》颇有研究,著有《枣窗闲笔》,算是研究《红楼梦》续书第一人。并且裕瑞的长辈和曹雪芹是有交往的,他对于红楼梦是知道一些内幕。他所提供的这条信息,价值也是非常高的。

通过以上三处来源独立,并且可信度极高的文献资料,我们基本可以断定120回说法的可信性。

除此之外,在脂本之一的“舒序本”序言中,收藏者舒元炜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这么题道:

“惜乎《红楼梦》之观止于八十回也。全册未窥,怅神龙之无尾;阙疑不少,隐斑豹之全身。。。矧乃篇篇鱼贯,幅幅蝉联。漫云用十而得五,业已有二于三分。从此合丰城之剑,完美无难;岂其探赤水之珠,虚无莫叩。。。。就现在之五十三篇,特加雠校;借邻家之二十七卷,合付钞胥。核全函于斯部,数尚缺夫秦关;返故物于君家,璧已完乎赵舍。(君先与当廉使并录者,此八十卷也。)”

这里舒元炜虽然没有直接提到120回,但是已经指明前80回文字已经是“二于三分”,即全书应为120回;后面又言“ 核全函于斯部,数尚缺夫秦关” 取的是“秦关百二” 之意,也就是说全本《红楼梦》是120回。

红学界中重点研究的富察明义《题红楼梦》共20首七言绝句,也有可能是明义针对自己看了120回全本红楼梦所作的组诗。

当然舒元炜序和富察明义的诗这两点算是比较薄弱的间接证明,可能也有不同的理解方式。但是纵使排除这两点证据,也不应当动摇我们通过前面三条直接证据得到的“120回”结论。


3.     110(100)回

110回的说法产生于新红学时期,原因就是后来发现的前80回手抄脂本上有脂砚斋的批语暗示后面有30回,这样与前面的80回相加,得到了110回这个说法。下面我们就好好看看这是怎么一回事。

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批语,就是“庚辰本”21回的回前批,中间有这么一句话(图3):

“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见后卅回,犹不见此之妙。”

图3. 庚辰本21回回前批影印页

这条回前批也被后来的“戚序本”收录,只不过删去了一些文字,个别字句也有微调,这句暗示后30回的话是这样(图4):

“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见后之三十回,犹不见此之妙。”

和庚辰本的批语相比,这句话多了一个“之”字,并且改“卅”为“三十”。意思则完全一样。

图4. 戚序本21回回前批影印页

第二条批语出现在“庚辰本”42回的回前批(图5),其中一句话是:

“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馀,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

这句话也就是说前37回算得上是全书三分之一多了,37×3 = 111。正好大于110,所以这条脂批也暗示了全书有110回。

图5. 庚辰本42回回前批影印页

就这样,两处脂批都指明全书共110回,看上去相互印证、无懈可击。可是仔细想想,果真如此吗?

我看未必。

先来看大前提,首先是脂批的可信度到底有多高。红学界长期以来对脂批的尊崇程度可以用“迷信”二字来形容了,毫不加以甄别就字字奉为圣旨。可惜脂批的撰写者脂砚斋、畸笏叟等人连到底是谁都无从而知。他们留下的脂批也有很多错误、前后矛盾之处(详见我之前关于脂批的文章:https://bbs.hupu.com/32869852.html。作为史料,脂批的可靠性远远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高,因为任何抄手都可以顶着脂砚斋的名义在脂本中留下几句评语。所以我们对待脂批本身就要带有一种科学的怀疑态度。

然后,我们再假设以上列举的脂批都是完全可信的,那么是否就能得出110回的结论呢?

我们从第一条脂批看起。表面上,无论是庚辰本中提到的“后卅回”,还是戚序本中提到的“后之三十回”,都是暗示80回后的三十回内容。但是,这种理解方式就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也就是大家自然而然地把这“后三十回”直接连接到“前八十回”后面。换一种思维方式,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这“三十回”是指全书最后的30回内容,而这“三十回”和“前八十回”之间其实还有一部分起过渡作用的章回?假设全书有120回,脂砚斋的意思是91-120回这一共三十回的内容是和21回中的内容相呼应的,中间的81-90回是起到一个过渡的,因此没有在这条批语中涉及。因此我们不能直接就下定论红楼梦全书是80+30=110回,而应该是80+X+30,X>0。

当然很多人可能认为我这种理解方式是强词夺理。OK,那我们继续换个思维去理解这条批语的意思。这次我们从庚辰本批语的一个细节入手。

大家不妨回过头再仔细看一下图3庚辰本的影印页。那条批语实际上并不是简单的“然未见后卅回”,而是“然未见后  卅回”,也就是在“后”与“卅”之间有一个字的空白!

在戚序本中,这条批语的空白就消失了,补上了一个“之”字,这样就成为了“后之三十(卅)回”。然而庚辰本母本的成书时间1760年要早于戚本成书时间(约1770-1782年之间),戚本中的很多批语也公认是从早期脂批进行删改整理而得,因此我们不得不好好想想这个空白的出现到底是到底是而为什么。

从批语内容、结构来看,这个空白显然不是作为断句,庚辰本的批语也没有用空白作为断句用途的习惯。从空白的大小来看,大概就是一个字的距离。因此,我们有必要猜一下这个消失的字到底是什么,真的就是戚本中补加的一个无实际意义“之”字吗?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从脂批本身入手。

众所周知,脂批之所以受到广大学者、读者的重视,最重要(没有之一)的原因就是它透露了80回后的一些丢失的文稿内容。在这里我们不妨把这些批语都罗列出来:

1.第1回,甲戌本眉批:“走罢”二字真悬崖撒手,若个能行?

2.第21回,庚辰本回前批中提到:此回“娇嗔箴宝玉”、“软语救贾琏”,后回“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

3.第21回,庚辰本夹批:此意却好,但袭卿辈不应如此弃也。宝玉之情,今古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第三大病也。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

4.第25回,甲戌本眉批:通灵玉听癞和尚二偈即刻灵应,抵却前回若干《庄子》及语录机锋偈子。正所谓物各有所主也。叹不得见玉兄“悬崖撒手”文字为恨。

5.第26回,庚辰本眉批:惜“卫若兰射圃”文字无稿。叹叹!丁亥夏。畸笏叟。甲戌本回后批:前回倪二、紫英、湘莲、玉菡四样侠文皆得传真写照之笔,惜“卫若兰射圃”文字迷失无稿,叹叹!

6.第20回,庚辰本眉批:茜雪至“狱神庙”方呈正文。袭人正文标目曰“花袭人有始有终”,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7.第26回,甲戌本眉批:“狱神庙”红玉、茜雪一大回文字惜迷失无稿。(庚辰本也有此批,并且标明批书人身份及批书时间: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8.第27回,甲戌本侧批:且系本心本意,“狱神庙”回内方见。庚辰本眉批:此系未见“抄没”、“狱神庙”诸事,故有是批。丁亥夏。畸笏。

以上就是全部脂批中明确透露的丢失章节,假设这些脂批都是可信的,80回后丢失的情节大约有:1. 悬崖撒手(1回),2. 卫若兰射圃(约1回),3. 狱神庙(一大回,同“花袭人有始有终”等内容一共约5、6回),4. 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1回)。

这4处内容,相加共8或9回。也就是说,后80回的内容在正式流传前,畸笏叟等人继续给庚辰本进行批注的时候,就已经丢失了接近10回的文字了。

这么以来,我们回过头再来看脂批中透露的“后三十回”,到底是指什么呢?

通过批语,批书人暗示了“后三十回”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并且强烈希望读者们能读到这三十回文字,去感受第21回文章的精彩之处,因此才写道“然未见后之卅回,犹不见此之妙。”如果80回往后往后只有30回,批书人在知道其中10回文字已经丢失,仅残存20回的情况下,还会不会写这种批语呢?批书人是不是应该表示强烈的惋惜之情,告诉读者后面30回已经丢失了很多,大家已经无法完全领略作者的匠心独运了?
也就是说,我认为这条庚辰本和戚序本共有的脂批中透露的“后三十回”,是指80回后面的内容,在已经丢失了10回文字的前提下,还一共剩余30回的意思。这样剩余的30回,加上丢失的10回,一共40回。再加上前面已有的80回,红楼梦本来确实是一共有120回。

当然,脂批中说的“卅”或者“三十”,也不一定是实指,可能是笼统指“三十出头”。也就是丢失接近10回文字,保留下来30多回文字。

所以庚辰本中批语“后”与“卅”之间的空白本来可能是个“余”、“存”、或者“残”字,表示这“后卅回”是不完整的意思。只不过由于某种原因,抄手在抄写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部庚辰本时,没有把这个字加上(看不清?不理解?还是怕引起误会?)。等到再后来的人根据早期脂本整理戚序本批语的时候,就更加无法理解这个空白的意思了,于是就顺手添上了一个不痛不痒的“之”字。

按照这种思路,庚辰本42回的那条脂批也同样可以理解了。批书人暗示的110回,就是指丢失10回文字后剩余的110回。

当然42回这条回前批本身也有疑点,其完整文字如下:

“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馀,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这条批语的内容,自然就是对42回内容的介绍,薛宝钗私下善意提醒林黛玉之前在宴会上不小心说了“禁书”《牡丹亭》中的一句台词“良辰美景奈何天”。林黛玉开始被薛宝钗的真心打动,两人关系自此完全改善,亲如姐妹,正如批语中写的那样,“二人合而为一”。

然而有一点令我有些不解,就是批语中特意强调了“三十八回”去解释“已过三分之一有馀”。我感觉按照常理来说,此时批书已至第42回,应该非常自然的写“今书至四十二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馀”,给出读者一个大概的故事进度就足够了。批书人完全没有必要在42回的位置去强调38回来拐弯抹角让大家计算出全书有110回。作者真有意透露全书篇幅,应该在38回的时候就说“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馀”,没必要等到42回了才说出来。或者更加直接,直言全书有110回,把这个重要的信息大大方方直接告诉众人,而不是玩什么数字游戏。这里的“三十八回”,出现地实在是太刻意、太做作了,不得不令我生疑。

其实,脂批中确实有直接透露全书回目,不过不是110回,而是100回。也是一共两条,第一条出现是戚序本第二回回前批(图6):

“以百回之大文,先以此回作两大笔以冒之,诚是大观。世态人情,尽盘旋于其间,而一丝不乱,非具龙象力者,其孰能哉?”

图6. 戚序本第二回标题影印页

第二条脂批是庚辰本第25回一条朱笔眉批(图7):

“通灵玉除邪,全部百回只此一见,何得再言?僧道踪迹虚实,幻笔幻想,写幻人于幻文也。壬午孟夏,雨窗。”

图7. 庚辰本25回影印页(部分)

因此,也有人认为红楼梦全书应该只有100回。这点也就是我之前强调过的脂批本身就有很多漏洞。只不过大多数人认为这两处的“百回”不是实指只有100回,而是笼统性的概括全书的回目。数字上的不严谨,也算中国古代文人长期以来的通病了。既然这里的“百回”可以指110回,那么120回又何尝不可呢?

我们再退一步讲,如果红楼梦原本确实只有110回,那么这本书将会非常特殊。中国自古以来流传下来几百部长篇章回体小说,长度不一。短的话,最少只有20回,也有50、60到80回之间各种长度。然而长的话,数目则比较固定,一般集中在100、108和120这三个数字上。这三个数字,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都有特殊的意义,在此不再展开了。若是110回的话,恕我孤陋寡闻,确实没有听说过哪部古典小说是这个长度。纵使有的话,名声也应该不大。很难想象曹雪芹会把自己的心血之作定格在110这个有点不伦不类的数字上,没有什么意义而言。自清代以来,给红楼梦续书的人如过江之鲫,其作品质量暂且不谈,有兴趣的人可以统计一下各类作品长度如何,看看大家对110回的说法究竟有多高的认可度。

至于红楼梦的成书过程,我倒是赞成胡适的一些观点,就是“甲戌本”抄成时(1754年),此时只有前40回。考虑到甲戌本只是“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的抄本,前40回首次正式流传的时间应该更早一些。当然剩余的80回的基本文稿应该也已经完成,但是需要作者进一步进行修改雕琢。等到后来1759年时,作者又放出来40回文章,即中间的41-80回,我们就看到了包含前80回,“脂砚斋凡四阅评过” 的“己卯本”。不过中间64、67两回仍待完善,到了次年1760年“庚辰本”面世时,这两回尚未补全。此时作者的创作应该进入了第三个阶段,把重心放到了最后40回(80-120回)的修改上。按照之前的进度,这个工作至少应该需要5-7年完成。很可惜,作者曹雪芹于1763年左右逝世,未能完成第三阶段的工作,即对最后40回的修改。也就是说,作者原意创作120回的文章,在首先完成了全书大体文稿的前提下,计划以40回为一个单位,分三次正式完成全书的创作。
总结

综上所述,红楼梦全篇共120回的说法是最为可信的,至少有三条可靠性极高的史料文献可以证明,并且这个数字也并不和脂批透露的内容相违背。所谓的108回之说无任何材料支撑,纯属无稽之谈,没有任何学术价值。110(100)回之说虽然有脂批支持,但也并不严谨,可信度并不高。在没有新的可靠材料出现之前,大家应该以120回为准,这也最有利于大家正常阅读、欣赏红楼梦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阅读 5411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专杀瑶

· 河北

80回

亮了(0)
回复
discusser-avatar

陈七三

· 山东

108,,这个我信癸酉本

亮了(0)
查看回复(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