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团长我的团》电视剧分析 第二集(转帖)

avatar
关注
https://zhuanlan.zhihu.com/p/100321825
通过第一集,大家应该对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背景基本了解了。一群被打散的炮灰,每天浑浑噩噩的活着,被一个将要成为他们团长的人叫醒了魂,抢着要去缅甸胜利一回。
第二集首先是一辆宣传车,在播报着仁安羌大捷的新闻,这是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一次大胜,科普如下: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主要目的是防守滇缅公路。一方面日不落帝国逐渐没落,自己的缅甸殖民地随时可能被虎视眈眈的日军侵占,需要中国帮助防守;另一方面国民政府一直寄希望于“国际调停”、“中日谈判”、“英美支援”,也希望英国给自己一些资金、武器方面的援助。国军的新38师112、113、114三个团被派往缅甸,分别防守纳特曼克、巧克柏当两个城市以及腊戍机场。当时的师长是孙立人。
仁安羌位于缅甸中西部,是缅甸主要的石油生产中心。到了1942年,日军在中国、朝鲜、蒙古、越南、菲律宾、缅甸全面推进,如此庞大的攻势需要巨量的能源支持,但当时中国还是“贫油国”,朝鲜半岛、菲律宾群岛都没有找到足够大的油田,只有当时的缅甸仁安羌还算是个重大的石油和发电基地,所以日军在周密部署下由33师团的213、214、215联队占领了仁安羌,并派1个大队守住了拼墙河渡口,将驻守在此的英军分割为南岸、北岸两个部分,因为日军是从南方进攻的,所以北岸的军队尚无大碍,只是南岸的英军第1师主力及第7装甲旅无法北撤,被包围在了拼墙河南岸,弹尽粮缺,饮水断绝,危急万分,而北岸的部队无法过河救援。此时英军要求国军驰援南岸。驻守巧克柏当的113团团长刘放吾由英军汽车运送,迅速到达拼墙河前线。
整个战争经过分为三部分:首先是北岸之战。刘放吾团在英军炮火支援下猛攻北岸守敌,孙立人也赶往拼墙河前线,国军士气大增,经过半天战斗解决了北岸日军。但由于英军坦克陷入淤泥,且河岸开阔,完全暴露于南岸日军炮火下,无法渡河追击,只能在拼墙河两岸形成对峙。第2部分是南岸之战,经过一天部署后,国军开始渡河作战,在南岸的两个高地与日军展开拉锯战,伤亡惨重,阵地也三次被战领、三次被抢回,第3营营长张琦牺牲,最终经过浴血奋战拿下了南岸。第3部分是日军封锁英军的最后一道防线--郭贡村,且英军的传教士、随军家眷、新闻记者等也全都被关押在这里,经过战斗国军战领了郭贡村,解救了被关押的7000多人,日军向南溃逃。双方均无力发起新的攻势,所以在仁安羌形成对峙局面。
后来因整个南亚战局变动,英军主力撤往印度,日军大量增兵缅甸,孙立人部已成孤军,为避免更大损失,孙立人将部队撤往巧克柏当,随后回国。
这次解围战除了作为电视剧的大背景,还与电视剧的情节推进有几个关系:
一是对比当时国内节节败退的抗战局面,缅甸战场成为为数不多的能够取得胜利的地方,这就印证了为什么这些炮灰这么想去缅甸,因为那里有胜利,对于这些屡战屡败之人,对胜利的渴望如同瘾君子之于毒品。
二是侧面印证了这些人多么悲催,国内已经大肆宣传仁安羌大捷的时候,孙立人已经几乎在缅甸站不住脚了,随后很快就撤下来回国了。而这群炮灰正好走在了胜利的尾巴上---能胜利的仗已经打完了,当时在缅甸的英军、国军都一门心思逃命,而他们偏偏这个时候来到了缅甸。
三是呼应了后续的故事,因为这次解围战的成功,英军对国军刮目相看,在南亚战场提供了诸多便利,其中一项就是在印度开设蓝迦训练营,并向国军提供了大量武器援助。

让没经过训练的士兵上战场,就是谋杀---忘记是谁说的了。
这些人虽然也当过兵,但这种状态很难称之为兵,所以上战场之前要进行整训,时间是20天。而当时英美普遍的训练时间是六个月,能与我们比的只有苏联,都是被打的没空训练,稍微塑个型就扔到战场上。
《团长》名场面,猪肉炖粉条来了。
开始之前,阿译先发表了一个演讲,充满了学生气的演讲,对于这些兵痞来说自然没有什么吸引力。其实同样的话,换个场合、换个身份,可能会产生不一样的效力。所以这种自我感动的演讲确实没什么意义,根本不会进入听众的心里。就像现在很多创业者、小老板,没事总喜欢引用马云语录,张口“为梦想窒息”,闭口“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哪”,但其实,到马云那个级别是可以这么说的,在那种大型演讲会上也是可以那么说的,但你就对着几个人的小团队天天“梦想梦想”的,就太讨人嫌了。不是说大家没有梦想,是说在这个层面,不管梦想也好想梦也罢,都要从事情做起吧,所以还不如脚踏实地多说说业务,少说点梦想,让员工看到业务在发展、公司在进步,他们自己就会萌发自己的梦想,不需要你洗脑。再说了,梦想就是底裤,你得有,但没必要见人就说你有吧。
这些兵痞跟我们的区别是,我们尽管不想听老板谈梦想,但还得捧场。兵痞们的回应就直接的多:“谁是上边的?”“上边就是天上的,死人嘛”“你啃你自己的腚,你打的?”。最后是烦啦一锤定音“直说吃什么成吗?”
这群溃兵前天吃的是盐水焗南瓜汤,昨天吃的是水煮菜叶,而今天他们要吃白菜猪肉炖粉条,这对于溃兵们是奢望,是像胜利一样的奢望,但我们打了胜仗,我们有了仁安羌大捷,所以我们快要胜利了,所以,胜利不再是奢望,就像我们也要吃猪肉炖粉条一样,就在眼前。
PS:听说写着白菜猪肉燉粉条的牌子,还一直在腾冲的拍摄地。
阿译壮怀激烈,简单的一顿荤腥也被他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他渴望用这些演讲鼓起大家的士气,让他获得一个上校或者一个知识分子该有的尊重。但靠演讲搞不来猪肉,在这个世道也没人能轻易弄来猪肉,在某些方面,兵痞的思维总是快于知识分子的。所有人就开始抢着自己力所能及的那份分工:
在混乱中,烦啦不忍再看到阿译慌乱迷茫的眼神,戳着兽医让说句公道话,结果兽医抢到了油。那就还剩猪肉和粉条了,烦啦在和阿译的对望中,抢先喊出了粉条子。于是阿译只能是这个表情了。
其实阿译之所以要吃猪肉炖粉条,不仅是因为我军大捷,更重要的是,“因为二十五年前,今天,我出生了,我今年二十五”。
今天,是阿译的生日。但没人在乎。
烦啦来到闹市弄粉条子,买是自然没钱买的。随着溃兵的涌入,禅达也几乎被吃空了,物价想必也不是他们这些无粮无饷的溃兵能负担的起的。所以他打的主意是拿起就走,用脑子在这个乱世活下去。
虽然拿起就走的气势好像“在桌子上甩下了几个半开”,但没有几步身后就响起了“当兵的又抢东西了”“打他”的喊声以及扛着扁担、锄头的一群百姓,烦啦要用脑子活下去,自然不会来硬的。
看这个层层递进的关系,非常容易引起围观群众的爱国感情,然后热烈拥军,赠送粉条子一捆。然而现实是骨感的。
只是,他没看到,人群中还是有人在意他说的这些事的。那个笨笨的小女孩。
小醉,喝醉的醉。
烦啦在现实的打击下晕倒了,其实他本来是想换个地方再来一次的,因为一个招式不能在一个地方用。但走着走着,羞愧、愤怒、无力,加上伤势恶化,烦啦就晕倒了,被小醉救回了家里。
小醉用白酒给烦啦的伤口消毒,烦啦在剧痛中醒来。小醉以为是自己把烦啦弄疼了,烦啦赶紧安慰她。其实第一集兽医给烦啦治完腿就说过,伤口发炎,已经烂完了,要是有磺胺还能顶一阵子,还暗示烦啦用阿译的手表去黑市换磺胺。当时大家决定吃猪肉炖粉条后,阿译在头疼怎么去搞到猪肉,而烦啦一直在头疼怎么搞到磺胺,或者怎么搞到阿译的手表。因为如果没有磺胺,意味着自己的腿将会完全烂掉,甚至自己也会发炎死掉。
小醉的经历,跟乱世中无数的女子一样,家乡遭了兵灾,只能跟着亲人天南海北的跑。唯一的区别是其他女孩子都是躲避战乱,小醉因为有一个在川军团当兵的哥哥,所以反而是跟着哥哥到每个战乱的地方。
小醉说到这里,烦啦就知道下面她要说什么了。一个跟着哥哥相依为命的女孩子,哥哥突然消失了,今天又突然遇到哥哥团里的人,那么肯定是要打听哥哥的下落了。但烦啦不想让她开口,因为他知道这样的情况结果基本是悲观的。在这个年代,一个当兵的,突然没了音信,除了战死沙场成了一名无名鬼,你想不到任何的其他出路。
果然,小醉说出了自己的请求。但烦啦的回应跟自己心里想的可以不一样,满口答应了下来。因为他是个溃兵,是个兵痞,跟这个女子毫无瓜葛,在他们这里,没有一诺千金,只要能过去眼前这关,说什么都无所谓的。况且人家刚救了自己,跟她说“你哥哥死了,别找了”,对双方都没有任何好处。
没想到小醉却说出了这么一番理论,在乱世,没有白做事的,都要拿东西来换的。不知道是谁教给这个小女孩的理论,又或者小女孩经历了多少苦难才总结出了这么一套处世哲学,但不管是哪种,都让人感到悲哀。
而且,如果要交换的话,小醉已经把烦啦救了回来,那么烦啦自然应该承担起帮忙的义务。这也是烦啦满口应承的原因。但小醉并没有想自己已经付出了什么,只是在想自己找人帮忙还要付出什么,可怜的小醉,善良如斯。
烦啦不认为小醉能拿什么跟他换,在他这里,除了磺胺,没有其他更加关心的东西了。
小醉先是拿出了一瓶药,烦啦说那倒能治感冒,磺胺是特效消炎药。小醉又打开盛钱的盒子拿钱去药店买,烦啦说不必了,因为他知道,在药店不可能买到磺胺的,溃兵涌进来的第一天就把全城的磺胺抢没了,现在只有黑市有,伴随小醉出不起的一个价格。天真的小醉还怕找不到药烦啦不帮忙,就说用那个换。一个小女孩,在乱世拿来交换的,也就只有那个了。
这让我想到了《骆驼祥子》里面的小福子,在旧社会两个弟弟快要饿死了,自己只有去卖身,因为对弟弟来说,姐姐不再是姐姐,是馒头、是米饭,是活下去的饲料。那些梦想回到民国撑一把油纸伞走在石板路的姑娘们,先确定你们伞下没有老鸨。
对善良的回报是,烦啦偷走了小姑娘的钱,顺走了小姑娘放在桌子上的粉条子,还告诉自己根本不用理会小姑娘的请求,因为根本不可能找到她哥哥。小说里面说的更坏,烦啦走的时候连小醉院子里的鸡都想抓走,但因为自己瘸腿追不上,才放弃。
烦啦带着钱,来到黑市找祁麻子买磺胺,碰到了迷龙。前面说过,迷龙是收容站的“三朝元老”、“黑市老板”,也来这里上货,俩人聊了一会,迷龙吐槽阿译装犊子,要了他的表。很明显,阿译没有什么方式搞到猪肉,到底还是卖掉了自己老爹留给自己的手表,买主就是迷龙。
迷龙听说烦啦买磺胺花了5块大洋,知道烦啦被坑了,还打了祁麻子,抢回了几块大洋还给烦啦,说明迷龙确实对烦啦印象不错。
烦啦回到收容站,猪肉炖粉条的大餐开始了。
康丫的盐,要麻的分家白菜,某人的葱蒜料,兽医的油,豆饼的劈柴,蛇屁股的山泉水,某某人支的大铁锅。
主料,烦啦的粉条,阿译的猪肉。
最后时刻,不辣加伙,他把自己的衣服当了,换了两颗整白菜。他跟要麻都是白菜,后来,果然分家了。
愉快的晚餐也有不和谐的声音,李连胜没有为这顿饭做任何贡献,可能开始的时候也根本不相信他们能做出白菜猪肉炖粉条,但现在看着锅里齐了,就死皮赖脸的非要去抢一碗,先是被要麻推倒了,还要往里冲,甚至要撞翻锅,我吃不成你们也别吃,关键时刻阿译一棒子打在李连胜头上,成功保卫了自己的猪肉白菜炖粉条。
这时候迷龙出来了,作为收容站霸王,大家还是非常害怕迷龙的,他们也不知道迷龙对于他们揍李连胜是什么态度,毕竟他们都是老乡。就像现在很多人一样,自己骂自己家乡可以,别人骂不行。这里迷龙说是东四省,在民国时是没有东三省的,那时候的东北指奉天(辽宁、内蒙古通辽、内蒙古兴安盟)、吉林(吉林和黑龙江东部)、黑龙江(黑龙江中西部和内蒙古呼伦贝尔)和热河省(河北承德和辽宁义县、锦州和内蒙古赤峰、通辽)。我一个同学是内蒙古呼伦贝尔的,但一张口就是东北口音,他也一直自称是东北人,看来是有历史渊源的。
这里也看出了《团长》对细节处理的到位,点赞。
迷龙过来后没有对他们打李连胜表示不满,反而对他们做的猪肉炖粉条表示了极大的不满,然后呼喊羊蛋子拿来了羊肉罐头、牛肉罐头、酱油,一股脑全放了进去,甚至连开罐头的刀子都放了进去。
在热气氤氲中,迷龙唱起了那首《松花江上》,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还有我的爹娘,现在都在日本的铁蹄之下,而且已经沦陷了十年了,东北军和不甘受日本统治的百姓也已经在关内流亡十年了,这一锅猪肉白菜炖粉条,让东北人迷龙想起的是国仇家恨,和回不去的故乡。
一群人吃完迷龙整的由整瓶的酱油、整颗的白菜、整捆的粉条、整个的罐头构成的猪肉白菜炖粉条后,烦啦给李连胜拿去一碗,李连胜毫无军官的尊严,成为一头只会进食的牲口,大口大口的吃着施舍的饭菜。
按照小说的顺序,是他们吃完饭后烦啦叫住了迷龙,到他们的大屋里去唠会。然后一群人开始耍宝、磨牙,康丫表演鼻子吸溜粉条子、迷龙表演睡觉打呼噜、阿译要唱“蝴蝶儿飞去人已不在”被迷龙揍了,烦啦表演空口吃磺胺,然后开始痛哭流涕的忏悔,一个女孩救了他,他却偷了她的钱买药;女孩让他帮忙找哥哥,他却只顾吃猪肉炖粉条。但在那群人中,这样的忏悔是没人理会的,所有人仍在耍宝、胡闹。
又是电视剧剪辑的问题,本来应该是吃完猪肉炖粉条才知道整编,然后张立宪他们来登记造册,众人报名,随后开始对他们整训。但这样将吃猪肉炖粉条与整训直接剪到一起,很难将吃猪肉炖粉条时大家的随意和现在出征前的严峻气氛联系起来。
迷龙看着他们整训却非常焦急,因为他说了不去,但毕竟是个军人,毕竟已经家国沦陷十年,还是想上战场去要一场胜利的。只是当时没造册,也就难以直接跟着去。就喊过来收容站站长,来一场“all in”的豪赌。
迷龙摇完色子问“单还是双”,在这样的大赌注下,站长一拍大腿喊了声单。迷龙从碗缝里看了一眼迅速把色子收起来了,站长以为迷龙耍赖,都做好挨揍的准备了,没想到迷龙说东西都是他的了。很明显,迷龙是故意输掉自己所有家当的。
以这样的方式,给自己找了个上战场的理由。一分钟的时间,迷龙从本地的一个小康之家变得跟烦啦他们一样一无所有。
但何书光明显看他不爽,说没点名造册不允许入列。迷龙随后背过身,把身上所有的手表撸了下来塞到何书光口袋里,然后报了名号,请求入列。小说里面说的是迷龙转过身把阿译种的一棵树直接拔了出来然后掰断了,证明自己完全能行,得到何书光的允许后入列。小说里面是为了表现何书光的幼稚,看了迷龙的表演就“舔了舔嘴唇,扶了扶眼镜”,符合他们在虞啸卿的呵护下维持的外表强悍、实则软弱的形象,这里改成受贿,却是成熟世故,跟后面的气质不符。
随后一伙人被从收容站带走,开始向战场进发。
一群人出发后不久,碰见了瓢泼大雨,队伍无法行进,被何书光带到了一个破庙暂避。大家又冷又饿,但不管问什么何连长都是以不知道回应。不知道到哪集结,不知道去哪领装备,不知道下一步的进攻方向,不知道作战的对象,不知道作战的任务,这样草率的重组和进军,让烦啦心里有了不详的预兆。
在所有人在破庙里无所事事的时候,兽医撺掇烦啦陪他一起回收容站,因为他放心不下他的伤兵,要去给他们送点吃的。烦啦顺势答应了,因为他也有他要做的事。
烦啦抛下兽医去找小醉,但走时太慌张根本记不得小醉家的路,好歹当时抱着一捆不断掉渣的粉条,就顺着残渣找到了小醉家。刚好看到收容站站长从小醉家出来。然后他就发现了小醉真正的身份--土娼。
这就是战乱的世道,像个软体动物一样的收容站站长可以衣食无忧,善良勤奋的女孩子只能做一个土娼维持生计,投笔从戎的学生兵使劲学着偷窃和欺骗。所有的事情都不是他们本来该有的样了。
烦啦和兽医失魂落魄的回来,兽医是因为他的八个重伤兵扔在那里没人管,没吃没喝,由着烂掉和死掉,烦啦是因为看到现实后的无力和心痛。
因为大雨他们耽搁了一星期,中间他们也被封了官,阿译营长,烦啦连长,李乌拉和康丫排长,兽医正名为少尉医官。只有快打仗了官位才会派的大方,因为死人当不了官了。
但最令人担心的,是他们的军事处境。中间有人来问何书光有多少人,何书光说七十多个吧。都要上战场了,自己的连长连自己连队有多少人都不知道,那上了战场如何分派?如何组织?战时如何联络?打散了如何整顿?像烦啦说的,他们的指挥官是“装狠逞凶”的小孩,而就是这些小孩要指挥他们打仗,他们把命交到了这样一群小孩手里。
第二集到此结束,马上开始缅甸之行。


发布于黑龙江阅读 3646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卡塔库栗爱吃甜甜圈

· 广东

就是让他们去送死啊,因为虞啸卿根本没把溃兵当人看,只当他们是炮灰,不愿意养着他们。来自于精英们的歧视,被龙文章和孟烦了用沙盘打败后,虞啸卿才终于肯正视这两位他曾经瞧不起的炮灰。

亮了(0)
查看回复(1)
回复
discusser-avatar

傲倚醉劍

卡塔库栗爱吃甜甜圈就是让他们去送死啊,因为虞啸卿根本没把溃兵当人看,只当他们是炮灰,不愿意养着他们。来自于精英们的歧视,被龙文章和孟烦了用沙盘打败后,虞啸卿才终于肯正视这两位他曾经瞧不起的炮灰。收起

13 14集里有 仗打成这样 军人没有无辜的 甚至活着都是种罪过 在于晓庆看来 他们本就不应该活着 包括他自己 都该以死殉国

亮了(0)
查看回复(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