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poster

由这次鄱阳湖水灾重提鄱阳湖大坝建设

avatar
关注

鄱阳湖区域爆发大洪水,江西百姓受灾严重;鄱阳湖大坝一直未获国家上级部门批准,由此重提鄱阳湖大坝建设。

鄱阳湖枢纽简介


【鄱阳湖概况】
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江西省北部,最大面积5100余平方公里,最大容积300多亿立方米,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江河来水,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江西省总面积的97.2%,占长江流域的9%;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多年平均水量约占长江的15%,是一个过水型、吞吐型、季节性的湖泊,是长江中下游的防洪调节器、水资源宝库。
【鄱阳湖水利枢纽】
(二)基本理念
一是建闸不建坝。枢纽为开放式全闸工程;
二是调枯不控洪。枢纽3月底至8月为江湖连通期,汛末9月至次年汛前3月为枢纽调控期;
三是拦水不发电。枢纽取消了原设计中的总装机9.2万千瓦的电站;
四是建管不调度。枢纽将调度权交由流域机构(长江水利委员会)统一调度;
五是江湖两利、动态调控。枢纽统筹考虑鄱阳湖区及长江中下游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利用的需要。
拟建的鄱阳湖水利枢纽为Ⅰ等大(1)型工程,位于鄱阳湖入江水道,屏峰山与长岭山之间,上距庐山市区(原星子县城)约12 km,下至长江汇合口约27 km,工程控制鄱阳湖水系全部流域面积。设计闸轴线总长2993.6 m,拟设置64孔泄水闸,其中孔口净宽20 m的常规泄水闸7孔,净宽26 m的泄水闸53孔,净宽60 m的大孔泄水闸4孔;闸底板高程分别为0 m、2 m及4 m;枢纽左岸设置3线单级船闸,船闸级别为Ⅰ级,规划通航标准为3000t级兼顾5000t级,闸室有效尺度采用280 m×34 m×5.5 m(长×宽×最小槛上水深);鱼道采用左岸、中间和右岸3线布置,左岸鱼道布置在导流堤靠泄水闸侧;中间鱼道布置在纵向围堰内部;右岸鱼道布置在泄水闸Ⅰ区和右岸连接段之间的边坡上,并行布置两条,高水位鱼道用于汛后9月~10上、下游水位较高时过鱼,低水位鱼道用于枯期(11月~次年3月)上、下游水位较低时过鱼。
枢纽的调度原则为:调枯不控洪;基本恢复长江上游控制性工程运用前的江湖关系;与控制性工程联合运用;综合影响最小;水资源统一调度。
鄱阳湖水利枢纽为开放式全闸工程,汛期(3月底~8月底)江湖连通,闸门全开,不发挥作用;汛末(9月~次年3月底)对湖区水位进行节制,缓解湖区水位下降过快导致的问题,寻求洪水资源化利用。工程最低控制水位9.5m,遇突发水环境事件时可迅速开闸,恢复天然状态,并可利用枯期蓄水进行应急处理,提高长江湖口以下河段及鄱阳湖水资源综合利用安全保证率。随着对湖区各种需求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枢纽调度方案还将进一步完善。

为了“一湖清水”——鄱阳湖水利枢纽介绍
发布日期:2020-06-16 13:03 信息来源: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 字号:[] [] []
高质量科学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
 
 
为了“一湖清水”——鄱阳湖水利枢纽介绍
 

 
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
二O二O年四月



 
目 录
前 言
一、为了一湖清水
——鄱阳湖水利枢纽为什么被反复提出?
    为了恢复鄱阳湖之“美”
            为了解决鄱阳湖之“困”
    为了实现鄱阳湖之“治”
二、致力于保护鄱阳湖生态功能和环境承载能力
——鄱阳湖水利枢纽是什么样的工程?
      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开放式全闸工程
    共抓大保护的生态调度工程
    生态保护优先的“幸福湖”工程
三、利大于弊  风险可控
——鄱阳湖水利枢纽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恢复和科学调整长江与鄱阳湖关系 
                 打造永不落幕的国际观鸟胜地
    保护江豚的最后避难所
    永葆一湖清水
四、高质量科学推进
    ——鄱阳湖水利枢纽前期工作有什么进展?


 
结 语
 前 言
鄱阳湖,“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江西的母亲湖”“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水资源宝库”“国际重要湿地”“候鸟天堂”“白鹤王国”“长江江豚最后避难所”……系列特殊而重要的地位让鄱阳湖显得格外耀眼,是中国众多湖泊中最独特的一道风景,是大自然最好的恩赐。
水,是生命之源,是生产之要,是生态之基,是鄱阳湖生态环境的灵魂,对于江西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生态安全、对建设美丽中国都至关重要。
为了“一湖清水”,保护和治理鄱阳湖刻不容缓、任重道远。江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充分发挥鄱阳湖水资源作用,致力于保护鄱阳湖生态功能和环境承载能力,高质量科学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努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和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示范性工程。
 
一、为了一湖清水
——鄱阳湖水利枢纽为什么被反复提出?
 
曾经,鄱阳湖“芦荻渐多人渐少,鄱阳湖尾水如天”,微笑的江豚在这里跳跃,无数珍稀候鸟在这里聚集,湖畔人家岁岁丰年;而如今,鄱阳湖秋冬季水位持续下降并不断加剧,滩涂裸露湿地干枯,候鸟在湖区过冬受到影响;水体缩小、食物缺乏,江豚生存“险象迭生”。
1.为了恢复鄱阳湖之“美”
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江西省北部,最大面积5100余平方公里,最大容积300多亿立方米,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历史上有彭蠡泽等称谓,后因长江河道南迁水直抵鄱阳县附近,因而易名鄱阳湖,经过漫长的演变,在距今1600年左右形成了现代鄱阳湖的雏形。既是沟通北方与岭南的重要枢纽,也是诸多文人墨客青睐的胜地,苏东坡诗云“鄱阳湖上都昌县,灯火楼台一万家”,“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可见当时繁荣和浩渺壮丽。
 
 

        
 
鄱阳湖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江河来水,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江西省总面积的97.2%,占长江流域的9%;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多年平均水量约占长江的15%,是一个过水型、吞吐型、季节性的湖泊,是长江中下游的防洪调节器、水资源宝库。同时,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首批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区域之一,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复杂的食物网,长江江豚近一半数量生活在鄱阳湖,世界上98%以上的白鹤和85%以上的东方白鹳在此越冬。
从地理到历史到人文到生态,鄱阳湖昔日之美无以言表,如今却因枯水问题,受到种种影响,恢复“鄱阳湖之美”是人们共同的心愿。
2.为了解决鄱阳湖之“困”
自2003年开始,长江与鄱阳湖的江湖关系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受长江上游干支流水库群汛后蓄水、清水下泄和干流河道冲刷下切等因素影响,鄱阳湖秋冬水位持续下降并不断加剧。进入枯水期时间平均提前了40天,枯水持续时间平均延长了50天,枯水期水位持续下降。2004年出现历年最低水位5.22米, 2019年鄱阳湖星子站出现历史次低水位5.44米,并且低于6米的极枯水位持续时间创新的记录。据预测,至2030年,长江中下游河道将继续下切,长江湖口水位和鄱阳湖水位较现状将进一步降低。因为枯水引发的一系列民生问题和生态问题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鄱阳湖之“困”。
民生之困:城乡供水矛盾不断加剧,沿湖300多万城镇居民和60多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受严重影响;农业灌溉取水愈发困难,沿湖300多万亩农作物灌溉水源不足;渔业资源快速衰减;交通航运受阻明显;湖滩过早裸露,血吸虫病防治难度加大等。
 

生态之困:湿地生态系统出现退化趋势,外来入侵植物增多,植被物种组成发生变化,局部出现了植被退化;候鸟越冬栖息地功能明显衰退,候鸟无奈将觅食地由天然湿地逐渐向人工湿地转移,其数量和种群结构可能都将受影响。水生生物生境空间困难,鱼类资源衰退。近年来低枯水位时江豚死亡事件频发,主要原因就是水域面积减少,导致江豚食物减少、生存空间减小,容易缺乏食物饿死、被船只螺旋桨击打受伤致死或搁浅致死。水环境质量下降,近年来氮、磷指标偏高,水质下降,尤其在枯水期更显严重。
 
 

3.为了实现鄱阳湖之“治”
年年枯水,枯水年年。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规律层面去深究,多方面出现的问题要从制度层面去深究。为什么枯水问题不断出现?因为枯水已经成为常态,持续并加剧;为什么鄱阳湖水利枢纽历时多年仍不断被提出?因为它符合湖区人民心声,既是多年所盼,也是现实所迫,更是统筹兼顾、反复权衡后的最佳选择。
鄱阳湖因长江而生,因长江而兴,现在因长江而变,如果不采取措施,可能会因长江而衰。事实上,探索解决鄱阳湖水问题由来已久,随着时代变迁理念也不断变化。早在上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建设鄱阳港,主要是为了连通赣粤水运交通;新中国初期,时任江西省省长邵式平提出在鄱阳湖建坝,主要是为了防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省开展了一系列湖控工程研究,2002年,39位江西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交江西省第一号议案,主要设想是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等综合利用;一直到2008年,江西省提出“建闸不建坝”“调枯不控洪”的全新建闸理念,主要是为了解决枯水带来的民生及生态等一系列问题,永葆鄱阳湖一湖清水。此后,江西以保护优先,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个方面,并以现状为基础进行了诸多方案的研究比较。
综合比选各方案,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优于其他方案。
 
 

二、致力于保护鄱阳湖生态功能和环境承载能力
——鄱阳湖水利枢纽是什么样的工程?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兴则“鄱湖”幸。近年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鄱阳湖水利枢纽致力于提高鄱阳湖枯水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以水安全促进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改善供水、灌溉、渔业、航运、血吸虫病防治等条件,是恢复和科学调整江湖关系的综合性骨干工程,将满足老区人民建设幸福鄱阳湖的迫切要求,、“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和“共抓大保护”的重要战略思想的具体行动。
1.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开放式全闸工程
鄱阳湖的灵魂是水,保护和治理的关键在于解决水问题。按照“建闸不建坝”的建设理念,合理调配水资源,主动修复水生态系统,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小治理,实现大保护。
鄱阳湖水利枢纽是开放式的、顺应自然水文节律的可调式全闸工程,而不是长期固定高水位的水坝,不会造成江湖全阻隔。拟建于鄱阳湖的入江水道,位于屏峰山与长岭山之间,上距庐山市区(原星子县城)约12 千米,下至长江汇合口约27 千米,工程设计闸轴线总长2993.6 米,拟设置64孔泄水闸,其中为江豚迁移设置了4孔净宽60 米的大孔泄水闸;枢纽左岸设置3线单级船闸;在枢纽左岸、中间和右岸共布置3线4条鱼道。
 
 
 

2.共抓大保护的的生态调度工程
鄱阳湖枯水不仅是江西的问题,也是长江中下游共同面临的问题。鄱阳湖水利枢纽坚持“共抓大保护”,把鄱阳湖放在长江大格局中来统筹和保护,没有开发任务,取消了原设计中的总装机9.2万千瓦的电站。鄱阳湖水利枢纽坚持“调枯不控洪”,把自然状况下的多年平均水位优化线作为生态调度的参考基准,不会改变鄱阳湖“夏丰冬枯”的基本形态。
在鄱阳湖汛期(3月底~8月底),闸门全开,枢纽“相当于一座桥”,鄱阳湖与长江实现自然连通,与建闸前无异;枯水期,枢纽发挥调控作用,减缓鄱阳湖湖区水位快速下降,并不少于天然流量下泄,可为长江中下游补水。9月至11月底,枢纽按照鄱阳湖自然形成的多年平均水位线进行调节;12月至次年2月,枢纽调控水位在9.5—10米间上下波动,缓解湖区水位下降过快导致的生态和民生问题。
 
 
 

枢纽建成后,由流域机构(长江水利委员会)统一调度,共饮一江清水。
 
3.生态保护优先的“幸福湖”工程
鄱阳湖水利枢纽通过科学合理调控枯水期水位,可满足水安全保障、支持水生态修复,促进水环境保护、维护湖泊生态功能,让鄱阳湖的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真正让鄱阳湖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湖。
以水安全促进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鄱阳湖水利枢纽坚持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在枯水期保持一定水位,增加湖泊水面容积,增大水环境容量,生态保护作用显著:可增强水体的纳污及稀释降解能力,改善枯水期水质;可改善水生生物生存空间,恢复和增加生物资源;可改善湿地质量,扩大和改善候鸟的栖息环境。
让湖区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供水效益:可为环湖区的城市和乡镇居民生活和生产提供用水安全保障,环湖79座水厂的供水保证率可从现状的80~97%提高至97~100%,环湖农村的水源供水保证率从现状的70~85%提高至90%以上,受益人口360万。灌溉效益:可提供水量14.21亿立方米, 263万亩晚稻受益,为湖区粮食安全提供水源保障。渔业效益:可扩大湖内定居性鱼类的产卵场、索饵场面积,改善其生存条件,增加渔业资源。航运效益:可提高鄱阳湖和周边河流部分河段的航道等级,促进环湖航道网络形成,实现滨湖地区的航道连通和直达,改善航道里程约240千米,新增港口深水岸线约30千米。宜居水环境效益:可为沿湖城镇提供较为稳定的秋冬季河湖景观水面,改善城乡生产、生活、生态条件与环境,促进湖区建设与发展。旅游效益:可美化湖泊及周边地区环境,增加旅游景点,改善湖区旅游设施和交通条件,增加湖区旅游价值,为湖区发展旅游创造条件。血防效益:可为水淹灭螺创造条件,可有效解决湖区血吸虫病防治问题。
 
 
 
 

三、利大于弊 风险可控
——鄱阳湖水利枢纽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鄱阳湖水利枢纽,坚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可以让母亲湖永葆生机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动长江和鄱阳湖流域绿色发展。
1.恢复和科学调整长江与鄱阳湖关系
江湖两利、动态调控。枢纽统筹考虑鄱阳湖区及长江中下游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利用的需要,基本恢复长江上游控制性工程运用前的江湖关系。
维护健康长江,可有效消减长江上游水库蓄水对长江中下游水资源利用的影响。一方面缓解汛后蓄水对长江湖口以下河段水资源利用的影响;另一方面减缓近年来因蓄水期干流流量减少引起的湖区水位下降过快趋势,恢复湖区水位自然下降过程。在长江上游水库汛后蓄水前,枢纽拦蓄部分湖区洪水资源,基本不影响长江干流流量,且枯水期对长江下游有一定补水作用,可作为下游遇特枯年份或其它紧急情况时的应急备用水源。据测算,三峡水库蓄水期,枢纽运用可增加下泄水量13.59亿立方米;当湖区水位为10米时,可为下游补充7亿立方米。在长江干流特枯时段或遇突发水环境事件时,枢纽可迅速开闸,恢复天然状态,利用鄱阳湖提前蓄好的“一湖清水”进行应急补水处理,提高长江湖口以下河段及鄱阳湖区水资源的安全保证率。
2.打造永不落幕的国际观鸟胜地                                                                                              
对于湿地:枢纽建设将改变持续低枯水位现状,优化湿地生态水文过程,满足鄱阳湖湿地各类生物类群生长发育过程,对遏制湿地生态退化起到积极作用。将遏制中生、旱生植物入侵和洲滩植被扩张,为沉水植被恢复提供了必要条件,有利于沉水植物完成生活史;沉水植被的恢复有利于提高白鹤、小天鹅、鸿雁等涉禽和游禽的觅食生境质量。可使湖区在枯水期维持一个合适的水位,或通过调度还原适合湿地的水位,可促进10~11米高程段沼生植物的生长,恢复近年来萎缩的沼生植被带,湿地退化水文胁迫解除。
对于鸟类,适宜的水位变化过程将有效增加越冬候鸟栖息生境的适宜性、可利用时长以及食物资源量。鄱阳湖越冬候鸟主要集中在吴城、南矶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两个保护区的的湖底高程均在10米以上,均高于枢纽最低控制水位9.5米,对这两个保护区不会造成影响。对都昌省级候鸟保护区有一定影响,淹没保护区10米以下高程洲滩41平方千米,约占6.6%,但该水位同时又增加了其他区域的湿地植被面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影响。
 
 

鄱阳湖水利枢纽就相当于一个放大版的“大湖池闸”,工程运行可让生态鄱阳湖更好地成为鸟的天堂,天鹅飞翔、白鹤高歌、群鸟嬉戏、万鸟齐飞将成为鄱阳湖上更靓丽的景色,让国际观鸟平台在鄱阳湖永不落幕。
3.保护江豚的最后避难所
微笑的江豚,是水中的精灵,却已不足1000头,并且数量正加速下降,鄱阳成了江豚的最后避难所,但“江豚被螺旋桨打死打伤”“饥饿的江豚”等仍不断出现。江豚濒危,原因是多方面,据有关研究,枯水是重要的原因,如果任由枯水发展,江豚“最后避难所”将很难维续。鄱阳湖水利枢纽的运行,将更好的保护一湖清水,让江豚在鄱阳湖永远畅游微笑。
 
 
 

工程运行后,在鄱阳湖枯水期,湖区水面面积将增大,增加了豚类栖息地面积,利于江豚在湖区捕食和栖息,可降低被人类活动影响的概率。同时增大的水面面积有助于补充江豚饵料,有利于江豚在湖区越冬。建闸虽对江豚的迁徙会产生一定影响,但为保证江豚的迁徙,枢纽设置了4孔60米宽的大孔闸。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60米宽的大闸是足够让江豚自由过闸的。一是江豚依靠自身声纳导航,能顺畅游弋实验室2米宽的水道;二是2019年多家媒体真实报道江豚穿越最大桥墩净宽60米的昌邑大桥,成群在赣江南昌段活动;以往也有江豚通过最大桥墩净宽56米的赣江铁路桥,进入赣江八一桥水域和通过最大桥墩净宽43米信江黄金埠大桥,进入信江贵溪段水域的相关报道。
对于其他鱼类,枢纽的运行将扩大湖区鱼类生活空间,延长鱼类育肥期,利于湖区鱼类生长育肥,鱼类饵料生物增多。4—8月自然连通期与绝大部分洄游性鱼类洄游时间吻合。虽然调控期将对部分河海洄游鱼类的幼鱼、极少部分的亲鱼、部分江湖洄游鱼类幼鱼(如四大家鱼)等入湖造成一定程度的阻隔,但通过泄水闸以及鱼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影响,对邻近长江段鱼类群落结构不会有较大的影响,不会对鄱阳湖珍稀保护鱼类带来不利影响。
4.永葆一湖清水
鄱阳湖水利枢纽运行后,对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意义重大。抬高枯水期水位、增加枯水期水资源量及时间分配等,都是枢纽对水质影响的直接作用方式。枯水期水位抬升,水环境容量将较现状增加,水环境承载能力增加,有利于稀释和降解输入的污染物。同时,由于鄱阳湖独特的碟形特征,枯水期水位抬升将显著增加鄱阳湖区浅水水域面积,有效增加枯水期的湿地面积和沉水植被的分布,增强水体净化能力,增加枯水期水质优于Ⅲ类水的水域面积,水质得到改善。
与其他湖泊不同,鄱阳湖流动性强,换水周期短。根据有关研究,即使枢纽建成运行,其最小流速也不会构成鄱阳湖大面积富营养化风险,并且低气温状态的河湖一般不会爆发大规模水体富营养化,世界上如此流动性的的河湖尚无冬季发生大规模的水体富营养化案例。因此,工程建设后,鄱阳湖不会发生大湖富营养化风险,并且,配合全省开展的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减少入湖负荷,严格控制五河和湖区氮磷等污染物排入总量,鄱阳湖一湖清水将得到更好保护。
四、高质量科学推进
——鄱阳湖水利枢纽前期工作有什么进展?
鄱阳湖水利枢纽提出至今已逾十年,为充分论证鄱阳湖水利枢纽,在中央领导的关心关注下,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江西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科学论证,高站位、高标准、高质量开展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和科学研究论证。
一是突出高站位。江西努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美丽中国“江西样板”。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放在整个长江水系大格局中来考虑,把保护鄱阳湖作为重中之重,突出生态特点,科学研究、统筹规划,坚持走生态发展之路,扎实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全力提升鄱阳湖生态功能。
二是坚持高标准。一直以来,江西坚持按照高标准要求科学推进枢纽前期工作研究,主动走访科技界、工程界、生态界的各界人士,广泛征求意见,深入开展科学研究。2010年,委托国内有关权威机构,由国内知名院士、专家领衔,围绕鄱阳湖水利枢纽开展“六大课题”研究,并通过了国家级专家组的评审验收。2013年,水利部、农业部、环保部、国家林业局组织完成并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报送了相关领域深化研究成果。2017年,由中国科学院孙鸿烈、陈祖煜院士牵头,组织40余位院士专家在深入长江和“两湖”调研和研讨基础上,形成了《协调江湖关系,促进长江中游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的报告。这些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对不断完善工程建设方案、优化水位调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三是追求高质量。老百姓的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幸福河湖是人民幸福实现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重要组成部分。江西将始终坚持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坚持维护长江健康,以保障水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和宜居水环境为目标,致力于保护鄱阳湖生态功能和环境承载能力,持续深化研究论证,响应新时代召唤,追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严格各项程序和各类审查,依法依规、扎实有序,高质量科学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前期工作,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目前,枢纽项目已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可研报告已经过水利部水规总院技术审查,项目环评报告编制已完成。
 
 
结 语
 
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通过对其管理模式、水位调控、工程型式以及鄱阳湖流域综合管理等进行科学安排,完全可实现利大于弊。我们将始终把握“江湖两利”、“流域一体”的理念,以建设“健康长江”,实现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不断改善鄱阳湖生态环境、打造鄱阳湖生命共同体,探索大湖流域保护与开发新模式,将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示范工程,用实际行动满足人民建设幸福鄱阳湖的迫切要求。
衷心感谢大家一直关心关注鄱阳湖水利枢纽,也真诚的希望有更多的人关心鄱阳湖生态、关心湖区人民生活、关心江西发展,为了“一湖清水”,提出更多有效可行的建设性意见。
文章链接http://slt.jiangxi.gov.cn/art/2020/6/16/art_37984_1885813.html

知乎讨论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966606/answer/133072382
发布于上海阅读 11303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风一样追随着楼主

· 上海
水煮肉注水对,我觉得主要还是得退耕还湖收起

我觉得和这个关系不大,现在农村的地很多都荒在那,谁还去围湖种田啊

亮了(9)
查看回复(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