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了坏小孩,再看隐秘的角落,略失望
完全是两个故事,网上还一顿分析电视剧结局怎么怎么隐喻,怎么怎么各种暗示,其实漏洞一大堆。
书里朱朝阳是掌控一切的,除了最后杀张东升需要拼概率以外,其他的他都已经预料到了,包括张东升给他们的饮料里下毒,留下一本日记,即使自己死了也能留个清白。
剧里朱朝阳基本上身不由己,他不可能算到被王立绑架了张东升能来救他,不救他他基本上就得坦白了。严良和普普的死更不在他掌握之中,如果这两个人没有死他的日记就白写了。有人说朱朝阳故意借张东升之手杀严良,别忘了,这两个人活下来一个他也必然会败露,除非他们同归于尽,但是这种可能性有多少?
书里朱朝阳有明确的杀人动机,杀妹妹,杀父和小三,杀严良普普张东升再把锅甩到他们身上。是纯粹的恶,触犯法律的恶。
剧里朱朝阳没有明确的杀人动机,死的所有人里没一个是他真正想杀的,除了他妹妹。但是他妹妹的死是意外,而且没有任何证据是他杀的,其余的事情都是为那30w,其实朱朝阳跟这30w一点关系也没有,他不管是出卖严良普普还是有意脱罪,都谈不上恶,因为他本身就没有罪。唯一需要隐瞒的是网上分析的“他对妹妹见死不救”,但是见死不救不犯法,而且他爸爸和小三都已经死了,他就算坦白出来也没有对不起谁。换句话说,当初朱晶晶死的时候朱朝阳不报警是怕他爸知道,现在他爸已经死了,已经没有理由不报警了,除了普普弟弟需要钱治病,问题是如果朱朝阳因为普普弟弟要治病而不报警,那他就不是恶啊?还有人分析小三是朱朝阳杀的,我也是醉了,朱朝阳,你怎么不说所有人都是朱朝阳杀的呢?
书里描写的是赤裸裸的社会问题,是社会导致了孩子们的恶的产生。人们对杀人犯孩子的偏见,导致严良和普普的悲剧。成人婚姻问题导致单亲家庭的孩子的悲剧。
剧里淡化了这种矛盾冲突,朱朝阳和妈妈安分守己,对小三也没有很强的怨念,小三开始也没有咄咄逼人。严良和普普也不是在福利院被欺负,而是单纯的为弟弟治病需要30w。还有善良的王景春老协警一直帮忙。给人感觉就是,一片祥和的社会因为一个孩子不幸得了白血病以及一个小姑娘意外坠楼,导致了一系列悲剧。社会是没有责任的。
当然我也知道按原著拍是肯定过不了审的,但是吹什么剧比原著更牛逼我是不服的。别说什么原著作者都承认剧拍得完美,有人拍他的作品高兴都来不及呢还能不说点好听的。
于家新龙
· 广东赞同楼主,感觉剧里为了正能量过审,又想隐喻暗示书里写到的阴暗面带来了一些矛盾
翻译什么是惊喜
· 山东原著就是设计精巧的杀人案,有一点刻意,单看推理比电视剧好。但是像这种可以反映现实的剧,推理可有可无,就像我不是药神,没有推理啊,一样有现实意义。值得关注的是家庭教育,未成年犯罪,成年人的感情,婚姻,单亲家庭,学校教育,同学关系等等等等,这些东西比推理有意思多了。电视剧填充了很多生活细节,演员,摄影,场景布置又是电影配置,配乐也是高水准,剧9分保底。原著的话,也就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