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近4个月的大练兵
由于不是卫冕冠军,巴西必须要参加世预赛。当时的南美区世预赛是四队一小组,每支球队踢6场比赛。第一场预赛巴西2-0胜哥伦比亚,托斯唐独中两元。第二场5-0胜委内瑞拉,托斯唐帽子戏法,贝利梅开二度。第三场3-0胜巴拉圭,雅伊济尼奥、埃杜各入一球,巴拉圭门将门多萨自摆乌龙。回到主场以后,巴西6-2再胜哥伦比亚,托斯唐再次梅开,埃杜、里维利诺、雅伊济尼奥和贝利各下一城。随即对委内瑞拉又是一场6-0的大胜,托斯唐再次戴帽,贝利还是梅开二度,雅伊济尼奥也锦上添花。最后对巴拉圭的比赛打得比较艰苦,对手防守做得非常好,但完场前不久贝利还是攻入了致胜一球。
在6场预选赛里,巴西队打进23球仅丢2球,这支恐怖的球队已经开始展现出他们举世无双的进攻天赋。但没有任何事情是一帆风顺的。萨尔达尼亚,这个给巴西带来了秩序和平稳的教练,内心却有着一种狂暴因子。在面对一名批评他战术的教练面前,他竟然要求与之拔枪决斗。而过去新闻界的同行对他的批评,也让他变得愈发敏感,成了一个一点就着的火药桶。最后,当贝利都公开表达了对他的不满之后,火药桶终于被点着了。在1970年3月份巴西0-2输给阿根廷的一场热身赛后,萨尔达尼亚指责贝利没有认真执行回撤防守的工作,即便在第二场比赛贝利打进了关键一球帮助巴西队2-1击败阿根廷,萨尔达尼亚也仍旧不能放过贝利。球员与教练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
对于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巴西体育联合会的态度很明确:贝利留,萨尔达尼亚走。在世界杯开幕前3个月萨尔达尼亚被解雇,他随后对国家队球员进行了不恰当的攻击和污蔑。鉴于他的特殊身份,这些话往往被人轻信。他先是对媒体放话说,贝利是高度近视,热尔松性格上有极大问题。在这些话遭到质疑时,他又在一档电视节目中信口开河,称贝利其实患了不治之症,这是他不好讲出口的。恰好贝利也看了那档节目,萨尔达尼亚的表演甚至把他也骗过去了,直到他查阅了巴西队体检的档案才松了一口气。
萨尔达尼亚的表现伤害了球队,但他为继任者马里奥-扎加洛(Mario Zagallo)留下了一个好的班底,这一点贝利也不否认。扎加洛这位前博塔弗戈边锋,1958和1962年世界杯冠军队的主力球员临危受命接替了冠军队主教练的位置。他采用了萧规曹随的做法,全盘继承了萨尔达尼亚的班底。也许,唯一有疑问的是托斯唐——
1969年9月,在克鲁塞罗和科林蒂安的比赛里,在一次争球过程中,托斯唐左眼被击伤,视网膜脱落。经历了6个月的恢复期他才能出现在世界杯的舞台。但每次争球过程中似乎都会增加眼疾复发的危险,托斯唐就像是一个带着脚镣的舞蹈家一样无法发挥出自己的全部才能。扎加洛也对他能否继续保有世界杯名单的一个位置持怀疑态度,但最后他还是被定位为不可或缺的一员,加入了世界杯的名单。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为了确保万无一失,1970年2月12日,国家队成员就被召集到里约热内卢,这次俱乐部赛事全部都得为世界杯让路。之后,巴西队的队员一直从2月12日练到了6月3日世界杯的第一场比赛。在前6周巴西队在里约热内卢进行了体检和训练,建立了足够的默契。第7-第8周,巴西队开始前往墨西哥。他们从里约热内卢出发,经巴西利亚——玛瑙斯,再到波哥大,随即抵达目的地瓜达拉哈拉,开始进行了两个月的适应性训练,除去东道主墨西哥队以外,也许巴西队是准备工作最完备的球队。在欧洲球队都表现出对墨西哥的高温和酷热的不适应时,巴西队的身体状态却是非常之好。
还有一件事能充分说明巴西队对此次备战体能训练的重视程度。1969年,巴西队助理教练库蒂尼奥(在1978年世界杯他是巴西队的主教练)专门到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拜访有氧运动理论创始人肯尼斯.库珀,盛情邀请他到巴西队兼职。随后一年里,库珀先后协助萨尔达尼亚和扎加洛对巴西队进行了科学的体能训练,在1969年他第一次为巴西队进行12分钟跑的测试时,巴西队的平均成绩仅为1.9英里(约3057米),而在世界杯开幕前,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2.2英里(约3540米),接近优秀马拉松运动员的水平。 随后的 世界杯 比赛里,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巴西队的欧洲对手早早就在墨西哥的高原烈日下耗尽了体力,三条线出现了严重脱节,而巴西队总能以相对完整的阵型进行整体攻防,他们在6场比赛进的19个球中,有12个发生在下半场就能说明这一点。
阵型、战术、技术
1970年巴西队的阵型
参加1970年世界杯的巴西队,其阵容和萨尔达尼亚时代没有太多出入。首发的11人之中,托斯唐顶在最前面的中锋位置,贝利在他左侧稍靠后的位置活动,有点像影子前锋,又有些像前腰。
雅伊济尼奥在右边锋位置随时准备斜插中路,里维利诺取代了之前预选赛的首发埃杜,占据了左路一席,在这4个人身后的是热尔松和科洛多阿多,前者是足坛首屈一指的组织者和长传大师,后者是贝利在桑托斯的亲密战友,一位兼有前插、拦截、摆脱功能的全能前卫。左后卫位置上埃维拉尔多取代了马尔科.安东尼奥成为首发,两名中卫是布里托和皮亚萨(前者是本届世界杯巴西防线上最大的突破口),右后卫是队长卡洛斯.阿尔贝托。门将是葡萄牙人门将菲利克斯。
关于1970年巴西队是什么阵型,一直存在争议。1970年世界杯的国际足联官方技术报告认为巴西队仍然采用了4-2-4阵型,但是也有人指出,巴西队实际上是类似4-2-4的4-3-3。证据在于,扎加洛没有像萨尔达尼亚一样继续使用突破能力超强的桑托斯球员埃杜出任左边锋的位置,而是换成了更为全面的科林蒂安中场里维利诺。相比前者,里维利诺的爆发力和速度不如,盘带技巧打平,而且传球更好,也更愿意防守。
在墨西哥世界杯结束后,扎加洛本人在答记者问时,才对他的打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你们知道,今天我并不特别迷信4-2-4阵势,但一旦我让左边锋里维利诺和保罗.塞萨尔后撤,马上就议论开来了。在比赛中当左边锋变成左前卫时,有人埋怨我又回到了已被实践否定了的老的战术,是的,我是这样做了的,开始是在1958年,后来在1962年智利世界杯中我改进了这一手段,当时我是前卫。有人说,现在的巴西队是个左瘸子,即没有纯粹的左边锋(更确切地说,是在比赛前有这种议论)。但他们忘了,不管是里维利诺或替换他的塞萨尔并没有忽视自己的进攻性职能。当然,他们在失球后,比右边锋雅伊济尼奥是更经常地往后撤的。我深信,在墨西哥继续运用这一众所周知的战术是成功的。并且欧洲人不是都能找到对付它的方法。”贝利在接受巴西足球记者莱塔奥的采访时也说:“我们有新的战术阵式(4+3+3),它很适合我们的运动员,使我们能更好地和欧洲队竞争。”
扎加洛并非出于标新立异的目的才想在局部上改变巴西队的战术。他这样做是有根据的。在他的战术体系里,贝利和托斯唐这对内锋组合仍没有被拆散,他们在1969年世预赛上合作得极好,两个人在6场预选赛里加起来为球队贡献了16个进球,但扎加洛对受过眼伤的托斯唐是否能在突前的位置上保持他一贯的攻击火力有疑问。为此,他要求右边锋雅伊济尼奥更多地往禁区内切来寻找破门的机会,而托斯唐和贝利更多时候为他做牵制工作。为了支援雅伊济尼奥的进攻,阿尔贝托也会顺势插上来保持右翼的强大火力。扎加洛是个很重视平衡的人,既然边路进攻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右翼,那么左翼就要在防守上提高注意力。他使用的首发左后卫埃维拉尔多也有前插进攻的能力,但并不经常插上,除非阿尔贝托压上的时候才会跟随防线整体移动。如果埃杜仍然是首发左边锋,他必然会更多地参与进攻而忽视防守,给埃维拉尔多留下许多隐患。所以,扎加洛希望在左路的进攻队员既能保持进攻能力,又要能组织,能防守,这个位置被赋予了多重任务,在巴西队只有里维利诺和保罗.塞萨尔可以胜任。而扎加洛最后确定里维利诺是首发。在随后的训练和比赛里,里维利诺除了在左路有固定的推进工作要做,他还经常到中路参与组织进攻,而且大部分时间里都在前卫线上活动。里维利诺在新巴西队里的活动模式和1962年世界杯扎加洛本人在球场上扮演的角色很相似,只是他能够在禁区外随意左脚重炮轰门。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巴西队实际上是4-4-2。阿根廷著名主教练埃雷拉(即打造了“大国际时代”的足坛著名保守派教练)在分析巴西队和意大利的世界杯决赛时指出,巴西和意大利的阵型都是4-4-2,只不过巴西是进攻式的,意大利是防守式的,巴西队的4名前卫贝利、里维利诺、热尔松和科洛多阿多组成了巴西队的进攻二线,而意大利的4名前卫马佐拉、德西斯蒂、多门吉尼和贝尔蒂尼则是防守一线。而在近年,随着4-2-3-1的崛起,又有一种观点认为,1970年巴西队就是4-2-3-1的鼻祖,对此扎加洛也表示认可,但是这种观点过于大胆,因为4-2-3-1实质上便是4-5-1,而如果说1970年巴西队采用的是单前锋阵型,相信那个时代的球迷绝大部分都不会同意。
具体到人员方面,尽管巴西绝大多数人认为1958年巴西队的阵容比1970年更完美,这一点连亲历过两队的贝利和扎加洛也不否认。但放在当时,1970年巴西队的中前场仍然是足坛首屈一指的豪华,在巴西,一直有“五个10号”的说法,因为当时贝利是桑托斯队的10号,里维利诺是科林蒂安的10号,雅伊济尼奥是博塔弗戈的10号,热尔松是圣保罗的10号,托斯唐尽管在克鲁塞罗穿8号球衣,但实际上也是踢10号位,而且在一年后贝利退出国家队时,接过巴西队10号球衣的也正是托斯唐,因此,五个10号并非浪得虚名。
让一批看上去有些同质化的球员同时出现在首发阵容上看上去很大胆,但实际上由于他们的全面性,使得这个阵容并不缺乏弹性。贝利是公认的无所不能的选手,托斯唐能进球,也能回撤串联,里维利诺出众的盘带技艺、传球脚法和标志性的左脚暴力远射为巴西队补充了灵巧和力量两种看上去不太相容的元素,雅伊济尼奥则在右边路提供高质量的单挑过人,并随时可能加入到禁区接应托斯唐和贝利的传球形成射门。热尔松则在中后场的位置随时观察队友的跑位,用他精确到像用尺子量过的长传球为队友们输送炮弹。他们的分工既明确又随时可能相互切换,总能给予对手防不胜防的感觉。
最让巴西人头痛的是防守。在1970年3月份英国《世界足球》杂志题为《BRAZIL 1970 - THE REAL DEAL?》的前瞻文中,记者指出:“在防守方面他们缺陷也多。巴西队的右后卫阿尔贝托总是热衷于复制欧洲式边后卫的前插,来证明他那本身就相当出色的球技。但是当巴西队的进攻遭到破坏时,他又不能足够坚决地插到进攻位置寻求得分机会。他们的两个中场队员热尔松和里维利诺也被高估了。他们的确技艺娴熟,但有时候他们缺乏对形势的观察并不能快速地做一脚处理球,而对球的迅速处理已经是现代足球的基础。除此之外,他们最大的问题是:他们的防守毫无互相掩护和深度。……吉尔马没有被召回之后,我很怀疑萨尔达尼亚真正解决了门将问题。”应该说,这并非无的放矢。尽管在预选赛巴西队的防守表现尚可,但在之后一系列的热身赛中,他们的表现令人不敢恭维,1969年底他们甚至1-2输给了米纳斯吉拉斯州的代表队。在世界杯决赛圈的比赛中,巴西队6场比赛丢了7球,这还是扎加洛把4-2-4变成了稍微偏向防守的4-3-3的情况下。
尽管丢球数有些难看,但巴西队在世界杯决赛圈阶段采用的防守战术还是得到了认可。苏联队历史首任主教练阿尔卡季耶夫在第29期《足冰球》杂志撰文称:“只谈这些队(取得成绩的球队)的进攻如何好,避而不谈它们的防守也同样厉害——这是歪曲了进攻型风格的实际情况。实际情况是世界上优秀队的进攻和防守都一样好,多数运动员参加进攻,也是多数运动员参加防守。前卫和后卫,特别是边后卫经常参加进攻,而前锋也同样参加防守。我们看到贝利在对方前锋脚下铲球,也看到阿尔贝托射球入网。”他还注意到了在扎加洛指导下,巴西队虽然被进了7个球,但多是后防队员技术上的失误,至少在防守战术和积极性上,他们是无可挑剔的:“大多数队在防守时,前场最多只留2个前锋,以准备反攻。而巴西队则用绝大多数人,甚至经常是所有的人防守。世界强队,特别是巴西队善于有组织地,迅速地从防守转入大批力量的反攻。”贝利或许没看过这位苏联人写的文章,但他的说法与之不谋而合:“1970年巴西队因为进了很多球,所以被看作是一支进攻型球队,但在丢球的时候,我队除了托斯唐以外全都会回撤防守。”其实,在对方攻势较猛烈时,就连托斯唐也经常会回到半场,甚至本方禁区防守。这实际上就是全面型足球,一种兼顾攻守的合理风格。
夺冠之路
墨西哥世界杯期间,巴西队的小组赛比赛在瓜达拉哈拉进行,他们的3个对手是捷克斯洛伐克、英格兰和罗马尼亚这3支欧洲队,都有相当的实力,英格兰更是卫冕冠军,而他们的阵容被认为比4年前还要强盛。
巴西国内对这次世界杯征途都不抱特别大的期望,这届世界杯在巴西居然只直播了9场比赛(含巴西队的6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萨尔达尼亚的蛊惑以及他带动的一群媒体的大肆宣传。我们总以为那个年代很单纯很美好,但事实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在贝利1977年出版的自传里,他无数次在言语中流露出对媒体的厌恶,可见任何一个时代的明星,身边永远都存在着争议,诽谤和流言。如今巴西人将贝利供上神坛,但在贝利踢球的时候他们对贝利的苛刻指责是客观存在的,而且直到他后来去美国踢球都没有休止。贝利在自传中挖苦说:“那些批评我最凶的人,后来(三夺世界杯之后)总算还有气量向我道歉。”
巴西4-1捷克斯洛伐克
(标签:贝利的神奇吊射、五大10号的标志性演出)
在第一场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比赛里巴西队已经很好地回击了人们的质疑。即使只能看黑白电视,巴西队神奇的表现也会让球迷觉得色彩斑斓。这是一场典型的70巴西式比赛:防守失误导致丢球,随后连本带利地讨回来——尤其是他们在下半场的爆发力。第11分钟,捷克斯洛伐克前锋彼得拉什(Ladislav Petráš)一对一轻松击败了布里托,然后打进比赛的第一球。但捷克人的表现也就到此为止了。巴西队随后牢牢地掌控着比赛的节奏:球员之间连续巧妙的二过一撞墙配合,潇洒地盘带和传球以及精确如制导导弹的射门让这场比赛成为1970年巴西队的“样板戏”。
彼得拉什单打布里托破门
贝利在第一场展示出了绝佳的状态,他在开场错过一次极佳机会后再也没有失误,他在中场的控球盘带如同闲庭信步,并且总能用挑传撕开对手的防线,在防守端他也不惜体力地断球铲抢,并且随后就能把球一路带到禁区前沿。第24分钟,他在中场利用撞墙配合突入禁区前沿被放倒,给巴西留了一个位置极佳的任意球。里维利诺用他那只黄金左脚打出一记低平大力射门,洞穿了门将维克托(Ivo Viktor)的十指关,比分变成1-1平。
里维利诺任意球扳平
第40分钟左右,贝利在中场拿球,奉献出了一次出人意料的表演。当时捷克斯洛伐克的阵型出现了很大的脱节,给了贝利表演的机会——他在离门65码处起脚吊射,维克托猝不及防只能看见球飞向球门,好在最后稍稍偏出门柱一点。但人们已经察觉到,巴西队在复苏,足球大师们即将归来。
贝利中场吊射稍稍偏出
下半场巴西人的进攻犹如庖丁解牛。在上半场里维利诺展现了任意球绝技以及贝利持续不断地闪光之后,在本届世界杯最佳球员评选中位列第二的热尔松也开始展现他的独门绝技:左脚长传。
第59分钟-第61分钟,他连续两脚精确到像用尺子量过的长传球撕裂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后防,贝利跳起用胸部卸球后的抽射和雅伊济尼奥挑过门将的进球让巴西迅速建立了3-1的领先优势。打进一球后,雅伊济尼奥也开始发威。他在第83分钟前场得到贝利的传球后,不等其他队员跟进,就一个人带球向前冲击,最后晃过了对手整条防线,在一个很小的角度里射门入网。这位身披7号的右边锋,整届杯赛他的突破和射门犹如飓风一样让后防队员人仰马翻,难以阻挡。
热尔松分别助攻贝利和雅伊济尼奥进球
雅伊济尼奥一人单挑一条后防,把比分锁定为4-1
在世界杯技术报告中,FIFA的专家这样分析巴西队在这场比赛采用的打法:
“Much of the fine attacking play of Brazil is constructed on simple but deftly performed‘wall - passes ’ between 2 or more players, or on long and accurate lobs which are then skilfully and quickly controlled and passed on to a third player who is running into a shooting position.But each brazilian player could also strike on his own.”
(巴西队许多漂亮的进攻都建立在2名以上球员简单但熟练的撞墙配合上,或者由一名球员传出长距离的精准吊传,第二名球员熟练且迅速地控制住球,并分给跑到射门位置的第三名球员。但是每名巴西球员都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得分。)
在这里我想补充的是,这种吊传—控球—分球—射门的过程通常是呈从左往右的趋势,在中路负责控球分球的一般是贝利,而射门得分的则往往是雅伊济尼奥,决赛类似这种进攻的形式的最后一球则是由队长阿尔贝托射入的。而捷克斯洛伐克的4个丢球则完全是败在巴西人精湛的技术脚下。
巴西1-0英格兰
(标签:冠军VS冠军,班克斯世纪扑救,博比-摩尔的伟大防守演出)
巴西在第一场比赛展现出了美轮美奂的攻势足球,除去托斯唐仍然未能摆脱手术后的低迷状态以外,5大10号每个人都有令人炫目的表现。但面对空前强大的英格兰,是不是还能发挥他们的强大实力?人们翘首以待。
英格兰队在墨西哥几乎是全民公敌,是因为1966年世界杯他们的主教练拉姆塞爵士因为侮辱阿根廷球员为“畜生”,得罪了整个拉丁美洲。你可以想象巴西队在这场比赛将会获得怎样的支持。
热尔松在第一场比赛就受了伤,保罗-塞萨尔顶上了他的位置。扎加洛对于巴英之战采取了较为谨慎的态度,他要求球员一定要做好防守。当然,英格兰更畏惧失败。整场比赛他们都防守地非常坚决。撕破这条防线的难度也是出人意料地大。开场第8分钟,班克斯(Gordon Banks)神奇地扑出贝利几乎必进的头球就已经提醒巴西人,英格兰绝非捷克斯洛伐克之流所能比拟。
世纪扑救
在这场处于高温和高海拔的比赛里,巴西人的身体状态比英格兰要好,但是他们仍旧难以攻破博比-摩尔(Booby Moore)领军的后防线。贝利、雅伊济尼奥、里维利诺这些突破高手在他面前几乎次次吃瘪。英格兰也有几次得分良机但是都错过了。这场比赛节奏比上一场对捷克斯洛伐克的要缓慢,上半场的场面也不甚精彩。
下半场英格兰的体能明显下降,而巴西经过两个月的适应性训练再次展现出了成果。贝利逐渐摆脱了上半场低迷的状态,在右路一次连过数人的突破让英格兰感觉到了压力。随后,托斯唐终于开始展现出巨星的风采,第59分钟,他在禁区左侧摆脱了3名英格兰的后卫后,在不看人的情况下将球传中到中路,贝利心有灵犀地出现在了那个位置,吸引了3名防守队员,包括英格兰左后卫库珀(Terry Cooper),他冷静且快速的分球让雅伊济尼奥赢得了和班克斯一对一的机会。这一次巴西人终于越过了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英格兰随后不得不加强进攻,几次有威胁的传中让菲利克斯和巴西的后卫们都十分紧张,但1-0的比分还是保持到了完场。
贝利助攻雅伊济尼奥攻入全程唯一入球
击败英格兰的比赛让巴西人有了信心。赛后,他们回到住宿地点时一大波墨西哥球迷前来祝贺,在此期间一名球迷偷偷溜进了贝利的房间,将球王的14件球衣一扫而空,害得巴西人只得赶紧从本国调运一批球衣过来,否则贝利只能厚着脸皮向英格兰队长博比-摩尔讨还之前刚刚交换过的球衣了。
巴西3-2罗马尼亚
(标签:贝利的“钻人缝”任意球、罗马尼亚险些爆冷)
和罗马尼亚的比赛里巴西进行了阵容的变动,里维利诺也受了伤,这场比赛被安排休息,皮亚萨被前置到了中场,中卫的位置由丰特斯补上,而热尔松仍然未能复出。因此,对罗马尼亚的比赛是巴西队在这届世界杯纸面实力上最差的一次。
尽管如此,巴西仍然在比赛前20分钟内就两次进球,第一个是贝利的直接任意球攻门(他也成为世界杯历史上第一个打进2个任意球的球员),这个任意球贝利是用外脚背罚的,当时雅伊济尼奥挤在人墙里,当贝利踢出这个任意球时,雅伊济尼奥立刻倒地,球也恰好是从他让出的人墙缝隙里穿过去的。这套伎俩,1974年世界杯上里维利诺对东德的比赛里也复制过。
贝利巧妙的任意球破门
巴西队的第二个进球,是保罗-塞萨尔左路突破后低平传中给雅伊济尼奥的射门,但随着比赛的流逝,里维利诺和热尔松不在的恶果显现出来,巴西队逐渐失去了中场控制力,后防线几乎是例行公事地再次出现失误,罗马尼亚前锋杜米特里齐(Florea Dumitrache)强吃布里托(布里托:怎么又是我?)让比分变成了1-2.
雅伊济尼奥将比分变为2-0
杜米特拉切维罗马尼亚扳回一城,被他突破的正是“防守漏勺”布里托
下半场托斯唐的妙传让贝利攻入了巴西的第3球,但终场前8分钟来自德布劳斯基(Emerich Dembrovschi)的头球破门再次让巴西队惊出一身冷汗。好在他们在最后时刻里守住了比分。这几乎可以说是巴西队在整届杯赛发挥最差的一场了。
从比赛来看,巴西队采用的是依靠四名后卫的区域防守,两名中卫互相覆盖,他们想方设法去减缓对手的节奏,等对手向禁区里传球时尽力将球抢断,但是面对速度快的对手时就有明显的漏洞。边后卫前插时有时候也会留下空当。好在他们的进攻所向披靡,丢多少也能扳回来。
1/4决赛 巴西4-2秘鲁
(标签:师徒对决、南美古典艺术足球的绝唱、零度角VS零度角VS零度角)
1/4决赛面对秘鲁对巴西来说是个非常理想的结果。他们可以称作是秘鲁的老师了,就连秘鲁的主教练迪迪(Didi),也是1958年和1962年巴西队的中场核心。这是一场攻势足球的盛宴。比赛大开大合,不停地对攻。秘鲁的进攻往往集中在禁区前沿向内输送传球,但用这种方式通过巴西队的密集防守往往会因为本方球员任何一次触球失误而失败,也容易被巴西人抢断。因为攻不进去,就只能在边路做文章,这又给了巴西人集中防守力量的机会。但是秘鲁球员的技术足够出色,让他们有能力攻破巴西队的球门。
巴西的伤员都恢复了。比赛开始,热尔松的长传球就让贝利赢得了机会,但他的射门却打中了门柱。托斯唐接着利用秘鲁后卫坎珀斯(Eloy Campos)的失误助攻里维利诺左脚爆射首开纪录,随后巴西开战术角球时,又是这二人沿着底线完成了一次巧妙的配合,托斯唐在几乎零度角的位置射门让比分变成了2-0。
托斯唐助攻里维利诺先拔头筹
托斯唐利用战术角球配合零度角破门
秘鲁没有放弃,第26分钟,秘鲁队的左边锋加拉多(Alberto Gallardo)在边路单挑阿尔贝托,他出其不意地选择了在零度角强行打门,成功扳回一球。上半场以巴西2-1领先结束。
加拉多回敬一个零度角
易边再战,第52分钟,贝利得到雅伊济尼奥的身后球,随即横传托斯唐打空门得手,比分变成了3-1。但第70分钟,库比利亚斯(Teófilo Cubillas),这位21岁的天才球星射入了他在本届世界杯的第5球。巴西人还以颜色,第80分钟里维利诺一脚挑传让移动到左路的雅伊济尼奥赢得了单挑门将的机会,他过掉门将后,在零度角的位置射入空门,将比分锁定为4-2。这也是本场比赛的第三个零度角进球。
贝利助攻托斯唐梅开二度
“秘鲁贝利”库比利亚斯不畏失败,将比分追成2-3
雅伊济尼奥打进一个零度角进球,这是本场比赛第三个零度角
这或许是巴西队在墨西哥世界杯踢得最愉快的一场比赛,他们相当优雅地用技术压制了同样技术高超的对手。不过,随后和乌拉圭的半决赛,是另外一种风格的南美德比:高速度,高节奏,凶狠到近乎粗野的逼抢和犯规。
半决赛 巴西3-1乌拉圭
(标签:犯规大战,巴西在本届世界杯唯一长期下风之战,贝利的伟大人球分过)
在世界杯击败乌拉圭一直让巴西人魂牵梦萦。1950年马拉卡纳惨案让一代巴西人的心理都蒙上了巨大的心理阴影。科洛多阿多这样的年轻人可能无法理解,但当时9岁的贝利,18岁的扎加洛对这些都记忆犹新。
“我对父亲说,爸爸,不用难过,我一定会为你带来一个世界杯。”球王在1950年世界杯决赛后对满面泪痕的父亲曾许下这样的承诺。他的预测或许精确率不高,可是他只要预测对这一次就足够了——事实上他获得了他预期的三倍成就。
乌拉圭在这届世界杯的6场比赛只入4球,还有2个是对以色列打进的,因为头号球星罗查(Pedro Rocha)的受伤,他们的得分能力十分匮乏,但是任何人都不敢忽视他们强大的防守力量。21岁的安切塔(Antilio Ancheta)已经是本届世界杯最优秀的中后卫之一,而拉迪斯劳-马祖基耶维茨(Ladislao Mazurkiewicz)是这届世界杯的最佳门将。与惨淡的进球数字相比,乌拉圭以佩纳罗尔和民族两大豪门构建的中前场的个人技术其实都非常出色,因此巴西防守面临的压力实际上比这届杯赛其它比赛更为严峻。
比赛节奏一开始就提的非常快。乌拉圭凶狠的逼抢和凌厉的反击是巴西在这届杯赛中从没碰到过的。而过大的心理压力让巴西队踢出了本届杯赛他们表现最糟糕的半场球,低级失误层出不穷。第18分钟布里托的传球被断直接导致了库维利亚(Luis Cubilla)的进球。随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巴西都没缓过劲来。但是必须承认的是,乌拉圭尽管在中场的逼抢十分凶狠,但实际上他们依然创造不出多少像样的得分机会,首个进球也是巴西送大礼所致。而当巴西缓过神来之后,比赛局势迅速为巴西掌控。托斯唐终场前的一次出其不意地边路斜塞让插上的科洛多阿多扳平了比分,让巴西对他们的打法恢复了自信,在下半场他们连续的运动中一脚快速出球让许多目睹过过去巴西队的伟大表演的专家都大为震惊。
布里托传球失误,给了库维利亚首开记录的机会
托斯唐助攻科洛多阿多破门,巴西队1-1扳平
乌拉圭下半场抵抗得相当顽强,巴西尽管拿出了100%的状态也无法一时半伙将其制服。库维利亚一次有威胁的射门被菲利克斯成功救险,随后巴西的四名后卫防守得极其出色,没有再出纰漏。科洛多阿多和热尔松在中场编织着令人惊奇的复杂图案,雅伊济尼奥和托斯唐的盘带不断给乌拉圭人制造麻烦,里维利诺则用他非凡的假动作和射门力量反复创造威胁。
在这场焦灼的拉锯战中,贝利在下半场发挥出了人们希望他起到的核心作用。比赛最后45分钟里巴西所有威胁进攻全部与其有关。下半场他连过4人的长途奔袭迫使安切塔禁区前将其放倒,尽管随后他踢出了一个相当离谱的任意球,但当马祖基耶维茨用手抛球发动进攻时他突然神出鬼没地掉转头来断下球,离门40码处不停球抽射迫使前者只能匆忙做出扑救动作。第76分钟,雅伊济尼奥在右路策划了一次进攻,经过贝利、托斯唐快速简练的配合之后打穿了乌拉圭的整条后防,雅伊济尼奥一路生吃乌拉圭后卫马特萨斯(Roberto Matosas)爆射入网,终于反超了比分。
三星连线,雅伊济尼奥破门反超比分
乌拉圭不得不全员投入进攻,使得他们的后防更加暴露,给了贝利更大的活动空间,第87分钟,他在反击中将球带到禁区前,随后分给插上的里维利诺。里维利诺的黄金左脚打出的爆射让比分变成了3-1。就在人们认为比赛已经没有悬念的时候,不到2分钟后贝利再次让全场气氛陷入高潮,他利用托斯唐手术刀直传反越位成功,面对离门出击的马祖基耶维茨,故意将球漏过,再绕到他身后射门,可惜因为调整仓促加上乌拉圭后卫回防到门前,这球居然偏出门柱。不过这无碍于它成为世界杯历史上最有想象力的一次过人。
贝利助攻里维利诺将比分扩大为3-1
贝利在终场前上演的绝妙人球分过
在这场艰难的比赛过后,巴西队已经看到了雷米特金杯向他们招手的情景。6月21日在阿兹台克体育场的决战对手是谁已经不重要了,巴西队已经有摧毁一切对手的自信。
决赛 巴西4-1意大利
(标签:矛与盾的对决、巴西队的第100球、总统球)
6月21日的决赛在阿兹特克举行,这场比赛也成为了世界杯的经典意大利4-3击败西德进入决赛已经耗费了他们大部分的力量,尽管他们拥有一条令人生畏的防守锁链,但对巴西来说也起不到什么作用。阿兹台克球场的10万7千名球迷仍然对谁能率先三夺世界杯保持好奇心,还有将近10亿人通过电视直播收看了这场比赛。事实证明,像乌拉圭那样凭借凶狠的中场逼抢和通过简练迅速的反击是能够给巴西制造很大麻烦的。但意大利队既无投入进攻的胆气,又无维持快节奏的体能,这场比赛他们采用了传统的人盯人防守,寄希望于防守球员个人出色的素质来对抗巴西,进攻也就摆了里瓦(Riva)和博宁塞尼亚(Roberto Boninsegna)两个前锋在前面,仅仅指望偷鸡进球。这种消极防守的态度正中巴西下怀。他们最喜欢在慢节奏的情况下进行一对一,而他们薄弱的防守因为对手如此消极的进攻态度不会出什么大乱子(虽然还是出了问题)。而意大利本身也处在内讧之中,因为派系问题,1969年金球奖得主里维拉(Gianni Rivera)连主力都打不上,各派妥协的结果是造就了马佐拉(Sandro Mazola)打上半场,里维拉打下半场的奇观,决赛里维拉只在最后几分钟捞到了上场时间,令人匪夷所思。这场决赛实际上在开球前就分出了胜负。当然,决赛前15分钟意大利队还是摆出了点架势,里瓦和多门吉尼(Angelo Donmenghini)轰了两次远射但都被菲利克斯化解。他们的防守在第18分钟就被攻破了。托斯唐左路掷边线球,里维利诺顺势一脚传中,贝利和布尔尼什(Tarcisio Burgnich)同时起跳。可是,“当我落地的时候,看到他还在空中飘。”布尔尼什回忆说。
贝利头球碾压布尔尼什
意大利在先丢一球的情况下居然还不肯投入兵力进攻。纵观历届大赛决赛,保守成这样也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但就是这样消极的策略居然都能蒙到一个进球。第37分钟,科洛多阿多漫不经心的脚后跟传球被博宁塞尼亚断下,经历一番混战之后,博宁塞尼亚晃过菲利克斯推射空门,打成了1-1.巴西的防守也实在是脆弱,实际上他们的防守能力并不算差,但是这么多次低级失误足够让扎加洛气得七窍生烟,在中场休息时,扎加洛在更衣室将全体球员痛批一顿,随后又安慰球员仍然有机会。另外,他还安排雅伊济尼奥多向左路活动,引开法切蒂(Fachetti),为右路腾出空间。
博宁塞尼亚利用巴西人的玩火扳平比分
意大利这场比赛最大的问题就是盯人没有盯紧,虽然贝尔蒂尼(Mario Bertini)死盯里维利诺,布尔尼什一直不敢离开贝利,托斯唐被罗萨托几乎盯到人间蒸发,但热尔松和卡洛斯-阿尔贝托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防守。第66分钟,正是雅伊济尼奥带球引开法切蒂,将球分给热尔松,后者一脚怒射攻破了阿尔贝托西(Enrico Albertosi)把守的球门。这个进球瞬间打破了比赛的平衡,意大利的心态开始失衡,紧接着多门吉尼被贝利断球后恼羞成怒,一拳将其击倒在地,但裁判只是口头警告了他。接着贝利在中后场尝试突破又被多门吉尼放倒,为巴西在第71分钟赢得了一个后场任意球。
热尔松远射反超
热尔松的左脚长传实在是足坛史上一绝。他开出的任意球直接飞向禁区找到贝利,意大利的禁区顿时陷入一片惊恐,贝利头球一顶,没有直接攻门,而是横传到门前雅伊济尼奥一侧,后者轻松射入空门——这是他在世界杯的第7个入球,虽然盖德-穆勒本届杯赛打进10球,但像他这样每场都有进球在世界杯历史上绝无第二人。
贝利助攻雅伊济尼奥将优势扩大
比赛已经没有悬念,但巴西人仍然在加强进攻。这场决赛巴西队的每名球员都踢得非常出色,而接下来的进球是最漂亮的。第86分钟,托斯唐追到后场断球成功,随后将球交给布里托,布里托传给科洛多阿多,科洛多阿多又分给回撤拿球的贝利,贝利交给热尔松之后就和托斯唐一起跑回前场去了,热尔松一把球给科洛多阿多就有4名意大利球员围了上来,但是令人惊奇的是科洛多阿多潇洒地一一盘过他们,将球分给了左路的里维利诺。这时比赛突然加速,里维利诺一脚快速的传球送给前场的雅伊济尼奥,后者面对法切蒂带球内切后,将球分给中路的贝利。贝利得球时数名意大利球员堵在他身前,他似乎漫不经心地控着球,然后突然分给后插上的卡洛斯-阿尔贝托。后者一脚爆射直入远角。4-1!
“总统球”
总共7名球员触球,一共完成9次传球,最后由阿尔贝托完成最后一击的进球被认为是世界杯的绝对经典。因为赛前梅迪西总统预测巴西队这场比赛能进4球,因此第四个球也被称为“总统球”。这时狂热的墨西哥球迷已经有部分冲进场内为这个伟大的进球欢呼了,但是裁判决定比赛继续进行。这个进球实在令人叹为观止。的确,如果比赛进入巴西人喜欢的慢节奏和一对一的局面下,要打败他们简直是痴人说梦。意大利主教练瓦尔卡雷吉赛后说:“巴西人就像脚上长了翅膀一样。”
在让人觉得有些煎熬的最后几分钟过去后,阿兹台克体育场的情绪如火山爆发一般。疯狂的墨西哥球迷涌入场内,将巴西队的巨星围得水泄不通,托斯唐几乎全身被扒得精光,里维利诺尽管躺在草皮上接受治疗仍然有一波球迷围了上去。当然,在人群中被高高举起的那个黑人受到了最多的追捧。人们为他们现场见证了足球史上最伟大的球员加冕一刻而狂喜。“球王”“黑珍珠”?这些绰号显然已经无法形容贝利了。《Sunday Times》次日的大标题是“How do you spell Pelé ? G-O-D”!而布尔尼什的说法也在侧面提供了佐证:“赛前我对自己说,他和我们一样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但是现在我知道我错了。”(I told myself before the game,he’s made of skin and bones just like everyone else.But I was wrong)。赛后出品的世界杯纪录片则这样形容这支伟大的巴西队:“They’re not human ,they are gods。”
尽管这次大联欢推迟了颁奖典礼,但官方愉快地接受了这次中断。他们似乎和每个人的感觉一样:这样的爆发是相当合理的,而且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得到控制。
尾声
尽管已经过去了50年,但1970年世界杯上巴西队完成的成就依然令人叹为观止,他们完成了三夺世界杯,永久保存雷米特金杯的使命。最令人震惊的是以下数字:6场世预赛进23球丢2球,6场决赛阶段比赛进19球丢7球,12战全胜,而且全部90分钟内拿下。后来做到正赛90分钟全胜这一点的只有2002年世界杯的巴西队,但是他们在预选赛的表现实在太过糟糕。
必须要感谢当时正在发展的电视转播技术,使得巴西队的精彩表演能够被记录下来。他们是古典艺术足球和全能型足球交汇的年代产生的奇迹。我们不能说1970年巴西队的表演是纯粹的个人技术演出,因为肉眼可见,比较起1958年世界杯上巴西队的进球往往来自于两到三个强点的爆破,1970年世界杯的巴西队有着更复杂的小组进攻配合和更整体的防守策略。这也是在巴西国内1958年和1970年巴西队谁才是“最强”的争论中,贝利和扎加洛两位亲历者都倾向于1970年的原因。贝利就说过:““论球员,1958年的那支球队是我们最好的球队:除我之外,我们还有加林查、尼尔顿.桑托斯、迪迪、瓦瓦……然而以整支球队而论,1970年的队伍则强于1958年的那一支,队中的球星只有我、托斯唐和雅伊济尼奥,但那支队伍的组织却出色很多。”
但仍要指出的是,只有在墨西哥这种特殊环境下,巴西队的优势才会如此巨大。欧洲同样在发展整体足球,而且在70年代初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然而在墨西哥高原烈日的环境下,为了保持体力,欧洲球队的三条线无法保持一致,经常出现脱节严重的情况,这让他们无法组织行之有效的整体围抢,而只要面对一对一的环境,巴西队的单兵爆破和小组配合就能瞬间发挥出无可比拟的威力。而纯粹的盯人防守,即使强如意大利队,都只能被他们点对点的逐个击破或以点带面的完全击倒,这让欧洲足球心悦诚服。当然,1970年巴西是可遇不可求的,是连他们自己也不能复制的王者之师,即使在1982年那支美轮美奂的巴西队在阵容上也存在缺乏右边锋,中锋得分能力不足的问题。而后桑塔纳时代的巴西队已经和之前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巴西队在1970年的胜利,无法让攻势足球的优势延续下去,进入70年代,足球的进球率仍然在一路走低,直到1990年代初期,国际足联进行了规则的大修改(改革越位制度,取消门将手接回传球等),足球才不至于彻底沦为防守的运动。
为了抵消巴西队的优势,欧洲的全能足球进一步发展,阿贾克斯和荷兰队的全能足球就成为了克制他们的办法。荷兰人的办法是大幅度增加了跑动,同时增加中远距离的传球调动,加快场上节奏,形成局部多对一的优势,造成以快打慢,以多对少的局面,从而形成了第一代的全攻全守,而防守策略也从人盯人逐渐转向区域防守。但也不能单纯认为1974年世界杯荷兰击败巴西就是先进对落后的胜利, 毕竟1974年的巴西队和4年前相比实力下降严重,而且说到底,即使在巴西人最引以为傲的个人能力上,约翰-克鲁伊夫(John Cruijff)也在那支巴西队所有人之上。
在1970年以后,足球运动经历了50年的继续变革,我们不能说当代的足球就不如过去了,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范,而这种风范随着历史的推进往往会消逝,要想寻找它,只能回溯过去。迄今为止,仍然有很多球迷怀念着那支所向无敌的巴西队,那代表了足球还未完全被严密规范的体系接管的时代一个巅峰,至今仍然让后来者瞻仰。
最后,用乌拉圭作家爱德华多-加莱亚诺的一段话做为结束语:
在巴西有的乡村没有教堂,但是没有一个村庄会没有球场。周日是全国的心脏病专家的苦日子,在一个普通的周日,人们会死于参加足球弥撒的兴奋激动,在一个没有足球的周日,人们会死于百无聊赖。
当巴西国家队在1966年的世界杯上遭遇灾难性的失败之后,有自寻短见的,有精神崩溃的,人们降下半旗,在门上悬挂黑丝带以示哀悼,舞动前行的致哀队伍充塞街道,为躺在棺材里的这个国家的足球勇气送葬。4年之后,巴西队第三次获得了世界冠军,尼尔顿-罗德里格斯写道,巴西人再也不用担心被捕狗人带走了,他们都是戴着貂皮毡帽和尖顶王冠的国王。
1970年世界杯,巴西队的足球配得上巴西人民对欢庆和美丽的渴望。全世界都在遭受保守的防守足球的折磨,整支队伍龟缩后场,保持“4-3-3”阵型,只有一到两名球员在前场自己单干,不允许冒险和自由发挥。然而巴西队令全世界为之一振:他们是一支进攻的队伍,采用4名前锋,雅伊济尼奥,托斯唐,贝利和里维利诺。当热尔松和卡洛斯-阿尔贝托从后场插上的时候,进攻球员会增加到5名甚至6名。正是这样的压路机器在决赛中碾碎了意大利队。
25年之后,这样的大胆行为会被认为是自杀。在1994年世界杯上,巴西队在又一场决赛中战胜了意大利队,这一次决定比赛的是120分钟没有进球后的点球大战。如果没有点球决胜,球网看来会永远纹丝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