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poster

噩梦级难度的高考数学考题,那年高考考生平均分只有26分……穿越都得选好时间

avatar
关注
1984年,是中国高考改革有创意的一年。就在这一年,数学命题组提出了高考“出活题,考基础,考能力”的命题指导思想,难度不亚于现在的全国联赛。1984年的数学试卷,创造了大批新题,即所谓活题。广大考生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新题或活题,感到非常之难。当年,北京市的分数,人均只有17分,创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数学高考难度之“最”。 1984年的数学试卷第六大题第2小题、第七大题和第八大题常被以后竞赛命题者作为范题参考!

全国平均分是26分
北京平均分是17分
安徽平均分是28分




这份考卷之难,连当年《人民教育》都发文痛批:
今年高考数学(理科)试题 不适合高校选拔新生,与现行中学数学教学要求也不吻合,试题偏刁、难度偏高、排列不当、分配不均。比如,安排没有考虑到考生的心理状态,采取由易而难的办法。第一大题选择答案,每一小题均需考生全面认真考虑所学内容,经过推理运算,去伪存真,才能获得正确答案。而试题又明确规定,选择错了要扣分,这无疑给考生的心理上增加了压力,愈怕失分愈紧张,不利于考生思维能力的发挥。
至此,1984年“惨案”后,高考数学进入了正常发展期,世界仿佛重新恢复平静。


转自--正确走位
发布于四川阅读 47058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来玩一下

感觉你在黑北京

亮了(41)
回复
discusser-avatar

ddeezz

这年江苏省平均分49分全国第一,中科院院士数学教育家张景中先生直言最后一道题目只适合竞赛不适合高考,命题老师做自我批评 “””我是一名省属重点中学的数学教师,参加了1984年的高考命题工作,感到受益不浅.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送了6届高中毕业生参加考试,由于对试题没有科学地进行分析,逐渐产生了两个不正确的认识,从而使我一度陷入"题海".第一个认识是,高考为了便于高等学校录取新生,就必须用难题拉开分数,这样,试题就难免不超出教学大纲

亮了(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