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变味”,是知乎经历过了,虎扑也正在走的路(回忆性长文)

avatar
关注
今天看不少jr发帖,说破站变味儿了。答题形同虚设、弹幕无意义;内容从新番推荐、鬼畜、甚至哲学等二次元为主的变为各种挑战、吃播、抑郁症癌症、标题党、以及舞蹈区打颜色擦边球等;也在去游戏化、去二次元化,重点放在生活区,up联动、请明星,搞直播,搞热搜饭圈这一套。本来要发展成Boutobe变成向B博发展……是的,破站确实变味儿了,这是老用户最能深切的体会到的,也很可能会造成老用户点流失,但B站肯定也想到了这点,但依然选择了这么做。
原因很简单的——因为B站想要出圈、想要大众化。舍弃独特性,迎合大众化;舍弃少部分老用户,迎来大量的新用户。而这,也是流量时代有野心的商业互联网平台必经之路。逼乎经历过,虎扑也正在经历。(以下分析都不是我写的,节选自大众化了的B站还值不值得期待,嫌长可跳过斜体部分)
知乎:“与世界分享你的经验、知识和见解”→“与世界分享你刚编的故事”
2010年12月,知识分享网站知乎开始内测,最初采用邀请注册制,有邀请码才能注册成为用户,并浏览内容。知乎最早的一批用户是互联网行业内的意见领袖,包括马化腾、李开复、冯大辉、徐小平在内的互联网、创投圈的老板、高管,成为了知乎最早期的一批用户。这也奠定了知乎深度分享个人的知识、经验和见解的内容调性,逐渐沉淀了一批高质量的内容以及贡献高质量内容的高质量用户。直到2013年3月,知乎才开放注册。不到一年,注册用户迅速增加到400万。
大规模用户的涌入的同时,知乎原有的深度分享个人知识、经验、见解的内容调性正在稀释,2018年,知乎上线了智能推荐功能,用户开始接触“关注的人、关注的问题”之外的内容,当时正在接触区块链内容的我原本认为知乎是一个非常专业的知识平台,然而对比了数据才发现,很专业的区块链内容大都是没有点赞、没有评论,想来阅读量也寥寥,反而是天涯、猫扑上流行的美女、情感、娱乐、健身这样的大众内容往往能获得上万个点赞、几千个评论以及不菲的阅读量。
2017年年初,有人发现知乎有个名为''海贼-王路飞''的答主在244个问题中,分享了电影审核员、星探、伞兵、汽油运输员、南极考察队员、球探、老兵、村主任等100多种传奇人生经历,同时收获了超过20000个赞,从王路飞回答的互动数可以看出,他分享的内容确实受到了普通用户的欢迎。
''海贼-王路飞''事件的爆发将知乎推到了风口浪尖,在很多媒体、知乎用户眼中,知乎失去了原有的光环,并迅速水化为贴吧、天涯一样的内容社区产品,不少知乎的早期用户也逐渐离开了知乎,与“逃离知乎”相关的话题也成为知乎用户在内的热门话题,然而知乎真的出现危机了么?
2019年8月,知乎完成知乎历史上金额最大的一轮融资,由快手和百度联合战略投资约4.5亿美元,此前一年,知乎刚刚完成了2.7亿美元的融资。百度指数也证明了知乎的影响力正在持续提升,早期用户的离开并没有影响知乎。
小众文化就像水池中的海水,因为浓度太高,只有适应海水的生物能够接受,为了适应更多物种,不得不对海水进行稀释,于是出现了我们小学数学题里的现象,一个水池有三个入水口,一个出水口,入水口注入水,出水口流出海水,水池里的海水浓度越来越低,也就越来越适合更多生物。这一过程也就是小众文化的出圈过程,随着对小众文化进行部分改造,小众文化变得更适合大众。然而海水的稀释,很多原本喜好海水的生物已经不适应新的环境,他们需要新的环境,这些生物开始迁移到新的平台。
因此,失去了原有味道的知乎,影响力越来越大,受众越来越多,贴吧化的知乎影响力越来越大,估值越来越高。
B站、虎扑也不得不经历这一过程。他们都会因为吸引新用户而大众化,失去原味、变味。

不好意思,啰嗦了半天下面才进入正题,我结合自己的感受说说虎扑怎么也变味了。说的不对的和漏掉的大家补充。
我是大二时加入虎扑的,那时的虎扑实在小众,由于年轻且不关注体育,我不属于他的用户范畴,我也无法知道虎扑,更别说了解虎扑。所以我加入虎扑时间算晚的,是偶然看到《每日人物》发布的一篇名为《那些4500万直男想也想不明白的问题:很黄,也很温暖》的文章而加入的。因为文章中太多的点引起了我对虎扑的好奇——门特、28、甘比亚等等都是我的知识盲区。因此热情好学的我怀着无比的好奇心我加入了虎扑步行街(还未正式加入,希望有女jr给我这个机会?手动狗头),直男且礼貌的我和本着个人的聪明才智几分钟就答完了虎扑的入门门槛题(毕竟211大学生,手动狗头)从此便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那时候的虎扑步行街,已经过了突变体时代,成为绿化街已经5年,被绿早就不再难以启齿,绿甚至成为一大特色。“内事问百度,外事问谷歌,床事问天涯,绿事问虎扑。”由于有丰富的事例或自身经验,大家都成为了私家侦探、列文虎克。可以从细枝末节、直觉判断(熟练得让人心疼)出是否被绿,甚至给楼主扶稳绿帽子的同时,给出解决方法,保留证据,如何维护自己的利益等。这里也十分敬佩安大山,希望我就是重提不会让老哥伤心,我也知道这个不适合开玩笑,但大家真的是一家人。
我刚进来连LZ,ZSZS等基本论坛知识技能都不具备,但大家都想家人一样热情解答。为了回报jrs,我也想要参与其中,为jrs出谋划策,即使感情的事儿我一窍不通。但等级太低,无法评论,所以我开始疯狂举报违规评论,特别是那时候的机器人卖片的,我简直爱死他们了。当然了,我也感受到步行街的魅力,步行街老哥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我超喜欢这里的。是的,没过多久我就彻底爱上了这里。并疯狂的安利给大学室友(我室友都看NA却也和我一样不知道虎扑,课件虎扑当时多小众)步行街太容易上瘾了,大晚上的我们寝室很有可能不知道谁就开始大笑起来,没办法,虽然我们是专业的,但真的忍不住。我们喜欢这里的真实,都是jrs自己身边的事儿,大多热帖内容既平凡又新奇。喜欢一家人的氛围,平时:沙雕网友笑死我了;炫耀的时候:带着我的祝福滚、关进小黑屋,你猜我干了什么jpg.;困难的时候:没事,加油,jrs抱抱。
那时候羊总也是步行街一大特色,暗号都和羊总有关“他强任他强……”谁能想到这ID的由来竟然和两部文学作品作品有关呢(提示《鲁宾逊漂流记》、《射雕英雄传》),这个ID果然符合jrs的胃口和二院画师一样成为步行街名人,我想步行街名人堂我一定投他们一票。当然了,虎扑奇人异士不知凡几,天文地理史数生无所不包,各种大佬。
但随着自媒体兴起,有很多媒体开始为有趣的步行街打起了广告,也有的自媒体营销号将步行街内容搬运至微博(这里强烈谴责微博营销号绿帽社,长期搬运虎扑原创内容,并未注明来源,即使不照搬,也会自己用小号或者多个账号等,故意漏出头像等作为原创标识抄袭发布)。因此,也有不少像我这样的用户涌入,但也不算很多。
后来,官方开始主动调整步行街内容例如发帖需带标签及区分版块等。我也经历了步行街的多次调整,从分区时候的不习惯,APP使用等方面吐槽,具体回忆不清楚了。我认为此时官方就已经开始为大众化做准备了,那时候虎扑好像已经有头条背景了。
然后是名声大噪的吴亦凡事件,涌入大批梅格妮,但其实大部分梅格妮都被拦在了门框外。而步行街因此出名,被大众所熟知,根据自媒体对虎扑的介绍,不少大众也开始怀着好奇心,不同的人带着不同的用意进入虎扑,有的是对直男的好奇,有的是带着对直男的恶意进入虎扑。没记错的话官方此时将发帖级数要求降低了,而我当初进来为了发帖是多么的不容易,我有理由怀疑官方是故意碰瓷吴亦凡,顺便也说一句,步行街微博官博有时候确实恶心。
至此,虎扑开始鱼龙混杂。有疑似官方安排的小迷妹高强度回帖,有从别的平台转载的东西零回复上首页,雍和植发的广告帖层出不穷,有明星为新作品开始轮到他了、也有坑姐这样的人出现。分区越来越细,喷子越来越多,开始出现饭圈文化,水帖越来越多,低龄化也开始明显。985一条街升级成为院士一条街,大家开始不再那么真实。各种帖子评论高亮开始刷新我的三观,下限越来越低,步行街戾气也开始重了起来。我开始减少回复率,因为不再有我想要回复的内容,视频我在B站、抖音都看过了,新闻我也在新浪看过了,步行街的原创内容不再多了,不再那么搞笑了……
我开始怀念平头哥、狂少、石牌高圆圆、二院画师,开始复习那些金句:家产百万富可敌国、前途光明专升本、万幸香蕉挺好吃、遇到前女友时说的那句我没上过学、十分,我喜欢的类型、感冒药里有安眠药;怀念大家为了争MVP屎拉裤裆、堵老丈人家马桶,争相当乐于救人的正能量好人、当裁判的日子,我也看不到步行街金句和文艺复兴了。但我知道,这有好有坏,我在虎扑就可以知道B站、抖音的热门甚至优秀作品;知乎的热门问题;知道今日热点新闻,娱乐圈八卦等等,但我还是更愿意看到虎扑的特色,别的地方没有的东西,这也是我待在这里的原因。我依然热爱这里,这里有各种基地,有各种神评,我也知道明智的老哥还是在的,我们不想离开这里,就像不想离开家一样。
现在,虎扑已经开始涉足直播领域、搞起了二手交易、开启发帖奖励机制、零元分享抽奖等为吸引新用户、虎扑大众化服务的措施,足见虎扑的野心。但随着大众群体的涌入,虎扑大众化的趋势将愈加明显,相信会有更多老jr离开转战到其他的平台。就像知乎一样,出圈本来就是一条不归路,为了获得更多人的认可必然牺牲部分人的喜好,如果出圈成功,必然是一飞冲天,如果出圈失败,想必也无法回到过去,最核心的那群人早已在其他平台落地扎根。
最后,希望步行街不会过河拆桥,为了满足新用户需求而舍弃我们老用户的需求。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里爱得深沉。
福利就不上了,感谢看完的jr。

没人看,那还是➕点福利吧。
发布于贵州阅读 7139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哈哈哈麦迪

贴吧、知乎、B站、虎扑,它们为何会“变味”?我有时候在思考这个问题。变味,即味道发生变化,和以前不一样了。变味是一个对比的过程,发现变味的都是老用户,其经历过原味才能察觉变味。 什么味道变了?我认为有两方面,数量和质量。①从数量来说,论坛皆从小众而起,用户由于兴趣、爱好、专业等而聚集,大家是有一些“共性“的东西,而随着声名传扬产生的大众化趋势,大量非“共性”内容涌入,帖子数量上升,而老用户感兴趣的帖子被数量所稀释,不感兴趣的内容充斥于目,增加了选择的时间、精力成本。②从质量来说,论坛水化,用户不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去制作一些用心的帖子。因为被翻阅的次数被稀释,帖子的有效反馈也变得更少,有多少人会对你发布的内容去认真讨论呢?放眼看去各个ID多是陌生人,没有反馈,发布者也没有动力。 什么原因导致的变味?我认为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论坛的所有者,其出于经济利益,必然要做出用户数量,就会主动去“出圈”,甚至于官方小号发帖引流,例如虎扑;二是普通用户,只要用户数量上升,就一定会造成论坛用户低龄化、内容娱乐化、发帖无讨论意义化的局面;三是信息的更迭速度,现在信息更新迭代的太快了,我们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内容像流水线一样传送,我们仅仅是看过,第二天就被另一个信息冲刷了,却记不得什么的。

亮了(0)
查看回复(2)
回复
discusser-avatar

MCHOTDOG.

不是变味了 是我们老了

亮了(0)
查看回复(2)
回复